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设计_第1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设计_第2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设计_第3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设计_第4页
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背景和目标

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物体为什么

会上浮和下沉,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是一些变量决定了物体的浮沉。这些

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被放液体的密度。人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

“所有的木材都会上浮”,这些表述都过于简化,生活中不难找到与这些说法相悖的例子。

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是本单元面临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开始探索的

任务。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

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猜想一个物体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将想出许多原因。

有些猜想基于物体材料本身,有的基于对熟悉物体先前的认识,有的会关注物体的体积大小、

形状、重量或其他的一些特性。

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鉴于此,教科书特地安排了同一种材

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

前概念。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水槽、教科书上要求的一七种物体、一把小刀、to枚回形针、3块相同大小的小

木块、记录表。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同

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工

第一部分:观察物体的沉浮

教科书第2页的两幅图,是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一一观察砖块、木块在水中的

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规定了操作的方法: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而

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接下来要判断塑料块在水里的沉浮情况,由于学生

对砖块、木块的沉浮经验十分丰富,一般不会出现判断错误,而对塑料块的沉浮经验普遍不足。

所以,应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然后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这里

既是复习沉浮的标准,又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作了铺垫。

需要指出的是,若放人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料块,塑料块的大部分是浸入水中的,有些学生

会把这种现象表述为“塑料块沉入水中了”,而不是表述为“塑料块是浮的”。因此,此项活动,

也是进一步界定“(浮在水中的物体)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从

而避免出现悬浮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明确了观察沉浮的方法和标准,下面再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情况。教科书安排了七种材

料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七种材料是有结构的,有学生极易做出沉浮判断的材料,如石头、泡沫

塑料等,也有他们较难判断沉浮的材料,如萝卜、蜡烛头等。

因此,在这部分观察活动开始前,教科书对观察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即“先

预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说预测的理由,再把它们放在水中观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

验进行猜测,预想在观察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一这种观察前的推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进行初始的假想或推论,更是调动思维的必要条件。

学生的预测,展示的是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当实验结果与学生的初始概念产生冲

突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所以,活动之后要求学生区分哪些预测

是正确的哪些预测是错误的,结合自己的预测理由,进一步思考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是

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的经验中,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变量)有以下几个: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

是否空心等。这些因素有些是相互关联的,如大小、形状和是否空心。接下来的学习,将围绕

这些变量,进行沉浮原因的探索。

第三部分: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这部分内容研究的是材料对沉浮的影响,实际上指向物质的密度概念,但在此处不出现密度概

念。

教科书用橡皮和萝卜作为研究材料,进行实验研究。在不少学生的初始概念中,物体越小,

重量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因此,学生会认为把橡皮切得很小的时候,会浮起来。实验结果

与学生的推测相反,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都有好处。

切分橡皮和萝卜的方法,不限于教科书提供的方法,只要能够大致切分成差不多大小就可

以。实验中使用小刀的时候,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制地切小,切分得太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因为水的表

面张力的原因,出现这种情况将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会改变探索的方向。

如果找不到能浮在水面的萝卜,可以用苹果等代替。

通过橡皮和萝卜的实验,学生会初步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它

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是不变的。

同样,做回形针和木块的实验是对前一部分的逆向思考。通过实验学生会明白,同种材料

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增大,它们的沉浮状况也不会改变。

把这两个实验连起来观察,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

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改变的。可见,这部分内容隐含着材料本身的质地(物质的密

度)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关系的道理。

四、教学建议

1.观察物体的沉浮。

一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曾经看到过的物体沉浮情况,了解学生的经验。

然后出示砖块,演示把砖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出示木块,

演示把木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板书:浮。这里确定了沉和浮的参照标准。

接着,出示塑料块,让学生猜测塑料块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猜测后,把塑料块轻轻放

入水中,观察塑料块的沉浮状况,并指出像塑料块这样,只要物体有一小部分接近或者露出水

面,都属于浮的情况。

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把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放在桌上,让学生预测,哪

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并把预测结果和预测的理由填入表格;然后给学生发水槽,进行

实验观察验证,并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这里的顺序不要调换,如果一开始把水槽和物品全

部放在桌上,学生有可能直接进行实验,而跳过了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的过程。

比较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有没有出现预测错误,思考这是为什么?同时全班讨论,我们

在预测时,判断物体沉浮的依据是什么?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把这些因素全部罗列在

黑板上,以备在后面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3.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⑴提问:这块橡皮在水中是沉的,萝卜是浮的,把它们切成一半大小,它的重量和体积减

小了多少?它在水中的沉浮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八分之一大小,又会怎样

呢?

(2)让学生把预测结果填写在表格里,并写上预测理由。

⑶演示切分橡皮的方法,提醒学生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为了保护桌面不受到小刀的划伤,

可以在桌面垫上硬纸板或者木板。

⑷学生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5)提问:我们对橡皮和萝卜进行了切分,得到了沉浮的一些规律;如果反向思考,把同种

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叠加,沉浮会发生变化吗?

⑹教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些回形针和小木块,让学生按照教科书第4页的方法进行操作,并

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7)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有什么特点。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

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

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L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

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

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

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引子,

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

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

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

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

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

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

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小球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

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

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

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

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

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做实验: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

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

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

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

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

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一、教材简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

作为研究材料,实心的橡皮泥沉入水底,船形橡皮泥却能浮在水面上,原因是船形橡皮泥浸入

水中的体积增大了。本课引入了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活动,通过比较各种形状橡皮泥排开

的水量,揭示沉浮变化的基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让橡皮泥浮在水

面上”;第三部分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二、教学背景:

在这课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学生也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

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

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

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科学核心概念:同一种物体,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

(二)过程与方法:

学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目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科学方法:实验探究

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数据是重要的证据。

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重难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点教学难点突破口:在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及时记录,中F加强对数据的思考分析。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教学

刻度杯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选择在水中不会

准备

1块、记号笔1支、课件(包橡皮泥若干块,刻度化的;刻度杯上贴更精

括概念、实验提示、记录纸、杯1个,滴管1支记确的刻度纸,以便读数。

船的图片等)录表。

教学流程

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理解“排开的水量”做出浮的形状比较测量排开

的水量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进行解释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理解排开的水量: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这项活动只能用一块橡

(出示橡皮泥)老师这里有一块实心的橡皮泥,如果把它放皮泥做实验,所以选择

入水中,它是沉的还是浮的?(学生猜测)演示实验,也是老师扶

2师.:这里还有一杯200毫升的水,现在,我就把这块橡皮的过程。

泥放入水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师建议:做这个演示实验,

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用上实物投影效果好。

3.交流实验现象,引出“排开的水量”。

(1)橡皮泥下沉了,水面升高了,这里把理解概念“排开

(2)请一个同学在升高的地方划线做上记号。的水量”提前,而且进

(3)引出概念: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行测量计算排开的水量

的水量。(大屏幕出示,生齐读。)的活动,便于为后面学

(4)这个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是多少呢?(请学生读数计算,生理解“排开的水量与

了解排开的水量=物体放入水后水面刻度-原来量杯中的水沉浮有关系”打下了基

量。)础。

4.把这块橡皮泥做成另一种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它

的沉浮情况又会怎样呢?(师再次演示,生观察)

5.交流发现:还是沉的,水面上升与第一次相同,即不同的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

实心形状,排开的水量相同。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索。

6.再变一种实心形状也是这样吗?(演示、观察)提供学生每人一块橡皮

7.为什么都是这样?预设小结: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泥,采用竞赛的形式,

实心形状,重量没有改变,排开的水量也没有变,它的沉浮让学生尽快地做出浮的

状况不会发生变化。形状,人人参与,就会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出现尽可能多的形状。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建议:橡皮泥每四块一

2.发给每人一块橡皮泥,看谁能最先做出浮的形状。袋都浸在温水中,有两

3.交流观察:浮的形状有什么特点?个目的:1、橡皮泥较硬,

4.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这样可以软化;2、同时

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让学生看到这些实心形

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状的橡皮泥在水中是沉

的水量发生了变化。)的。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沉浮情况发生变化,是什么科学探究不仅要大胆,

因素造成的?(预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更要细致谨慎。尤其是

关)这个实验,不仅在材料

2.我们来测量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该如何测量?上下工夫,还应提醒学

3.生进行实验设计: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生仔细实验,以减少误

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差。

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

排开的水量,也要及时记录。

4.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老师有几个温馨提示:

(1)同桌分工合作:如一人捏橡皮泥,一人检查刻度杯中在实验的过程中,强调

的水是否200毫升,不足用滴管从水槽中取水补足。及时记录,并加强对数

(2)实验要轻缓细致,读数要与液面平视;据的思考分析,认识到

(3)读数后要及时记录;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

橡皮泥排开的水量重要性。

排开的

量杯里的放入后水沉浮

橡皮泥的形状水量(毫

水量(毫升)面刻度状况

升)

实心团200

沉的形状200知道了“改变物体排开

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

能浮的形状①200变化”这个道理,学生

也就能够理解钢铁造的

能浮的形状②200

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面上了。这里要求学生

(4)完成后整理好材料,分析数据准备汇报。能够以自己的语言,来

5.学生实验后,汇报数据,交流发现。解释轮船浮在水面上的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预设:1、沉的形状排原因。

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

即浸入水的体积大。2、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相同。)

6.应用: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

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

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

(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

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

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

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

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物体的沉浮排开的水量

沉小

浮大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用橡皮泥造一艘小船,比一比,谁的小船能装载更多的货物。这个活动既是对

这课知识的巩固应用,又为后面一课做好铺垫,同时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的兴趣。

成用橡皮泥做出浮的形状,学生可能只做出船形,老师最好能准备其他形状,给

预予启发。

1.学生能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

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

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学生能否在理解“排开的水量”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结论解释轮船

能浮在水面的原理。

4.造一艘小船

一、教材简析: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制造一艘橡皮泥小船,研究相同重量下,怎样增加船排开的水量,从而达到

更大的装载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怎样保持船身的稳定和平衡,如

何装载更多的货物。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调试才能达成,因此对

学生技能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还引导学生用其他的材料造船,设计出更多的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学生能够

按照设计的计划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最后举办船的展览

会和回忆船的发展史是活动的延续,希望学生保持对科学、技术的兴趣。通过回忆船的发展历

史,了解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激发心中的创造欲望。

二、教学背景:

自从有了船,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人类的物资运输和交流也大大增加。可以说,船与我

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大部分学生对船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验,有折纸船的经验。学

生知道船的作用,因此也很乐意来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

了为什么在水中有的物体会浮,有的会沉,即浮力和重力的关系;也知道了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这是学生造一艘小船的知识基础。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词汇:排水量、装载量、稳定性、平衡性

教(二)过程与方法:

学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目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标科学方法:动手操作、动手设计、不断改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核心价值观: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

重难增大。

点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水槽一个,橡皮泥收集船的发展史资不同颜色橡皮泥叠放时最好用纸隔

教学

若干,垫片或玻璃料和各种船的模型,开,实验后易分开,可再利用。

准备

弹子若干。造个性船需要的各

种材料。

教学流程

橡皮泥小船_船的发展史f造个性船—拓展活动

制作比赛f和展览会ff展示会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

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

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

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

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

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

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

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

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

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

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L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

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活动:展不会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二、制作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

外1.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

活2.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怎样保持船身的稳定和平衡,如何

装载更多的货物。教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堂1.学生能否通过动手设计,制作出装载量大的船。

评2.是否理解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5.浮力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五课内容,教材中一共安排了三块的内容: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

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后两个观测活动是建立在第一个感受活动的

基础上,且第三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思维上的递进。通过两个观察活动,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

交流,使学生能够明白,物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即:物体浸入水的体

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二、教学背景:

第一课到第四课,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实际

上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本课开始,学生将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

来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不

管物体是下沉还是漂浮,它们都受到水的浮力。如果向上的浮力大于向下的重力,物体将上浮;

如果向上的浮力小于向下的重力,则物体下沉。

当学生将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受到的重力进行比较时,他们会发现泡沫塑料

块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寻找到物体为什么在水中上浮的原因。学生通过测量比较泡沫塑料块

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会发现,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

越大。他们就此也会明白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水的体积有关。

三、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1.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

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收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有关。

重【教学难点】认识浮力,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学大中小木块带有刻度的水槽棉线

准测力计带吸盘的滑轮记录单

教学流程

认识浮力,感测量同一块泡测量不同大小

受物体在水中------►沫塑料浸入水------>?沫塑料完全------>

受到的浮力体积不同浮力禁鬻胃

的不同同浮力的不同

活动过程

个性设

基础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你感受过浮力吗?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你能感受到浮力?

(学生交流生活中能感受到浮力的情况)

二、感受浮力

1.试着用桌上的材料感受浮力(木块装有水的刻度水槽)

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交流)

师:当你把木块压入水中时,手能感受到水对木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

就是浮力。(板书:浮力)

2.判断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当木块静止的浮在水面上时,除了受到浮力,还会受到什么力?(重力)

这时候浮力和重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3.测量浮力大小

(1)那么你有办法能测量出浮力的大小么?(测量重力大小)需要什么工

具?(测力计)单位(牛顿)

(2)还记得测力计的使用要注意些什么?(PPT)

A.手提环B.针对“0"C.眼平视

三、测量木块受到的浮力

1.现在当我把木块压入水中,让他静止在水中某个位置,这时候浮力还等

于重力么?(浮力=重力+压力)

2.这时候要想知道浮力的大小光知道重力就不够了,我们还得知道压力的,

那我们该怎么来测量这个压力呢?

教师讲解:测力我们肯定需要使用测力计,可是测力计不能测量向下的压

力,那如何使这个向下的力可以被测量出来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工具滑

轮。看屏幕组装。

因为此处的实验设计比较难,且并非本课主要环节,因此适当引导学生思

考将压力转化为拉力,在把拉力的方向通过滑轮进行改变,方便实验的进

行即可。

3.出示实验方法及记录单

(1)出示实验演示图

(2)对记录单的指导:出示记录单我们发现在记录单最后一栏里有一个

词:排开的水量知道什么是排开的水量吗?(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

水面会升高)观察水槽。实验中不仅要记录拉力,还要记录物体排开的水

量。

(3)小提示:

木块自重不需要重复测量

拉力与排开的水量应同时读出并记录

排开的水量变化比较细微,需仔细观察,如排开水量不足1格可适当估

计。

木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块自重N

小部分浸入水大部分浸入水全部浸入水中

中中

重力(N)

拉力(N)

浮力(N)

排开的水量

(格)

4.实验数据汇报交流。

5.小结。

从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木块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四、测量大小不同的木块受到的浮力

1.刚才我们是对一块泡沫塑料进行了研究,那么不同大小木块是不是也有

这样的结果呢?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出示实验方法及记录单

(注意这次是把整个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

大小不同的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木块中木块大木块

重力(N)

拉力(N)

浮力(N)

排开的水量(格)

1.实验数据汇报交流。

2.小结。

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总结

1.根据这两次的实验结果,你觉得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什么因素

有关?

浸入水的体积(排水的水量)

2.思考

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浮力=重力

当物]库上浮时浮力—重力

板5浮力

书排开的水量

设水面上浮力=重力

计入水浮力=重力+压力(拉力)

课思考: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外体验活动:在井里打一桶水,比较水桶在水里和空中的重量有什么不同。

生学生对于力和浮力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并利用生活中比较力气大小活动作出体验,

成认识浮力和重力是一对相对的力。认识浮力的测量方法,了解浮在水面物体浮力的

预大小,需要教师的讲解。

课积极参与课堂的发言交流活动,乐于向大家讲解自己的想法,并善于倾听。

堂在实验中,互助合作,积极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及时做好活动记录,并思考实验现

评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一、教材简析:

本课承接前一课的探究,让学生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本课内容从思维的发

展上看,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严谨和完整。从科学探究的发展上看,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

验证,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从科学概念上看,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排开水的体积与浮

力大小的关系,用浮力与重力大小的比较,揭示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根据以上理念,本课

教学内容在层次上相应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当学生在上一课测量了上浮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时,很自然的会产生一个疑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教科书第15页提供了一个学

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形:从井中提水时,在水中的水桶总是比离开水面的水桶要轻,这是什么原

因?教科书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学生也没有直接经验,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

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根据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实验验证,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完成。并让

学生养成用示意图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科书中设计了下沉物体在:“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的测量项目,这项测量活动,意在探究下沉物体的物体

受到的浮力是否会有大小?如果浮力有大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

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测力计和烧杯的读数,这样既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浮力=重力一弹簧

秤拉力”的结论,又给下一个实验做铺垫。这样在完成这个实验后可以自然引入到下一个实验:

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石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吗?并设计一个实验:分析测量的

排开的水量和浮力的大小对比,得出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也

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第三部分: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教科书提出让学生用示意图画出石块和泡沫塑

料块在水中的受力情况,这种情况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是第一次出现,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教师可以参考在这里作为一个知识拓展。“把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

木块同时完全浸入水中,你们猜会发生什么现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与重力和浮力的

大小有什么关系?”并要求学生用图示来表述解释,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和概念的

形成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理解沉浮现象与浮力的关系,构建起正确的概念。

二、教学背景:

本课是在在学生己经探究过同一种材料与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物体排

开的水量变化与浮力变化的关系、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研究之后进行的。学生对浮在水面上的

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后已经比较容易理解。对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

浮力,没有把握。但是,学生会有一些生活经验,如游泳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会被水托起来。

这些经验提醒学生,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教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学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目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反之则上浮。

标(二)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

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

教学

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重难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

力大小。

教具学具说明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100烧杯刻度不够精细可根据刻

学准多媒体课件。

毫升的烧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度等分自制刻度标或选用精

块、细线、记录表确刻度杯

教学流程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体之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如果物体下沉了,它是否也会受到水的

浮力呢?

2.生交流:猜测、说明理由。

引导:在生活中我们提取井水的时候会感受到在水桶离开水的时候桶变

的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3.现在请同学们来设计一个“下沉的钩码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方

案。(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一种方案,侧向与画示意图,为后面活动做铺

垫)

方案1:用文字说明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你们的想法。

提示:1.可以选用桌上的材料来设计;2.要有说服力,比如用数据。

方案2: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设计一个实验。

要求:以图为主,如果需要,可以用文字来说明。

(1)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师巡视。

引导:如果学生在设计上存在困难,教师应适时引导:1.钩码在空气中

会有多重;2.钩码在水中会有多重。3.这两个重量有变化吗?

(2)利用实物展台交流设计方案。

师生交流,评选较合理的设计方案。

4.教师演示实验,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大小和沉入水中的钩码的

重力大小,学生观察数据比较,分析下沉的钩码在水中会受到浮力吗?

5.形成“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认识,引导得出下沉物体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一水中的重

力)。

(二)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1.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化吗?

(1)顺势(总结出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计算方法)提出问题:所有下

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都是一样大的吗?

(2)学生交流。(不一样的可能性大)

(3)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变化呢?

(4)生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概括出物体下沉的两种情况。

A.物体正在下沉:一个物体(为效果明显,可选用体积稍大的物体)1.小

部分浸入水中;2.大部分浸入水中;3.全部浸入水中;

B.物体已经下沉: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物体(石块),完全浸入水中。

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4)能用测力计测出它们的浮力大小吗?怎么测?(酌情看是否演示)

(5)测量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及排开的水量,填写15页表格。

(6)测量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及排开的水量,填写16页表格。

2.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师: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样说的理由

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

有关,下沉的物体的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师: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石块放在水中是

下沉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重力>浮力石块下沉

2.师: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它

在水中是上浮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重力〈浮力塑料块上浮

3.学生画一画石块和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情况。

4全.班交流,师板演、引导,明确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沉浮情

况。

(四)作业

完成作业本中作业,时间允许可在课内完成并指导。

板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浮力=空气中的重力一水中的重力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浮力,重力上浮浮力〈重力下沉

课外

学生探究“当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会怎样?”

活动

1.活动一中要希望达成两个目的:1.全体学生统一认识: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

水的浮力;2.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在水中的

生成

重力,为后续探究准备。教师要注意引导。

预见

2.在学生测量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的探究活动中,有可能会不注重科学探究的严谨

性,教师要注意建立前后联系,尽量减少操作技能上带来的障碍。

1.学生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方法是否准确熟练。

课堂2.学生观察实验中的记录数据是否真实完整。

评估3.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示准确地解释物体的沉浮规律。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一、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学

社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

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

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

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

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体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

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二、教学背景: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学

科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对学科学表现出浓厚

的兴趣,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五年级学生对科学实验很

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还不了解,仪器的有序摆放尚未形成习惯,

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了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

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就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认知而言,对物体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

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

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科学词汇:液体、沉浮。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L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2.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智慧,

体会合作的愉快。

核心价值观:同一物体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中的沉浮探究

重点:1.知道相同体积的体液体改变其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重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难点难点:1.同一物体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中的沉浮探究

2.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每组一个马铃薯、1个水

教学准

一杯白糖水;酒精灯、两杯、一根筷子、蜡烛、铁

个金属片、滴管等片、火柴;清水、食盐、

白糖、味精等若干。

教学流程

创境激趣,直观演示,师生探究,

揭示课题引入探究一质疑问难—一—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创境激趣,揭示课题

1.介绍因溺水而发生的不幸事故。

2.描绘死海的奇怪现象

3.对比平时游泳的实际情形。

4.谈话引思,导入新课

(二)直观演示,引入探究

1.出示一个马铃薯、两杯水(分别装有清水与浓白糖水,事先不告

知学生)

2.谈话引思:

如果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水中,它会怎么样。

3.学生猜想,展开讨论。

4.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猜想

(1)把马铃薯放入一杯水(清水)中

(2)把马铃薯放入另一杯水(白糖水)中

5.板书实验现象:马铃薯在液体中有沉有浮

6.引发思考:

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出现这样的现象,

大家有什么想法?

7.学生质疑,交流探讨。

8.教师引导并挖掘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小结。

(1)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

(2)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

(3)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三)师生探究,质疑问难

1.交流探讨: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沉浮的解释。

(1)教师启发:回顾旧知,从马铃薯受力的角度出发思考。

(2)学生联系旧知,交流回答。

(3)教师归纳小结

第一杯中的马铃薯下沉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小于马铃薯自身的重力。

第二杯中的马铃薯上浮到水面是因为刚开始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

重利,当浮到水面时,浮力等于自身重力。

2.结合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交流探讨: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

么?

3.教师归纳小结:马铃薯在两杯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不同。

4.引申思考:为什么两杯水会产生不同的浮力那?

5.学生思考并交流猜想

6.教师归纳交流猜想:

(1)两杯水的水量不一样生产不同的浮力。

(2)两杯水的性质不同产生不同的浮力

(四)参与实验,验证猜想

1.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实验的两个水杯,比较水量多少。

(杯子大小一样,水量几乎一样)

2.把教师做演示实验的马铃薯分别放入到学生自备的几个水量不同

的清水杯中。

3.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猜想。

4.学生交流思考所得,得出结论:两杯水会产生不同的浮力与杯中

水量多少无关。

5.进一步观察比较两杯“水”,寻找“水”性质不同的依据。

6.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思考问题。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水”

7.学生交流回答

8.教师归纳小结:

看、闻、尝、晒、烤……

9.分析可行性方法,择优选“用”。

(1)看、闻得到的结果两杯水几乎相同。

(2)尝一一是个好办法,但在不清楚是什么液体时,我们不能轻易

用嘴尝,因为既不卫生也不安全。

(3)晒一一也是好办法,但时间太长了。想在这节课内知道结果怎

么做?

(4)教师推荐介绍“液滴加热”实验。

10.出示“液滴加热”实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方法:把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

较液体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2)注意事项:

记清哪张铁片里烤的是“清水”,哪张铁片里烤的是“不知名液体”

比较被烤完后留下的痕迹是否有明显的不同。

在两张铁片上都放少量的液体。

注意安全。如果出现了什么不知名的新物体,不能用嘴巴尝!

11.教师演示、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做“液滴加热”实验。

12.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一杯水中的液滴蒸发消失。

(2)另一杯加热蒸发后留下白色颗粒。

13.得出结论:

(1)加热蒸发后留下白色颗粒说明液体中溶解了物质,不同于清水。

(2)引发板书: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