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因素在丧葬文化中的体现_第1页
浅谈佛教因素在丧葬文化中的体现_第2页
浅谈佛教因素在丧葬文化中的体现_第3页
浅谈佛教因素在丧葬文化中的体现_第4页
浅谈佛教因素在丧葬文化中的体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佛教因素在丧葬文化中的体现内容提要:丧葬文化是全面体现当时人们精神面貌、思想境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分析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地区的丧葬方式,风俗等,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无比重视孝道的国家里,奉行“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地下墓室的建构俨然就是人们生前生活的再现,体现着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在与中国原有的儒教,道教斗争的过程中,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葬俗。至今在许多墓葬的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佛教因素的体现。本文关键词:佛教因素丧葬文化从东汉末年以来,佛教的传入和扩大影响对中国传统思想开始了较大冲击,尽管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中国历史生上始终没有出现过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但是佛教因其倡导的“来生”观念,对于挣扎在苦难中的下层民众,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这种佛教思想的平民化传播过程,夹杂着中国人民的实用主义思想,很多地方不免偏离原来的教义,但是本文想要探讨的是东汉以来,出现在墓葬文化因素中的,与佛教影响有关的部分考古学现象。我们认为一定的人类行为背后均有可以追溯的思想动力,墓葬产生的最初原因就是灵魂观念的萌芽,原始社会由于人类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比如说人为什么会做梦,所以便认为在人的肉体之外,还有一个灵魂存在着,于是产生了原始的灵魂不灭的观念。在原始社会的丧葬现象中,也有这种灵魂观念的体现。比如说半坡遗址儿童使用的瓮棺葬,在罐子顶部往往钻一个孔,并且埋在母亲住所的旁边,便是为了让儿童的灵魂自由出入,继续得到母亲的照顾。而随着原始人类智商的提高,对亲人有了一种眷恋之情,不再愿意让他们的尸体暴露在荒郊野外被野兽啃食,故才有了墓葬产生的基础。商时,这种灵魂观念进一步具体化,人们认为祖先不但死后荣升到祖灵的行列,而且还会回到宗庙中,接受子孙的祭祀,保佑子孙,所以商代时,祭祀风潮颇盛。表现在墓葬中,则大奴隶主的墓葬往往有大量殉人,大量随葬品供墓主人地下享用。周代奉行“敬天保民”的思想,祭祀现象不如商代,但是大型墓葬的葬俗如出一辙,并且逐渐形成体制,一直成为秦汉帝陵的模范。两周时期的大型墓葬,无论是仿照生前居住的宫室的多厢型木椁,还是墓中的随葬品,包括墓穴外部象征官署、军队、仓库等的丛葬坑、牺牲坑等,无疑不是仿照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为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做的准备,是“事死如生”的最好体现。汉朝是丧葬思想大杂糅的阶段,有来自楚地的巫文化,有来自中原的阴阳五行学说,即表现为将宇宙划分为天界,仙界,人间,地下四个部分。天界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他可以操纵人间的福祸,人们对天界的感觉是恐怖敬畏的。尤其是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宣传君权神授的意识潮流,更加隔开了人民对天界的向往,变得越发神秘和惊恐。李宏:《汉代丧葬制度的伦理意向》,《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但是源自战国时期神仙家营造的仙人学说,经过西汉时期阴阳五行说的盛行和改造,变成了丧葬思想中的主流意识,在墓葬的装饰题材中,有许多反映墓主升仙场面的。早期道教产生于两汉之际,它最主要在丧葬思想中的体现就是仙界,人间和冥界的区分更加明确,并且变得有理可循。东汉墓葬中的装饰题材越发多的涉及了升仙题材以及冥界的影像,比如大量镇墓产品的的使用,镇墓瓶,镇石,镇墓兽是用来保护墓主不被地下鬼怪侵害的。而钱树,铜钱,汉白玉等是用来贿赂地下官吏,以求保墓主平安的证据。李宏:《汉代丧葬制度的伦理意向》,《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吴荣曾:《镇墓文中所见的东汉道巫关系》,《文物》,1981年,第2期。可见,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社会,影像墓葬文化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灵魂不灭,事死如生的观念,以及儒家宣扬的忠孝观念,夹杂了神仙家思想,阴阳五行思想等等,不一而足。佛教自从传入中国本土,经历了依附发展到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期间,经历了和中国影响力最大,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本土道教思想几次斗争和融合,而这两种思想又恰好是贯彻在墓葬文化因素中的,所以佛教思想体现在丧葬方面与中国传统思想有区别亦有相互包容之处江新建:《论佛教对中国人生死观的影响》,《求索》,1995年,第2期。:一,神不灭观念,这一点容易与中国的丧葬观念找到共鸣,所以在佛教与道教的斗争中,这点上是可以相互包容的。并且在中国西汉已经形成的宇宙空间观念:宇宙分为天界,仙界,人间,冥界四部分的基础上,佛陀的世界变成了天界以上的最高境界。二,地狱观念,这点虽与道教的冥府观念有所不同,但是都是承认地下还有一系列机构管理死去的灵魂的。道教观念中,冥府中最高管理者是太一神,地下也有一套相应户籍管理机构,有官吏负责等。在东晋陶弘景的道教神仙体系中,就引入了佛教的地域观念,将地界分为十层。在这一点上,佛道两教有互相吸收的部分。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为了在儒教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得到自己的位置,长期依附于道教,作为西王母代表的昆仑山神仙体系中的一员,体现在墓室装饰上,也是作为附加纹饰的。三,轮回观念,佛教认为人的生死如车轮旋转,永无终期,这种生死轮回是由个人的业力所为。所以对死后的丧葬事宜不甚关心,客观上赞成火葬,薄葬的推行。无疑是佛教,儒教在丧葬思想上的最大冲突。提倡孝道的儒家思想向来重视对尸体的处理,用“慎护”先人发肤作为弘扬自己的孝名的方式。在丧葬上,“死后归土”“无使土亲肤”江新建:《论佛教对中国人生死观的影响》,《求索》,1995年,第2期。佛教早期的中国化传播过程中,只是依附于黄老学说,具体就是阴阳五行说中的神仙学说,佛被认为是“祭祀神仙的一种”。那么佛教丧葬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大概是因为,最开始作为西王母神仙体系中的配角的佛教人物,因为其神不灭学说,轮回学说,地狱学说与中国的思想有很多的互通之处,在那个升仙入地思想甚盛的时代,是很容易渐渐被人民接受的。汉人的这种实用性精神在墓葬文化中得到了反复体现,对于灵魂的归宿,并不是严格遵守什么信仰体系,而是一种天界,东海仙界,西王母昆仑山仙界,以及后来的佛陀世界的杂糅。尤其是到了庄园经济大发展的魏晋,唐宋时期,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由于贫富分化的严重,下层人民在思想上更容易接受薄葬的佛教,也最有条件实现的就是佛教的火葬,而不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这大概是自汉以后,佛教因素在墓葬文化因素中屡见不鲜的原因。上面分析的是佛教对丧葬制度产生影响的基本思想,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究竟在丧葬文化因素中那些可以反映出佛教的影响。一,墓园布局上的影响。1,神道石刻。西汉时期霍去病墓前的动物石雕是中国陵墓史上首次使用的石像生。东汉帝陵不得而知,但是应该已经使用了神道和石像生。但是南朝帝陵前的神道石刻已经很成系统了,其中的华表底座为覆莲状,柱身,底座以及柱首上面雕刻的正是佛教中的力士,衔珠怪兽,莲瓣,忍冬等。而位于神道两旁的神兽,最开始应该是来源于道教教义,道教教义认为,人死后要荣登仙界,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寻常车马就可以载人过去的,所以必须要神兽导引。所以我们在画像石墓装饰中所见的,车马出行图往往与朱鸟,羽人,翼兽等前呼后拥,便是这种导引神兽迎接墓主人升天的表现。南朝陵墓前的神兽,便有狮子。扬泓:《南京,丹阳的东晋、南朝王陵》,《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此类导引神兽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逐渐被石狮子占据主体,在后代的帝陵中一直有所体现。比如唐帝陵,每个陵园入口处均有石狮子。刘庆柱,李毓芳:《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宋代郭湖生等:《河南巩县宋陵调查》,《考古》,1964年,第11期。以及明代帝陵扬泓:《南京,丹阳的东晋、南朝王陵》,《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刘庆柱,李毓芳:《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郭湖生等:《河南巩县宋陵调查》,《考古》,1964年,第11期。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北京,2004年。2,墓地设施。佛教对墓地建设的一大影响便是,墓地寺院的出现。最早出现的便是北魏永固陵前的思远浮屠,是一处周绕回廊的塔基遗址。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文物》,1978年,第10期。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文物》,1978年,第10期。除了寺院的出现,从唐朝开始,在一些大型墓园的地面上,还出现了反映佛经内容的经幢。经幢原是一种丝织的伞状物,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记载,将经书写在经幢上,则幢影落在人身上便可以洗清罪恶。唐朝时将它制成石质的,立于墓前,但是基本功能没有变化。现存纪年最早的是唐永昌八年的佛顶尊生陀罗尼经幢。而宋代墓地上也有经幢,比唐代的雕刻技法更为娴熟。阎文儒:《石幢》,《文物》,1959年,第8期。3,埋葬方式。佛教的埋葬方式总的来说有三种,火葬,薄葬,塔葬,均对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产生了巨大影响。与佛教的轮回重来世的思想相适应的必定是要求丧葬上的简单化,不关注人死后的尸体,所以薄葬也是火葬的指导思想。佛教认为人们追求的应该是精神上的永恒,与肉体无关,所以要将承载人们肉体的躯壳烧掉。火葬长期流行于边疆少数民族中,但是真正摆脱了儒教丧葬理论,进入到中原世人阶层中,还是在宋朝。宋朝是佛教世俗化的集中时刻。在佛教盛行的北方地区,火葬相应的也十分盛行。如汴京,河北,四川,两浙,福建等地。所以在宋朝佛教盛行的地区,无论贫富,采用火葬来处理尸体者甚多。王宇:《佛教对宋朝火葬盛行的影响》,《佛学研究》,2008年,第2期。并且官府和寺院也支持,比如从宋徽宗开始有官府或者寺院出资建立的穷人,士兵的墓地“漏泽园”。四川地区在南宋时期流行双层石板墓,中放火葬骨灰罐。同时期的辽代汉人墓葬中也多采用这种形式。王宇:《佛教对宋朝火葬盛行的影响》,《佛学研究》,2008年,第2期。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北京,2004年。宋代火葬的空前盛行,更加深化了儒,佛两教的斗争。虽然宋朝提倡三教合流,但是儒教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影响,还是有很多文人士人反对火葬的。王安石说:“父母死,则燔而捐之水中,其不可,明也。禁使葬之,其不可,亦明也。”王安石全集(第32卷),第2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他们纷纷斥责火葬为“不孝之大者”,“伤风败俗,莫此为甚。”“残虐之极,无复人道。”王安石全集(第32卷),第2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塔这种建筑形式在佛教中是用来存放舍利盒的。当佛教在中国确立其地位之后,这种本来应用于僧人的葬俗也展开了其影响,表现在:中国在应用塔葬时,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在印度的塔葬中,骨灰盒是放在塔中的,在中国由于土葬的长时间影响,舍利盒还是被深埋在塔基之下的,即“塔基地宫”,并且地宫的形式也是同传统的土葬墓室形式的。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塔基地宫是河北定县的北魏太和五年塔基。如泾川唐代塔基,地宫的形制完全就是普通土葬墓的翻版,平面方形,小砖券顶,门前有甬道。并且有墓室装饰,装饰内容与世俗墓室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独特富有佛教特色的地方。比如门楣上世俗墓室常用祥瑞,翼兽,仙人,云气等来装饰,但是此处装饰为香炉,宝盖,飞天,门内刻天王力士。葬具的使用采用了中原地区在汉朝以前喜欢使用的重棺椁制度,采用石函,鎏金铜函,银椁,金棺,玻璃五层葬具来盛放舍利。但是在葬具的装饰上,采用了佛教特色的连花纹,忍冬纹等。宋代也有使用塔基地宫这种丧葬方式,如北宋开宝九年郑州开元寺塔基地宫。河北定县静志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塔基地宫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佛教这种塔葬形式还有别的影响方面。如西夏帝陵,尽管有很多汉化风格,但是其最鲜明的民族特色便是采用塔式灵台。如现在已经发掘的六号陵陵台平面呈八角形,一共七层,逐层内收,每层收分处均为出檐木结构,并且挂有瓦当,滴水,屋脊兽面等建筑构件,其前身应该是一座华贵的密檐式七层实心高塔建筑。从西夏帝陵的陵台建筑,我们可以看出中原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第327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比如说那些建筑构件就是传统的中原建筑特征。而采用塔式为陵台,应该是受到佛教塔葬习俗的影响。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第327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夏八号陵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4,埋葬仪式。唐朝是佛教盛行时期,宋朝是佛教世俗化时期,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除了鬼神,仙界,人间,还新增加了因果报应,天堂、地狱观念。表现在行动上,还有佛教对埋葬仪式,埋葬风俗等方面的影响。在佛教盛行的唐宋时期则表现为僧人直接参与到丧葬祭活动中,比如说超度,设坛,诵经等“做佛事”。做佛事贯穿于整个丧葬仪式的始终,但是主要集中在丧前和丧后祭祀阶段。在宋代尤为兴盛,时人普遍认为:“使死者免为鬼于地下。”说明人们相信通过做佛事可以减轻死者的罪孽,可以荣登极乐,而不是堕入地狱。当时据文献记载,上行下效,便用此法“治丧礼者,一用其法。”丁双双,魏子任:《论唐宋时期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河北学刊》,2003年,第11期。这样繁荣的佛教仪式给平民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但是基于长期以来的孝道观念,将养生与送死等同,甚至后者甚于前者,时人普遍以此作为标榜孝节的方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意义上由于儒教思想造成的“事死如生”观念外,还与经济发展有关。自西汉以来,随着封建经济的大发展,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享乐越来越多,越来越惧怕死亡以后要到另一个世界受苦,所以才会在墓葬建设上极尽所能,尽量做到像生。汉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装饰,很多是表现升仙镜头的,是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下,墓主人渴望荣登天界,长生荣华的心里写照。但是这种升仙,对于孜孜不倦追求了半生的秦皇汉武来说尚且未能成功,更何况一般平民。所以相对而言,佛教宣传的为亡人诵经等手段,简单易行,亦可以消除死者罪孽,升入天堂,获得幸福,这点与升仙学说归宿一致,又容易操作,故更加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而人人趋之。5,墓葬装饰。自西汉使用空心砖造墓开先河之后,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土坑墓,而是利用石材,砖材等建造宽敞的墓室,在墓室中加以各种装饰,就是画像石墓,画像砖木,壁画墓的产生。这种装饰墓的产生,从根本上说,还是西汉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儒教以孝为本理念,在丧葬制度上的体现,所以随着儒教影响的加强,这种装饰墓也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在佛教产生之前,长期在墓葬装饰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神仙思想,黄老思想,阴阳五行思想等。体现在墓葬装饰中,典型装饰物有以东王公,西王母为主导的昆仑山神仙体系,以及他们周围的祥瑞,神兽,羽人,玉兔,蟾蜍,仙鸟,仙山,伏羲,女娲等;象征天上世界的云气,日月,星辰,雷公,风伯,雷电神,伏羲,女娲等等。还有迎接墓主人升天的车马行列,护送的,开道的属吏,随从等。在时人理念中,宇宙分为天界,仙界,人间,冥界四部分。所以相应的画像石也分文三段分别表现仙界,人间,冥界。通常用怪兽来表现地下世界。周到:《试论河南汉代画像石刻的美学风貌》,《中原文物》,1987年,第1期。佛教经过了早期依附于道教的过程逐渐被世人接受,它的因素便渐渐的在墓葬装饰中体现出来。如东汉时期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北京,1978年。,在前室顶部绘有云气纹,四神,东王公,西王母,还有“仙人骑白象”,在东王公北侧的盘状物中,有四颗圆球状的东西,旁边榜题是“猞猁”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北京,1978年。东汉晚期的沂南北寨村汉画像石墓,中室的八角擎天柱上面线刻了许多神仙珍禽异兽。东面,西面分别刻传统的东王公西王母,南面是一尊饰有项光的立像,头上有束带,衣服呈垂幛状,着裤,手捧一鱼。北面立像雷同于南面者,但是手捧一鸟。下面绘一力士。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因为项光为佛像是所特有,所以这两个立像均为早期佛像,仍然与昆仑山体系的神仙在一起出现。同样的画像在山东苍山元嘉二年画像石墓中也有出现。郭小川:《苏鲁豫皖区汉画像石墓分期研究》,《考古学报》,1997年,第3期。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郭小川:《苏鲁豫皖区汉画像石墓分期研究》,《考古学报》,1997年,第3期。王步毅:《褚兰汉画像石及有关物象的认识》,《中原文物》,1991年,第3期。乐山市麻浩一区一号崖墓,为一个前室,三个并列后室的石室墓,在中后室的门额上,浮雕了一尊小佛像,其时代应该在蜀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乐山市文化局:《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考古.》,1990年,第2期。同样的浮雕佛像在乐山市柿子湾崖墓的后室门额上,也有带有项光的佛像。李随森,焦建辉:《石窟寺佛教庲葬形式与传统丧葬礼俗之关系》,《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甘肃佛爷庙湾魏晋画像砖墓,其画像内容除了神仙祥瑞之外,还有莲花,白象等包含佛教因素的动植物。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文物考古工作五十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9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迅速发展时期,尤其在很多大小型墓葬中,常见佛教相关装饰,最常见的就是莲花。北魏永固陵,在墓门口的龛柱上浮雕一个捧莲蕾的童子像,在墓室顶石上也嵌有莲花图案的白砂石。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大同北魏永固陵》,《文物》,1978年,第7期。山东淄博北齐时的崔德墓,使用石门,门扉上刻有典型的佛教植物图像莲花和忍冬。乐山市文化局:《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考古.》,1990年,第2期。李随森,焦建辉:《石窟寺佛教庲葬形式与传统丧葬礼俗之关系》,《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文物考古工作五十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99年。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大同北魏永固陵》,《文物》,1978年,第7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淄博北朝崔氏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南京博物院:《丹阳胡桥南朝大木及大型砖刻壁画》,《文物》,1974年,第2期。北宋皇陵中应该也受到了佛教装饰的影响,已经发掘的元德李皇后陵,使用双扇石门,门额部刻飞天。郭湖生等:《河南巩县宋陵调查》,《考古》,1964年,第11期。郭湖生等:《河南巩县宋陵调查》,《考古》,1964年,第11期。河北临漳县北朝墓则更为特殊,绘有地衣,分为三个纵列,中间是仰莲,两侧是缠枝忍冬莲花。并且在南京西善桥油纸坊村陈宣帝墓的甬道中,也有大型狮子砖画。罗宗真:《南京西善桥油纸坊大墓的发掘》,《考古》,1963年,第6期。6,葬具装饰。佛教开始在中原流行之后,许多使用石质或者瓷质的葬具——棺椁,经常有刻画或描绘的装饰,在这些装饰中,同样找到了很多佛教的影子。隋唐时期高等级的人有时候使用石质棺椁。如隋朝的李静训墓,墓主人使用庑殿顶石椁,上面雕刻有莲花,忍冬纹,飞天,净瓶等佛教事物。《唐长安城郊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由于中原佛教的发展,关于佛教的种种影响也体现并且应用到少数民族墓葬中。辽代的契丹族墓葬中,在后期流行火葬,也与佛教有关,并且用来盛放骨灰的小石棺,上面刻梵文经咒,与佛教的流行密切相关。两宋时期的南方,由于制瓷业大发展,也产生了用来埋放骨灰的陶罐,瓷罐等。如两广宋墓,葬具为堆塑陶坛,釉下彩绘的瓷棺,瓷罐为葬具。瓷罐,瓷棺上通常绘有连花纹。最典型的因佛教影响而产生的葬具恐怕就算是陶坛了。魏晋时期代产生,其上常用装饰为蟠龙龟蛇,楼阁亭台,乐舞人物,以及贴塑佛像,用来埋放骨灰的。在南方地区唐代以后十分常见,四川,福建,江西,两广等地均有出土。另外北方地区流行的塔式罐,虽然形制与陶坛不同,但作用相同,并且也是产生于唐朝之后,由于佛教影响而产生的,上面常见装饰为宝相花,卷云,仰覆莲,有时候还会有楼阁,山峦,神仙等。目前所见最高规格的塔式罐是出于章怀太子墓的葬具,可以认为塔式罐是中原传统丧葬习俗与佛教丧葬习俗结合的产物。袁胜文:《塔式罐研究》,《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粟特人使用的葬具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围屏石塌,但是在汉化过程中,他们不但接受了中原的墓葬形式,并且在石塌装饰上也接受了众多佛教因素。如李诞墓使用石棺,在前部挡板上刻有一门,门柱两侧有一对守护神站在覆莲座上。国家文物局:《2005年中国主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2006年。7,随葬品。在佛教盛行的时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下层平民,都被其影响。大型墓葬,帝陵,可以使用石像生,经幢,佛像,寺院等。一般人民财力不济,在制度上也不允许,但是他们通过多种多样的的随葬品也可以表达自己的佛教信仰,以求得登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