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宁夏吴忠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宁夏吴忠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宁夏吴忠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宁夏吴忠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宁夏吴忠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宁夏吴忠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50.0分)

1.春秋战国时期,世族为管理封邑更倾向于启用比较有才能的“士”,不问其出身,而“士”

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也积极寻求入仕机会。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贵族权力的强化B.人才流动的频繁C.官僚政治的确立D.宗法秩序的松动

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

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3.酎金是汉朝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汉律对酎金的数量、大小、成色

等有严格的规定,稍有不合即定为“坐酎金”治罪。这种做法意在()

A.加强货币管理B.以法律促进思想统一

C.削弱诸侯实力D.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4.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重要科目之一,汉朝规定各郡国每年须按规定人数向朝廷举荐人才

其中被推选为孝廉的人,不仅“德行高妙”而且“学通行修”。这客观上()

A.提升了官吏的整体素质B.打破了门阀对政权的垄断

C.解决了阶层固化的问题D.动摇了郡县制的政治基础

5.杜鲁门回忆:“1947年3月12日下午一点钟,我走上众议院大厅的讲台,向国会联席会

议发表了演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这一演说()

A.标志着冷战开始B.意味着华约建立

C.终结了越南战争D.结束了古巴导弹危机

6.有学者认为,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

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

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下列制度中可以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三公九卿制、察举制B.三公九卿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察举制

7.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

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日:“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

A.皇帝权力的过度膨胀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

C.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8.明太祖朱元璋对功臣们“论功行赏,封为公侯,赐以铁券,颁以重禄,令传子孙,共享

太平”。但胡惟庸、蓝玉案中“谋逆不宥”的将相大臣都获有铁券,结果仍以涉及谋逆罪被

灭门抄家,无一能够幸免。该现象体现了()

A.宦官专权操弄朝纲B.权力制约机制缺失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卖官鬻爵现象严重

9.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标志是()

A.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0.唐朝时,在西域、东北、岭南、漠北等地共设置羁糜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

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顺其土俗”,不收赋税,接受以政

治象征意义为主的土贡。当时这些措施()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D,削弱了边疆地区政治地位

11.梭伦改革时期,”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为陪审法庭成员的机会”,规定以600名陪审员中

抽签组成10个法庭,每个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机会均等。这一制度()

A.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B.蕴含着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D.肯定了法庭是最高权力机构

12.古罗马法学家对物进行了多种分类。一种分法是所谓有形物与无形物之分:前者即指奴

隶、土地、衣服、金银等物:后者指可以作为权利客体的权利本身,如继承权、使用权、地

役权等等。这可以用来说明罗马法()

A.限制了贵族对于法律的垄断B.重视法律程序的运用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蕴含着自然法的理念

13.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卜舫济指出:“即使没有非法的鸦片贸易,我们可以肯定这两个国家

之间迟早要爆发战争。……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

方所需要的.我们为中国的无知感到遗憾,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无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

决。”这一言论旨在()

A.谴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行径B.推卸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责任

C.谴责清廷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D.揭示清朝封建专制体制的衰败

14.咸丰帝1851年登基之初,清廷执行对西方强硬的外交政策,但随后却开始向西方妥协,

推出“借师助剿”的策略。这主要是因为()

A.地方官僚集团的崛起B.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提出

C.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D.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15.《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

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的1500里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该现

象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天津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

16.甲午战后,“士大夫经此教训,……颇多主行新政,用西法以求自强,而德宗(光绪帝)

之态度亦由此渐趋于维新矣”;袁世凯编练新军“亦颇注意于去旧更新,追步西洋”。这一

状况()

A.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B.导致袁世凯势力的崛起

C.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D.加速了清末新政的实施

17.孙中山以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

命其将不远”。为此,孙中山()

A.反对学习欧美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主张平均地权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1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

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B.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C.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激烈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19.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

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

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中心形成的原因B.五四运动中心转移的条件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D.民族工业体系畸形的表现

20.1920年5月1日,上海工人发表了《五一宣言》,宣言抗议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1922

年“五一”节,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劳动大会,通过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

军阀”的口号。20世纪20年代初期“五一”节纪念活动()

A.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B.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D.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21.1926年底至1927年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汉地区工潮汹涌,成为全国工人运动

中心。同时期,农民协会遍及全国多个省份,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突出,成为全国农运

中心。这主要得益于()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指导B.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两湖地区一直是国民革命中心D.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2.八七会议以后,党的工作重心放在中心城市,但是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

快就失败了,那些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开展游

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所以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实际上是()

A.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B.听从了共产国际的建议

C.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D.响应了广大农民的呼声

23.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十几个人在这

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

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是()

A.中共三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24.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口号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一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试图把东北变为其殖民地

B.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C.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支援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25.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抗击日军4个多月,徐州虽失陷,但日军歼灭徐州地区大批中

国军队主力的企图却落了空。据此可知,徐州会战的战略意义是()

A.宣告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B.推动国力重心从中部向后方转移

C.延缓了日本军队向武汉的进攻D.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6.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

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

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27.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

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

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28.1945年8月,《大公报》发表社评说:“蒋主席致电毛泽东先生,请其克日来渝,共商

国是,这真令人兴奋。果使国家的统一与团结完成于一席谈,那真是喜上加喜。”由此可知,

重庆谈判()

A.顺应了民众追求和平民主的呼声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C.凸显了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的妥协D.得到了国共两党的广泛支持

29.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提出: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

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依据

这一方针,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是()

A.孟良国战役B.千里跃进大别山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30.1928年至1930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阐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

装割据的重要性。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现在起,开始由乡村到城市,并

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但是城乡必须兼顾,绝不可丢掉乡村。促成毛泽东有关论断发生变

C化的.即原将因开是始,工中作国重共心产伟党大(转移)D.着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希图消除贫富分化城乡差距B.借鉴苏联工业化的建设经验

31.《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

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

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32.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

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

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O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33.巴黎公社革命后,俾斯麦看到,只用“鞭子政策”对付工人是很难奏效的,需要辅以“糖

果政策”。19世纪80年代初,德国规定实行6天工作制,按时给工人支付货币工资,禁止工

矿企业使用童工,被雇青工必须读完小学等。这充分说明了,当时()

A.社会主义运动影响的深远B.德国福利国家制度初步萌芽

C.德国民主法制的逐步健全D.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充分实践

34.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依次推翻了封建的沙皇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出现过两

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着这一特殊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爆发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D.十月革命的胜利

35.1917年4月,列宁提出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

在当时似乎是荒谬的口号。11月,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占领了彼得格

勒的重要地点,此时的临时政府如同沙皇一样,几乎没什么支持者。出现这一情况的关键原

因是()

A.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初步形成B.列宁把握住了俄国社会的矛盾焦点

C.临时政府的专制独裁激化社会矛盾D.布尔什维克成为苏维埃中的多数派

36.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曾经被一些落后国家的革命者和革命政党

看作争取民族解放、追求非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在一定时期内使相当一部分新兴

国家走上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这表明十月革命()

A.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B.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C.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D.加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37.“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

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

的“这一制度”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村民自治制度

38.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

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

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原则B.扩大了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C.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原则D.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39.1974年5月,为了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从东海舰队

抽调3艘导弹护卫舰支援南海舰队。由于战事紧急,中国舰队决定“直接通过台湾海峡”。

按照蒋介石的命令,长期控制台湾海峡的国民党海军舰队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向我海军

舰队亮起“请通过”的信号。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主张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40.”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

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早打破诗人乡愁,使台湾地区民众与大陆亲人得以

团聚的是()

A.台湾政府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B.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C.九二共识D.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41.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

条外交方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这些外交方针的提出主要

是基于()

A.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

B.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中华人民共和国打破美国经济、军事封锁的需要

D.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42.自1956年中国与首个非洲国家埃及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始,到1965年,先后同19个

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同几内亚、加纳等许多国家签订了友好条约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广泛的影响

B.日内瓦会议周恩来六点建设性意见的推动

C.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

D.亚非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产生共识

43.2。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的熊猫外交主要发生在与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中。中

国在1972年将熊猫赠送给美国,1973年赠送给法国,1974年赠送给英国,1975年赠送给墨

西哥,1978年赠送给西班牙。这反映了()

A.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B.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国力

C.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变化D.与中国结盟成为世界潮流

4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边外交日益成为大国外交以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列外交活

动,能归于此类的是()

①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

②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③成功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④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接纳中国为成员国

A.①③④B.②③C.③④D.①②④

4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说:宣布美国将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他强调美国的

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马歇尔计划刻意“淡化”意识形态,

并把苏联和东欧也包括在受援国之内。马歇尔计划的提出表明()

A.美国致力于欧洲经济的恢复B.美苏在经济问题上达成共识

C.援助欧洲符合美国国家利益D.美国试图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46.2018年以来,大国间博弈和战略竞争有所加剧:一方面,美国把中国和俄罗斯明确为战

略竞争对手:另一方面,美国与盟友的关系裂隙加深,大四洋同盟关系儿近历史低点……加

剧了“美国靠不住”的欧洲忧虑。这表明()

A.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B.经济全球化遭退重大挑战

C.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招D.发展中国家冲击原有格局

47.吴有法在《德国史探研》中说到:“‘德国’问题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同。对刚成立

的联郑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复兴西德经济、取得独立的国家主权,改善德法关系,

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

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B.德法关系的改善解决了“德国问题”

C.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D.欧洲一体化完成的标志是欧盟成立

48.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

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

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

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49.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

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50.继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又绕过联合国焊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企

图将伊拉克改造成“民主样板”,向中东其他国家推广。这说明()

A.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已经形成

B.美式民主是行之有效的民主

C.霸权主义仍然是世界和平最主要的威胁之一

D.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形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

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

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

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

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

材料三: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

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

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

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

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一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新中国60多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

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

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一一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

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2)材料三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

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列举说明1947年中共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实现的“民主增量”主要有哪些

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

5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其后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

的外援活动。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以及树立美国的“大

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

主要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1945-1952)》

材料二:基辛格认识到美国的实力是有限的……新的力量正在逐渐破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

从严格意义上的军事实力来看,两个超级大国仍远居前列,但从另一些方面来看,世界已经

变得更多极化:从经济上来说,现在至少有5个主要集团;在政治上,已经出现了更多的势

力中心……他是欢迎这种变化的。在大国的协作中,相互保持平衡,谁也不统治谁,将出现

一个比两极世界“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通过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包括引入本条约规定的单一货

币,特别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疆域的区域,促进经济和社会平衡和持续进步;特别通过

一项可能在一定时间后导致共同防务的,其中包括最终实现共同防务政策和共同外交和安全

政策,在国际舞台上表明其共同性。

——《欧洲联盟条约》第一编第B条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外援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外援活动

对西欧国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冷战格局下出现的“新的力量”有哪些?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联盟条约》的签署背景。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国力,

还取决于该国运用的外交策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当

今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一一摘编自孟宪生《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提取材料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外交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

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I.【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世族为管理封邑更倾向于启用比较有才能的“土”,不问其出身,“士”

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也积极寻求入仕,这反映了宗法制度下以血缘作为划分权力依据的标准发生变

化,即宗法秩序出现松动,故D正确。

出身卑微的''士"入仕,会导致贵族权力下移,故排除A;

这一现象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但并不表明人才流动频繁,故排除B;

官僚政治的确立在秦朝,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世族为管理封邑更倾向于启用比

较有才能的‘土',不问其出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

史现象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汉初实行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是继承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故B项正确。

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故C项应排除.

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Bo

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对汉承秦制的理解。

汉承秦制的体现:

I、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州,

每州置刺史,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学军政。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4、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5、皇帝制度。

3.【答案】C

【解析】酎金夺爵是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打击王侯势力的措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

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

列侯的半数。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故选C。

加强货币管理、以法律促进思想统一、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排除ABD。

故选:Co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准确理解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通过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检测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的能力,难度适中,

用排除法可解题。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重要科目之一,汉朝规定各郡国每年须按规定人数向朝

廷举荐人才其中被推选为孝廉的人,不仅‘德行高妙’而且‘学通行修’”并结合所学可知,推

举为孝廉的人不仅要德行高妙,还要求具有较高的学养素质,这有助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A

项正确;

当时门阀政治尚未出现,排除B项;

孝廉制度并不能彻底解决阶层固化的问题,排除C项;

郡县制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了察举制,要求学生结合察举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察举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做国情咨文,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开始,故A正确;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排除B;

越南战争结束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C;

古巴导弹危机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排除D。

故选:Ao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提出全面遏制共产主义的思想,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开始。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

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和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

省负责执行。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唐朝实行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

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可以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三省六部制、科举制,C项正确;

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察举制属于汉代的制度,依据孝廉

选官,ABD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AB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

7.【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州郡长官和通判之间的矛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地

方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切入,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影响要掌握。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胡惟庸、蓝玉案中‘谋逆不宥’的将相大臣都获有铁券,结果仍以涉及谋逆

罪被灭门抄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明初宰相制度被废除,根据所学知识,废宰相后,君主专制

得到不断强化,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宦官,排除A项;

材料中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涉及权力制约机制,排除B项;

卖官鬻爵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选:Co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

9.【答案】B

【解析】A.I954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排除;

B.根据所学和材料“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知,1982

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形成法律体系;

C.1949年通过这一纲领,排除;

D.这是基层民主的法律保障,排除。

故选:Bo

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所学准确解读“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

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而且羁縻府州

的治理按照当地民族风俗进行,这样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A项;

材料内容与中央行政体制无关,排除C项;

上述举措对于边疆地区的地位并无较大影响,排除D项。

故选:B0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重点掌握唐朝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ii.【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梭伦改革时期规定全体公民均有权参与司法审判,体现了城邦民主

政治体制下公民民主政治的运作特点,C项正确;

直接民主形式具有一定弊端,故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公正,排除A项;

题干未涉及权力的制衡与分立,排除B项;

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结合题干“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为陪审法庭成员的机会…每个陪审员参与审判

的机会均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本题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进行分析解答。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罗马法对物的分类具有多样性,既有有形的物,也有

无形的物,这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是帝国扩张过程中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

确。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限制贵族的信息,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程序的信息,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自然法中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内容,故D项错误。

故选:Co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中罗马法对物的分类具有多

样性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特点及其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方所需要

的”“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无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传教士把英国

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政府的愚昧无知,没有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这掩盖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即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

场。因此,这一言论意在推卸英国挑起侵华战争的责任,故B正确;

卜舫济是为英国推卸战争责任进行辩护,并非谴责英国的侵略行径,也非抨击清政府的愚昧无知,

故排除ACi

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o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依据材料“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

方所需要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51年”以及“借师助剿”,可以推断出让请政府作出如此转变的

历史事件只能是太平天国运动,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官僚集团的崛起不会导致清政府向西方妥协,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借师助剿说法冲突,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题中时间不一致,排除

D项。

故选:C0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与《马关条约》中的中

国向日本开放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相符,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

杭州为商埠,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向日本开放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

行权范围。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

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

害,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民族危机。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后,中国的士大夫、统治阶级对于西方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主张

采取西法来实现去旧更新,并付诸了实践,这说明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

型,A正确;

B表述绝对,排除;

C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题干中提到的是光绪帝,而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是慈禧皇太后,排除D。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

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所述是孙中山民生主义提出的原因,孙中山考查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贫

富差距问题,所以在民族、民权之后提出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故C项正确;

A项表述错误,孙中山主张学习欧美;

B项是民权主义的内容;

D项是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内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靴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

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内容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

18.【答案】C

【解析】A.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B.材料未体现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故B项错误;

C.《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专制,而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

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实行专制,所以这一变化体现的是民

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故C项正确;

D.材料未体现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故D项错误。

故选:Co

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A.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选项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根据材料可知,工人阶级力量壮大,结合材料时间1919年可知,工人阶级壮大成为五四运动

中心转移的条件,选项B正确:

C.工人阶级壮大不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导致的,排除C;

D.工人阶级壮大并不能反映出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排除D。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五四运动发展的过程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0.【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上海工人发表了《五一宣言》,宣言抗议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1922

年‘五一’节,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劳动大会,通过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

的口号。”可见“五一”节纪念活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故A项正确;

B.此时抗日战争尚未爆发,故B项错误;

C.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国民大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

不符,故C项错误;

D.“五一”节纪念活动由于宣传反帝思想,无法直接得出其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故D项错误。

故选:Ao

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探索出来的革命道路;

B.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

C.国民革命运动时期,革命中心刚开始是在广州,并不是在两湖地区;

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湖南、湖北的农民和工人运动

迅速发展,1926年〜1927年,正好又是北伐战争时期,由此可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

农运动的发展。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国民革命运动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

的能力。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起义的失败,使得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转移到农

村区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顺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而1928年10〜11月,毛泽

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实践经验,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

斗争》两篇著作,深入阐述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建立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将实行工农武装割

据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材料现象的出现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共产国际主张将工作重心放在中心城市,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实际上是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未体现广

大农民的呼声,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探索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3.【答案】C

【解析】A.中共三大主要是讨论国共合作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

B.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与材料无关,排除。

C.由材料“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

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并结

合所学可知,此次会议是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

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汇总

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符合题意。

D.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遵义会议等。

本题以遵义会议为切入点,考查红军长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4.【答案】B

【解析】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

国社会主要矛盾,为挽救民族危亡,学生们在中共领导下发动“一二•九”运动,故B正确;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排除A项;

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是在1935年12月底,排除C项;

西安事变的爆发是在1936年12月,排除D项。

故选:B0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抗击日军4个多月,徐州虽失陷,但日军歼灭徐州

地区大批中国军队主力的企图却落了空”并结合所学可知,徐州会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发生

的一场大规模的防御战争,这场战争给予了日军重大的打击,会战中使用的持久消耗战使得日军

意图围歼国军的计划落空,并且为之后武汉会战赢得了非常宝贵的时间,故C项正确;

淞沪会战宣告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排除A项;

淞沪会战严重威胁国民党核心统治区域,推动国力重心从中部向后方转移,排除B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结合题干进行“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抗击日军4个多月,徐州虽失陷,

但日军歼灭徐州地区大批中国军队主力的企图却落了空”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26.【答案】B

【解析】A.从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

国”可以看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革命政权,当时的政权主要是反对国民党的通知,不是为

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主要是依靠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材料中可以看出,后来还联系到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是为了

扩大自己的政权基础,反对国民党政权,选项符合题干的意思;C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夺取城市为

中心目标;D.材料中的政权并不是民主联合政权。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学生结合中共领导革命斗争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答案】D

【解析】根据“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

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可知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沁源围困战中的积极作用,由此可知人民群众

才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排除A项;

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内容无法说明沁源围困战中打击的是日本主力,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期间敌后战场的抗日活动,主要考查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28.【答案】A

【解析】材料“这真令人兴奋”“那真是喜上加喜”反映了当时民众追求和平民主建国的呼声和

期望,A项正确;

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B项;

解放战争开始于1946年夏,当时属于政治斗争阶段,排除C项;

蒋介石集团提议谈判的本质目的是为内战争取时间,把发动内战的责任甩锅到共产党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