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江苏省淮安市、南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咏雨王夫之①归禽响暝,隔断南枝②径。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随波赚杀③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注】①王夫之,明崇祯举人,青年时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终身未剃头易发。②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以借指故土,故国。③赚杀,意为逗煞。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二句点明下雨的时间,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侧面渲染下雨的气势。B.通过“不管”杨柳珠泪、碎声敲荷的伤心场面,表现大雨的无情和威势。C.鱼儿被雨点逗煞,浮萍飘满了清池,写出了鱼儿、浮萍随波逐流的情状。D.词人将雨作为直接描写对象,全词虽无一“雨”字,却句句描写了雨景。16.后人评价,“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句体现了《屈原列传》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精神境界。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D16.①诗人始终眷恋故国,毫不妥协;②诗人不满现实,不苟合于世俗;③诗人对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矢志不移。【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句句描写了雨景”错误。“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是描写碧云下的夕阳,而不是在写雨景。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这首词从不同角度描写所看到黄昏时的雨景:开篇点明时间,再写雨意浓密。然后间接写雨落在池中情状。而结尾“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写到这种情势之下,没有人还会相信,雨云之上的碧空深处,夕阳其实还在天边燃烧照耀着。根据注释①对作者的介绍,王夫之,明崇祯举人,青年时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终身未剃头易发。所以无人相信更体现出诗人的坚持,体现出诗人始终眷恋故国,毫不妥协。无人相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和世俗是不能相合的,体现出诗人不满现实,不苟合于世俗。词作的结尾写到雨云之上的碧空深处,夕阳其实还在天边燃烧照耀着。写除了诗人望中所希冀的景物。通过虚实结合写这一景物,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矢志不移。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新马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小题。泊平江百花洲杨万里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怒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注: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因朝廷公务而得以尽情游玩苏州,颇具欣喜陶醉之态。B.颔联回忆半生漂泊之旅,叙写自己和百花洲的渊源,点明了题旨。C.尾联嗔怪孤舟居无定所,实则表明自身处境,照应颔联所写内容。D.整首诗抒写旅途感受,语言平易朴实,语调流畅,艺术感染力强。16.周必大在《宋诗纪事》说:“诚斋写人情意,曲尽其妙。”请结合本诗的颈联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C16.①运用拟人手法。将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说成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苦苦挽留自己。②诗人以移情之物衬托主观之情,使物我浑然一体,既突出了诗人对此间的熟悉,更写出了对此地风物的深情,显得饶有情致而又不落俗套。【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语言的能力。C.“尾联嗔怪孤舟居无定所”错误,由“莫怒孤舟无定处”可知,诗人是说不要责怪孤舟东飘西荡了无定处。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题干的关键词是“诚斋写人情意,曲尽其妙”,因此既要点明颈联情感,又要指出颈联手法。作答本题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效果以及句子情感。“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意思是: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相识”“苦见留”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有情致,又不落俗套。同时,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安济桥①(元)刘百熙谁知千古娲皇石,解补人间地不平。半夜移来山鬼泣,一虹横绝海神惊。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日暮凭栏望河朔,不须击楫壮心生②。【注】①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又称赵州桥。②《晋书·祖逖传》谓祖逖渡江北伐,船到中流时,“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丽,众皆叹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济桥是女娲补天石所建,可以帮助人们渡过因地势不平而形成的河流。B.安济桥仿若一夜建成,令山鬼大为震惊,夸张地写出了其建造速度之快。C.诗人凭栏远眺黄河以北,即使没有祖逖击楫而晢,也让人顿生豪情壮志。D.诗歌运用了神话传说,来盛赞安济桥的古老与神奇,浪漫主义色彩浓厚。16.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不即不离,乃为上乘。”意为诗歌咏物不可太执着于物本身,又需切合物之特点。请结合中间两联,谈谈本诗是如何做到“不即不离”的。【答案】15.D16.①侧面写山鬼、海神,突出了安济桥建造技巧的鬼斧神工;写桥下之水、桥上之人,赋予桥灵动的特点,都是在写桥而又不是执着于桥本身。

②碧玉环、苍龙背,从外形上抓住桥造型精巧,形态宏伟的特点进行比喻,写得生动形象。

③侧面描写和比喻手法都使所咏之物具有了“不即不离”之感,令人玩味。【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来盛赞安济桥的古老与神奇”错误。文中使用神话传说,意在表现安济桥的神奇,而不是“古老”。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面写山鬼、海神,突出了安济桥建造技巧的鬼斧神工,相传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所以他完全有能力帮助人们,渡过人间不平的河流。在当地,传说赵州桥是鲁班在一夜之间建造而成,这无疑使建造过石桥的山鬼和海神大为感叹震惊,并且为之折服。桥孔倒映在水中形成一个圆环,看上去洨河的水就像是从圆环中流出去一般。人行走在赵州桥上,都认为是踏着龙背前行。写桥下之水、桥上之人,赋予桥灵动的特点,都是在写桥而又不是执着于桥本身。“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写桥孔倒映在水中形成一个圆环,看上去洨河的水就像是从圆环中流出去一般。人行走在赵州桥上,都认为是踏着龙背前行。碧玉环、苍龙背,从外形上抓住桥造型精巧,形态宏伟的特点进行比喻,写得生动形象。通过“水中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的描写和诗人在桥上凭栏而望时的感受写桥的雄壮气势,把一座静止的石桥写得活灵活现。侧面描写和比喻手法都使所咏之物“安济桥”具有了“不即不离”之感,诗歌咏物不太执着于物本身“安济桥”,又切合“安济桥”之特点,造型精巧,形态宏伟,令人玩味。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赠筝妓伍卿李远轻轻①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②。湘灵鼓瑟③钱起善鼓云和④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①轻轻、伍卿:均为不见于载籍的弹筝高手。②十三声:唐宋时古筝有十三根弦。③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④云和:出产乐器之地。15.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人论绝句的含蓄艺术,有“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一法,李诗用“玉腕红纱”来写弹奏者正有此妙。B.钱诗“冯夷”和“楚客”均能理解湘灵的哀伤,前者听后情不自禁起舞,后者悲从中来,不忍卒闻。C.钱诗结构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写起,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D.两首诗都让我们感受到演奏者的形象,李诗中的伍卿美丽动人,钱诗中的湘灵对爱情忠贞不渝。16.两首诗均以描写音乐见长,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描写音乐方式的异同。【答案】15.B16.共同点:都运用侧面描写。李诗“满筵座客”听后不语,运用座客反应来描写音乐的哀婉之感;钱诗中楚客“不堪”听,以此反应描写音乐效果之悲苦。不同点:李诗尾句运用比喻(类比),把哀婉的筝音比成是行雁的哀鸣,形象生动写出音乐的哀戚动人。(答以形写声亦可)钱诗运用想象,想象瑟声感动金石,传声苍穹,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描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传递出音乐的悲伤感人。(或:钱诗在乐曲的高潮处戛然而止,由虚转实,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达到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解析】【15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B项,理解分析不当。选项表述和“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有关。诗句意思是,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选项认为“冯夷”能理解湘灵的哀伤,有所触动,听后情不自禁起舞,是曲解文意。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弄清题意,找到答题方向,确定分析对象,联系诗句内容,分析用了什么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具体作答,先找到这两首诗描写音乐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分析。从李远的诗来看,开头两句写人,后两句写筝。“座客满筵都不语”,使人联想起听筝以前宴席上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的景象,而在调琴后,筝声响起,谱调凄凄。“一行哀雁十三声”,十三弦上只见一行哀雁飞出,满座喧哗之声突然听不见了。一个“满”字,一个“都”字囊括了凝神屏息的全体座客。这两句写筝声,只写了一个简单的音乐形象“一行哀雁”,这是用的比喻手法,夸赞筝声之动人只写了“满客不语”,这是侧面描写用座客反应来描写音乐,两句都突出了音乐的哀婉之感。从钱起的诗来看,开头两句点明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通过楚客“不堪”听,从侧面来写音乐表现出来的悲苦效果。以下几句,写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这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后面四句写,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除了直接写乐曲的“悲”外,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突然转折,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又将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以景作结,以景结情,余音袅袅,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空间。总体上,描写音乐用了侧面描写、想象、以景结情的手法。根据以上分析,分别概括出手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结合诗句分析作答。江苏省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青玉案·送张伯修赴宣府吴泳玉骢①已向关头路。待携取、功名去。慷慨不歌桃叶渡②。囊书犹在,剑花③未落,富有经纶处。从军缅想当年赋。纵局局翻新只如许。但恐归来秋色暮。薰炉茗碗,葵根瓠叶,落莫灯前雨。[注]①玉骢:即玉花骢,泛指骏马。②桃叶渡,渡口名。王献之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并作《桃叶歌》,古渡口由此得名。③剑花,剑的光芒。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骢已向关头路”,刻画了张伯修驰骋疆场的豪迈英姿,“囊书犹在”三句抒发了词人对张伯修的赞誉之情。B.“从军缅想当年赋。纵局局翻新只如许”,作者思绪翻飞,忆古追今,表达面对战场、书卷两种事物时的心境。C.“但恐归来秋色暮”,一个“恐”字生动表达了作者隐忧,担心英雄归来落寞凄凉,也暗含自己当时的处境。D.全词气势不凡,言语铿锵,在送别友人的同时,流露出对往昔疆场雄风的顾念,追忆之中含有伤感、郁闷之情。16.词人在上阕说“不歌桃叶渡”,在下阕又写“薰炉茗碗,葵根瓠叶”,对此你如何理解。【答案】15.A16.“不歌桃叶波”写友人不念儿女情长,慷慨奔赴疆场。表达对友人壮怀激烈、无私报国的称颂;“薰炉茗碗,葵根瓠叶”写英雄落幕、孤独冷清的生活境遇,勉励友人趁此机会立功报国。【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刻画了张伯修驰骋疆场的豪迈英姿”错,“玉骢已向关头路”句,刻画了张伯修前往宣府任职,奔赴疆场的豪迈英姿,并不是说他驰骋疆场。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结合注释“王献之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并作《桃叶歌》”分析,“不歌桃叶波”意为:友人张伯修奔赴疆场到达渡口,不学前人作《桃叶歌》给女人。此句用典,赞美友人不念儿女情长,慷慨奔赴疆场的豪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壮怀激烈、报效国家的无私行为的称颂。“薰炉茗碗,葵根瓠叶,落莫灯前雨”意为:闻香炉中的茗茶碗,看葵花下的葫芦叶,雨水落在寂静的灯前。结合前句“但恐归来秋色暮”中表达的诗人担心英雄归来落寞凄凉分析,“薰炉茗碗,葵根瓠叶”写出了英雄落幕、孤独冷情的生活境遇,诗人勉励友人趁此机会立功报国。江苏省常州市前黄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后赠斯远[宋]赵蕃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深秋的霜降与冷雨,诗人并不畏惧,因为春天正悄然临近。B.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梅树将酝酿作花,不必为此嗟叹悲伤。C.诗人兴致盎然,信步遍村寻梅,消弭了久处困厄之中的郁闷。D.春讯让诗人振作起精神,以静待朋友的佳作来表达共勉之情。16.后人评价此诗“转折自如,情理相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