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5课+继承创新+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中国书画_第1页
【课件】第5课+继承创新+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中国书画_第2页
【课件】第5课+继承创新+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中国书画_第3页
【课件】第5课+继承创新+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中国书画_第4页
【课件】第5课+继承创新+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中国书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课:继承创新中国书画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高二目录CONTENTS01情境导入02作品赏析,继承的意义03洋为中用04课堂总结与交流01本课探讨的问题

继承和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对前代艺术遺产的继承,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只知继承而不能创新,则艺术得不到发展。20世纪的中国,面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中国画家们在继承和创新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和贡献,使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中国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那么现代中国画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01情景导入

情境导入元代著名文人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和近现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都是山水画的经典作品,而且画的都是秋天的景色。比较一下,《万山红遍》在中国山水画的继承和创新上,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01情景导入元代文人画家倪瓒《渔庄秋霁图》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倪家为江南豪富。家筑“清閟阁”“云林堂”等亭堂馆阁,收藏书画极多。倪瓒自幼饱览经史,工诗文,善书画,谙熟音律。性情孤高,一生不做官。40岁前,过着富裕而风雅的名士生活。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卖田产,疏家财,弃家隐遁于太湖。后半生的20多年,他浪迹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寄居田舍、佛寺,或以舟为家,随水漂泊;但仍勤于书画,以寄情怀。正是这种跌宕起伏、放浪江湖的生活和他那抑郁悲凉的心境,使他能突破前人成法,别开生面,在中国绘画史上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倪瓒的作品,保存下来的较多,如《六君子图》《松林亭子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等

画面写的是江南渔村秋景。近处为山石坡陀,树木四五枝,无交错与盘曲,树干挺劲,株叶秀整,四面生枝,参差有致。中幅为水平如镜的湖面,毫无波纹,湖光波色一片空明。近景坡石呈横势,与纵向的树木构成纵横走势;远处的彼岸的山峦,两层岗峦逶迤,在烟雾的笼罩下,只露出半截或山头,或隐或现。[2]图上有题画诗: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郑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画幅右侧遥岑下的空间里,倪瓒自题诗跋,跋曰:“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不愿子宜友契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瓒。”裱边有明董其昌的行书题签,又有孙克弘、董其昌和宋旭题识。

倪瓒创作《渔庄秋霁图》之时,已经有55岁的年纪了,这幅图画与其在45岁所创作的《六君子图》对比而言,在艺术的面貌上,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固定。该图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秋,倪瓒在寄居在友人王云浦渔庄时所画,七十二岁时倪瓒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便补题诗款。01情景导入画家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李可染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副教授,他勤于教学,钻研画艺,云游写生,后来李可染和少数几位画家得到赴德国写生的机会。李可染的绘画还得到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认可,并在那里举办了展览、出版了画册。在游历写生之后,李可染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舆论,其中之一就对他的积墨法的非议;李可染在1962年创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一种对这种非议的回应。同时,李可染喜读毛泽东诗词,并从那激越豪迈的诗里领略山水画的境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便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所作。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巍峨的山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使用了大量的朱砂点,以浓厚的墨色为底,画面前景中描绘的红色的树木如剪影一般;画作中央画有白色的飞瀑、白色的溪流以及掩映的白色的瓦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为题跋书写在画的右上角;画面右下方盖了一枚“寄情”朱文印章与白文印相对。

此画所创造的意境源于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的i司意,作者运用他所擅长的“积墨法”,兼用红.黑两种色彩,交相辉映,点染皴擦.绘景写情.提高了中国画的表现力.组成了饱满厚重而又层次分明的构图。画面充满生机,一扫旧文人诗画中常见的萧条悲凉气氛.突出地表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秋天.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同作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与此画同题材的作品现存七幅.这是其中之一,足见画家对此题材的热爱。01知识点一:继承的意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影响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画,20世纪以来在继承传统和创新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学习中国画继承创新的经验和精神,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创作既有创新精神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一、推陈出新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一书中,明确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著名观点。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石鲁、于非閻等一批画家,在继承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点以及对现实生活新的体悟,在题材内容、笔墨技巧、艺术风格等方面,努力创新,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的中国画作品。石涛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关山月傅抱石李可染作品赏析《三千年结实》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浙江湖州安吉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绘画题材以花卉为主,亦偶作山水。

桃子是长寿的象征。“三千年结实之桃”是民间神话传说中天宫瑶池所种的仙桃。画面取斜对角线构图.色彩安排左右呼应,枝叶伸展于画面之外,具有向四边扩展的张力感觉。作品以洋红着色,鲜艳下丰硕的桃实与用笔雄放老竦的枝叶相互映衬,并和富了金石味的题跋构成统一和谐的画面。吴昌硕绘画特点

吴昌硕用草书笔法表现蔓延滋生的藤枝,花叶畅茂,疏密错落,烂漫自然。吴昌硕作品赏析《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等,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早年曾做过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主要人物画有《抱琴仕女图》《农耕图》《五柳先生像》《西施浣纱图》《鱼钓图》《钟馗醉酒》等。

1951年夏天,老舍到齐白石家做客,老舍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次实君溪边步月韵》,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根据老舍写给齐白石的信件内容(蛙声十里出山泉,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启示,在“泉”上作文章。齐白石经过深思熟虑,画成了《蛙声十里出山泉》

该画画面上,留有大块的空白,即天和水的地方不着墨色,留出白纸。在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流泉中自上而下画有六只蝌蚪,摇动着小尾悠然而下,蝌蚪们在急流间活泼地戏水玩耍。画面左下角的题跋为:“蛙声十里出山泉查初白句老舍仁兄教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紧紧地抓住对象的特点,把它反映出来,即写物的神。画面中物象是经过画家深入、准确的分析,所以对于所画的对象就能够非常熟悉,充分地体会和掌握对象的特殊本质及鲜明特征。画家作画的时候,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现的对象中去,把对象的形和神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齐白石绘画特点

齐白石的画,从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出发,在长期不断的观察和习作中,逐步深人地认识对象,再对真实对象加以思想感情的铸造,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性和独创性的风格,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充满了生命的朝气。《蛀声十里出山泉》是应作家老舍之请而作,以查慎行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命题。画家以蛙声出山泉立意,以数尾蝌蚪取象,绘声绘色,成功地表现出原诗句清新、隽永的意境。齐白石作品赏析

1889年3月22日生于北京,1959年7月3日卒于同地。早年随王润暄学画,1912年入师范学校学习,后任教于私立师范学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青年时代曾拜师学习工笔花鸟。40岁以后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创作。艺术上从明陈老莲入手,上溯两宋、五代花鸟,尤努力追随宋徽宗赵佶画风及其瘦金书。其工笔花鸟画笔力坚实,无一松懈,色彩浓重富于装饰,源自写生,造型精谨,前期较为淡雅,后期趋于丰满富丽,为北方工笔花鸟画的重要代表,与陈之佛有“南陈北于”之称。晚年仍创作了大量作品,他的代表作品有《玉兰黄鹂》、《丹柿图》、《牡丹鸽子》等。著有《非闇漫墨》、《艺兰记》、《中国画颜料研究》、《我怎样画花鸟画》。《玉兰黄鹂》即为其一。

这幅作品的独到之处是满地铺湖蓝色,上面点缀着洁白的玉兰和艳黄的鸟儿。所有颜色纯度很高,色彩之间反差很大,艳丽中透露出文静秀气,一派大家风度。大胆使用对比色,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同时也使画面更具有装饰的意趣。构图饱满,玉兰花形成“C”形半围合状,一只鸟伫立其中,另一只盘旋在外,遥相对应传递消息,形态可爱,动静相宜。画面形态采用勾勒罩染,一丝不苟,高度体现了传统工笔重彩的艺术技巧,而浓艳亮丽的色彩表现却预示着工笔色彩画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于非闇作品特点

于非闇《玉兰黄鹂》的独到之处是满底铺石青色,上面点缀着洁白的玉兰和艳黄的黄鹂。大胆使用对比色,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体现了传统工笔重彩的艺术技巧,同时也使画面更具有装饰的意趣。于非闇作品赏析:

石鲁(1919年12月—1982年8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公乡,祖籍江西景德镇,原名冯亚珩,中国现当代书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转战陕北》《山区修梯田》《延河饮马(草图)》《击鼓夜战》《华山松》《春满秦岭》《山雨欲来》《东方欲晓》《南泥湾途中》《宝塔葵花》《秋收》《延河之畔》《东渡》等,主要专著画集有《赵望云石鲁埃及写生选画集》《国画选》《石鲁画辑》等。

在《转战陕北》的创作上,石鲁运用了一种很难在前人的笔墨语言里寻到的表现手法,即一种拖泥带水,水墨交融的技法,看似无法度可言,笔力强劲、浑厚、生辣有笔触感,创造性地运用直、硬、棱角外露及墨色相融的语言塑造高原断层的黄土质地感。同时,又使用了矿物色,在不破坏笔墨的前提下还原原始的本貌,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在技法上,石鲁则从生活中挖掘美的因素,偏重于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对生活的再升华。他认为圆主柔,方主刚,两者相结合,既可塑造“大巧若拙”“独天地精神往来”的境地。这一标志性的构图方式,也被巧妙加注在《转战陕北》的创作中。从毛主席的身影到前山后山,大大小小的形体都是方的,形象中‘大’与‘方’的单纯处理拍合了‘大大方方’的概念,产生了磅礴的气势。方的锐角倒都被磨掉了,则是寓圆于方。在《转战陕北》中,石鲁不仅用写实再现的手法将陕北黄土高原真实地传达到作品中,同时,倾入了对革命的一片赤诚,对陕北高原的独特的感受和对实在物象的尊重,对革命理想的真实表述,成就了《转战陕北》在中国画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石鲁艺术特色:石鲁

《转战陕北》融合了高远和深远两种表现方法,具有雄健博大的风神气度。近景是高远法,用了纪念碑式的构图,山体上竖直粗重的墨线压住厚重的红色调,显示出直冲云霄的势头,长短不一的横线又遏制了上冲的感觉,在山体中积聚了一股沉厚的力量。远景以深远法画成,由浓而淡、再浓再淡的墨色,使画面向远处无止境地延伸,创造出辽阔的意境。作品赏析: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浙江宁海人。现代画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1971年9月5日逝世。

中国的绘画有它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学习中国的艺术,应以中国的方法为基础。中国画的基础训练,对入学新生,首先要讲的两点是:一、要集中精力,埋头学画。要决心一辈子献身艺术。二、要不存偏见,博采众长。艺术的重复等于零!学习方法大体是:(一)从事中画技术基础的锻炼;(二)注意诗文书法金石之辅助;(三)骈考画史、画理,及古书画之鉴赏;最后的重点,在品德与胸襟的修养。持之有恒,不求速成,自然能得水到渠成之妙。基础是现实生活,一方面向古人吸收技法,另一方面从自然界的生活中提炼精华。写生要活写,不能死写,好的作品应比生活更美好。潘天寿绘画特色:潘天寿

潘天寿的作品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每画一笔,都能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常常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叶,以指尖勾线,成自家一体。以荷花系列作品为例,用胭脂勾勒的荷花,鲜红而娇美,红色荷花与墨色荷叶形成鲜明对比,画面也是疏密相应,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构成了壮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同时也表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荷花绘画实践点击:荷花绘画实践点击:绘制荷花方法步骤二:1.用较细的狼毫笔勾勒花瓣的形状,注意花瓣组合的不同角度和前后层次。2.用较大的羊毫笔画上荷花的色彩,注意用笔流畅、生动。3.用浓淡不同的墨色画出荷叶,完成作品。写意荷花视频示范:一起动起来

《探究与实践欣赏潘天寿的荷花系列作,从笔墨与构图两方面入手,以荷花为主题,尝试完成一幅荷花作品。

根据视频示范技法,教师进行指导,完成作品进行小组展评。2.洋为中用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绘画中有用的成分,达到以“中''为主的“中西融合"的境界。作品赏析

清代画家任伯年学过西方素描,他活学活用,能融会贯通从《苏武牧羊》这幅画中能看出他写实的功力,以及他运用传统并能超越传统的不凡如果我们只会画西方素描,根本不知道或者不会画中国风格的素描,便不会运用“笔墨",也就不会有足以与西方貔美的独特风格。作品赏析

画家徐悲鸿兼有中西美术高深修养,是率先把西方写实主义融人中国水墨画的大师。徐悲鸿的《李印泉先生像》头部结合线描与烘染的技法,不画明显的明暗,而烘托凹凸起伏的结构,衣服用线描,衣纹的组织、轻重、疏密、粗细、虚实,使人体的“体积"、姿态与空间的变化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赏析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作品赏析

《流民图》是—九四二至—九四三年在北京创作的巨幅长卷。当时日本侵略者已践踏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遭遇,是激发画家构思《流民图》创作的动机。—九四二年,蒋兆和曾去上海、南京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速写人物,但创作全图时,还是请了许多模特儿、其中包括画家的朋友如国画家邱石冥、木刻家王青芳等。画卷由右至左,起始是一位拄棍老人,他身边还有一位卧地的老者,已经气息奄奄,二位妇女和一个牵驴人围着他,毫无办法。再往下,是抱锄的青年农民和他的饥饿的家眷,抱着死去小女儿的母亲,在空袭中捂着耳朵的老人,以及抱在一起、望着天空的妇女、儿童。断壁颓垣、尸身横卧、路皆乞丐。再往下,是乞儿,逃难的人,受伤的工人,等待亲人归来的城市妇女,弃婴,疯了的女人,要上吊的父亲和哀求他的女儿,在痛苦中沉思的知识分子……作品赏析

李斛有扎实的西方素掐基础.这幅作品结合了西方绘禹造艺术的技法与中国禹笔墨的表现手法.形象谁确.冲态生动.既有立体感和明变化,又有中国瞒的水墨韵昧。作品赏析

黄胄的《洪载风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髫最早的以中国画表现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是中国画推陈出新的代表作作品的构思源于作者青藏公路之行的切身感受。作者以仰视的角度,突出表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寻找宝藏的地队员.冒着漫天的风雪.骑着駱驼行进在荒原上的高大形象。作品赏析

《太行铁壁》以军民携手并铸成太行铁孽,共同抵外侮的历史事实为主题.作品用率真朴的笔墨.般的形式,将山水画中斧劈大昶运用到人物画中,使人物与太行山脉融为一体,以高山象不可战胜的人民力量、》这种象衽性构图·给瞠者以强烈的視觉冲击·体理了中国写艺术的内在精神。作品赏析

工盛烈的中国画《八女投江).也是中华人民跽和成立最早一中国推陈出新的优秀作品之一、作品取材于抗日战争期回东北抗联军八名女战于寡不敌.最英勇牺打的革命事透作者运用中国传统山水瞒的形式阳中国人物以形写神的特点,创作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羊命历史画,开创了中国画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