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贸易学 课件 第7章 智能制造_第1页
数字贸易学 课件 第7章 智能制造_第2页
数字贸易学 课件 第7章 智能制造_第3页
数字贸易学 课件 第7章 智能制造_第4页
数字贸易学 课件 第7章 智能制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智能制造本章导读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与普遍重视。智能制造是贯穿于数字经济生产活动各个环节的新型生产方式。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数字技术渗透所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争夺智能制造发展高地。了解智能制造内涵、外延、与数字贸易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可以快速了解智能制造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可以理解智能制造的内涵和外延,从需求侧深入学习网络协同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两种智能制造模式,从而理解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的关系。主要内容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第三节基于需求侧的智能制造第四节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产生的背景(一)内部动力: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技术领域和制造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数字技术领域,5G、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产业数字化得以迅速发展。在制造业领域,3D打印和工业机器人等制造业新兴业态实现了突破式发展,制造业展现出了服务化的倾向。这些变革催生传统制造业的新一轮革命,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升级,为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特别是作为工业化和数字化高度融合产物的智能制造得到了长足发展。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产生的背景(一)内部动力: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并不断演化,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协作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s,简称CPS)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正在引领生产方式变革。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协同研发设计、网络众包等全新业态正在重塑协作模式。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和设备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产生的背景(二)外部环境:金融危机后各国战略布局重大调整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群体经济发展陷入泥潭,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也开始放缓,世界银行在其《全球经济展望》中不断调低全球经济发展预期。主要工业国面临制造业产能过剩,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的困境。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明显,伴随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格局剧变。而智能制造能够改变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依赖的资源基础,变革传统市场竞争范式、资源基础和全球产业竞争格局,重塑国际分工。这对于面临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复苏乏力等问题的众多工业国家来说是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机遇。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产生的背景(二)外部环境:金融危机后各国战略布局重大调整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大了在数字技术创新领域的投入,以期能刺激本国经济迅速回暖,重塑国际竞争力。美国围绕“新一代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布局智能制造战略,于2009年最早提出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后又陆续发布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制造业促进法案》等政策。以政策为基础,美国提出了以工业互联网为智能制造核心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并成立了智能制造领导联盟。德国于2011年提出“工业4.0”战略,并于此后发布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其核心要义是构建高度灵活的个性化与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并指明了颠覆传统制造业模式的智能工厂等发展方向。日本政府2015年发布《机器人新战略》并提出“世界机器人创新基地”“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应用国家”等发展目标。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产生的背景(二)外部环境:金融危机后各国战略布局重大调整在西方发达国家智能制造布局的压力下,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划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为了推动智能制造更好地发展,把握新一轮全球数字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随后又提出了诸如《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为代表的发展战略,为智能制造发展保驾护航。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智能制造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一)智能制造初级阶段智能制造初级阶段的主要表现为数字化制造。数字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时,第一步就要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和升级。该阶段主要以计算机为基础,以产品设计和生产环节为作用对象,聚焦于生产流程的数字化。从产品设计流程上来看,使用计算机及其相应软件进行模拟设计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图纸,产品设计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从产品生产环节来看,部分制造设备和程序实现了自动化,一些精密和复杂的生产和加工流程通过自动化机器进行生产,繁杂重复的人力工作得到了替代,产品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智能制造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一)智能制造初级阶段该阶段代表性技术为数控技术。数控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机械加工工具的技术。采用数控技术的机床叫做数控机床。作为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数控机床会根据写好的程序,将原材料在无需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完成制造过程。数控技术应用场景十分广泛,不仅可以应用于石油化工、国防军工、船舶等重工业领域,还可以应用于新能源、纺织、电子、汽车等行业,为这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迈向智能制造奠定了重要的数字化制造基础。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智能制造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二)智能制造中级阶段智能制造中级阶段的主要表现为网络化制造。该阶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以企业间的协同生产运作为作用对象,强调企业合作与信息共享。从技术基础来看,互联网的普遍运用使得制造业的生产要素、人员、流程等关键环节和节点紧密连接,突破了地理空间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约束,实现了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与发展。从制造目的来看,相比智能制造初级阶段的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以网络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与集成,从聚焦于企业内部生产转移到聚焦于企业间协同生产,制造业的上下游实现信息的全链路打通,在纵向和横向以及端到端方面实现集成发展。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智能制造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二)智能制造中级阶段该阶段代表性技术为基于网络分布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网络分布式系统是指由多个独立的计算机节点组成的系统,这些计算机节点通过互联网互相连接,协同完成一系列任务的系统。CAD指运用电脑软件制作并模拟实物设计,展现新开发商品的外型、结构、色彩、质感等特色的过程,CAM指大量使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计算机软件的产品组件制造过程。利用分布在不同企业和地点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而成的分布式网络,CAD和CAM的企业集群业务协作成为可能,在建筑设计、电子和电气、机械设计、软件开发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体现了该阶段强调以互联网为支撑,突破时间空间对企业发展的限制,实现企业合作、信息共享和协同运行的重要特点。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智能制造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三)智能制造高级阶段智能制造高级阶段的主要表现为智能化制造。该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产品制造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作为作用对象,实现生产运作系统的自感知、自决策和自执行,核心为“智能”。相比初级阶段的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赋予了制造过程分析、推理与执行能力。相比中级阶段的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利用物联网实现各智能主体间的互联,不仅限于企业间的协同,从而实现人、机、网的高度融合。智能化制造作为最终阶段,无论是在企业生产过程,还是设计制造环节,企业的全链路全生命周期的所有节点和流程全部一体化集成化。所有流程的数据要素集中汇聚在一起形成大数据系统,智能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在全链路中进行自我反馈和改良。并在此过程中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生态,实现制造业乃至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智能制造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三)智能制造高级阶段德国“工业4.0”是该阶段的重要体现。“工业4.0”着重于将工业技术、产品销售与消费者反馈视为一个综合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建人因工程学的智能工厂,并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集成客户以及商业伙伴,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工业4.0”指出智能工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智能工厂中,自动化运行的智能终端在产品的生产、零部件的装配以及要素的合理配置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工厂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生成实时数据,形成大数据系统。智能工厂基于大数据系统对工厂每个环节进行实时分析并优化,并通过该系统将分析结果反馈到产品的生产和工艺流程当中,实现全链路智能互联。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理论命题7-1通过调整要素配置结构和提升生产率,工业智能化会重塑企业地理格局,对于不同地理区位这种重塑效应具有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和市场化环境扮演重要角色。参见“王林辉、姜昊、董直庆,工业智能化会重塑企业地理格局吗,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2期,第137-155页”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第一阶段:工业化带动信息化阶段(1958年至2006年)。尽管在1958年成功研制了第一台数控机床,但工业信息化的真正起步要迟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从1979年开始,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电子工业成为优先发展的领域,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机床改造和工业炉窑控制等领域。1987年,信息技术(包括智能计算机系统、光电子器件及其系统集成技术等)被纳入国家863计划的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80年代末,科技部提出了建设“工业智能工程”的构想,开始着手探索智能制造。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逐渐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并开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连接到了国际互联网,催生了众多互联网公司和软件服务企业,全国范围的信息网络也逐渐成熟起来。专栏7-1中国智能制造的三个阶段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第二阶段:两化融合阶段(2007年至2014年)。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目标,也即是“两化融合”的战略框架。此举标志着“两化融合”的正式启动。到了201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部分,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的有机结合。专栏7-1中国智能制造的三个阶段第一节智能制造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第三阶段:信息化引领工业化阶段(2015年至今)。在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方向。同年,《中国制造2025》将推进智能制造确定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也预示着制造业智能化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将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专栏7-1中国智能制造的三个阶段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的内涵智能制造概念的提出美国纽约大学的赖特(Wright)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伯恩(Bourne)在1988年首次提出了智能制造这一制造业未来形态的构想,其指出智能制造是“在制造软件系统、集成知识工程、机器人视觉和机器人控制等的基础上,抽象化工人技能和专家知识,实现在无人操作下的(小型)自动化生产”。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业不断结合演变,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升级,使得20世纪80年代对于智能制造的构想得以逐步实现。随着世界各国纷纷布局智能制造战略,智能制造这一概念被普遍接受并被赋予新的内涵。例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赋予智能制造的新内涵,包含柔性化制造,高度灵活生产和服务系统,贯通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数据联通。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的内涵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均指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相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而言,数字技术更能全面覆盖智能制造所需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基础。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形成了以5G为代表的网络基础类设施、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算力类基础设施和以智能能源基础设施为代表的融合类基础设施等,上述这些数字基础设施无疑是智能制造的基础。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的内涵先进制造技术是信息通信技术、综合自动化技术、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更是智能制造演化发展的重要来源。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高技术成果,将其优化、集成并综合应用于生产和服务流程,从而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精益、敏捷、灵活生产,并取得理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因此,本教材认为智能制造是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的内涵智能制造的全面性质。《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智能制造被定义为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全方位新型生产方式,具备自我感知、自主学习、自主决策、自主执行和自适应等多重功能。智能制造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制造潜力,以物联网实现各智能主体之间的连接,不仅局限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实现了人、机、网络的深度整合。在企业的生产过程和设计制造环节中,将所有节点和流程完全整合为一体,并在整个生产链路中进行自我反馈和不断改进,从而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生态的涌现。因此,本教材认为智能制造代表着一种具备自我感知、自主决策、自主执行、自适应和自主学习等多重功能的创新生产方式。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智能制造贯穿于数字经济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是基于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智能制造的外延智能制造有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模式。《“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出智能制造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开展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对这五种模式所含的要素条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和远程运维服务强调通过先进技术应用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过程无人化,并具备对爆炸性增长的制造信息处理的能力,并没有强调需求侧的数据要素,因而仅是从供给侧定义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则基于消费者的个性化偏好,因此是从需求侧定义的。网络协同制造要求通过协同云平台实现制造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对接,因而既是从供给侧又是从需求侧定义的。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智能制造的外延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智能制造的外延从需求侧解读,智能制造是与数字贸易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就网络协同制造而言,通过协同云平台,实现制造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面向需求的企业间/部门间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的共享、互补和对接。就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而言,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进行挖掘和分析,通过个性化定制平台与企业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数字化制造系统实现协同和集成。在智能制造的模式中,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和远程运维服务仅与生产企业相关,与消费者距离较远,无法直接反映消费偏好,与数字贸易联系较弱。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则基于消费者的个性化偏好,因此是从需求侧定义的。网络协同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则由于与消费者直接相关,能够直接反映消费者偏好,与数字贸易联系密切。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离散型智能制造离散型智能制造广泛分布在多个行业,包括汽车、电子、家电和机械等领域。其主要特点是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为基础,以订单生产为主要模式,通过多道工序对原材料进行改造,最终将零部件或组件组装成最终产品。数据的开放共享是实现离散型智能制造的基础。模块化设计与协同互动成为切入点。敏捷柔性制造是核心关键。专栏7-2基于供给侧的智能制造模式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流程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包括了智能化流程设计、智能化流程生产运行、智能化流程管理、智能化流程供应链以及智能化流程服务体系等多个组成要素,主要应用于重工业领域,如钢铁、煤炭和化工等行业。其核心内涵围绕着对应行业的制造流程,包括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的三大功能,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与协同集成,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制造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运行、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专栏7-2基于供给侧的智能制造模式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三)远程运维服务远程运维代表了在数字技术与制造装备相互融合、创新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它打破了地理空间和物理限制,成为智能制造服务中智能运维的集中表现。广泛性和网络化的服务与仓储体系是支撑业务的重要基础。智能技术和设备的升级和应用是服务的关键组成。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是关键技术支持。专栏7-2基于供给侧的智能制造模式第三节基于需求侧的智能制造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网络协同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的背景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工业企业正在积极转型,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在融合工业元素,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然而,互联网主要侧重于消费服务,难以满足制造业的生产需求,因此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供需双方存在认识差异等问题,成为实现协同化智能制造的障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了“互联网+”协同制造作为关键行动,旨在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模式。网络协同制造通过建立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让众多企业嵌入产业链,实现各环节的紧密协同,包括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的全面互联,实现资源的集聚和对接,从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第三节基于需求侧的智能制造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网络协同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的架构网络协同制造的架构涵盖企业内协同的纵向集成、企业间协同的横向集成以及贯穿产业链的端到端集成。第一,企业内协同的纵向集成指的是一个企业内部不同功能的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操作,实现数据实时的传递和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第二,企业间协同的横向集成是指不同工厂或企业间独立的生产管理系统之间能够通过网络协同,实现资源的实时调度,确保数据实时传递和共享。第三,贯穿产业链的端到端集成是指产业链上下游组织之间的协作,通过网络协同,消费者和制造业企业可以共同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配置原材料、资本和设备等生产资源,组织动态的生产制造,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满足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第三节基于需求侧的智能制造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网络协同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的要素条件第一,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云平台是基础,它能够实现需求和制造资源的共享、互补和对接,以及实现企业间生产资源的合理调配。第二,资源共享是前提,通过充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实现整体制造方案的最优生产。第三,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是支撑,如大数据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能够实现生产制造与服务运维数据的共享,增强资源和服务的动态分析与配置水平。第四,扁平高透明度的组织模式是保障,协同云平台中的各企业和部门以制造任务为核心,根据自身资源条件提供制造服务。第五,提高效率和效益是目标,网络协同制造是市场驱动的结果,提升效率和效益是制造业走向网络协同制造的关键因素。第三节基于需求侧的智能制造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网络协同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的经典案例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围绕机床用户需求,通过iSESOL网络协同制造平台,建立了面向传统制造业的网络化协同中心。第一,沈阳机床的在网络协同制造平台上发布产品的设计方案,通过平台寻找设计方案需求方,同时也可以充分了解市场需求,获取设计方案的经济效益。第二,通过生产计划和完工数据的汇聚和分析,一个产品在下游不同企业的前后工序可以更好地衔接,以实现同一产品在制造过程上的协同。第三,利用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的上游企业资源,可以为相关产品的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和毛坯支持,提供设备采购等生产准备工作支持,帮助下游企业快速投入生产过程。第四,基于网络协同制造平台,沈阳机床可以提供对机加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支持。第三节基于需求侧的智能制造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平台的网络效应指的是网络中聚集的对象越来越多,服务的参与者越来越具有规模的情况下,网络产生的规模效应。网络协同制造平台上网络效应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投资成本。第二,任务复杂性。第三,知识专业性。第四,需求异质性。专栏7-3网络协同制造平台上网络效应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基于需求侧的智能制造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基于需求侧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背景传统的商业模式以线下交易为主,但随着数字化平台的崛起,制造业商业模式逐渐由消费者大数据驱动,将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充分融入产品研发、设计与生产过程。在大规模个性化需求的引领下,直接连接消费者和制造商的制造模式开始崭露头角。通过消除冗长的流通和价格协商环节,将制造商和消费者直接联系,以最低价格提供高品质、可定制化的产品。在这一背景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这一智能制造概念应运而生。第三节基于需求侧的智能制造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基于需求侧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架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指的是基于数字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以模块化设计为基础,通过大批量生产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进而提供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产品的一种智能制造模式。不同于传统制造模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以消费者为中心,由订单来驱动大规模生产,将销售过程前置化。在这个模式下,制造企业不再自上而下地控制生产,而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通过互联网实时通信,实现订单接收、合作生产、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和生产组装等环节的协同,以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大规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第三节基于需求侧的智能制造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基于需求侧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要素条件第一,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基础。基于个性化定制平台,通过定制参数选择、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方式,实现与用户深度交互,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第二,大数据技术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支撑。通过建设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极大提高生产能力和需求的匹配效率。第三,制造系统的集成和协同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保障。个性化定制平台与企业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数字化制造系统实现协同与集成,形成完善的基于数据驱动的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保障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得以快速、低成本满足。第三节基于需求侧的智能制造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基于需求侧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经典案例青岛红领集团依托大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实现西装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从传统的同质化量产模式转型为聚焦消费者的智能制造模式。消费者在手机上利用该集团开发的APP“魔幻工厂”自行定制服装细节,不仅可以在该平台上自主化设计,还可以选择个性化元素,从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在线设计师通过3D激光量仪采集每个消费者的尺寸数据,并直接储存到后台数据库中。后台的大数据技术会通过分析该数据实现不同体型的完美适配,并直接与生产系统自动对接。随后,这些个性化需求将统一传输到后台数据库,形成数字模型,由计算机完成版型设计,并分解成一道道独立工序下达给各智能车间流水线。最后,各流水线上的部件完成后进行组合环节。第三节基于需求侧的智能制造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实现全球价值链跃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相对跃迁。第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绝对跃迁。第三,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隐性跃迁。专栏7-4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与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跃迁第四节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引领数字贸易(一)智能制造引领数字贸易变革方向贸易标的的演变智能制造时代下,企业生产和贸易的内涵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大数据成为推动智能制造的关键因素。在企业智能制造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在智能制造过程中总结而成的技术经验等都成为数字化贸易的新标的。贸易模式的变革数字城市集群在智能制造时代崛起,已经成为城市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整合各种ICT技术,融合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数据,形成城市数字化平台,实现网络协同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智能城市之间基于智能制造需求的相互贸易将成为主流趋势,从而催生新的信息网络或数字平台。第四节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引领数字贸易(一)智能制造引领数字贸易变革方向贸易格局的改变在智能制造领域领先的企业、国家和地区将在数字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智能制造的广泛应用,高效、智能化设备逐渐替代人力,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形成产业链的优势。这将有助于改变全球贸易格局,推动数字化产业链的发展。第四节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引领数字贸易(二)智能制造提供数字贸易变革动力从供给端来看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和远程运维服务通过优化企业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物流等环节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提升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不仅能够缩短产品设计研发周期,还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供给侧培养对数字贸易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需求端来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通过优化模块化设计方法、个性化定制平台和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形成完善的基于数据驱动的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从需求端快速、低成本满足数字贸易中大量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第四节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一.智能制造引领数字贸易(二)智能制造提供数字贸易变革动力从供给和需求端结合来看。网络协同制造通过优化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云平台,高度集成企业间、部门间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共享生产制造与服务运维信息,从技术上打通数字贸易供给和需求端的壁垒,智能化柔性化赋能数字贸易。第四节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理论命题7-2通过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跨部门流动,机器人渗透会对低技术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进而对城乡居民收入产生差异化影响。参见“马述忠、吴鹏、潘钢健,机器人渗透对城乡收入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3卷第7期,第20-38页”第四节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数字贸易助推智能制造(一)数字贸易提高智能制造的市场匹配效率数字贸易可以打通供需两端,快速将需求端的消费者偏好的变动传递给供给端的制造业,使得工厂及时有效地生产出个性化的智能产品,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协同制造的实现提供可能。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被进一步激发。第四节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数字贸易助推智能制造(一)数字贸易提高智能制造的市场匹配效率数字贸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企业迅速、全面地获取市场信息,提高供求双方的搜寻效率,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商品信息展示工具、实时翻译工具等在数字贸易平台的上线以及日趋多元的营销场景使广告宣传、询盘磋商的效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平台上沉淀的海量数据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及时地掌握消费市场的情况,持续提升匹配的效率。在数字贸易中,大量企业乃至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信息、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合作,分散的贸易流量和消费者偏好等信息通过平台汇集成一个整体,这为数字贸易中的产品差异化生产和个性化服务定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实现智能制造提供了更充分的消费者信息集成。第四节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数字贸易助推智能制造(二)数字贸易保障智能制造产业链运行产业链稳定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只有保证产业链的正常有序运行,智能制造中的全链路智能化才可能成为现实。数字贸易通过平台化的认证、大数据的反馈以及云计算的模拟,可以及时、充分发现产业链中的不稳定之处,并基于数字化的调度予以化解,从而实现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为供给端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和远程运维服务的发展提供可能。第四节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数字贸易助推智能制造(二)数字贸易保障智能制造产业链运行数字贸易保障智能制造的产业链稳定运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生产和贸易流程繁琐,生产要素采购、支付结算、出货跟单等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往往超出了单个智能制造企业所能独立承受的阈值。其中某一环节的波动甚至断裂,对该企业智能制造系统整体实现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数字贸易能够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投入,推动研发设计、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物流运输等产业链各环节的集约化管理,降低环节分散带来的风险,保障智能制造产业链运行。另一方面,数字贸易能有效减少因中间组织与智能制造企业之间的接触所增加的中间环节,提高贸易效率。数字贸易能有效促使智能制造企业和消费者直接进行沟通,交换信息,达成交易,从而弱化了贸易中介的作用,缩减了相应的中间环节。避免了因接触过多中间环节带来的风险,保障智能制造产业链运行。第四节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数字贸易助推智能制造(三)数字贸易赋能弱势群体融入智能制造数字贸易平台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贸易门槛,在传统贸易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如中小企业等,都可以通过数字贸易平台满足各种各样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此过程中,中小企业可以迅速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进行生产,并可以通过数字贸易平台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从而促进弱势群体融入智能制造。第四节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二.数字贸易助推智能制造(三)数字贸易赋能弱势群体融入智能制造数字贸易赋能弱势群体融入智能制造主要体现如下:贸易中的弱势群体指的是相对于规模庞大的企业而言,在传统国际贸易中容易被忽视的贸易群体,如中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等。尽管部分贸易弱势群体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很高,但其却因渠道垄断、信息不对称和贸易成本过高等问题难以融入由大型智能制造集团主导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业务。数字贸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能有效降低包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合同成本和通关成本等在内的各个贸易环节的成本支出,大大降低了贸易门槛,为贸易弱势群体建立国际竞争优势并进行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五节本章小结:中国视角第十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权益基于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应运而生。智能制造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表现分别为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和智能化制造,呈现递进和迭代关系。数字经济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智能制造的参与,智能制造通过自身的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功能将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紧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