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讲义[考纲要求](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考点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国门洞开1.背景eq\b\lc\{\rc\(\a\vs4\al\co1(1国际: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国内: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清,王朝腐朽落后,内部危机严重。))2.主要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4.影响eq\b\lc\{\rc\(\a\vs4\al\co1(1政治上: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2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3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原因: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过程eq\b\lc\{\rc\(\a\vs4\al\co1(1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2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背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无睱顾及中国;战后,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2)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3)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4)影响: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归纳提升]列强侵华“五大趋向”思维发散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必修1)(2)经济上: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必修2)(3)学习西方内容上:器物层面——政治制度。(必修3)主题一近代列强对华的不平等条约割地类《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赔款类《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开埠通商类《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马关条约》(深入内地最远)攫取特权类《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马关条约》中日本首先取得设厂的特权;《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主题二通史视角审视列强侵华的三大阶段1.19世纪40~60年代(1)特征eq\b\lc\{\rc\(\a\vs4\al\co1(①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②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2)影响eq\b\lc\{\rc\(\a\vs4\al\co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2.19世纪末20世纪初(1)特征eq\b\lc\{\rc\(\a\vs4\al\co1(①侵略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②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2)影响eq\b\lc\{\rc\(\a\vs4\al\co1(①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②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③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④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3.20世纪三四十年代(1)特征eq\b\lc\{\rc\(\a\vs4\al\co1(①侵略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②国家: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2)影响eq\b\lc\{\rc\(\a\vs4\al\co1(①政治: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②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讲史料史料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①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②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导读①体现了列强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达到侵华的目的,②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练史料史料(2013·重庆高考,节选)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探究:根据史料,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国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答案在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伊犁和乌鲁木齐。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切。1.(2014·上海高考)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A.宁波 B.广州C.上海 D.福州答案C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口岸甲关税收入持续攀升并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口岸,通过常识可知近代上海是中国乃至东亚最大的经济中心,故排除A、B、D三项,答案选C项。2.(2014·重庆高考)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一是时间“1876年”;二是李鸿章的身份(“中方谈判首脑”)和所属阶级、派别;三是材料的内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对外国的侵略,因此A、B两项错误;从材料中李鸿章的回应可知C项错误,D项正确。3.(2014·海南高考)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4.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A.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使中国的独立地位开始遭到破坏D.近代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答案B解析“去岁仓促开衅”,说明该条约签订于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说明了战场和战局,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符合上述两信息,B正确。5.“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③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故①中的“夸大”说法错误,由此也可排除A、B、C三项,故D项正确。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人民自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eq\b\lc\{\rc\(\a\vs4\al\co1(1背景: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2.反割台斗争eq\b\lc\{\rc\(\a\vs4\al\co1(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3.义和团反帝运动eq\b\lc\{\rc\(\a\vs4\al\co1(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概况\b\lc\{\rc\(\a\vs4\al\co1(①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②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③清政府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意义\b\lc\{\rc\(\a\vs4\al\co1(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深层点拨](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2)对义和团运动既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一味地否定,要辩证地看待。义和团运动一方面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质。二、中国官兵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左宗棠收复新疆eq\b\lc\{\rc\(\a\vs4\al\co1(背景\b\lc\{\rc\(\a\vs4\al\co1(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②俄、英两国勾结与支持阿古柏政权,,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经过\b\lc\{\rc\(\a\vs4\al\co1(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②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收回,伊犁。,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2.黄海海战eq\b\lc\{\rc\(\a\vs4\al\co1(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日舰偷袭。,2经过: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3结果:双方互有损失,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主题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活动的意义及特点1.活动意义2.特点(1)由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逐步向有组织、有准备的自觉斗争转变。(2)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讲史料史料一三元里人民发布《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导读史料体现了人民自发反侵略的抗争特点,体现了人民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史料二中国所制子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甲午战争》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只八船可用,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无论如何,北洋舰队勿得再行出行于山东高角(成山角)与鸭绿江口划线以外。”导读史料反映出弹药质量不合格、领导决策人惧战妥协、军队丧失灵活机动作战能力是中国在海战中失利的原因,究其根源,腐朽的封建政治仍是关键。练史料史料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探究: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答案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地设立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2.(2010·全国课标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解析中方强调日军首先轰击我军,日方则强调中国首先进攻,可见C、D两项都不对。题干中中日双方的相关记述都很清晰,与B项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相矛盾。3.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答案C解析“倭”是对日本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此后台湾人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台斗争,因此C项正确。4.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阶级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答案A解析“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说明义和团盲目排外,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是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帝,没有反封建,与维新变法没有继承关系,故B、C、D三项说法不正确。5.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答案A解析材料中容闳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之民气”,它使“中国可免瓜分之局”,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伟大力量,选择A项。训练16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基础训练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爆发时期,正处于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实力增强的时期,战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外扩张的本质。2.(2014·江苏高考)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答案B解析依据“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可知,该条约还未签订,因此C项错误。由谕旨中道光帝准许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贸易,说明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依据“香港仍坚持‘赏借’”,可知道光帝的天朝上国思想浓重,但并非坚持捍卫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费正清认为,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角度看,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这并不是全部,还应该将其放在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的角度进行思考,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工业文明会战胜农业文明。故选D项。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答案C解析从材料“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为资本输出,选择C项。5.下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南京条约》之后 B.《北京条约》之后C.《马关条约》之后 D.《辛丑条约》之后答案C解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图片的寓意吻合,故选C项。6.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9∶00~10∶00朝鲜与东学党起义10∶10~11∶00北洋海军的悲歌11∶10~12∶00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答案B解析观察表格,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曾鼓励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故B项正确。7.“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故正确答案是C。8.“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深化训练9.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答案A10.“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说明中国官员无权管外国人,也就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11.日俄战争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这一事件()A.是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B.表明晚清对外交往日趋强硬C.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他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图D.为解决钓鱼岛问题打下基础答案C解析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晚清对外交往并未强硬;东沙岛事件与钓鱼岛无关,选择C项。12.“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缺乏建设性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要求学习民主共和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不符合“缺乏建设性”,排除A、B、D三项。13.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偶然与必然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材料二商务与碰撞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材料三破坏与建设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料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是什么?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写作思路示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使英国迫切需要尽可能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英国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出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2)“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的。其观点是否认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掠夺性的本质。“两种文明碰撞”的观点是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3)观点一: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观点二: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促使新思潮的萌发,从而使中国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破坏性:理由参考观点一;建设性:理由参考观点二。(可任选一种观点,但必须有理有据)14.2014年8月19日人民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一文提出:面对西方坚船利炮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局,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求独立、民主、富强的“追梦”过程,中共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依靠人民实现了“圆梦”之旅。阅读材料: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答案(1)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2)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出其中1个要点即可)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答出其中1个要点即可)(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或答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2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1)条件eq\b\lc\{\rc\(\a\vs4\al\co1(①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②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③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④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⑤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⑥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2)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成立eq\b\lc\{\rc\(\a\vs4\al\co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成立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lc\{\rc\(\a\vs4\al\co1(①内容:涉及国家主权、国民的自,由与权利,以及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等方面。,②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思维拓展]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不可说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3.历史功绩eq\b\lc\{\rc\(\a\vs4\al\co1(结局: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功绩\b\lc\{\rc\(\a\vs4\al\co1(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通关秘籍]“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1)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4)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6)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主题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1)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2)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3)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4)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讲史料史料一“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导读史料反映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的思想,体现了权力制约、责任内阁制的政治特点。史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式服装,老农询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导读史料表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缺乏群众基础。练史料史料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探究:(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的?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1.(2014·广东高考)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答案B解析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故排除D项。日记反映的是某事件的局限性,故排除C项。材料“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等信息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选B项。2.(2013·广东高考)“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答案B解析从题干材料中“革命”“剪掉辫子”“独立”等词语来看,这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歌谣。据此可知,“鞑子”指满洲贵族,这一称呼体现了一种不正确的大汉族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且当时这种思想已经影响到民众。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C项;反帝并不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主流,故D项也排除。3.(2013·天津高考)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人们关心中国社会出路,并希望了解世界,从世界的变化中寻找中国的出路。《临时约法》在1912年3月颁布,虽然有影响,但时间较短,影响不大,排除B;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间不对,排除C;D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4.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对该决议的理解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失败,积极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B.尊孔复古思想盛行,加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宣传C.“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限制留日学生人数D.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活动,加强对留日学生的控制答案D解析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许多留日学生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儒家经典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思想武器。清政府派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留学日本,旨在影响其他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的留日学生,防止受革命思想影响的留日学生进行反清活动。故D项符合题意。5.《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否则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A.支持中国革命 B.反对中国革命C.舆论导向谨慎 D.认清了起义前景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泰晤士报》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中国革命,故排除A、B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起义前景的认识,故排除D项。考点3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eq\b\lc\{\rc\(\a\vs4\al\co1(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经过\b\lc\{\rc\(\a\vs4\al\co1(①初期: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②后期:从6月初开始,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成果\b\lc\{\rc\(\a\vs4\al\co1(①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意义\b\lc\{\rc\(\a\vs4\al\co1(①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轻巧识记五四运动可归纳为“一、二、二、三、四”一个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北京为中心,学生是主力军;第二阶段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主力。两个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三点成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四点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五四运动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4)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图示图解]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主题五四运动的特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的四大特点(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3)爱国性:维护山东主权、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2.新民主主义“新”在何处?(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5)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讲史料史料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导读史料反映了五四运动是由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引发的,体现了群众性、联合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巨大力量。练史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探究: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答案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1.(2014·四川高考)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组织的反应”指的是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先进的中国人成立的领导中国革命的组织,进而挽救民族危亡。①属于“技术的反应”、②属于近代中国教育的成就,均可排除。③④与“组织的反应”的含义相吻合,故选D项。2.(2013·山东高考)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答案B解析武装革命和民族革命并非新的方向,辛亥革命即已实现了这两点,故A、C两项错误;国民革命是指1924年后国共合作领导的革命运动,故D项错误;从材料“五四运动……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可以分析出这是指无产阶级革命,故选B项。3.(2012·全国新课标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认为,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采用俄国式革命——暴力革命的方式,故选C项。4.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A.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B.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C.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D.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答案D解析“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A项正确;“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B项正确;“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C项正确。D项错误,革命性质应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5.“……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望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上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引自《北京学生界宣言》)资料显示不出()A.国难当头,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B.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日本侵略中国的虎狼之心C.中国人民对“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彻底破灭D.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一次爱国政治运动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训练17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基础训练1.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答案D解析“武昌城盛传……的谣言……”反映了在谣言的背景下,致使汉族士兵加入革命。2.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针对这一现象,先进的中国人于20世纪初设计的解决方案是()A.《孔子改制考》 B.《海国图志》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论人民民主专政》答案C解析“从制度建设方面防止个人大权独揽”是命题立意所在,“中国人于20世纪初设计”是材料隐含的解题关键信息,颁布于1912年,体现三权分立理念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能体现以上要求,故选C项。3.有学者研究指出,“民国初年的政党犹如春草怒生,群起建立。经过令人眼花缭乱地分化组合后,由三百多个政党逐渐形成了三十多个有一定力量的大党”。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贯彻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理念B.责任内阁制度得到切实贯彻C.法律规定人民有集会结社的权利D.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政治生活答案C解析只有组织政党是合法的,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所以选C项。A项错误,因为要贯彻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理念,则应是民众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而材料没有反映。B项说法本身错误,民国时期,责任内阁制没有得到切实贯彻。D项说法也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4.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答案A解析讼师和打官司是专制社会的名词,而律师和起诉是民主社会的名词,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故A项正确;B项是秦朝时期郡县制的推行;C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项是工业革命或工业化建设。5.《申报》曾报道:1919年6月北京某机关接到里昂三十日发无线电云,二十八日下午三时……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各国代表大为震动。日本代表尤为惊异之邑云云,观似拒绝签字者即系我国代表。该材料说明()A.五四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B.我国代表在会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C.中国政府维护了国家主权D.我国代表受到了国内群众运动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和知识再现能力。关键信息:1919年6月,此信息告诉我们五四运动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一个月,此事件应受到五四运动影响。采用排除法,A表达有误,B与材料不符,C与北洋政府时期阶段史实不符,故选D。6.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载:“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表明,在五四运动中()①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②运动具有空前的群众性③青年爱国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④运动具有坚决的斗争性A.①② B.②③④C.①③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无产阶级是运动的主力,青年学生是先锋,运动具有空前的群众性和斗争的坚定性。四个方面都正确。7.《蔡元培复政府慰留电》:“大总统、总理、教育总长钧鉴:学生举动,逾越常规,元培当任其咎。政府果曲谅学生愚诚,宽其既往,以慰舆情,元培亦何敢不勉任维持,共图补救。1919年5月。”由此可见蔡元培认为()A.否定五四运动B.学生运动虽不合法但合情C.爱国应该理性D.五四运动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答案B解析材料中“逾越常规”表明学生的举动不合“法”。“宽其既往,以慰舆情”反映了学生的举动合乎“舆情”。故B项正确。8.“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斗争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这种主张最可能出现在()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B.土地改革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答案A解析从材料内容看,主张劳动者(即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同资本家进行斗争,这与“一大”上通过的党纲(无产阶级以暴力推翻资本家的统治)内容相符,A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则是采取争取资本家支持的和平改造方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深化训练9.“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梁启超的观点表明()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B.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C.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答案B解析梁启超的观点发表于1912年,当时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所以他说“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故A、C两项说法不正确。又从材料“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说明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10.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文写道:“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士兵)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材料主要说明了()A.辛亥革命是一种民众的联合B.辛亥革命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C.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D.辛亥革命与民众没有关系答案C11.2014年8月24日新浪新闻网:《怎样研究中国近代史》:“我们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结合我国近代史上的问题。”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全面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C.反抗外来侵略,建立民主共和制度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近代化答案D解析中国近代史前期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时期,期间虽然发生过争取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但这只是其中很短的一段历史,纵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走工业化道路的方向十分明确,因此选D项。12.“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最早找到这把“钥匙”是在()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C.中共二大 D.国民党一大答案C解析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之间的矛盾,首次正面明确提出反侵略、反帝国主义政治纲领的是中共二大上的革命纲领,故选C。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二肯定与否定“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成功与局限君主专制政体社会生活民主共和民族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2)材料二中两人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三中的五个词语以“成功与局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00字左右。答案(1)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2)前者肯定:“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否定:“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3)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但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属于观点理解题,解答时首先要作出判断,然后结合观点答出相应的理由。第(2)问结合材料概括即可。第(3)问属于历史小论文的题型,在作答时,一定要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论述。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材料三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材料四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2)据材料三、四,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3)材料四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据此有的同学说辛亥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请评价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民主革命的任务;民主革命的影响。(2)思想解放;启迪革命。(3)不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考点4国民革命运动与土地革命一、国民革命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eq\b\lc\{\rc\(\a\vs4\al\co1(背景\b\lc\{\rc\(\a\vs4\al\co1(①工人运动的挫折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②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标志: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影响: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2.北伐战争eq\b\lc\{\rc\(\a\vs4\al\co1(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2成果: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3.国民革命的失败eq\b\lc\{\rc\(\a\vs4\al\co1(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原因\b\lc\{\rc\(\a\vs4\al\co1(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4.历史意义eq\b\lc\{\rc\(\a\vs4\al\co1(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2作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概念阐释]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3)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二者都有危害性,但以“左”倾危害更大。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背景eq\b\lc\{\rc\(\a\vs4\al\co1(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2.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3.内容eq\b\lc\{\rc\(\a\vs4\al\co1(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2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3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4.红军长征eq\b\lc\{\rc\(\a\vs4\al\co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b\lc\{\rc\(\a\vs4\al\co1(①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胜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概念辨析]“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1)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2)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主题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国民大革命1.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1927年中国人民在国共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国民革命运动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但不能说“基本推翻了军阀的统治”或“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多角度认识国民革命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作用(1)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革命的发展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指引的方向前进的。(2)在组织上,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帮助和组织下,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3)在群众运动方面,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上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起来的。(4)在军事上,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讲史料史料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国现代化史纲》导读史料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统一纲领、统一政权,是党内合作;体现了追求独立、自主、统一的合作斗争目标。练史料(2013·江苏高考,节选)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史料:探究:指出史料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答案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主题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道路探索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成熟的历程(1)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型政党的领导,但未能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2)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情,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3)1923年,中共三大没有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这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4)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5)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2.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3)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4)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变为共同抗日。(1927年~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讲史料史料我们当时对于创造革命根据地与进行长期游击战争的思想与认识十分微弱……而南下向广东进发。……因而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仅留了一部分力量与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在井冈山会师,才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导读史料表明革命道路探索的曲折,反映民主革命的中心区域在南方的湘赣等地区。练史料史料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探究:依据史料,毛泽东“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是什么?为什么说“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如何评价“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答案革命策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理论。原因: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不同于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评价: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正确地回答了有关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促成了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使中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革命道路,促成了中国革命的成功。1.(2014·浙江高考)《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的情况,故C项正确;苏联成立于1922年,故排除A、B两项;全面抗战时期,不可能出现“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的场景,排除D项。2.(2014·福建高考)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时间——“长征期间”。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八七会议是1927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于1945年召开,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遵义会议召开、“八一宣言”的发表都是在长征期间,但题干反映的是在“民族矛盾加剧”情况下而进行的方针政策调整,故选C项。3.(2014·海南高考)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是明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莫斯科或从西欧回来”“轻视理论”“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故B项正确;由于对中国革命性质搞不清,所以没有“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故C项错误;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说明还没有克服教条主义倾向,故D项错误。4.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