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近代篇 第9讲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近代篇 第9讲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近代篇 第9讲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近代篇 第9讲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近代篇 第9讲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讲五四运动后的中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阶段特征]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坐标通览][整体感知]eq\x(政治)—(1)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eq\x(经济)—(1)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又遭到了摧残。(2)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eq\x(思想)—(1)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宣传的主流。(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1.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919~1923年)(1)五四运动:这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中国共产党成立①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②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时期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国民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时期(1924~1937年)(1)国民大革命①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②成就:北伐战争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③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2)土地革命时期①新道路的开辟: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②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继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③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937~1949年)(1)抗日战争①日本的侵华罪行:制造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研制、使用化学细菌武器作战;对根据地扫荡,实行“三光”政策。②全民族抗战: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为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③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解放战争两种命运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两个回合重庆谈判、政协会议,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人民解放战争防御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反攻。1949年初,解放军已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胜利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1.较快发展(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发展。(2)表现: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沉重打击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日本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益萎缩。3.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美国和官僚资本双重压迫。思想上:近代后期思想领域的新成果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2)进一步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变化: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民权的范围扩大。(3)意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3.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时期代表作品、观点发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确立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社会生活上:近代后期社会生活的变迁1.五四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婚姻观念、婚俗等变化,彰显了自由、平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2.20世纪初,汽车与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公路建设与民航事业获得一定发展。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电影事业迅速发展。主题1|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历史新篇章1.(2016·全国甲卷)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30年,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粮食大丰收,故选A项。红军英勇奋战主要是保卫根据地的安全,故排除B项。当时处于国共对峙时期,面临敌强我弱的形势,根据地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巩固革命根据地,故C项错误。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现象构不成因果关系,故排除。]2.(2016·全国乙卷)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材料。1943年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为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除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等党派实行压制外,国民党还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进行文化“围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书刊进行严密审查和检扣,将全国文化出版纳入其一党管制之下,题干中“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载,故选D项。国民党这种做法会激化和其他党派的矛盾,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A、B两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C项错误。]3.(2015·全国卷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皖直交斗”。材料“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4.(2013·全国卷Ⅰ)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28年”。材料突出了“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这是典型的城市中心论的观点,B项正确。A项与材料观点相反,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5.(2015·全国卷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导学号:02792091】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B[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6.(2015·全国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日本侵华分析。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经济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7.(2014·全国卷Ⅱ)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年11月”进行分析。1937年11月正处于中日淞沪会战晚期。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本题选择A项。B、D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而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8.(2013·全国卷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D[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未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这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分配方式,即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不能准确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一、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1.革命道路探索——从中共“二大”到八七会议(1)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从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搬了俄国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2)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1)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3.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1)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3)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4)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全走向成熟。(5)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重庆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为争取和平与民主取得了主动权。(6)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二、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1.第一次(1)机遇: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2)失去机遇的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他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2.第二次(1)机遇: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成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2)失去机遇的原因: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3.第三次(1)机遇:抗战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2)失去机遇的原因: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产。创设情境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命题猜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历史时期,从向苏俄学习走“城市为中心”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不断地调整路线、方针和政策。复习备考时,一要理解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斗争的表现及斗争策略的变化,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及经验教训,注意综合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历程,总结民主革命的特点;二要注意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影响关系变化的因素及国共关系变化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等。1.(2016·临沂质检)孙中山1914年创立的中华革命党和1919年改名的中国国民党,参与者不多。但到了1920年代前期,中国国民党党员激增,其主要原因是()A.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实施联俄联共政策B.孙中山发起护法战争,维护了《临时约法》C.北伐战争爆发,有识之士加入中国国民党D.国共两党正式决裂,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A[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实施联俄联共政策,使得国民党具有更广泛的阶级代表性,故A项正确;护法战争单纯依靠军阀,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B项错误;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革命政变,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时间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2.(2016·鹰潭模拟)1931年11月1日至5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了中央苏区党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会上,中央认为苏区工作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这表明()A.王明“左”倾错误在苏区全面泛滥B.党的苏区工作犯了主观主义错误C.毛泽东的路线并不被中共中央认同D.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路线的抵制C[中共中央对苏区工作的极力批判并不意味着“左”倾错误在苏区全面泛滥,故A项错误;苏区工作坚持马克思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却遭到中共中央的批判,故B项错误;材料“中央认为苏区工作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表明了中共中央对毛泽东根据地建设路线的否定,故C项正确;中共中央贯彻共产国际的主张对当时苏区行之有效的工作进行了否定,故D项错误。][备选习题]3.(2016·常德模拟)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出()A.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B.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政局形势的重要力量B[材料反映出人们对毛泽东来重庆的兴奋之情,并未强调共产党谋求和平,故A项错误;人们兴奋是因为抗战结束后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使人们看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抗战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大众传媒对时局的影响,故D项错误。]从民族觉醒角度认识全民族抗战的史实及意义[命题猜想]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社会各阶级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解题时可从民族精神和国际地位等方面思考。4.(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由此可见,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立场B.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C.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D.战争的性质A[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故A项正确;根据“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可知当时国际形势于我不利,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对中日双方的形势的分析,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是一场实现民族独立和反对殖民主义的战争,题目中并未提到,故D项错误。]5.(2016·江西百所重点高中模拟)毛泽东说“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渊”指敌人,“鱼”指群众),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材料反映出中共()A.宣扬敌后抗战 B.主张全民族的抗争C.坚持持久抗战 D.建议国共联合抗争B[“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那里。由此可见,毛泽东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宣扬敌后抗战、坚持持久抗战、建议国共联合抗争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C、D三项。]主题2|经济上:近代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1.(2016·全国甲卷)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导学号:02792092】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D[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此材料可知,国民政府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2.(2016·全国丙卷)右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D[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因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综合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一个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畸形:地区分布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2)三个产生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3)三次发展机遇: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和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统治前期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4)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5)四个阶段:“春”——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创设情境考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命题猜想]近几年高考命题集中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特点,以及近代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大都通过设置原始史料、图表材料,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阶段特征、影响的理解。复习备考时,一方面要梳理近代百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同一时期国内外的政治形势相联系,探究其内在的因果联系。1.(2016·郑州质检)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D[实业家刘鸿生的企业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猛烈冲击,“迅猛的发展”言过其实,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民族工业开始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但未体现出“自始自终”,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种竞争是否为公平竞争,故C项错误;材料以刘鸿生的企业反映出民族工业在竞争压制中艰难发展,故D项正确。]2.(2016·石家庄质检)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吨)年代钢生铁煤锰矿1935年25656578706136091747314001936年41431580999639902985434001937年5563479586833723046979187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D[根据题目中的表格标题“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可知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故A项错误;表格中仅仅展示了1935到1937年钢、生铁、煤、锰矿产量的发展,并未提及官僚资本,故B项错误;1935~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迁都重庆后才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钢、生铁、煤、锰矿开采产量的不断增长显示了国民政府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故D项正确。]主题3|文化上: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潮的多元化1.(2014·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导学号:02792093】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C[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2.(2012·全国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这体现了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认为,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采用俄国式革命——暴力革命的方式,故选C项。认识到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排除A项;认为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排除B项;D项与题干相矛盾。][备选真题]3.(2014·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C[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地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的信息,故D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两大社会思潮(1)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同时存在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这一局面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国共两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中国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②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④由于国内反动势力强大,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2)虽然两个主义并存,但当时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其原因有:①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旗帜。②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小。③国民党的力量和影响比共产党大。从社会进步和发展演变角度命题考查三民主义的发展[命题猜想]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其对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新的认识。解题时,结合时代背景,从孙中山思想内涵方面分析。1.“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孙中山的这一思想()A.突破了民主革命的范畴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C.效仿了苏俄的经济政策D.开始了自身的政治转变B[根据材料中“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得出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中国近代社会的革命一直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主张,它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由国家经营管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伟大转变,在政治上孙中山一直代表和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倡导进行民主革命,并未发生转变,故D项错误。]2.蔡元培认为:“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据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反帝和民族平等,与中庸无关,故A项错误;“创立民国,实现共和”主张政治上推翻帝制,实行民主,这是严肃的阶级斗争,不能体现中庸思想,故B项错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意味着国民党主动寻求与俄国、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支持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诉求,无关中庸之道,故C项错误;“平均地权”有反封建的动机可是却没有彻底反封建,在改善农民待遇和限制地主之间寻求平衡,“节制资本”在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之间寻求平衡,故D项正确。]从阶段特征命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命题猜想]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人民民主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思想等。解题时应结合毛泽东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分析。3.(2016·抚顺模拟)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适应一定的民族特殊性才能实现。据此阐述正确的是()【导学号:02792094】A.三大改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B.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C.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是一个探索过程B[三大改造出现在1953~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可知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在1978年以后,故C项错误;从“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适应一定的民族特殊性才能实现”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指导,而不只是一个探索过程,故D项错误。]4.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性B[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斗争是苏俄的模式,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主题4|多维探究:多元视角分析近代“中国梦”的内涵(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备选真题](2015·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和材料二信息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二中“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得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和面粉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对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严重依赖。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政争兵乱,无年无之”得出时局动荡,缺少安定的发展环境;根据材料一中“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得出封建政府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从材料一中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和“欧战既终,险象即生”中得出外国资本的侵略也不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解题过程中对原因的分析要结合国际、国内等因素综合分析。【答案】(1)状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2)因素: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1.多元视角看近代中国梦的内涵——近代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1)从国家关系的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革命史观)(2)从政治的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3)从经济的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义争取独立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表现(1)五四运动时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