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一年级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一年级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一年级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一年级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一年级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一年级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24年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一年级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国古代戏剧在元代发展至鼎盛,出现了一批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优秀剧作家;而西方古典戏剧则在莎士比亚那里达到顶峰。悲剧,作为最能反映人类对世界、社会与人本身各种问题的严肃思考、不懈追求的一种戏剧形式,也分别于彼时臻于成熟。那么,同处于成熟时期的中西悲剧就悲剧精神(或曰悲剧本质)而言有何差异?这差异的文化根源何在?关于悲剧,人们的一致看法,是“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悲剧包含受难,“是人的痛苦或毁灭”。这些都不无道理,但它们都是从剧本本身的内容来论及的,而悲剧作为一种以演出为目的的文学形式,观众的反应或曰审美效果无疑是更重要的。使悲剧真正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基本精神在于:悲剧在观众心里最终激起的是一种昂然向上的情绪,观众在经历了哀怜、同情、恐惧等诸种情绪之后,突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体验到了伟大与崇高,一种压抑之后的升华,即崇高感。《窦娥冤》,是关汉卿公案剧中最杰出的作品,而《窦娥冤》中能引发崇高感的人物无疑是窦娥。窦娥蒙受不白之冤,临刑前一腔悲愤喷如火,满心不平滚如雷,发出惊天动地的责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喊声撼人心魄,激扬振奋之情油然而生。主人公的弱小与其最后的反抗形成极大的戏剧反差,抗争精神也得以最大彰显,这是观众产生崇高感的主要因素。但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抗争是被迫的,直到最后走投无路,才被逼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她的抗争精神呈现不彻底性与非自觉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人公抗争意志与精神唤起的崇高感。窦娥身上另一个突出特点“节”和“孝”的结合,符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心理,在特定时代、特定人群中足以形成强大的伦理感召力,唤起崇高感,从而构成崇高感的另一个来源。剧中窦娥念念不忘服孝养婆,多次表达“一马难将两鞍鞴”的类似思想,节女形象不可谓不突出。窦娥的“孝”当然不是“愚孝”,很大程度上是她善良本质的体现,而且善良本质也正因为在其面临极为困难的境遇时表现出来而愈加熠熠闪光。所以她身上体现出来的完善的伦理精神使中国的观众更伤其不幸无辜,赞其坚贞善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抗争精神之非自觉性在崇高感方面引起的缺憾。《哈姆雷特》则是西方悲剧的一座高峰。与窦娥的被动抗争相比,哈姆雷特的抗争更体现了作为人的自由意志。年轻王子从鬼魂口中得知父王之死的真相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虽然期间有犹豫有彷徨,但他却从不曾有怯懦、退缩之意,始终坚持独立承担重负,直至以生命换来复仇与除奸使命的完成,换来正义秩序的恢复。对哈姆雷特而言,他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复仇问题,更大意义上是与邪恶力量,与丑陋、不公的社会,与命运施加于他的不幸作斗争的问题。·通过抗争,他保住了尊严,体现了人的价值,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最大限度地唤醒我们的崇高感。同是悲剧,为何东西方在其精神上存在这样的差距?两种文化的命运观的不同使中西方悲剧走上了两条不尽相同的路。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儒家的命运观以一言概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儒家这种人顺天命的态度,平和达观地解决了人对命运的困惑,使其有可.能探讨人事,从而发展出一套高度完善的伦理哲学。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悲剧人物一般不会自觉、清醒地体验到人生的悲剧性,有诸多不幸也只说命该如此,从而较少完全出于自主地显出抗争意识;但却有很深的伦理道德感,人物会根据伦理道德准则判断自己应该怎样做。故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对窦娥形象的塑造也就不足为奇了。《窦娥冤》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中国下层社会的普通妇女,对自己身世的凄凉有悲叹,但更多的是对注定的命运的接受。直至最后临刑前,她才愤然而起,丢掉了一切幻想,发出了自己的呐喊。但她的“节”、“孝”思想与善良品质却是贯穿始终的。窦娥善良敦厚的人格,使观众悲其不幸,亦赞其善良,构建了人物的另一大闪光点。遵循这样的天命观,悲剧中也很少突显出对任何超常事物或突如其来的厄运的恐惧,相对应地,观众也较少在恐惧之后感受到崇高,他们往往是同情,义愤,然后被突如其来的振奋攫住。西方悲剧深受古希腊命运观的影响。在古希腊人的眼里,喜怒无常的命运之神掌握着宇宙。他们对她心存敬畏,却又不无怀疑。他们相信命运,但命运的无常更使他们意识到人在与厄运搏斗时所展示的勇气的可贵与伟大,他们确信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反抗命运的合理性与高贵性。古希腊命运观对悲剧的影响从两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在悲剧中往往有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使人敬畏、恐惧,如哈姆雷特在突然之间从幸福云端跌入痛苦深渊,人被神秘的不可知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下。但这还不够,古希腊人想展示的是与强大命运或对立势力相比显得弱小的悲剧英雄如何高傲地忍受着痛苦而不愿低下头颅。他们的命运观使他们认为,人的全部存在价值、人之高贵只有在悲剧中所呈现的生与死的抗争中、人与不可抗的命运的抵抗中才会完全展示出来。相对应地,观众会在恐惧之后感受到一种振奋鼓舞的情绪。(摘编自黎林《命运观成就中西悲剧精神差异——〈哈姆雷特〉和〈窦娥冤〉之比较》,有删改)1.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悲剧作为戏剧形式,最能反映人类对世界、社会与人本身各种问题的思考和追求。B.就剧本本身内容而言,人的痛苦或毁灭贯穿悲剧始终,这种说法被广泛认可。C.窦娥身上的“节”和“孝”符合当时观众的审美心理,具有强大的伦理感召力。D.哈姆莱特的高贵,是在生与死的抗争、与不可抗的命运的抵抗中展示出来的。2.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悲剧就悲剧精神而言有明显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文化根源也显著不同。B.悲剧以演出为目的,相较剧本内容,观众的反应或曰审美效果更为重要。C.中西悲剧都能唤起崇高感,引发崇高感的因素与崇高感中所包含的成分相同。D.哈姆雷特的抗争更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窦娥的抗争则体现出不彻底性和非自觉性。结合材料,下列3.选项最符合中国古代命运观的一项是(3分)()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B.“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孟子》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D.“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枉将她气杀也么哥。”——《窦娥冤》5.请简要分析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6.悲剧唤起观众崇高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黄河随想淡然随缘①我第一次被一种壮观与磅礴的气势震撼与淹没。②嘈杂的喧闹声,兴奋的欢呼声,瞬间被滚滚而来的巨大声响掩盖与吞没。当我站在黄河岸边,被一种浩浩荡荡、势不可当的声音冲击着耳膜时,瞬间产生了恍惚与迷离——在气势磅礴的黄河面前,我的身形似乎急遽缩小,变得如同随风扬起的、有着独特味道的泥沙微粒,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卑微。黄河,母亲河,让每一位站在她身边欣赏与赞叹她的游客,都心生万般的景仰和感慨。③第一次真切地站到黄河边,看到波涛滚滚的黄河水,我感觉眼前分明不是一条河,而是一幅阔大的、流动的,由一支黄色巨笔泼墨出的厚重山水画卷。她凝重、宽厚、浓烈、迅猛,裹挟着泥沙,裹挟着中华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与沧桑流转。她随着黄色的巨浪翻转、涌动、奔腾,激荡起层层黄色的浪花,扬起漫天水雾,洋洋洒洒地落在岁月长河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铸就了坚韧不拔的品格。④透过滚滚的黄河水,你会不由自主地堕入历史的烟云中。黄河流域,飘扬过猎猎旌旗,上演过激烈的角逐,升腾过让后世无法忘记的烽火狼烟,也镌刻着历代民众治理黄河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她曾养育无数的生命,更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河流两岸的岩石上横贯着曲曲折折的线条,这是黄河水位千百年来不停变换留下的年轮,如同一部记录历史的浩瀚书卷,吸引着你去解读,去思索。⑤黄河的水是温热的,越靠近越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与温度。来到黄河边,已是午后两点。8月的吉县依然热得浓烈,虽然穿着防晒衣,打着遮阳伞,涂着厚厚的防晒霜,但是依然无法抵挡好客的紫外线。黄河翻腾起的浪,带着温热的泥沙气息,带着黄土高原燥热的风,一波一波涌来,如同她火热的情怀。⑥黄河到达山西省吉县西部南村坡下,两岸石壁峭立,河道骤然收束,狭窄如同壶口。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然而,在不到500米长的距离内,河水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而后,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独特景致。壶口瀑布是黄河最壮美的演绎,将黄河的精神与内涵一并发挥到了极致。⑦进入景区,脚下踩的是真真切切的黄土地。黄土特殊的土质结构形成大大小小的坑洼,不太平整,但很有质感,坚硬有力。置身黄土地,目光所及,都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地貌。我随着人流来到壶口瀑布前,黄河水在此骤然变窄,汇集成磅礴的力量,顺着峭壁奔涌而下,壮观的景象与气概让人瞬间窒息。在赞叹不已的同时,我折服于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人类在她的面前,显得多么渺小而卑微。就在这一刻,我真切领悟到了黄河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⑧黄河的泥沙很黏人,随风飞扬的水雾夹杂着泥土,窸窸牢窒飞落到人们头上、脸上、衣服上,快速风干,凝结成点。来看黄河,总该让人心存念想,总该让人沾染到她的凝重气息。这些泥点,就是黄河馈赠给每个人的特殊礼物,独一无二。人们会将这一印记牢牢地珍藏于记忆深处,任凭走到哪里也不会将她遗忘!⑨“姑娘,小伙子,来留个影吧!”好多头裹白羊肚毛巾、身穿羊皮袄、腰系鞭子的老农,拉着穿红戴绿的毛驴,热情地招揽游客拍照。北方肆虐的风沙将他们的脸吹得黝黑黝黑的,但透露着质朴的红。他们精神矍铄,热情好客,灿烂的笑脸如同盛开的山丹丹花。看到这一场景,我和同行的伙伴动心了,系上大红头巾,穿上大花衣服,骑上乖顺的毛驴,宛然变成了两位地地道道的陕北婆姨。⑩走出景区,依然可以清晰地听到黄河奔涌不息的声音。景区门口,一溜儿排开,坐着卖苹果的大妈、大嫂、小姑娘。她们个个脸色红润,嘴甜口快。“来黄河,来壶口,一定要尝一尝正宗的吉县苹果。姑娘、小伙越吃越漂亮,大爷、大娘越吃越精神。”得益于黄河水与黄土地的滋养,在充分的日照条件下,吉县苹果口感清脆、甜蜜爽口,闻名遐迩。⑪返程路上,一直沉浸在无法抑制的兴奋中。黄河,见证过昨日的苦难与辉煌;而今,时代又赋予她崭新的内涵。她正引领着这个古老的民族向着未来大踏步前进。⑫回首,巨大的冬日壶口瀑布灯箱图再次闯入眼眸。冬日的壶口瀑布呈现出一种凝固之美、静态之美,但依然不失雄浑壮丽的磅礴气势。我竟然期望着冬日季节快快来临,于三九严寒之际再次领略黄河的另一种神韵——一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横亘千古,超越时空的壮美。(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起笔热情赞美黄河的壮观与磅礴,奠定了文章热烈浓郁的感情基调。B.第⑥段介绍黄河壶口段的地形地貌,运用一组数据,凸显了壶口景致的壮美、独特。C.第⑪段“崭新的内涵”,既指黄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又指人们对新生活的积极态度。D.在作者心中,黄河的壮美不仅在于其奔腾千里的气势,也源于其精神气质和悠久历史。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运用衬托、借代、比喻等手法,突出了黄河的巨大声响和磅礴气势。B.通过移步换景,文章层次更加清晰,读者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C.面对滚滚黄河水,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母亲河无尽的景仰和赞叹之情。D.文章⑨⑩两段运用口语化语言,写出了当地农民的热情好客、淳厚质朴。8.文本按时空顺序,先后“随想”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9.这篇散文运用了多种人称,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候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住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也,主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候之博大也;晋也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节选自《韩非子·爱臣》)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材料三:(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①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②之辞也。”臧孙达③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节选自《左传·庄公十一年》)【注】①臧文仲:即臧孙辰,鲁大夫。②公子御说:庄公子,闵公弟,后即位为桓公。③臧孙达:即臧哀伯。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将相之管主A而隆家B此君人者C所外也D万物E莫如身之至F贵也G位之至尊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乘,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B.捐,“抛弃,舍弃”,文中“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和“功不唐捐”中的“捐”字意义相同。C.善,“认为……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的“善”意义相同。D.孤,是古代王侯或帝王的自称,意为少德无助之人,此外还可谦称“寡人”“不榖”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认为商纣灭亡,周朝式微,晋被三分,齐被篡权,都和诸侯强大或群臣富有有关。B.魏徵认为,像唐尧、虞舜这样的明君能无所不知,不会受坏人蒙蔽,也不会被巧言迷惑。C.韩非子《爱臣》旨在维护君主权威和统治稳定,对当时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D.宋国发大水,鲁庄公派人表示慰问,臧文仲通过宋国君的回答推断出了宋国兴盛的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2)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14.人君要巩固统治地位,须懂得为君之道。这三则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秋兴八首(其一)①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注】①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秋兴八首》就是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②即指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景,先以冷暖色调对比营造了伤感的氛围,再从高到低描绘了萧森肃杀的秋景。B.颈联中的“孤舟”与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舟”寄托的情感一致。C.末句以景结情,白帝城内,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D.全诗用词精当,格律工整,意境深闳,情感厚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有很高艺术成就。16.本诗感秋而抒怀,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把人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慕。(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用借喻手法,描绘出小船越过江面任意飘荡的轻盈与潇洒。(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循循善诱,用“______,______?”化解了学生顾虑后,子路“率尔而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置身于建立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电子媒介基础上的新媒介时代,文学的出路在哪里?有人说,出路就在网络文学,而传统文学必将消散。

,因为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不但没有取代传统文学,

。这不仅表现在网络文学并不拒绝传统的纸媒传播,还表现在网络文学也在从“悬想式”写作转向“在地式”写作,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增强,显示出未来两种文学合流的可能性。问题还在于,曾经(A)的网络文学如今也面临短视频的冲击,面临人工智能向整个文学家族发起的挑战。有人对文学的出路(B),不看好文学在新媒介语境中的前景,怀疑文学是否有能力持续地与高科技相结合。毕竟相对于影视、音乐、绘画、舞蹈等视听艺术而言,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与高科技的结合困难重重,这必然妨碍文学在新媒介语境下的生存。此外,③

。从市场份额来看,也就是从文学作品销量来看,畅销的传统文学作品并不可观,至今依旧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占据着各种文学排行榜的榜首。18.请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写恰当的四字词语。(2分)19.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提到国潮,可能人们下意识想到的是穿着汉服拍照,是马面裙的流行,是古风图案的包装,是传统的中式糕点,是有着历史文化符号的文创商品。也有人试图进一步为国潮的概念作总结,认为仅仅把国潮定义为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商品,或是仅仅将之视为一种“流行趋势”,都未免狭窄。既然是“潮”,自然有“潮起”和“潮落”。当一众大大小小的企业涌入这个市场,势必带来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同质化。同质化的背后,恐怕还是急于把“流行”变“流量”,再迅速让“流量变现”的快钱思维在作祟。有些企业赶上了国潮的风口,通过包装与广告,制造了短时间的热销局面。但是,研发投入少,营销投入多,即使短期内再“卖力吆喝”,品牌影响力终究还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几年过去了,市场也渐趋成熟,是时候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国潮了。①真正有生命力的国潮,是能够根植于传统文化基因,保证产品品质、融合设计时尚。②能够建立情感连接,并持续创新的市场革新。③国潮品牌的竞争并不止于国内市场,④但要面向国际,与成熟的国际化品牌一较高下。对企业来说,这是更广阔的天地,也是更重要的挑战。20.下列句子中的“吆喝”和“赚足了吆喝”中的“吆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凤姐急忙进去吆喝人来伺候,将就着把早饭打发了。B.朱老忠吆喝牲口,车子慢慢走过曹锟花园。C.卖西瓜的吆喝:“斗大的西瓜,船儿大的块哎!”D.看守们背着步枪,手持藤杖,高声吆喝着偷懒的人。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加以修改。(4分)22.请用疑问句分别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古人认为,“学不可以已”,随着AI智能、大脑芯片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都将受到影响。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B【解析】“人的痛苦或毁灭贯穿悲剧始终”错,“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人的痛苦或毁灭”强调的是悲剧的结果,没有“贯穿悲剧始终”。故选B。2.C【解析】“引发崇高感的因素与崇高感中所包含的成分相同”错误。3.B【解析】儒家的命运观以一言概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们的态度是人顺天命的。A项句意: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B项句意: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是承受正常的命运;C项句意: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属于道家思想;D项,句意体现的是窦娥对婆婆的“孝”,而非中国古代命运观,答非所问。故选B。4.①第二段阐释了悲剧精神或悲剧本质在于观众获得崇高感;②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具体阐释悲剧精神的内涵;③引出下文举例论述中西方悲剧引发崇高感的因素。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只答“过渡”“承上启下”等术语但没有分析不给分。第4题【评分细则】1.评分标准:答出一点一分,答两点3分,答3点满分:2.仅回答承上文中国悲剧精神存在差异,引出下文中西悲剧精神差异的具体体现,正常给3分;3.答“使文章结构严谨”“增强流畅性”“使文章更连贯”之类的给1分;4.把第二段内容概括为给悲剧下定义、作解释之类不给分(必须是悲剧精神或本质);5.答到“承上启下”,但对“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阐释不准确,可给1分。5.①中国古代悲剧中,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激起人昂扬的情绪,能唤起人们一定的崇高感;(2分)②中国古代悲剧中,主人公完美的伦理精神符合当时观众的审美心理,形成强大的伦理感召力,是崇高感的一个来源:(2分)③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在经历不可知的命运带来的恐惧后,进行了可贵与伟大的抗争,在观众心里激起昂扬向上的情绪,唤起人们的崇高感。(2分)第5题【评分细则】①中国古代悲剧中,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或者弱小与反抗的形成的强大反差:给1分)激起人昂扬的情绪(或振奋昂扬等均可:给1分),能唤起人们一定的崇高感;(共2分)②中国古代悲剧中,主人公完美的伦理精神(1分)符合当时观众的审美心理,形成强大的伦理感召力,(1分)是崇高感的一个来源;(共2分)③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在经历不可知的命运带来的恐惧后,进行了可贵与伟大的抗争(给1分),在观众心里激起昂扬向上的情绪(给1分),唤起人们的崇高感。(共2分)评分标准:每条分两个得分点,答出一点得1分;每条2分,答出三点得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C【解析】“崭新的内涵,既指黄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又指人们对新生活的积极追求的态度”表述错误,“崭新的内涵”不包括黄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故选C。7.A【解析】文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8.①中华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与沧桑流转的历史;②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③黄河水火热的情怀,黄土地上热情的人民;④黄河被时代赋予崭新的内涵,引领着古老民族大踏步前进;⑤渴望领略黄河冬日超越时空的壮美。第8题【评分细则】答出一条得1分,答出四条得满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9.①文章是记游抒情散文,以第一人称“我”来组织全篇,记述“我”游历黄河的所见所感,更显得真实可信;利于抒发作者直接“我”对黄河热烈真挚的情感;②文章抒情对象是母亲河——黄河,用第三人称“她”,把黄河拟人化,表达了如子女对母亲一样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之情;③第二人称“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将读者带入“历史的烟云之中”,体现出黄河的厚重和伟大。第9题【评分细则】1.从第一人称本身的作用来答,比如真实可信、亲历者、见证者等给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效果给1分;2.点明“她”的手法或对象给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效果给1分,3.从第二人称本身的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组织答案给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效果给1分;4.上面三点任答两点,再答出多种人称相结合的好处也可以给两分评分标准:答出一条得2分,答出三条得满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G【解析】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11、C【解析】《齐桓晋文之事》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的“善”意为“善于”。12、D【解析】原文“宋其兴乎”意为“宋国大概要兴盛了”,是一种推测,而不是断定。13、翻译:(1)君主圣明,是因为能够听取各方面的话;君主昏聩,是因为偏听偏信。(判断句式:“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暗”,昏聩,糊涂:1点一分,句意一分)(2)禹、汤归罪自己,他们勃然而兴盛;桀、纣归罪别人,他们迅速灭亡。(“罪”,归罪:“悖”,通“勃”,旺盛的样子:“忽”,迅速、快:1点一分,句意一分)第13题【评分细则】(1)君主圣明,是因为能够听取各方面的话:君主昏聩,是因为偏听偏信。翻译出判断句1分,“所以”译为“是因为”“之所以……是因为”“……的原因”1分,“暗”译为“昏聩,糊涂”1分,句意通顺1分。“兼”翻译成兼容并包,好的坏的意见都听也可,算作句意分。(2)禹、汤归罪自己,他们勃然而兴盛;桀、纣归罪别人,他们迅速灭亡。(“罪”,归罪,怪罪,责怪等均可;“悖”,通“勃”,旺盛的样子,兴盛的样子:“忽”,迅速、快;1点一分,句意一分)14.①稳固君权,抑制臣僚;②勇于担责,体恤民心;③广开言路,察纳雅言。第14题【评分细则】评分标准:答出一条得1分,答出三条得满分。可能因为12题选项的提示性,14题学生的答案虽然语言不够精炼,但要点基本能答到,没有需要特别补充的回答。此外,建议语言实在不够简洁的酌情扣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千乘小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拥有百乘兵车的臣子窥视在侧,准备夺取他的百姓,颠覆他的国家;万乘大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千乘之国的大夫窥视在侧,准备夺取他的权势,颠覆他的国家。因此奸臣势力扩张,君主权势就会消亡。因此诸侯强大是天子的祸害;群臣太富是君主的失败。将相控制君主使私家兴盛,这是君主应排斥的。万事万物中,没有比君身更高贵、比君位更尊崇、比君威更强大、比君权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借助于外界,不求助于别人,处理恰当就都得到了。过去商纣的灭亡,周朝的衰微,都因诸侯的强大;晋国被三分,齐国被篡权,都因群臣太富有。燕、宋臣子杀掉国君的原因,都属这一类。所以在上对照商、周,中间对照燕、宋,没有一个不是用的这种方法。因此高明的君主蓄养他的臣下,完全依照法律办事,立足于防备,所以不赦免死囚,不宽有罪犯,赦免死囚。宽宥罪犯,这叫做威势散失。国家将危,君权旁落。因此大臣的俸禄即使很多,也不能凭借城市建立自己的威势;党羽即使很多,也不能拥有私人武装。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聩君主?”魏徵答道:“君主圣明,是因为能够听取各方面的话;君主昏聩,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鲸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抛弃阻隔(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材料三:庄公十一年秋,宋国发大水,庄公派人去慰问,说:“上天降大雨不停,危害了庄稼,怎么如此不顾念下民呢?”宋国君回答说:“这实在是孤对上天不敬重,上天降下灾害,还因此让贵国国君忧虑,敬承厚意,实不敢当。”臧文仲说:“宋国大概将兴盛了。禹、汤归罪自己,他们勃然而兴盛。桀、纣归罪别人,他们迅速灭亡。并且列国发生灾荒国君自称为‘孤’,这是合乎礼的。言词间戒惧而称呼上又合乎礼,他的兴盛大概是没问题了。”后来听到传闻说这是公子御说的话。臧孙达说:“这个人可以做国君,因为他有爱护人民的仁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B【解析】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中的“舟”暗指引荐之人,表达出词人渴望得到知遇赏识的心声,与本诗中的“孤舟”不同。16.①伤秋之情。首联景物阴沉萧瑟,气氛悲凉,衬托诗人内心的伤感,为诗歌奠下伤感的基调;②忧国之思。颔联波涛汹涌,天翻地覆,又暗示时局动荡;“塞上风云”,象征国家命运暗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忧思;③羁旅之愁(或身世之悲、漂泊之苦)。颈联写诗人羁旅他乡,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触动羁旅情思;尾联回到景物,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客子羁旅之情更加明显。④故园之思。诗人羁旅他乡,孤舟不发,心里牵挂着故园;尾联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回想家庭温暖,更增心中思乡之愁。第16题【评分细则】每答出一点给2分,观点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分析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和关键词语,有具体分析过程,不能泛泛而谈。【解析】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定下全诗感情基调。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既写眼前的实景,也暗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字容易写错)(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凌”、“顷”易写成“临”、“倾”)(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或”、“哉”的书写易混,笔画不清)第17题【评分细则】出现错字、别字、颠倒、笔画不清的,本句均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18.第一空风光无两/风靡一时/风行一时/盛行一时/盛极一时/风靡一世第二空忧心忡忡/忧心如焚第18题【评分细则】每写出一处给1分,如填其他成语,只要与语境相合,亦可得分。所填词语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解析】风光无两:很风光,出尽了风头,没有人能比得上。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风行一时: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盛行。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忧心如焚:形容非常忧虑焦急。19.(1)这种说法显然不可取/这种说法过于绝对(2)而且与传统文学不断融合(3)市场份额(作品销量)也很重要/市场份额(作品销量)也令人担忧第19题【评分细则】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对即可。(1)这种说法显然不可取/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事实并非如此。(2)而且与传统文学不断融合。(必须提到“融合”或者“合流”。写“反而促进了传统文学发展”只给1分)(3)市场份额(作品销量)也很重要/市场份额(作品销量)也令人担忧/传统文学作品的经济效益并不好。(写“传统文学发展很困难”不给分)【解析】①处根据“不但没有取代传统文学”,联系前文“传统文学必将消散”绝对性的表述,可知此处可填“这种说法显然不可取”或“这种说法过于绝对”。②处根据“这不仅表现在网络文学并不拒绝传统的纸媒传播”“显示出未来两种文学合流的可能性”提示两种文学存在融合,可知此处可填“而且与传统文学不断融合”。③处根据“此外”一词,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