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服从_第1页
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服从_第2页
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服从_第3页
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服从_第4页
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服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期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2008级学号200802020056人口学孙飞摘要: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三十多年的实践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显著成效,进入新时期我国国情和人口形式发生变化,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本文通过分析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提出调整设想及强化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路径选择。关键词:演变历程成就调整设想路径选择1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第一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思想准备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没有明确的人生育政策,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1952年达到20‰,以后的几年有增无减。1955年3月中央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报告上指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国家、家庭和新生一代的利益,我们党是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的。各地党委应在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适当地宣传党的这项政策,使人民群众对节制生育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标志着我党由反对节制生育到赞成节制生育思想认识的转变,第一次把节制生育上升到党的重大政策的高度。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说:“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马寅初先生在1957年7月《人民日报》上发表《新人口论》影响广泛,成为当时学界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第二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行。1962年12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批示,主要在城市、农村大约只有五分之一的县不同程度地开展计划生育试点。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推行,计划生育工作被停顿,人口又处于盲目发展的状态,1966年至1969年这四年间,年均人口出生率都在34‰以上,年净增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第三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形成和全面推行(“晚、稀、少”生育政策)。1973年明确了“晚、稀、少”的方针,1974年2月中共中央转发上海市和河北省的有关报告中,肯定了按“晚、稀、少”要求结婚和生育的政策。1978年10月,中央批转《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晚、稀、少”的内涵,具体提出晚婚为女23周岁,男25周岁,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三年以上。对职工和农民接受节育手术以后的福利待遇问题作出了规定,要求城市住房和农村口粮、自留地分配等社会经济政策和其他一些规定,都要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生育政策基本形成,在城乡逐步得到落实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1下降到1980年的2.23,人口出生率由33.43‰降至18.2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5.83‰下降到11.87‰,净增人口由2321万减少到1163万。第四阶段: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收紧(“一孩”生育政策)。1989年9月25日党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问题致全体共产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第三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男女性别比为108.5,而2007年上升为120.2,按此速度发展下去,据有关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处于适婚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将多出4000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这一思想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存在,在政策执行中对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问题的监管不力,导致一些家庭为了达到生育男婴的目的,通过各种非正常渠道到医院做胎儿性别检查,一旦检查发现所怀女婴,立即中止妊娠。我国人口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出生约1500万新生儿,严重出生缺陷的占1.3%。农村贫困地区由于医疗卫生水平的落后孕婴死亡率较高。同时农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1%,初中程度的占50.38%,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全国文盲、半文盲的90%以上集中在农村。3.2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设想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适时稳定的调整。当前适度稳健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很现实的选择,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提高人口质量为主。设想一:适度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逐步放宽生育“二胎”政策。包括,落实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二胎的政策;调整农村地区现行的“一孩半”政策,允许农民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妇女总和生育率降低带来的人口总量的负增长,缓解了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社会问题。设想二:第一胎和第二胎之间应有一定时间的生育间隔,准许生育两个子女,严格控制生育三个子女。尽量拉长两胎间的生育间隔,减轻家庭抚养孩子的压力的同时也可以避免每胎孩子在成长中的遇到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设想三:在稳定人口数量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国民生活水平,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力争使我国出生人口的预期寿命在2020年达到76岁以上,2050年进一步提高到80岁以上。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全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4强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路径选择政策宣传方面: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普及计划生育知识。结合“五五”普法,借助媒体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让群众认识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广大的农村地区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主体建设。完善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准入、选拔、培养、交流、退出机制,加强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推进计划生育工作从“强制式”到“自愿式”的转变,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计划生育工作者应摆脱传统思维观念的束缚,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随着群众的意愿和社会的要求逐步完善,做到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建立和完善利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1)健全计划生育的奖罚政策。一方面,设立专门账户管理计划生育罚款,并通过再分配的方式转给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户,作为奖励;另一方面,计划生育奖罚的额度标准应该定在能弥补家庭为遵守计划生育而付出的成本上,这样才能起到奖罚的作用。(2)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后盾,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落后的生育观念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但是在没有相应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养儿防老、人多力量大就成为农民的选择。农村违法生育现象必然不断涌现,性别比指标居高不下。立足于现实从长远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家庭实施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3)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逐年增加投入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经费的落实。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向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建立基金、开发险种等方式,吸引国内外资金。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奖励优惠资金发放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我们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适时的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解决人口问题,以适应未来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王海燕,张传武.新世纪中国人口问题概论[M].济南:济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