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一)复习要点

(1)阅读文言课文,了解内容(了解句意,把握内容要点)。

(2)能顺畅地朗读一些基本课文。

(3)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篇与段。(二)复习辅导

常见文言文的命题形式,大体有三类:选择题,简答题,填充题。命题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古典诗词的诗句、作者及其生活的朝代。其中唐代的诗歌及其作者,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等考得最多。

②文言文及古代诗歌中一些字的读音。例如,“厝”、“腠”、“黠”、“琊”、“蔌”、“缶”、“滁”、“肴”、“恂”、“怡”、“偕”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言教学大纲》指出,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达到这一要求,读准字音是首要条件。

③文言文背通。近几年试题中涉及背诵的篇目有:《〈孟子〉二章》、《出师表》、《马说》、《捕蛇者说》、《曹刿论战》等。

④对文言文语句的解释。其中包括对文言文词义理解的考查,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易”“始”“反”三个字义的理解。又如。“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和“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狱”、“情”、“向”、“病”的字义的理解。另外,还包括对文言文句式理解的考查。例如,对“何以战?”的考查。这个句子是“凭借什么作战”的意思。文言文中表达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该句就是介宾倒装的句式。

⑤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大纲中指出“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就是要把握文章内容的要点,能够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写出段落大意。这类考题可称为综合类试题,由材料和题干两部分组成,材料就是引用的一段文言文,题干表明检测的要求,它全面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字、词、句各方面知识掌握的程度。

从发展的趋向看,今后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形式仍将以选择题型为主,而辅之以简答和填充等题型,考生不应有所偏废。(三)例题解析[例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泰许。中轩敞者为舱,*9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1)对下面的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具、人物。

(2)结合全文,下面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文章说明了雕刻家的构思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桌越成就。

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给苏轼。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A.第一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以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说明雕刻家有多方面的成就。

(4)最能概括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简析]此题考查阅读文言文语段的理解能力。见到这类题后,应先想到文段出处。此文选自《核舟记》。

根据问题,先读懂原文,理解原文内容。然后将各问题逐一结合原文作答。第1题应从对句子的正确理解入手。方法是句子要符合原文意思,从注释中得到有关词语的理解。第2题要理清课文中的几个人物的关系。第3题是由篇到段对内容有正确的理解。第4题从原文中找答案,要抓关键词语。

第1题的C项,易望文生义,不理解文言中的古今异义字。这只要注意书下注释即可解决。第2题D项易认为对,这是没读懂文章的意思、人物之间的关系,只要从原文中上下句的关系就可知D项是错的。第3题易答错是因为对C项中的“体积”概念理解不清。第4题用原文回答有可能多答,要抓住原文的关键语句,与题目相一致即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例2]选出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句()

A.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B.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盖一岁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D.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1996年北京市试题)[简析]这道题是模拟考试的题目,应选C项,考生回答不感到困难,因为另三项错处比较明显。A项中,齐人三鼓,刿曰:“可矣。”是说可以击鼓进军,击鼓的结果应是“齐师败绩”,还不到追赶之时,句中的“遂逐齐师”错得很明显。B项,两句话颠倒了,考生平时把这篇课文都背下来了,读的遍数很多,从语感上就能感觉到它的错误。D项在“恐托付不效”的后边,落下一句话“以伤先帝之明”,这句话表现了诸葛亮对先帝的忠诚,给考生印象较深,另外缺了这一句,前后的意思也不连贯了,所以这个错句也容易发现。[例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A.说明追击齐军的时机。B.记叙长勺之战的概况。

C.描写齐师败绩的情况。D.记叙曹刿的军事才能。

②第一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A.忠于国君的思想。B.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作战。

C.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D.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③第二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主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④曹刿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996年北京市试题)[简析]上面这道题中的第①题是考查考生概括文言文语段内容的能力,该题答案应为B项,考生如果不能区分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就会误答D项,如果对内容把握得不全面,就会误选A项和C项。第②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该题应选D项,有的同学分不清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精神,就会误选B项,如果不结合全文的主旨回答,就会误选A项和C项。第③题是考查对第2段内容的概括,应该选A项。回答该题,要知道曹刿讲话的目的是回答这段第一句话中的“其故”,所以要用曹刿讲话的整体内容,概括这一段段意。否则,曲解了曹刿讲话的目的,就会误选B项和D项,或者根据曹刿讲话的部分内容,误选内容片面的答案C项。第④题的答案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答这个题目,选取原文往往多选,有的考生答“夫大国……故逐之。”其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与答案的关系很紧密,但不是曹刿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恰恰相反,正是曹刿认为不可随便追击齐国的原因,至于“故逐之”是结果,当然不应含在答案内。看来,回答这类理解内容的题目,必须对课文内容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考虑又要全面细致,答案才能做到恰当无误。[例4]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A.骈死(pián)宠辱偕忘(jiē)将尉笞广(chī)

B.用讫(qì)陟罚臧否(fǒu)饥渴顿踣(bó)

C.咨诹(zōu)伛偻提携(yǔ)属予作文(yù)

D.忿恚(huì)以彰其咎(jiù)树林阴翳(yì)(1996年北京市西城区试题)[简析]应选D项;A项中的“偕”应读xié,B项中的“否”应读pǐ,C项中的“予”应读yú。[例5]文言文语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是()

A.然侍卫之臣忘身于外,忠志之士不懈于内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尽其材,鸣之不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C.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夏吾赋不幸之甚也。

D.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1996年北京市试题)[简析]应选C项;A项中“忘身于外”与“不懈于内”的位置颠倒,B项是丢字的错误,“食之不尽其材”与“鸣之不通其意”这两句在“不”的后面,丢掉了“能”字,D项是增字错误,“再鼓而衰”与“三鼓而竭”中的“鼓”字,都应取消。[例6]下面的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是()

A.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甚也。

B.悍吏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C.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樯倾楫摧,商旅不行: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D.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1995年北京市试题)[简析]应选D项;A项是丢字错误,在“未若复吾赋之甚”中“吾赋”后边,去掉了“不幸”两个字,B项也是丢字错误,在“悍吏”的后边,丢掉一个“之”字,C项是顺序错误,“樯倾楫摧”与“商旅不行”顺序颠倒。[例7]朗读时停顿正确的是()

A.而/乡邻之生日/蹙B.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C.其一犬/坐于前D.至若/春和景/明(1995年北京市西城区试题)[简析]应选B项;A项中的“日”字是修饰“蹙”的,“日”的后边,不应停顿,C项中“犬”在句中作状语,是修饰“坐”的,“犬”的后边,不应停顿,D项中“春和”与“景明”是并列的两个主谓短语,“明”对“景”起陈述作用,“景”的后边不该停顿,如果按D项中的停顿,会误认为“明”是陈述“春和景”,就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了。[例8]对句子大意理解正确的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大意:老人和小孩并且很快乐。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意: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察看,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意: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D.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大意:假使我不当这个差,那么早就病了。(1995年北京市试题)[简析]应选C项;A项中的“并”字,在文言文中是多义词,在这句中是副词“都”的意思,不当连词“并且”讲,B项中的“狱”字,古代常作“案件”讲,该句中是“案件”的意思,D项中的“病”在文中是“困苦不堪”的意思。[例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故克之”中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A.桓侯故使人问之。B.公问其故。

C.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995年天津市试题)[简析]应选D项,这两句话中的“故”字,都是“因此”的意思。“故”是一个多义词,在A项中当“特意”讲,在B项中当“缘故”讲,在C项中是“旧”的意思。[例10]对句子大意理解正确的是()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大意:问现在是什么世界,就不知道有过汉朝,无论如何只知道有过魏晋。

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大意: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C.越明年,政通人知,百废具兴。

大意: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百种荒废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了。

D.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大意:大概一年犯死罪只有两次。(1995年北京市西城区试题)[简析]应选B项。A项中的“何世”是“什么朝代”的意思。C项中“百废具兴”的“百”字,是虚指的数词,应译成“许多”,该句中的“越”字,当“到了”讲,译文中应添上这两个字。D项中“犯死者”的意思是“冒着生命危险”,而“犯死罪”是刑事用语,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例11]对句子大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大意:集会的时候,天下大雨,道路不能通行,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B.等死,死国可乎?

大意:等着死,不如为国家而死,怎么样?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大意:或者以为他死了,或者以为他逃了。

D.天下苦秦久矣。

大意:全国百姓长期受秦王朝压迫,感到痛苦不堪。(1996年北京市西城区试题)[简析]应选D项。A项中的“会”在文言文中当“正赶上”讲,B项中的“等”是“同样”的意思,C项中的“或”这里用作代词,当“有的人”讲。[例12]下列句子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战?(为什么去作战呢?)

B.齐师伐我。(齐国军队攻打我)

C.弗敢专也。(不敢独自专有使用)

D.小惠未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1992年天津市试题)[简析]应选D项。A项中的介词“以”当“凭”讲,B项中的“我”应指“鲁国”,可译为“我们鲁国”,C项中的“专”字,在该句中是“独自享受”的意思。[例13]下列句子有四种译法,请挑出正确的一种,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A.带领妻子、儿子及乡邻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不再从这里出去。

B.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不再从这里出去。

C.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D.带领妻子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这从里出去。[简析]应选C项。A项中“妻子”一词译得不准确,古代汉语中的“子”不仅指“儿子”,也指“女儿”,所以“妻子”应译为“妻子儿女”,“绝境”一词,解释也不准确,在原文中应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B项中“绝境”一词,翻译得不准确。D项中“妻子”是两个单音词,而译文中,把它译成一个双音词了,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了。[例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躬耕于南阳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后值倾覆

A.①弯腰②奔波③一直B.①亲自②奔走③碰上

C.①亲自②奔走效劳③遇到D.①弯腰②奔波③遇到(1990年山西省试题)[简析]应选C项。A项中把“躬”讲成“弯腰”不合原文意思,把“值”讲成“一直”,而“值”没有“一直”的意思。把“驱驰”讲成“奔波”意思接近,用来表达原文的意思,深度不够。B项中“驱驰”一词的表述,深度不够。D项中对“躬”与“驱驰”解释不准确,与A项同。[例1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地”中的“属”意思相同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神情与苏、黄不属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992年天津市试题)[简析]应选B项,都当“类”讲。A项中的“属”是“嘱”的通假字,是“嘱咐”的意思。C项中的“属”是“相同”的意思。D项中的“属”字是“管辖”的意思。[例16]阅读,回答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①交代重新修建岳阳楼的背景的语句是。②岳阳楼重新修建后有什么变化?(用原文回答)

答:。

③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1995年北京市试题)[简析]第①题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分析:第一句话交代修建岳阳楼的主要人物,后一句话交代了修建岳阳楼的环境条件。第②题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分析:这句话的前半句,写出岳阳楼规模的扩大,后半句写出了楼上新的装饰,紧扣题目中的“变化”二字。第③题交代了作者写《岳阳楼记》的缘由。[例1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③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④本文作者托物寓意,讽刺了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1996年北京市试题)[简析]第①题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分析:这句话是造成千里马才干不能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而“吃不饱,力不足”侧重在陈述千里马受害的现象。第②题其真不知马也。分析:这句话与第三段中的每一句话都相照应,是最恰当的概括。有的同学可能回答结尾的整个设问句,这是不恰当的,概括段意的句子,应是一个明确的陈述句。第③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