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拓展提升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1页
《师说》拓展提升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2页
《师说》拓展提升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3页
《师说》拓展提升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4页
《师说》拓展提升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拓展提升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师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节选)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下列对(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4.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5.文段(二)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窦秀才书

韩愈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B.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C.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D.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北宋之前,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

B.百工,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C.足下,古代交际用语,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文中是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D.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各级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8.下列对两段文字表达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B.《师说》运用感叹句、反问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感情激越,增强文章说服力。

C.《答窦秀才书》语气亲切,条分缕析,既有亲身经历的印证,又有设身处地的关切。

D.韩愈以“稛载”形容窦秀才有盼而来,以“垂橐"形容他无获而归,言语饱含祝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10.面对窦秀才从师的请求,韩愈“临事愧耻而不敢答”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

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

B.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

C.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

D.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

1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骐骥”为骏马,“驽马"指劣马。“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现代汉语中“学者"一般指学识渊博的人,但在古代有“求学的人”的意思,《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和《续师说》中“以待后之学者”两句的“学者"意思相同。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巫"在古代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兼有“医”的功能。“巫医乐师百工"在当时都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者。

D.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王则是面向北方朝拜。文章中“受其北面”指老师接受学生的敬师之礼。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节选片段从积累、坚持、专心三个层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备的态度和方法。其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可以看出荀子强调的学习同时涉及品德方面。

B.《师说》节选部分以几组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耻学于师的风气。其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的反复强调。

C.韩愈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黄宗羲却“惟恐其传”,主要是担心无才无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风气。

D.黄宗羲使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15.黄宗羲在文章结尾自称《续师说》“反昌黎之意”,请结合《续师说》和《师说》两篇文章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择师标准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①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

注:①苏公,苏轼。②儋耳,今海南儋州。③绅,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D.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

B.老聃,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C.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

D.江阴,古人把水之南称为阴,水之北称为阳,故“江阴”应在长江之南。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师学习的标准是看谁有“道"。若弟子闻道在先,那弟子也可以教授老师。

B.李蟠学习很用心。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韩愈求教,韩愈就教授了他六艺经传。

C.苏轼待人不热情。葛延之不远万里来求教苏东坡,他迟疑了一个月教给他。

D.苏轼讲解欠明晰。葛延之向他求教作文之法,苏轼设喻取,始终不点明要义。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20.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诵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2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文本一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章,大量排比、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整齐对仗、节奏和谐。

C.文本二开门见山,不仅起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D.文本二的第四段点明了作者创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结束全文。

2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5.《劝学》《师说》都是论述性文字,但采用的论证方法不同,请简要说明。

(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颖昌向程颖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30.柳宗元用“蜀犬吹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3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32.下列对文本中画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弹劾时用的一种文体,侧重于议论。

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与“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所以”语义不同。

D.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3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B.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D.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3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5.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B2.C3.D4.(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钝。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会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

(2)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5.例证法,揭露当时师道衰落的社会现实。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假令"表假设,固定短语,“即使”“假使”,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人师”是“不敢为"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人师”是偏正短语做宾语,宾语后断开,且“为众人师"是“且不敢”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意思是“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耻”,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A.句意: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羞”,意动用法,对……感到羞耻。

B.句意:认为自己正确而认为别人错误,是世俗的人所共有的毛病。“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C.句意: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归”,使动用法,让……回去。

D.句意: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句意: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宾语前置句,“之”起到提宾作用,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D.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

A.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判断句,标志是“……,……也"。

B.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C.句意:李家的孩子蟠……不受时俗的拘束。被动句,“于"表被动。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圣”,圣人;第二个“圣”,形容词,圣明;第一个“愚”,愚人,第二个“愚”,愚钝;“所以”,……的原因;“为”,成为;“其”,大概。

(2)“怪”,意动用法,以为怪事;“指目牵引”,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增与”,加给。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技巧的能力。

论证方法包括: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等。

文本二开篇即针对韦中立提出的“欲相师”做出明确作答,说自己“不敢为人师";下面举出事例来陈述自己不敢、也不愿为师的理由:魏晋以降,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顺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目为狂人,不得不匆匆东行,由此见出为人师者的下场,也见出世风的浅薄、师道的衰落。所以主要使用的是例证法。

参考译文:

(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二)

二十一日,宗元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6.C7.C8.D9.(1)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之处。

(2)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瘴疠之病侵扰,整天惴惴不安,无法希冀朝命夕保。10.(1)窦秀才年少才高,靠自己努力可以成功;(2)韩愈自己道穷志困,能力不足,无以帮助;(3)韩愈被黜远地,自身难保。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

“积道藏德"为并列结构,做“古之君子”的谓语,应在“德"后断开,排除BD;

“遁其光而不曜”与“胶其口而不传"句子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D;

“足下之请恳恳”是“遇"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D;

“倒廪倾囷”为并列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错。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言语饱含祝福”错。垂橐:向下挂着袋子,即挂着空袋子。《国语·齐》:“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稛载而归。"韩愈反其意而用之,说窦秀才来时满怀希望,归去却一无所获。言语中饱含歉疚。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不”,通“否";“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明”,明智。

(2)“黜于朝廷”,被动句,“于"字表被动;“宰”,动词,担任县令;“无聊”,无以聊赖,指没有精神寄托;“冀”,希冀。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概括出“窦秀才年少才高,靠自己努力可以成功”;

结合“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可概括出“韩愈自己道穷志困,能力不足,无以帮助”;

结合“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可概括出“韩愈被黜远地,自身难保”。

参考译文:

师说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这类人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答窦秀才书

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疠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相保。

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们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述。

11.A12.B13.B14.(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

(2)既然没有什么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学生)不关心他,(老师)死了(学生)不替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15.①韩愈所处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非常严重,韩愈本着恢复从师风气的目的,强调存道者皆可为师。

②而黄宗羲所处的社会,很多人学业不精、德不配位却好为人师,因此黄宗羲强调老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能教授实用的内容,同时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

“故”表结果,领起后句,前面需要断开,排除BD。

“立"是站立,主语为“石守道”;“升降"的意思是登高与趋下,主语为“明复”,“立"和“升降”要断开,排除C。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意思相同"错误。两句的“学者”意思不同。前句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后一句“学者"指学识渊博的人。句意: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反复强调”错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强调从师学习与否结果,“圣人之所以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强调的是原因,两者强调不同,因此没有反复强调。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利"强”分别修饰“爪牙"筋骨”,为定语后置句;“利”,锋利;“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

(2)“籍”,通“藉”,凭借,依靠;“怜”,关心;“丧”,办丧事。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师说》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

《续师说》,结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分析,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还不如童子之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传授学生实际的技术、技能。很多人学业不精、德不配位却好为人师。

结合“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分析,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黄宗羲强调老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参考译文:

劝学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师说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续师说

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还不如童子之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传授学生实际的技术、技能。传道授业解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我认为古代的老师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视作高明,代笔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浅陋之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身世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世上没有孔子,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像这样,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大行其道,人心变得浅薄暴戾,我担心这种风气流传下去。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像这样一般慎重啊!

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只想当一个弟子啊。你们盛情推选我作为老师,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吧。

16.D17.A18.A19.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学习他人为耻。大夫这类人,遇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多人聚在起讥笑人家。20.①要尊师重道,虚心向老师请教。②要热爱学习,勤奋执着,广闻博取。③要善于思考,掌握要领,找到恰当的方法。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中“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的意思是天下之事分散在经书、子书(诸子百家、笔记小说)及史书之中。“在……中"是一个完整的介词结构,作“散”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必得一物以摄之"的意思是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攫取过来。“得一物”“以摄之"语意联系紧密,“然后为己用”中的“然后"一词译为“这样以后”,一般放在句首,故应在“然后"前断开,排除B项。

断句后,疏通句意:天下之事都分散在经书、子书(诸子百家、笔记小说)及史书之中,虽然可以得到它,可也不能白白地得到使用,也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攫取过来,为自己所使用。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错,正确的说法是,句中停顿叫“读”,句后停顿叫“句”。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B.“韩愈就教授了他六艺经传"错,原文“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说的是李蟠六艺经传全都学习完以后,向我求教学习,故六艺经传不是韩愈传授的。

C.“苏轼待人不热情"他迟疑了一个月才教给他”错,原文“公留之一月"是说苏东坡很受感动,留葛延之在这里住了一个月。

D.“苏轼讲解欠明晰”“始终不点明要义"错,原文“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点明了作文的要义,从“葛拜其言,而书诸绅"也可以看出苏轼设喻取譬,讲解明晰。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的关键词有:“之”,代词,这;“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族”,一类人;“笑”,讥笑。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从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验。

根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可知,李蟠和葛延之都尊师重道、热爱学习、勤奋执着,虚心向老师请教,据此概括出答案的第一、二点。

根据葛延之向苏轼请教作文之法,苏轼设喻取譬,强调指出“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可知,学习要善于思考,掌握要领,找到恰当的方法,由此概括出答案第三点,即要善于思考,掌握要领,找到恰当的方法。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江阴葛延之于哲宗元符年间,从乡下不远万里、不辞劳苦来到儋耳(今海南儋县),见到了被朝廷贬斥的苏东坡,留葛延之在这里住了一个月。葛延之问苏东坡写文章的好方法,苏东坡耐心引导说:“儋州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城,这里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种用品,都可以从集市上得到,当然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得到,必须用一样东西去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所有。那么,这一样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钱。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天下之事,千姿百态。各种材料都分散在经书、子书(诸子百家、笔记小说)及史书之中,虽然可以得到它,可也不能白白地得到使用,也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攫取过来,为自己所使用。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意。得不到钱就不能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没有意也就不能写出文章。这就是写文章的秘诀。"葛延之听了,很受启发,当即拜谢,并把这个秘诀写了下来,转告给各位绅士。

21.C22.D23.B24.①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②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看不起,(可)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难道值得奇怪吗?)25.①《劝学》主要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逐项阐述自己的主张。②《师说》主要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21.本题考查学生诵读文言句子的能力。

句意: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夫”为句首发语词,其后停顿,排除AB;

“于吾"作状语,不能单独来读,排除D。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错,《师说》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本文一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章”错,应该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跪”,腿;“寄托”,托身、容身;“……者,……也”,判断句。

②“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看不起;“乃”,竟;“其”,表感叹或反问语气均可。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劝学》主要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逐项阐述自己的主张。

例如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

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之后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②《师说》主要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在“圣人无常师”一段,列举孔子的例子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这是举例论证。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选自韩愈《师说》)

26.A27.B28.B29.(1)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2)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30.揭露当时不尊师从师,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现实。

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

“狂”修饰“走”,状中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累日”表示时间,与“狂走者"联系紧密,“至无雪”,也是表示时间的一个词,与“乃已"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先达,应该指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对前辈的尊称”说法错误。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B.“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错误,应该是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顾忌。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以是”,因此;“暇”,空闲;“挈挈”,匆匆忙忙;“东”,向东奔去;“是者”,这样的情况;“数”,几、几次。

(2)关键词:“见颢于颍昌”,状语后置句;“得”,融洽;“道”,学说;“南”,名词作动词,向南方传播。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理解两个故事的含义,然后把握作者讲述故事的创作目的。

“蜀犬吠日”是说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越犬吠雪"是说越地很少下雪,所以一下雪,越地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

当时的现状是“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即当时很少有人从师尊师,也很少有人“好为人师”,有的话就觉得奇怪甚至是嘲笑侮辱和咒骂攻击,这跟“蜀犬吠日"和“越犬吠雪”的情况是一样的。

柳宗元援引“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例子,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流弊,揭露当时不尊师从师的现象,揭示出当时贵族阶层压抑、打击勇为人师者的嚣张气焰。他用类比手法讽刺了士大夫之族无知无识、少见多怪的恶劣行径,并对韦中立不受流弊束缚,拜师求学的态度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参考译文:

(一)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