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考试历年真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考试历年真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考试历年真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考试历年真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考试历年真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考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简述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与区别。2.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与职能?3.宋明心学的天人观有什么特点?4.简述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5.简述费希特对康德哲学的批判。6.什么是宋明理学的“性无善恶”思想?7.简述实践的运行机制及其基本环节。8.什么是孙中山的“人类”原则?9.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10.如何理解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1.结合全球问题,分析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12.怎样认识惠能禅宗的“识心见性”说?13.简述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基本特征。14.简述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15.康德是怎样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的?16.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关于本原的学说综述。17.试述道德良心的功能。18.怎样理解中国哲学“天”范畴的意义?19.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20.试述哲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科学的影响。21.试述科学解释的类型。22.直觉与灵感的关系。23.论道德品质的形成。24.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25.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26.如何看待性善论在儒、释、道三教调和中的作用?27.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8.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原则2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0.试述道德与政治的关系。31.论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32.如何看待预设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关系?33.试论科学预见的意义。34.什么是王充的“自生”概念及其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35.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学说。36.怎样理解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37.简述黑格尔关于“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思想。38.试述科学合理性标准。39.假说方法在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40.试述魏晋玄学兴起的历史必然性。41.经验论、唯理论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争论述评。42.试析“观察和事实渗透着理论”及其影响。43.简述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44.试述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45.试述元伦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4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47.论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48.论述罗尔斯的自然义务观。49.简述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理论。50.试述如何有意识地把握和利用机遇。51.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3.王弼是如何论证他的“以无为本”观的?54.简述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意义。55.如何认识老子的“无为”思想?56.简述谢林对费希特哲学的批判。57.简述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5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59.洛克的认识论思想述评。60.如何理解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61.试述良心的基本内涵。62.观察与实验的关系。63.简述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64.简述经院哲学中唯实论与唯名论之间的争论。65.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新世界观”的主要思想。66.休谟的怀疑论思想述评。67.社会意识的具体形式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8.如何正确解释测量中的常数。69.论规范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内在关系。70.科学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的条件。71.试析“可检验性”的含义及意。72.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其重大现实意义。7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74.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75.试论建构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怎样正确看待科学与哲学的关系。2.计算机技术发展与思维程式化的关系。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4.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试述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变。6.论道德评价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7.如何认识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8.试比较朱熹与陆九渊的“心即理”说。9.简述孟德斯鸠关于“法的精神”的理论。10.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11.如何理解汉唐哲学的“性三品”说?12.简述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13.论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关系。14.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15.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16.一切皆流,无物常住17.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18.试论科学发现中传统与创新的关系。19.简述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说。20.试述道德与宗教的关系。21.试论理论规律中的几个基本特点。22.试论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及两者的关系。23.论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观。24.试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25.试分析朱熹理气论的基本思想。26.如何认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辩?27.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科学体系。28.严复是如何传播进化论的?29.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30.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哲学认识论的区别。3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2.王夫之是如何发明他的“天下唯器”说的?33.试举例论述科学事实、科学规律、科学理论之间的过渡。34.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35.试述元伦理学的特征。36.简述巴门尼德区分“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的意义。37.试述在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并用这一原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38.简述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39.新的经验规律是怎样从理论规律中导出的。40.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4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42.什么叫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43.实质义务论伦理学与形式义务论伦理学的区别?44.简述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的观念的学说。45.简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46.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47.试述严复对“中体西用”论的批评。48.试述猜测、假设的或然性和理论的可接受之间的关系。49.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50.戴震是如何解释道器“上下”的?51.行动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52.如何认识道教哲学的道器体用观?53.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重要意义。54.新实证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55.试论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哲学意义。56.李翱是如何论述他的“灭情复性”说的?57.怎样理解王安石的“性本情用”论?58.简述黑格尔关于“思想的客观性”的理论。59.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60.论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及其统一。61.为什么说发现和辩护之间没有一道鸿沟。62.简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63.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形成有什么关系?64.论述康德动机论及其评价。65.试论归纳问题,它的实质是什么?66.如何理解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观?67.试述道德的起源与发展。68.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69.简述黑格尔关于哲学是一个“圆圈”的思想。70.张载的“变化气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学说?71.大数现象的两种基本类型。72.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73.科学事实的主要作用何在。74.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75.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状况。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是以机械电子的运动来表现人类思维的某些功能和作用。计算机是人工智能的具体存在方式。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有着本质的不同: (1)物质承担者不同,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是人脑神经系统,人工智能的物质承担者是物理元器件。 (2)二者的性质不同,意识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产生,具有社会性和主体性,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电脑不具备意志、情感,只会按照固定的程序行事。它永远是工具。 (3)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意识蕴藏的巨大的创造力。2.参考答案: 马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国家起源问题上要反对“君权神授论”和“社会契约论”等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从国家阶级本质上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首先,国家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对被统治阶级进行专政。民主是有阶级性的,民主是与专政相联系的。其次,国家主要成分是军队等暴力工具,国家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工具。 国家的职能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国家的对内职能是: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调整阶级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组织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干预社会生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调节社会关系。国家的对外职能是: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处理国际关系或外交事务,维护本国利益。3.参考答案: 宋明心学派的天人观以王守仁的观点为代表。与程朱的以理为天相对应,王守仁提出了以心为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心即天的默认前提是心理为一,理在心中。只是因为私欲窒塞而泯没了天、渊,故须致良知以复其本体。从而,天人关系在王守仁也就是天心关系,人之知心便是知天。程朱的外向型天道在王守仁并不认可。不过,由于王守仁的天本在心中,故他的“知天”主要是把天统属于己和与己合一。朱熹的天人合一在王守仁看来仍不过是“与天为二”,因为以己去知天、事天本来就已经把己与天分割开了。而他的“知”天乃是以天之事为己事,天人在根本上讲就是合一的。 王守仁的天人合一也有自然天人的意义,“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天人之际都是气化流行所成,主客体是相互扶养、同化的关系,只是人们常为“形体自间隔”,认识不到这一点罢了。4.参考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显著特色在于其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赫拉克利特强调火的生生不息,肯定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声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坚持运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并觉察到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斗争。不过他最终还是将和谐和统一看作运动变化的归宿,认为宇宙的变化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 赫拉克利特因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被看作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思想中的相对主义因素和循环论色彩为他的弟子克拉底鲁对其思想的片面发挥留下了余地,据说克拉底鲁宣称“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5.参考答案: 费希特最初是康德哲学的追随者,但逐渐对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不满。在费希特看来,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不彻底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为认识设定了两个不可缺少但却又是不可知的逻辑根据:一是在主体之外有一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物自体),作为感觉经验的根据;一是在主体之中有一个同样不可知的先验自我,作为一切先天综合知识的逻辑根据,而实际上这个先验自我也就是《实践理性批判》中道德的意志本体。在费希特看来,康德承认物自体的存在,这等于非批判地将因果范畴运用到了经验范围之外,所以与其哲学的基本原则是矛盾的。当康德把物自体看作是感觉表象的原因的时候,他的确将因果范畴非法地使用到了经验之外。另外,康德哲学虽然以先验性为特征,但是经验主义因素太浓厚了,而且他的二元论使其哲学无法成为一个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6.参考答案: 按程颢的推论,不但善恶无法言先天,就是“性”之概念亦难以表达,一旦表达,就已经是性之发动而善恶生,亦即“人生而静”以下的现实人性了。不论性善还是性恶之性,其实均是后天所起;均与本性无关,本性只是静而无所谓善恶。 到南宋初,二程后学胡安国、胡宏父子进一步提出了“善不足以言性”、性善为“叹美之辞”而实“不可以善恶辨”的观点,强调性作为哲学本体和最高范畴,是超越后天的善恶评价的。所以除了赞叹性的美好外,连圣人也“无得而名焉”,自然善恶“不足以言之”。 胡氏父子的思想对中国心性哲学思考本体与善恶的关系影响极大,明代王守仁等性无善恶的观点,均可以从性本静而超越善恶的角度上去给予解释。在他这里,本体境界是超越性的,不能混同于情感、意念层面的后天善恶观念。善恶是心体动而为意念之后的产物。即不能以现象态的价值判断去规范本体。7.参考答案: 实践活动是一个由主体、客体和中介(工具和手段)构成的动态的发展系统。实践功能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反馈来实现的。实践运行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的目的是初始环节和内控要素,贯穿整个实践过程和结果之中。实践方案是人们根据规律制定的计划和步骤。 (2)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 (3)完成、检查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过程常常会受到条件限制,出现意外,导致目的或方案不合于实际,进而影响结果。这就需要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查,以获得对实践目的、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的再认识。 (4)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不断完善和发展实践活动。8.参考答案: 孙中山接受了西方传入的以物质和精神来概括全部宇宙现象的观点,认为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但他对历史上“以精神与物质为绝对分离,而不知二者本为合一”的看法提出了批评,因为这不合于体用不二的基本事实。在他看来,物质即体,精神即用,这是更为清晰的器体道用观。体用虽有二分,但又相辅为用,机器人由于没有人的精神,根本就不是人,“世界上仅有物质之体,而无精神之用者,必非人类”。孙中山的体用观尽管比较简单,但它已明显超越了传统,站在了时代的前列。9.参考答案: 任何事物部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和形式是事物存在发展的两个侧面,两者对立统一。首先,形式是事物的表现方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因此两者具有确定的差别。其次,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同时,内容与形式相互转化,在一种关系中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内容。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构成它们的矛盾运动: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内容,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形式。第二,形式积极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总是从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模式发展的。10.参考答案: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革命实质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再次,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11.参考答案: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造福于人类,也造成了危及生命和社会的全球问题。 科技突飞猛进,人类在创造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逐渐陷入某种困境。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并使人类与自然发生冲突的结果。 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科学技术能否造福于人类,关键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类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合理控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不能以阻止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式来谋求解决全球问题。 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首先,要变革社会制度,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其次,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制急功近利行为。再次,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只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才可能为摆脱人类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12.参考答案: 心性是佛教哲学的核心范畴。惠能“识心见性”的基本点,是坚守自性清净,将佛性与人性、真如与我心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成佛不再需要外在的修行工夫以及作为智慧的工具的语言文字的帮助。顿悟本体即智慧之自观照,“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语言文字当然也就成为累赘。就心性关系来说,性不是独立自存,而是在心之中,心是性之所寓,性则是心之主宰。同时,由于性即佛性,而佛性是自悟的,一切服从于成佛的最高需要,故心又以性之去留而或存或坏。识心与见性,是对同一的顿悟解脱过程的发明。 但是,识心见性并不意味着把心性当作具体认识对象来把握,因这样做实际上仍束缚于认识对象而没有真正解脱。“顿现真如本性”是在破除内心的贪恋执著基础上的佛性的自显自超脱。13.参考答案: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指的是一种由基督徒自觉地以基督教信仰为指导,但又通过人的自然理性论证其原理而建构的哲学形态。基督教哲学与希腊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基督教哲学始终处在理性与信仰的矛盾之中。诉诸于信仰的宗教神学具有绝对的权威,然而哲学的思辨却需要理性的力量。基督教哲学试图调和两者,用理性来证明信仰。但是由于两者在根本上是矛盾的,因此最终不仅损害了信仰,也失落了理性。 2、超验性。基督教哲学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无限的超验世界,开拓并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3、内在性。墓督教使无限的精神(实体)具体化在个人的心灵之中,它诉诸于个人的内心信仰,主张灵魂的得救必需每个人的灵魂在场。 4、自由的问题。自由意志问题始终是基督教思想中的难题。 5、超自然主义的观念。基督教思想中自然不但没有神性,而且是上帝为人类所创造的可供其任意利用的死东西。基督教的观念使后人在认识世界之外亦树立了改造世界的观念。 教会虽然伴随着世俗化对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良影响,但是对于保存文明火种起到了积极作用。14.参考答案: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宾诺莎以实体一元论来消解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他的实体学说包括实体、属性和样式等三方面的内容。 “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从这个定义出发,斯宾诺莎推演出了关于实体的一系列的基本规定:实体是“自因”;实体是无限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是不可分的;实体是唯一的。 “属性,我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所谓“属性”即实体的本质。按照实体的本性,它的属性是无限的,但是“从知性看来”亦即人的认识限度而论,我们只知道其中两个属性,思想和广延。由于种类不同,“物体不能限制思想,思想也不能限制物体”;然而两者所体现的是同一个实体的本质,因而“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斯宾诺莎以实体一元论来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是由于他始终坚持不同性质的东西不能相互影响,因而二元论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通常人们将斯宾诺莎的上述观点称为“心物平行论”。 “样式,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万事万物是这个实体的特殊表现形式。所谓样式是实体的属性的“分殊”,也就是具体存在着的个别事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要么属于思想属性的样式,要么属于广延属性的样式。样式与样式之间的关系是有限的因果关系。自然之中,无一事物没有原因,因而万事万物都是必然的。15.参考答案: 在康德看来,知识是由判断构成的,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虽然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天判断,但是由于其宾词是从主词中抽出来的,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新知识,因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综合判断中的宾词是后来通过经验而加在主词上的,它能够带给我们新的知识,不过科学知识不仅需要有新的内容而且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即先天性,因而综合判断又可分为“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科学知识。在康德看来,知识的内容是由经验给予我们的,而知识的形式则是由主体之先天的认识形式提供给知识的,因此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证明理性自身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于是,康德就把哲学研究的重心集中在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上,他称之为对理性的“批判”。 康德把理性的认识能力称之为理论理性,理论理性由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构成。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是空间与时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理性的先天形式是理念。就知识的构成而言,感性提供经验材料,知性对之进行综合统一,从而形成了知识。至于理性,其作用是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综合统一,以便调整成为体系,因而与感觉经验无关,不具备认识论的作用。所以“先天综合判断”的“综合”来自感觉经验,而其先天性则来自知性范畴。 因此,康德以先验论的方式证明了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主张知性为自然立法,现象是可以认识并且能够形成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物自体则是不可知的领域。16.参考答案: 希腊哲学诞生之初,哲学家们主要以自然为研究的对象,通常被称之为自然哲学,也被称之为宇宙生成论,核心概念是“本原”。按照亚里士多德所说,本原就是万物由它而来,毁灭之后归之于它,一切都在生灭变化,唯独它不变的东西。 早期希腊哲学本原思想,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以有形体的质料为万物的本原,以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为主要代表;另一种观点以无形体的质料如“数”为万物的本原,如毕达戈拉斯学派。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提出了批评,认为哲学应该以不动不变的“存在”为思想的对象,这才是“真理之路”。最终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其集大成者,代表了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 早期希腊哲学关于本原的思想是西方哲学最早的哲学形态,哲学家们摆脱了宗教神话的束缚,试图以自然来说明自然,因而这个概念标志着哲学的诞生。17.参考答案: 道德良心首先具有一种当下进行道德判断的功能。如果不听从良心的指导,人们在事后会出现良心的谴责。即自己感到痛心、或内疚。 道德良心具有一种认知功能,一种发现道德真理的能力。 道德良心具有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起调节作用的功能。表现为:第一阶段,即在道德行为前,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鼓励或禁止的作用;第二阶段,即在道德行为中,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监督的作用;第三阶段,即在行为后,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进行“法庭审理”。18.参考答案: 中国哲学的“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然之天 自然之天包括作为实体和属性的存征两个方而。天作为实体的自然界,为人的认识世界提供对象和源泉;作为属性的存在,则表现为自然的客观必然性。儒、道均主张自然自天,但儒家之自然是指自然界或自然属性,而道家之自然却意在自然而然或自然无为,着眼点在人对天的顺从和效法。近代则主要根据自然科学知识将天视同为整个宇宙空间,这与古代的自然之天相比己明显具有了新的内容。 第二、主宰之天 主宰之天包括人格化至上神和社会制度的保障两重含义。人格化至上神表现为天命、天志、万物之祖等概念并在冥冥之中主宰着宇宙和人事。主宰之天的特点是具有无上的权威,人事活动的一切,只能在不违背天意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但因天人相类是主宰之天得以成立的一个前提,故人对天亦不是绝对被动,人可以以行感天。而放之于社会国家,王朝的生存传延取决于天的意向,天不变道亦不变。 第三、本体之天 本体之天包括道、理、性、心、气等不同的界定,因其取舍不同又称为心性之天或义理之天。天论在这里实质上是本体论。作为形上本体和客观必然性,天是哲学体系构造的根据。由此,就不应只注意“下”界的可感的现象,更要透过现象去探究“上”天的不可感的本体。本体之天在宋明时期成为天的主要的规定,天人关系规定着人的道德本质并为人提供为善去恶的先天根据。 第四、至善境界 天作为至善境界,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提供终极的目标和典范。不论是尽心、知性、知天还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亦或穷理尽性、自明而诚,天都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其人格化表现即是圣人。佛教的天仍未超脱轮回,并非最高境界;道教的天反映的是人长生不死的现实利益需要。19.参考答案: 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它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即通常所述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又叫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称为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结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会相互转化。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一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只有了解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才能对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其次,这一原理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规律,即认识是由特殊到普通再到特殊的过程。它要求“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或计划。再次,这一原理是马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又要结合中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参考答案: 哲学认识方法具有基本特征如下:(1)抽象性或思辨性;(2)丰富性或歧义性;(3)难以检验性。 思辨性是哲学方法的关键,首先,它对科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开拓作用。其次,科学理论中常常包含着一些无法用经验直接说明,也无法从理论本身推导出来的基本假设,这些基本假设是超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科学理论中超验的思辨假设,保证了体系的开放性,为其完善或新创留有潜在可能。 从科学与哲学最新发展关系看,一方面新的学科和课题不能不借助哲学的思辨方法;另一方面科学哲学本身也在螺旋式前进,科学正试图将哲学重新接纳进来。 哲学思辨是世界观发挥方法论作用的直接形式。通常表现为科学活动中的理性原则;其作用集中表现在科学家于从事研究之先即已具备某种思维框架。21.参考答案: 科学解释,意味着揭示事物的本质。 因果解释。这种解释试图找到制约某种现象发生、某种经验规律存在的原因。概 率解释。它试图解释现象遵循着怎样的统计规律。 结构解释。在于阐明系统的结构,揭示系统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用结构来解释系统的某些属性、行为或结果。 功能解释。把系统的某个因素看作整个系统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通过阐明由这个因素所实现的功能,帮助人们增加对系统整体的认识。 起源解释。这种解释在于揭示出各种作用的总和如何使得一个系统转变为时间上较晚的另一个系统,并且考察这个发展的各个基本阶段。22.参考答案: 在科学发现中,下意识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直觉,创造过程达到高潮时产生的特殊体验是灵感。直觉这种思维方式和灵感这种情绪性体验常常相伴随而出现。 相同点或联系: 1.两者都是下意识的活动。 2.直觉是逻辑的飞跃、灵感是心理状态的飞跃。 区别: 1.直觉仍然是一种思维认知,灵感主要一种心理体验。 2.直觉往往把握了最重要的环节或整体的结论。灵感特征是意外性、突发性、不确定性。 3.直觉往往侧重猜想,灵感往往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征兆。23.参考答案: 道德品质包括许多构成因素。它的形成在于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这四个方面。 (1)道德认识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是整个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集中地表现为道德良心。 (2)在道德意识深化的过程中,道德情感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与道德认识相结合,从一般的心理体验形成高层次的道德情感,从而构成良心的情感层面,强化着良心对主体行为的约束力。 (3)道德主体的道德意志对于道德行为的选择、控制与持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使道德行为坚持不懈,并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正是道德意志体现出来的坚定性、稳定性的道德行为,表现了道德品质的特性。 个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形成,并得以巩固下去。24.参考答案: 一、直觉思维区别于逻辑思维的重要特征在于它那种直接把握的思维方式。在直觉思维过程中,跳过了许多中间步骤,从总体上进行识别和猜想,一下子得出结论。看上去,直觉思维表现为逻辑的中断。逻辑思维则更多变现为渐进的发展。 二、二者在科学理论的创造和发展中互为补充。直觉创造以前,还要在逻辑大道上行走,在逻辑中断处才会出现直觉的识别与猜测。而直觉得到的知识,也要经过逻辑加工与整理,才能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25.参考答案: 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因其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著称于世。在他看来,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不能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如果它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就还可以设想它也在实际上存在,那它就会更伟大了;或者就可以设想一个既存在于思想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伟大存在者比它更伟大。这些都与“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的定义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毫无疑问,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即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这种从概念推论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受到了康德的有力批判。26.参考答案: 性善不只是儒家的专利,佛老同样也讲性善。三教在人性善恶观上所以能够调和,基本点就在于他们都讲性善与本静。从“心”即本质层面来说,儒家讲本静、性善到积善、成人是“一贯”之道,而在佛老,本静、性善就是“始以性善”;积善、成人则是“终以性善”。故儒之与佛老完全是互补共济的关系:孔子讲中道、建皇极,确立国家的价值导向;佛老则引导个体自觉自律,使国家的价值导向转化为自我的实践追求。 儒释道“同德”“同功”的关键在于“静”“净”的统一。儒、道讲“静”,佛教则倡“净”,但“静”以“净”为目的,祛除欲望是三家共同的要求。儒释道的内容,都是修心性而去恶从善。即静的目的在“净”,从而显现至善的本性(佛性)。27.参考答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前进或上升是事物发展不可逆转的基本方向和趋势。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而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必然会不断完善,不断前进。事物前进、上升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遭到旧事物的抵抗,曲折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如果把前进性和曲折性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28.参考答案: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看作是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思想不仅是思想的实体,也是存在的实体,这种思想就是“客观思想”。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首先,“思维”主要指的是“客观思想”。“存在”指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所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指的是事物与其自身的概念相一致;另一方面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指的是我们的思想能够把握存在于事物之中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的思想就不仅仅是我们的主观的思想,而且就是事物的本质,称之为“客观思想”。于是,思想就统摄一切而成为思想和存在的共同基础了。 黑格尔认为只有思想能够认识思想,只有精神能够把握精神,因而如果思想把握了事物的本质,那么事物的本质就是思想,所以他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29.参考答案: 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决定,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或不平衡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一方面社会意识往往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社会意识(如科学预测)又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经济落后地区社会意识不一定落后。 (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定时期社会意识总是同以往社会意识有某种联系,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4)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先进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发展,落后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30.参考答案: (1)人类的道德生活总是处于某种风俗习惯以及制度的背景环境之下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于人们的道德生活起着制约或规定性的作用。人们生活在一个得到公正管理的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制度之下,人们的正义感才可得到良好培育。 (2)政治内在的目标或目的就是善。政治的目标所要实现的是人类社会的至善。伦理道德所致力的,也是某种善或至善。 (3)政治制度性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仍是有着相对区分的规范。制度性规范要求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则在于内心自愿的服从。从强制强度看,行政制度性规范处于从法律规范到道德规范的中间带。31.参考答案: 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对应关系。从结果上看,道德主体在履行了一定的道德义务之后,通常也应当享有相应的道德权利;从动机上看,道德主体履行道德义务确实不以获得某种权利为前提,权利并不是履行道德义务的诱因。道德行为的高尚性就在于不计其报赏。 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直接同一,可以看作是道德义务本身的表现形式。这种权利只是要求尽义务,而不是索取。32.参考答案: 1.在科学与方法的基本问题即科学的合理性问题上,形成了两条明显对立的路线,一条是预设主义,一条是相对主义。目前,人们只能期望通过它们之间的某种互补作用而找到出路。 2.由预设主义为一端,先验地确立科学的合理性及其标准,由相对主义为另一端,先验地排除科学合理性及其标准规,它们反映了在合理性问题上截然不同的立场。 3.相对主义在讨伐预设主义的时候有时也是对科学合理性本身的否定。甚至走向了反对方法。 4.互补的可能。科学合理性问题有两个情况,第一,衡量科学的标准也在不断创新变化;第二,科学确实在进步。这两个情况明显具有互斥性,各自为对方设定了界限,因此反而让我们思考互补的可能。33.参考答案: 1.科学预见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预见最近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可能性,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思想基础。 2.一个好的理论,必然会通过预见当理论提出时尚未呈现的现象来扩展我们的知识理解。 3.科学预见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可能范围内标示了理论解释了对象的本质。 4.科学的预见功能,是科学理论能动作用最鲜明、最显著的表现之一,也是科学理论相对独立性最有特色的表现之一。 5.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的实现,使它成为变革现实的武器,为人类自觉控制、改造自然与社会提供了可能。 6.一个新理创立最高价值就在于它对新经验规律的预言性。34.参考答案: 万物的产生在神学目的论被认为是上天的意志的产物。王充则提出了“自生”的概念。他认为,不论是人还是万物,都是因“天地合气”偶然“自生”。王充以无原因目的反对有原因目的。天道自然的真实意义,正是不需要解释原因。 王充对天人感应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天人感应论所说的祥瑞、符瑞,中心是为论证君权天授。天人感应论者为了抬高君主的地位,往往把君主说成是真龙天子。王充阐明了龙与人异类,故而不能交感。进一步,王充立足于他的科学知识,批驳了“雷为天怒”“雨是天喜”,等等。同时,王充还着重揭露了遣告说产生的社会政治根源,认为“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灾异时至,则造遣告之言矣”。王充的最后结论,是“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天人之间不存在心灵的感应和联系。35.参考答案: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之间的矛盾。他使用抽象的分析方法,把社会人与自然人加以比较,将剔除人的社会性之后所剩下的东西看作人的自然本质,由此来研究决定人的本性的自然规律,说明人类社会的基础和不平等的起源。 在人类中有两类不平等,一种是自然不平等即生理不平等,一种是社会不平等即精神或政治上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差异在自然状态下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社会状态下,不仅社会不平等,即使是自然不平等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开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发展的结果就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生和深化。社会不平等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设定是第一阶段;官职的设置是第二阶段;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利则是第三也是最后阶段。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是不平等的深化和普遍的道德堕落。物极必反,极端的不平等终将为平等所取代。卢梭关于社会不平等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渗透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受到了恩格斯的高度评价。36.参考答案: 明末清初,王夫之从气本论出发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范畴进行了改造。他继承了理学家信守的“天命之谓性”的立场和以性为“生理”的思想观点,但却从人生的变化发展和自我选择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解释。天命在理学家那里作为不变本体存在的天命之性,在王夫之这里却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先天的“胎孕”之命与后天的“长养”之命都属于天命。人自幼迄老,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故性“日生日成”。 性日生日成的意义,在于说明天命之性本身的不完备,以及它在事实上完全依赖于人为支撑的事实。人对天命之性不但有损益和择守的权利,而且有补充和改造的能力。天命不再是纯客观必然,而是附加了主体的自由。人性中先天所命的部分会逐渐消失,后天人为的部分则将不断增长,由此以往,人为实际上将取代天命。如此的人为在王夫之也就是“习”。他认为“习”即人的日常生活实践最终决定着“性”的存在和变化。人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天命与人性统一于人的实践,故善恶均“可移”。37.参考答案: 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精神对绝对的认识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亦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哲学史恰恰就是这一过程的最高体现。在哲学史中,每个哲学体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哲学原则,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一个阶段。因而看似相互对立、杂乱无章的哲学史实际上乃是“一个”哲学的发展过程。换言之,不同的哲学体系不过是一种哲学在不同阶段上的表现,它们独特的哲学原则就凝结为范畴,构成了范畴体系上的诸多环节。所以黑格尔主张历史与逻辑是一致的,他所作的工作无非是将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哲学史纯化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的范畴体系。38.参考答案: 科学与方法的基本问题即科学的合理性问题。 预设主义宗旨是预设两个前提来为科学辩护。其一是以经验的合理性为最终目标,其二是以逻辑为合理性的基本形式。 科学合理性标准来自预设主义两个特征的叠加:科学真理的最终标准,科学命题的意义所在,非经验莫属;同时应当用一种合乎逻辑的形式或结构体系,把科学中所有的陈述组织起来。39.参考答案: 科学假说作为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做出的假定性解释。 1.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 2.假说的提出、论证和构成体系,是通过科学理论道路上的必要环节。 3.假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从个别的事实中,规律是不可能被直接看到的。40.参考答案: 汉武帝以后,儒学被推崇到“独尊”的地位,但纲常名教,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相脱离。它既不能维系人心,也暴露了按此标准挑选出来的官吏的无能。名义上独尊的儒学,实际上已走向衰落。 然而,儒学衰落不等于纲常名教没有了存在的必要。相反,重振纲常名教,以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正是当时统治阶级的首要的任务。可是,用什么来重振纲常名教的?当时唯一可利用的思想工具就是道家学说。这就给利用道家思想来补正儒家,做了理论上的准备。汉代经学因此向魏晋玄学转型。41.参考答案: 近代哲学之初,知识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哲学家们围绕着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而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亦即经验论和唯理论,前者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后者则主张知识必须是从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而来的理论体系。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和休谟;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争论首先集中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经验论者强调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离开经验就没有知识,因而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它的相对性和偶然性使它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的基础。知识只能是以理性中固有的天赋观念为原则,合乎逻辑地推演出来的理论体系。其次在知识确定性的标准问题上,经验论者认为感觉经验是判定知识是否有意义的唯一标准,而唯理论者则主张用清楚明白为标准来判定知识的真理性。最后是方法论问题。经验论者从实验科学出发,试图建立一种经验归纳法,以经验归纳的方式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唯理论者则以几何学方法为榜样,试图建立一种理性演绎法,将人类知识建立成为严密精确的科学体系。 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各执一端,各自都有合理的成分,在长期的论争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但是由于理论上的片面性,使得他们都不可能最终解决认识问题。42.参考答案: 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表明,绝对的原则、概念在科学中确实不存在。 一般认为是汉森首先表明,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因为观察和事实渗透着理论。广而言之,在观察中经验得到的东西取决于先前的知识背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对中性观察语言和客观逻辑的选择进行了彻底批判。43.参考答案: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批判。他以“哥白尼式的革命”将事物划分为显象和物自体两个方面,认为我们关于现象可以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但是对物自体却不可能有任何有效的知识,因为我们对之无法形成任何经验。所以就知识而言,自然科学是可能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的认识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的综合统一而形成了知识,但是人类理性并不就此而满足,它还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追求知识的完满性。理性的作用是“调整性”的,它与经验无关而只与知识相关,其作用只是引导知识进一步完善,将知识调整成为体系,所以理念的统一性只是“理想的统一性”而不是“现实的统一性”。然而,由于人类理性总是穷根究底,非要去追问经验背后的根据是什么,这就使它错误地把理念的“理想的统一性”当作了“现实的统一性”,从而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康德看来,任何表象都是可以经验的,但是表象之全体却是不可能经验的,而且我们只有一种认识工具,那就是只能在经验中使用的知性范畴。因此,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迫使范畴作超验的使用,由于我们对此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知识。 康德通过对理性的批判证明了科学知识是可能的而以往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没有意义。我们对理性的批判虽然证明超验的对象是不可知的,但是也因此而证明了它们是可能存在的:我们的认识对象是现象,而现象并非终极之物,在它背后一定还有东西存在,虽然我们无法认识它们,但是却可以将它们思想为自由的东西。44.参考答案: “仁”的概念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但以“仁”名其学却是由孔子开始。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仁爱在孔子具有一般的人类之爱的意义。孔子是宗法等级制的拥护者,但他也看到这一制度需要进行修补,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仁爱在孔子又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既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相互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它并不主动关心权益和报偿的问题。45.参考答案: 元伦理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直觉主义、情感主义以及以规定主义为代表的语言分析阶段。 (1)直觉主义。直觉主义认为,道德的价值不能靠经验或理性的方法来把握,而只能凭直觉来把握。 (2)情感主义。情感主义认为,道德命题是不蕴含知识真假意义的命题,道德语言和道德命题的功能只在于表达情感态度或唤起情感而刺激行动。从直觉主义发展到情感主义,具有元伦理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艾耶尔和史蒂文森是两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3)普遍规定主义。黑尔的规定主义深入探讨了道德语言、道德判断、价值词语、道德思维等重要的元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提出了普遍规定主义的道德理论。46.参考答案: 马哲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能为人的感觉和意识所复写、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独立于精神而存在,为精神所反映。马哲物质概念既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又指出了物质世界的辩证性,从物质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中把握物质,从而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从而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2)它指出了物质世界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感知,可以被人的认识所反映,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科学的可知论。 (3)它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并对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4)它把人类实践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包含在物质概念的理解中,既为能动的反映论奠定了基础,又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了历史领域,从而又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47.参考答案: 黑尔的规定主义代表着元伦理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 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具有规定性和普遍性两个特征。在黑尔看来,道德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道德语言的最重要用法在于道德教导之中,它能以其特殊的语言功能来指导人们的行动。黑尔把这一特征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规定性。道德语言作为一种规定性语言,是通过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体现出来的。 在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里,道德判断是普遍性与规定性的统一,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从元伦理学的路径,得出了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普遍性命令的结论,从而使得他的伦理学具有向传统规范伦理学回归的特征。48.参考答案: (1)罗尔斯把个人所负有的义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社会制度相关的义务,另一类是自然义务。罗尔斯指出,自然义务不与制度或制度性社会实践有必然联系,它们的内容一般不是由这些社会安排的规则确定的,但是我们所负有的义务。自然义务有它的超历史性,即不论人们隶属于什么社会制度而始终有效。这种义务有两类,一类是积极性的义务,一类是消极性的义务。 (2)罗尔斯进一步提出,应当把在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中履行自己的职责,看成是像自然义务一样的义务。对于履行某种正义的制度内的职责也就具有一种自然义务的性质,即无条件性。 如果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那么每个人都有一种去做要求他做的事情的自然义务。49.参考答案: 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思想不仅是思想的实体,也是存在的实体,这种思想就是“客观思想”。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首先,黑格尔所说的“思维”主要指的是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外的“客观思想”。所谓“存在”指事物的本质。因此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指的是事物与其自身的概念相一致,事物只有符合蕴含于自身之中的概念才具有实在性,因而事物生成的过程也就是实现自身本质的过程。另一方面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指的是我们的思想能够把握存在于事物之中的本质,而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的思想就不仅仅是我们的主观思想,而且就是事物的本质,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思想”。于是,思想就统摄一切而成为思想和存在的共同基础了。由此可见,本体论与认识论这两个方面在黑格尔哲学中是统一的,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的一致性是黑格尔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黑格尔试图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同一的基础上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由于在他看来只有思想能够认识思想,只有精神能够把握精神,因而如果思想把握了事物的本质,那么事物的本质就是思想,所以他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50.参考答案: 1.主动增加机遇的出现率。(1)尽可能多的从事实际观测和实验,使得意外信息的透露有充分条件。(2)不要局限于传统步骤,有意识地突破。 2.注意线索,保持对意外事物的警觉性。不能只是束缚于自己的预想。 3.善于解释线索。有追究精神,能够解释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 4.具有坚持的胆识。51.参考答案: 实践标准问题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把感觉经验作为标准,有的把理性作为标准。马哲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要判断主客观是否相符,必须使主客观相对照和比较。能够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比较的只能是实践。实践是联系和沟通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把正确的理论变成现实,从而用实践的结果来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论证真理的手段。如果没有逻辑证明的帮助,就不能以具体实践去充分证实或驳倒某个理论原理。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逻辑补充,不能代替实践标准。逻辑证明所使用的前提、概念、原理、规则等都必须经实践检验。因此,不能夸大逻辑证明的作用而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2.参考答案: 唯物史观从实践活动出发,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主要表现在: 一,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二,由实践活动推动的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历史是由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所构成。另一方面,人们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 三,实践决定了社会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的主要特点在于,社会历史规律是人社会实践的规律。首先,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次,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展开的过程。53.参考答案: 王弼主张有生于无(道),以无为本。他论证说,只有无形无名之道才有资格成为万物的宗主,因为凡有形的东西都有分界,即都是以自身所特有的形名的规定性为其存在的前提。而此规定性不论其适用范围有多大,总有所尽所止之地,所以规定性同时就是限制性。那么,以无为本也就是十分自然的结论。 “体用”较之“本末”,具有更为鲜明的本体论的色彩。王弼认为,万物只是依赖无才显出自己的贵重和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故无是万物的本体和作用的源泉。54.参考答案: 在康德看来,经验论与唯理论虽然未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它们的争论却达到了一个共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不可能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只能来源于先天的东西。他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是亦坚持唯理论的主张,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东西。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正是通过对这个难题的反复思考,康德在哲学领域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认为,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知识,亦即符合理性的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先于经验而为理性自身所固有,因而由这些先天的认识形式加工整理而形成的知识就具有了先天性亦即普遍必然性。因此,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来源与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虽然由此而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却立刻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对象必须符合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对象实际上具有两重性:其一是事物对我们的“表现”,其一是事物的“物自体”。由于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既是知识普遍必然性的保证,同时也是对事物的限制,所以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物自体。这也意味着事物还有不被我们的认识形式所限制的一面。所谓不受限制的东西也就是无限的东西,亦即自由的东西,尽管我们不可能认识自由,但是却可以思想自由而不至于陷入矛盾。于是,不可知论在限制理性的认识能力即“理论理性”的同时,就为理性的实践能力即“实践理性”开辟了道路,因为实践理性或道德乃是以自由为前提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先验论的方式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作证明,一是通过限制知识的方式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提供根据。55.参考答案: 在中国思想史上,与儒家等学派积极入世的“有为”主张相反,道家主张消极遁世的“无为”。治国之道,不在于礼义和法令的滋彰,而在于“为无为”。统治者自己要以无为为表率,对人民则是使其愚昧。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只要在上者做到了无为,在下者便会自然走向纯朴,从而坐享天下大治。 同时,老子还认为“有为”是违背天道本性的。因为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原则却相反“损不足奉有余”。老子“无为”的社会主张是促成“小国寡民”的上古理想社会。56.参考答案: 谢林最初是费希特哲学的追随者,但是他发现费希特哲学将他的哲学原则贯彻到底。哲学的确如费希特所说应该是从一个最高的原则出发而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体系,然而他的绝对自我却不可能是这个最高的原则。哲学的最高原则必须是第一性的和无条件的,绝对自我却是有条件的,自我总是与一个非我相对立,两者是互相限制的:自我以非我为前提,离开了非我自我就无法实现自身;非我更是以自我为前提,它本来就是自我所设定的,离开了自我就没有非我。所以,无论自我还是非我都是有条件的、有差别的和相互限制的,都不足以充当哲学的第一原理,真正的最高原则只能是超越于自我和非我之上的无条件无差别的“绝对”本身。所以,“绝对”才是哲学的最高原则和出发点。57.参考答案: 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借助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式: (1)第一推动者的证明。一切事物都必须被一个东西推动。所以,我们必须达到一个不被任何东西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就是上帝。 (2)第一作用因的证明。没有原因也就没有结果。因此,我们必须设想某个第一作用因,这就是上帝。 (3)必然存在者的证明。任何事物都是从其他事物获得其存在和必然性的。因此,我们必须设想某种必然的东西,它自身就是必然的,同时又能赋予其他事物以必然性和存在,这就是上帝。 (4)从存在的等级出发的证明。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好、真和崇高等品性,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它们与最好、最真实和最崇高的东西接近的程度。因此,有某种最真、最善、最崇高、因而最具有存在的事物,它是使一切事物存在并具有好、真和崇高以及其他完美性的原因,这就是上帝。 (5)事物最高指挥者的证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和谐的和有秩序的,仿佛都听从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存在者的指挥,指挥者就是上帝。 托马斯借助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从而不仅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不再威胁基督教的信仰,而且使基督教的神学表现为一种具有哲理的思想体系。58.参考答案: 马哲继承人类全部文明,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结束了形而上学,第一次把整个世界描写为一个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其内在联系。黑格尔在其抽象思辨的唯心主义下,隐藏着革命性批判性因素。马恩从中拯救了辩证法,并对其进行唯物主义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起到了“桥梁”作用。 费尔巴哈反对唯心主义,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马恩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他们摆脱唯心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介。马恩超越黑格尔,也超越费尔巴哈。因为费尔巴哈不懂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性质,把辩证法一同抛弃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马恩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改造,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摈弃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创立了崭新的世界观。59.参考答案: 在近代哲学中,洛克是第一个将经验论构造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哲学家。他假定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由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从而形成了观念和知识。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感觉,一是反省,即“外感觉”与“内感觉”。感觉的对象是外界事物,反省的对象则是内在的心理作用,这两种经验在心灵这张白纸上写下了观念的文字,因而一切观念都来源于经验。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观念可以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所谓简单观念就是感觉观念和反省观念。简单观念有两个基本特点:被动性和单纯性。所谓“复杂观念”就是由几个简单观念所组成的观念。心灵利用简单观念来构成复杂观念的作用主要有三种:(1)组合作用;(2)比较作用;(3)抽象作用。 所谓知识就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亦即对于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我们的知识只与我们的观念有关,观念是知识的对象。知识有三个等级,它们从高到低排列为直观的知识、证明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其中直观知识具有最高的确定性和可靠性,是全部知识的基础,感觉的知识则是单纯或然性的知识。 我们的知识只是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因而它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首先,知识的源泉即感觉和反省这两个经验的“入口”太小太狭窄了。其次,我们的观念比经验的范围更狭窄。最后,我们的知识的范围比观念的范围更狭窄。洛克一方面承认心外有物,另一方面又主张认识只局限在观念范围,因而不仅无法证明心与物的一致性,而且走向了不可知论。60.参考答案: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发展既具有决定性,又具有选择性。决定性是指,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具有规律性、必然性的过程。选择性是指,社会形态的发展往往通过一定的历史选择活动来实现,并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某种不确定性或跳跃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通过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出来。一方面,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地发展,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秩序依次更替。另一方面,有的民族、国家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上会出现“跳跃”,跨过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进入先进的社会形态。这种特殊现象依然受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所支配,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否认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61.参考答案: (1)良心是人的道德发展尤其是道德情感发展的产物,良心是人的义务感发展或深化的结果。良心是以道德情感为基调的一种道德理性,是理性中有情感,情感中有理性。 (2)道德良心是内心的道德法则。良心在道德主体的自律活动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对于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进行评判或裁定,从而对于主体行为起调节作用。良心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的道德义务,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秩序对于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良心就其社会内容而言,在阶级社会是有不同阶级的良心。 总的来说,良心作为义务的内化形式,其内容是客观的社会化的,但其形式与发挥作用的机制,却又是纯主观的,个性化的。良心是人的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良心的心理机制不单纯是理智、情感,理性与非理性,而是这一切在主体内心的综合统一。62.参考答案: 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一样,都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活动。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但是,试验方法比单纯的观察方法有显著的优点,它克服了单纯观察的局限性。 (1)观察和实验都要求发挥人的能动性。特别情况下,观察将成为更主要地方法:其一,当对象的性质使人们一时难于达到或实际作用于对象时;其二,研究对象力避干扰时。 (2)实验时一般要从事观测。多数观测都可归入实验的范畴。由于观测常常干预对象的实际进程,甚至人为地改变对象,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大多数有异议的测量都是实验观察的结果。63.参考答案: 毛哲是马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毛为代表的党,坚持马主义,反对主观、教条,以国情为据,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成功地将马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原则,是毛思想灵魂,是中国化的马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哲特点:鲜明的党性、生动的实践性、广泛的群众性。 毛哲对马哲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毛哲深刻阐述了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唯物辩证法,以矛盾论为核心,将之广泛运用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军事、党建等领域,创造性地阐述了历史辩证法、军事辩证法、社建辩证法等思想。 二,以实践为基础,系统论证了马主义认识论,对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关系,都提出了新见解,对马主义认识论给予创造性发展。 三,以社会基本矛盾为主线,深化唯物史观,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正确区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正确处理农、轻、重几种社会生产的思想,为马哲学增添了新内容。64.参考答案: 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为神学服务的同时,也继承了它的问题。一些哲学家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己,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前者被称为“唯实论”,后者被称为“唯名论”。 人们通带将唯实论与唯名论之间的争论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唯实论和唯名论都具有比较极端的倾向。例如11世纪时的唯实论者安瑟尔谟就认为共相是先于和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经院哲学中期是它的繁荣时期,托马斯•阿奎那主张一种温和的唯实论。在他看来,从认识论来说,感性认识先于理性认识,因而殊相在先,共相在后:从本体论上看,共相在先,殊相在后。经院哲学晚期是唯名论成就卓著的时期,主要代表是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和威廉•奥卡姆。唯名论者强调个体的实在性和独立性,认为个体是真实的存在,共相没有单独的存在,共相不过是存在于理智中的概念或符号,现实中没有与这种符号相应的实在的对象。 经院哲学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但是在唯实论与唯名论的争论下,不仅动摇了信仰的支柱,亦对理性产生了怀疑,经院哲学由此一蹶不振。65.参考答案: 马于1945年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把它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所包含的新世界观的主要思想有: 一,划清了新唯物与旧唯物以及唯心主义的界限。旧唯物不懂实践,离开实践活动去消极地认识世界,否定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否定了人认识的能动性。于是,能动性被唯心主义夸大为神秘的东西。 二,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解决了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标准问题。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把握事物,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三,正确回答了社会本质和人本质的问题。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新世界观的根本任务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往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6.参考答案: 休谟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底,得出了怀疑论的结论。在他看来,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但是在感觉经验自身的来源问题上,经验也只好沉默了,因为超出经验之外不可能产生任何知识。洛克和巴克莱由于没有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底,所以才主张感觉来源与外部事物或是来源于作为精神实体的上帝。在感觉的来源问题上,休谟的回答既不同于唯物主义,也不同于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而是采取了存疑的立场。 首先,休谟在感觉经验的来源问题上的确持存疑的态度,认为我们的感觉究竟从何而来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他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退守常识,认为我们只要不去追问感觉的来源问题,能够合理地解释感觉经验就足够了。所以,休谟的怀疑论是“温和的怀疑论”。他认为这种温和的怀疑论不象彻底怀疑论那样有害,相反是有益于人类的,因为他将我们的研究限制在了最适合于人类理智这个狭窄官能的那些题目。67.参考答案: 社会意识分为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和哲学等不同形式。 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制度、国家、阶级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总和。政治法律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艺术按照审美原则来把握和再现社会生活,通过美来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不依靠强制力来维持,而是依靠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等力量来维持。道德具有历史性,不存在永恒不变的道德。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彼岸世界的理论”和“来世的智慧”。宗教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还将继续存在。要正确贯彻宗教自由政策。保护合法宗教,反对封建迷信。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和学问,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人生观。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68.参考答案: 1.测量中的常数,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量的反映,并不是客体的直观映像。现实世界不是用数字构成的,而是由不同形状、大小的物质组成的。定量关系是人类理解现实世界中拓扑结构的相互关系的替代办法。 2.选择和确定不变的参数,是观察和实验得以进行的直接前提。69.参考答案: 规范的他律性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于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受外在的根据的支配和节制。规范自律性,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或自我立法。 他律性的道德规范,都必须转换成自律的道德规范,成为道德主体内在的品格,才具有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的意义和塑造道德主体的心灵的意义。 道德的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70.参考答案: 假说与理论很难截然分开,某个判断系统究竟属于假说还是属于科学理论,完全取决于它在实践中被证明的程度。如果假说满足下述两个条件,一般就认为假说已经转化为科学理论了。第一,把假说运用于实践,如果有愈来愈多的事实与该假说相符合,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