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重庆专版)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重庆专版)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重庆专版)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重庆专版)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重庆专版)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重庆专版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地域文化从来都是构成文学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古代文学中,地域文化的色彩更是分明,它甚至成为人们归纳文学流派的主要砝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些流派也是由地域性决定的,如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等。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这应该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地域文化带给文学的是一种异质化的东西,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地域之间的阻隔上,有了阻隔才有了地域的分界,才有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之所以越来越淡化,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正在打破地域之间的阻隔,并逐渐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如果我们不是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来探讨地域文化的话,那么,显而易见,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乡土文学之中——即使是乡土文学,那些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乡土文学,其地域色彩也不如过去那么层次分明。这是否意味着,再像过去那样以地域文化的特征来讨论文学的个性风格,已经变得缺乏足够的现实说服力了?在全球化时代,文学的地域性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社会形态的地域性正在压过自然形态的地域性,钢筋水泥构筑的地域性正在取代田园山水构筑的地域性。然而,社会形态的地域性同样不可忽视,我们仍能从多方面看到它是如何影响到文学的。比如,作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是塑造文学地域性的重要因素,其作品中往往折射出特定地域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又如,作家的特定语言和风格往往与具体的地域有关,近些年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家乡的方言和口语,几乎成了一种传染病,在作家的写作中蔓延开来。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特定地域的历史、风土人情、社会问题和文化传统会构成作品的主题和意象,以地域性的元素回应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跨地域影响的挑战等。当然,我们也不必夸大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在一个交流和迁移非常便利的现代社会,作家文化性格上的地域性往往变得模糊不清,即使作品中出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的场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背景等,也不是直接对应作家本人的地域性的身份认同或作家本人的地域归属。要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与地域性的关系,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作品的复杂性,将其置于作家多元化表达的语境下综合考察。东北被称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东北这个由庞大的工人群体组成的社会里,培育出了一种工人文化。工人文化并不是正统的和官方的,它是工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活生生的经历”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于工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东北的地域之变发生在21世纪前后,那时国有企业改革给东北的工业和工人带来极大的震荡,下岗工人也成了当时重要的社会问题。国企改革和大量的下岗工人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工人生活的大动荡,下岗工人可以说是被原有的工业秩序彻底甩出来的群体,他们身上隐藏着的工人文化反而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新东北文学”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恰恰是那些书写下岗工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下岗工人形象不同于以往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因为这些下岗工人形象饱含着工人文化的做派和气质。工人文化的崛起,便是东北的地域之变所带来的文学之新。“新东北文学”的讨论最初是由沈阳三位“80后”作家——班宇、双雪涛、郑执的小说而引起的。他们的父辈都是下岗工人,他们与父辈一起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阵痛,也正是在这种阵痛中,他们对父辈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他们更加敬重父辈。在他们书写下岗工人的作品中,虽然下岗后的生活穷困潦倒,但他们仍然将父辈作为英雄来书写,哪怕自己的父辈不是胜利的英雄,而是失败的英雄,他们也为父辈的英雄本色而骄傲。他们的小说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话语空间,这个新的话语空间就是倔强的工人文化所营造的。他们的可贵之处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叛逆的一代,他们尊敬父辈,愿意在父辈还没有讲完的地方继续往下讲。同时这也说明,非主流的工人文化也正好契合了他们的叛逆精神。有评论家在谈到“新东北文学”时,惋惜地表示东北的作家在感受东北的地域之变上太滞后了,东北的国企改革和下岗工人现象发生在20世纪末,而这种社会的意大变化却是荣到15二十年后才由下岗工人的“子一代”书写出来。这种看法并不准确,事实上,东北的文学植根于东北大地,⑤对于地域之变是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的。(摘编自贺绍俊《地域之变,文学之新》)材料二:在这一批以“80后”作家为主的“新东北作家群”崭露头角之前,东北籍的作家在当代文坛也屡领风骚,成绩斐然,如迟子建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齐邦媛以《巨流河》享誉海内外文坛。但作家之为“群”,在于他们分享着近似的主题与风格。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以“抗战”为主题,那么当下“新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则是“下岗”。“新东北作家群”所体现的东北文艺不是地方文艺,而是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的乡愁。这也合乎逻辑地解释了这一次“新东北作家群”的主体是辽宁作家群,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沈阳作家群。如果没有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下岗”,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东北作家群”。我们经常望文生义地理解地方文学,过于简单地将文学地方化。但在文学的意义上,“东北”不是“地方”概念,“上海”或“陕西”等省市也不是地方概念。正如农业文明的现代困境成就了一批陕西作家,工业文明的现代困境也成就了这批辽宁作家。(摘编自黄平《“新东北作家群”论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流派是由地域性决定的,如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赵树理派等。B.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这导致地域之间的差别逐步缩小。C.即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也不能以此轻易判定作家本人的地域归属或身份认同。D.东北作家的创作感知具有滞后性,反映“下岗”这一社会变化的作品是下岗工人的“子一代”书写出来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是塑造文学地域性的重要因素,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特定地域的传统元素。B.“新东北文学”植根于拥有庞大的工人群体的东北大地,书写了与众不同的下岗工人形象,从而创造了一种工人文化。C.“新东北作家群”主要以“80后”辽宁作家为主,如班宇、双雪涛等,他们以“下岗”为主题进行创作,在当代文坛成绩斐然。D.发生在世纪交替期的东北地域之变,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却成就了今天的“新东北作家群”。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充满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百年演变史。B.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以满纸沪语描写了两个特殊历史时期上海人的生活状况,极具“沪式风味”。C.葛亮的长篇小说《燕食记》通过描写粤港两地一系列有关美食的日常情景,生动诠释了独特且迷人的岭南饮食文化。D.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以中原大地上的宝水村落为背景,构建了新的乡村空间美学,融合了女性视角与返乡视角,体现出鲜明的主观在场性。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尽管“文学根据地”众多,但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仍是一个明显的趋势。B.乡土文学方兴未艾,当代文学的地域性随着乡土文学的发展而变得复杂与多元。C.从图中列举的“文学根据地”可以看出,在全球化时代,地域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依旧存在。D.“文学根据地”的划分限制了作家的写作主题与风格,从而影响了作家的地域性的身份认同。5.请结合材料,分析“新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特点。(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月记①中岛敦李征,陇西人士,博学俊才。天宝末季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后调补任江南尉。然而他个性狷介,自视甚高。不久辞官不做,归卧故乡虢略,息交绝游,潜心诗作。与其做一低等官吏在俗恶的高官前屈膝,他毋宁成为一代诗家留名于百年之后。不过,以文扬名并非易事,而生活却一天天困窘起来。①李征内心逐渐被一股焦躁驱赶。几年后,李征困穷不堪,为了妻儿的衣食之资,终于不得不屈膝,再度东下赴一处地方官吏的补缺。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的诗业已半感绝望。昔日的同侪已居高位,当初被自己视作蠢物之人如今却成了自己不得不俯首听命的上司。不难想象,这对当年俊才李征的自尊心是怎样的伤害。他终日怏怏不乐,一股狂悖之性越来越难以压抑。一年后,因公务羁旅在外,借宿汝水边上时,李征终于发狂了。那天深夜,他忽然脸色大变,冲进外面的夜色中,再也没有回来。第二年,时任监察御史的袁傪奉敕命出使岭南,途中宿在商於之地。翌日凌晨天色尚暗时,一行人上路了。借着残月的微光穿行在林间草地上时,有一只猛虎从草丛中跳出。眼看老虎就要扑到袁傪身上,却忽然一个翻身,躲回了原来的草丛里。只听得草丛中传出人声:“好险……”这声音袁傪似乎曾在哪里听到过一般。惊疑不定之中,他忽然一个闪念,叫道:“那声音,莫不是吾友李征吗?”袁傪和李征同一年进士及第,对于没有多少朋友的李征来说,袁傪是他最亲密的友人。那也许是因为袁傪温和的性格和李征峻急的性情之间不易发生冲突。许久,草丛中没有回答,只是不时传出抽泣的声音。又过了一会儿,那声音答道:“不错,我的确是陇西李征。”袁修忘记了恐惧,下马走近草丛,与其展开了对话。他向李征问起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草丛里的声音说道——大约一年以前,我羁旅在外,夜宿在汝水河畔,忽然听到门外有谁在叫我的名字。应声出门看时,那声音在黑暗中不停地召唤着我。不知不觉,我追着那声音跑了起来。在不顾一切的奔跑中,路不知何时通向了山林,并且不知何时我是用左右双手抓着地面在奔跑了。等我意识到时,小臂和肘弯已生出了绒毛。天亮后,我在山间的溪流边自照,看到自己已经变成了老虎。从那以后我都做了哪些行径,实在不忍说出口来。以前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变身为虎,最近忽然发觉,自己竟然在思考为什么以前曾为人身!恐惧呵。再过一段日子,我体内的“人”的心也许就会彻底埋没在为兽的习惯中了吧。不过,那些都无关紧要了。②如果我体内的“人”的心彻底消失的话,也许反而能使我幸福吧。对了,在我彻底不再是人之前,还有一事想要拜托你。声音继续说道——我原本是想作为诗人成就名声的,然而诗业未成,却遭逢了这样的命运。以前的诗作数百篇,尚未得行于世,这些诗中,我尚能记诵的还有数十首,想请君为我记录下来。我一生执着于此以致家破心狂,如不将它的哪怕一部分流传到后代,我是连死也无法甘心的。袁修命部下执笔,随着草丛中的声音作下记录。长短凡三十篇,格调意趣无不令人一读之下,立刻想见作者非凡的才华。然而袁傪在叹赏之余蓦然感到:无疑,作者的资质是属于第一流的。③可如果只是这些的话,距离第一流的作品,在某个地方(某个非常微妙的地方)似乎还欠缺了点什么……朗诵完旧作之后,李征的语调忽然一变,自嘲似的说道——惭愧。事到如今,我已成这副可怜模样,竟然还时而在梦里见到自己的诗集摆上了长安风流人士的案头。笑我吧。其时残月冷照,白露漫地,吹过树间的寒风宣告着拂晓即将来临。人们早已忘记了事情的离奇,肃然叹息着这位诗人的不幸。李征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刚才我曾说过,不明白自己为何会遭遇这样的命运,可转念想来,也并非全无头绪。在做人时,我尽量避免与人交往。别人以为我倨傲,可是没人知道,那其实是一种几近于羞耻心的心理。当然,曾被誉为乡里奇才的我并非没有自尊心,然而那可以说是一种懦弱的自尊心。我虽然想凭借诗作成名,却并没有进而求师访友,相与切磋琢磨;而另一方面,我又以跻身俗物之间为不洁。这些无不是我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在作怪。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躲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头猛兽,就是各自的性情。对我而言,猛兽就是这自大的羞耻心了。我折损自己,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末了,就变成了这副与内心一致的模样。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和厌恶刻苦钻研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远比我缺乏才华,可由于专念磨砺而成为堂堂诗家的,也颇不乏其人。如今想来,我真是空费了自己那一点仅有的才能。成为老虎后的今天,我才总算看到了这一点。每当念及此处,即便现在也感到胸口被灼烧一般的悔恨。四周的黑暗渐渐散去。④透过林木之间,不知何处传来了角笛报晓的悲声。到了不得不告别的时候了——李征的声音说道——但是,在告别之前我还有一事相托,那就是我的妻儿。虽是厚颜之请,还望君怜她们孤弱,时加援手,使之免于饥冻。如蒙答允,则深恩莫大于此。言罢,草丛中传出恸哭之声。袁傪也眼泛泪光,欣然答允。李征的声音忽而又恢复了此前自嘲的语调,说道——其实,刚才我理应先拜托此事的,如果自己还是人的话。比起濒临饥寒的妻儿,却更关心自己微不足道的诗业,正因是这样的男人,所以才沦为兽身的吧。殷切致以别辞后,袁傪几度回顾草丛,流着眼泪出发了。一行人登上山丘后,回首眺望。忽然,只见一只猛虎从适才的草丛深处跃出。猛虎仰头朝着已失去光彩的白色月亮咆哮几声后,又跃回原先的草丛,再也不见踪影。(韩冰、孙志勇译,有删改)【注】①本篇属翻案小说,素材来自唐代传奇《人虎传》(又名《李征》),见于《太平广记》《古今说海》等书。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寥寥数笔刻画了李征孤高自赏、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为下文他丧失自我、化虎投林和自述心曲张本。B.小说两次写到已是虎身的李征的“哭”,第一次“抽泣”,第二次“恸哭”,情绪呈现出递进之态,但是“哭”的原因是一样的。C.袁傪遇到变为老虎的李征之后没有逃避,面对好友托付也欣然答应,可见其热心善良,理解朋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D.结合中岛敦处在日本军国主义高压统治下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这一背景,可知小说中的李征也是作者郁郁不得志时的文人化身。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的心理描写是为后文李征化虎所做的铺垫,文中类似的心理描写不止这一处。B.句子②中的内心独白表明,李征渴望自己彻底化身成虎,这样就能忘记内心矛盾,获得解脱。C.句子③中提及的“欠缺”,可能是李征的诗功利心太重,缺乏自然之意,难以打动人心。D.句子④中的“角笛悲声”这一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意境,既烘托李征的处境,又引出下文情节。8.请结合小说,分析李征化身成虎的原因。(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与这篇小说一样,卡夫卡的《变形记》也是写人异化为物的经典之作。请比较两部作品在“异化”上的异同。(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简公之在鲁也,阚止有宠焉。及即位,使为政。陈成子惮之,骤顾诸朝。诸御鞅言于公曰:“陈、阚不可并也,君其择焉。”弗听。夏五月壬申,成子兄弟四乘如公。子我①在幄,出,逆之。遂入,闭门。侍人御之,子行②杀侍人。公与妇人饮酒于檀台,成子迁诸寝。公执戈,将击之。大史子余曰:“非不利也,将除害也。”成子出舍于库,闻公犹怒,将出,曰:“何所无君?”子行抽剑,曰:“需,事之贼也。谁非陈宗?所不杀子者,有如陈宗!”乃止。子我归,属徒攻闱与大门,皆不胜,乃出。陈氏追之,失道于弇中,适丰丘。丰丘人执之以告,杀诸郭关。成子将杀大陆子方,陈逆请而免之。以公命取车于道,及形,众知而东之。出雍门,陈豹与之车,弗受,曰:“逆为余请,豹与余车,余有私焉。事子我而有私于其仇,何以见鲁、卫之士?”东郭贾③奔卫。庚辰,陈恒④执公于舒州。公曰:“吾早从鞅之言,不及此。”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斋,而请伐齐三。(鲁哀)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节选自《左传·哀公十四年》)材料二:程子曰:“左氏记孔子之言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非孔子之言。诚若此言,是以力不以义也。若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至于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岂计鲁人之众寡哉?当是时天下之乱极矣因是足以正之周室其复兴乎?鲁之君臣,终不从之,可胜惜哉!”胡氏曰:“《春秋》之法:弑君之贼,人得而讨之。仲尼此举,先发后闻可也。”(节选自《论语集注·宪问第十四》)【注】①子我:阚止。②子行:陈逆,陈氏宗族之人。③东郭贾:大陆子方,阚止之臣。④陈恒:陈成子。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当是时A天下B之乱C极矣D因是E足以正之F周室G其复H兴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往、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其礼乐”中的“如”词义和用法都不相同。B.御,抵御,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御”词义不相同。C.属,同“嘱”,嘱托之意,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词义相同。D.东,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向东逃”,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简公在鲁国的时候,宠信阚止。御者鞅提醒齐简公,陈氏、阚氏只能选择一个任用,但是齐简公没有采纳他的建议。B.陈成子兄弟把阚止关在门外,把齐简公迁到寝宫去,太史子余说,此举不是要对国君不利,而是要为君除害。C.陈成子听说齐简公余怒未止,打算逃跑。陈逆厉声阻止,说陈成子胆敢逃跑就杀死他。D.孔子知道齐简公被陈氏弑杀后,斋戒三日,请求鲁哀公攻打齐国。孔子认为鲁强齐弱,取胜的机会很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事子我而有私于其仇,何以见鲁、卫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材料二中,程子认为“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不是孔子说的,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谢中上人寄茶齐己①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注】①齐己:唐朝晚期著名诗僧。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颔两联展现了一幅清新灵动的谷雨采茶图,其中“绿嫩”一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谷雨时节娇嫩的茶芽。B.“并手”指双手同时采摘,即使这样,采茶数量依然“难盈笼”,写出了采茶不易和茶的珍贵。C.诗人通过写谷雨采茶、邀人品茶、以泉煮茶、朋友赠茶等活动,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D.这首诗语言华美含蓄,感情真挚朴实,字里行间弥漫着宁静温暖的气息,令人愉悦。16.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指出:“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试分析“试煮落花泉”一句是如何运用联想的意义丰富诗歌的意蕴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姚鼐的《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日出前泰山霞光缤纷绚丽的壮观景象。(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______,______”,以此劝诫为君者“慎终如始,方尽其美”。(3)酒食是诗歌中常见的描写对象,古人无论贫富,设宴待客皆有酒有菜,比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夏收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割麦还在其次,最忙的该是打场,而打场时最壮观的是翻场。偌大的场上,摊满麦子,碾过头场,得翻动一遍再碾。看吧,几十号人排成一排,挥动木权,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退,将紧贴地面的麦秆挑起,抖抖,立起来。翻过的地方,麦秆扎煞着,张牙舞爪,如同汹涌的波浪,鼓荡着向前扑去。人在波浪前面,如同一队勇士,挥舞兵器,且战且走。从侧面看,又像划着一只龙舟,几十只木桨上下翻动,在波涛中疾速前行。到了场边,哗地一下扭转身子,再向这边划来。几个来回之后,满场便成了黄涛翻滚却又凝然不动的海面。打过麦子的场,瓷光瓷光的,这瓷光并不全是碾过麦子的缘故,也得力于麦收前的精心修整。原已平整瓷实的场面,经过夏收近一个月的反复碾压清扫,当然就更加平整瓷实了。此后用处之大,甚至超过它那打麦子的正业。晒粮食,晒棉花,都不在话下,更妙的是,它成了全村人夏天的避暑胜地。入夜,妇人们多是坐在门前的台阶上,一边乘凉,一边聊天。年轻小伙子,干脆去场上睡去,铺块席子或毛裤就是一夜。18.下列句子中的“过”和“打过麦子的场,瓷光瓷光的”中的“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B.我吃过饭就去找他。C.她去年来过武汉。D.今年收成要好过去年。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块木料一边光滑,一边粗糙。B.公寓内的长沙发上一边坐着王老师,一边坐着他的孩子。C.他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听着知了动听的歌声,悠然自得。D.我俩明明一边高,面试官却把我推到一边,单单录取了他。20.同样是写“翻场”,下面这段文字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却给人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请分析它们在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上有什么不同。(5分)翻场,是在用碌碡把场上麦子整个碾压一遍后,再把场上的麦子翻个过,把另一面再碾压一遍。翻场有技术要求,先把木杈或铁杈头稍微斜着,挑起一排中部麦子,再把麦梢朝相反方向一翻,又成为摆场时的样子,一排压一排平整摆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清醒休息是心理学家最推荐的短暂的休息方式。清醒休息从字面上看,非常容易理解,①,就会有点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做了。那么什么是清醒休息呢?较为专业些讲,清醒休息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将大脑的刺激最小化,并短暂地安静休息。最理想的休息方式就是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闭上眼睛安静地休息。在此期间,除了打盹和出声,休息者做什么都可以——可以做白日梦、回忆刚学到的知识,甚至是思考自己一会儿要吃什么。心理学家是如何知道清醒休息②?在娱乐项目目不暇接的今天,听音乐和玩电子游戏也已经成了主要的短暂的休息方式,而它们跟清醒休息相比,孰优孰劣?心理学家招募了35名青年志愿者,③,让他们按顺序记忆120个随机数字。在记完数字之后,一组志愿者采用清醒休息的方式休息8分30秒,另一组志愿者在休息的时候听莫扎特的奏鸣曲,而最后一组志愿者则玩8分30秒的电子游戏。实验结果显示,以清醒休息的方式休息的志愿者回忆起的数字最多,听音乐的志愿者回忆成绩比不上清醒休息的,不过依然有着不错的回忆率。玩电子游戏的志愿者回忆成绩虽然跟听音乐的差距不太多,但如果心理学家不断地重复实验,玩电子游戏的志愿者回忆成绩将会越来越差。而其他两组志愿者回忆成绩变化不大。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题号1234答案CBDC评分细则:第1~4小题每题3分,选对得满分。5.①多以“子一代”的叙述视角展开,讲述“父一代”的故事,将下岗的父辈当作“失败的英雄”来书写。②多以“下岗”为主题,书写地域之变,探讨工业文明的现代困境。③聚焦过去的历史与当前的现实,在地方性怀旧中隐藏着工人阶级的乡愁,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评分细则:(满分6分)答出一点得2分。如有其他答案,概括准确、分析得当且不重复杂糅,也可酌情给分。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流派是由地域性决定的”错,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些流派也是由地域性决定的”,选项扩大范围。B项,“这导致地域之间的差别逐步缩小”错,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之所以越来越淡化,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正在打破地域之间的阻隔,并逐渐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选项颠倒因果。D项,“东北作家的创作感知具有滞后性”错,由材料一最后一段“这种看法并不准确,事实上,东北的文学植根于东北大地,对于地域之变是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的”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项。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B项,“从而创造了一种工人文化”错,由材料一第3段“工人文化并不是正统的和官方的,它是工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活生生的经历’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可知,创造工人文化的不是“新东北文学”,而是工人本身。故选B项。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题思路】材料一第2段主要论述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及其表现,故选项要体现出文学的地域性,才能作为论据。A项,强调的是特定地域的历史,可以体现文学的地域性。B项,强调的是方言和口语,可以体现文学的地域性。C项,强调的是地域饮食文化,可以体现文学的地域性。D项,宝水村落仅作为一个叙述背景,无法体现文学的地域性。故选D项。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解读图表的能力。【解题思路】A、B两项均不能从图中直接看出。D项,“‘文学根据地’的划分限制了作家的写作主题与风格”不能从图中直接看出,且“文学根据地”只是作家写作主题与风格的集中体现,并不能限制作家的写作主题与风格。故选C项。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由材料一第4段“他们的父辈都是下岗工人,他们与父辈一起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阵痛,也正是在这种阵痛中,他们对父辈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他们更加敬重父辈。在他们书写下岗工人的作品中,虽然下岗后的生活穷困潦倒,但他们仍然将父辈作为英雄来书写,哪怕自己的父辈不是胜利的英雄,而是失败的英雄,他们也为父辈的英雄本色而骄傲”可得出答案①;由材料一第5段“事实上,东北的文学植根于东北大地,对于地域之变是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的”和材料二“那么当下‘新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则是‘下岗’”“如果没有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下岗’,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东北作家群’”“工业文明的现代困境也成就了这批辽宁作家”可得出答案②;由材料一第3~5段内容和材料二“‘新东北作家群’所体现的东北文艺不是地方文艺,而是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的乡愁”可得出答案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题号67答案BB评分细则:第6、7小题每题3分,选对得满分。8.外在原因:生活困窘,仕途不得志,外在的压力让他的狂悖之性越来越难以压抑,这是他化身成虎的原因之一。内在原因:①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两种矛盾心理的挤压。李征自认有才,不肯与碌碌无奇的官吏为伍;渴望成就诗名,却因怕他人嘲笑而不肯刻苦钻研,也不愿投师拜友以切磋琢磨。一面孤芳自赏,一面卑怯惰怠,内心矛盾无法调和,因此化身为虎。②对诗名的偏执追求。李征痴迷于诗业,他渴望留下诗名的功利心远远大过对妻儿的顾念,这种罔顾情感的功利心是其化身成虎的又一原因。评分细则:(满分5分)外在原因2分,答出一点即可;内在原因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若从“理想与现实”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9.相同点:主人公异化为物的原因相似,都是身心受到外在压力的影响,从而发生了畸变。不同点:①主人公异化后的表现不同。格里高尔变为甲虫后,人性却始终如一;李征变为老虎后,人性也逐渐消失。②情节叙述的侧重点不同。《变形记》重在叙述格里高尔异化变形后的惨况;《山月记》重在叙述李征异化变形的原因和过程。③主题思想上也有明显差别。《变形记》的“异化”重在社会批判,表达对人的自我价值被压榨,甚至丧失自我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控诉和谴责;《山月记》的“异化”重在展现人性的自我反省,表达因人生理想幻灭而产生的孤寂与虚无感。评分细则:(满分6分)相同点2分,答出一点即可;不同点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若从社会因素、人物关系、“异化”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B项,“‘哭’的原因是一样的”错,结合上下文分析可知,第一次“抽泣”是因为李征偶遇友人,更加伤感于现在的虎身与过去的人身这一离奇而不幸的变化,其中也包含不知该如何面对友人的痛苦;第二次“呦哭”的原因包括托付重要之事后内心久积的心事一朝得到解脱、对友人无尽的感激、即将与友人诀别的悲伤、自己的身心将彻底沦为兽的悲哀等。总之,两次“哭”的原因并不全然相同。故选B项。7.【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解题思路】B项,“李征渴望自己彻底化身成虎”错,“彻底化身成虎”确实有可能让李征忘记内心的煎熬,获得解脱,但是李征对这件事绝不是“渴盼”,“化身成虎”对李征来说是悲哀而无奈的,他还有很多牵绊,如诗作的传世、妻儿的生存等。故选B项。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题思路】题目要求“分析李征化身成虎的原因”,通过细读文本,可快速定位至原文的第2、3段及第18、19、24段。从原文第2、3段中可概括出李征化身成虎的外在原因。由原文第2段和第3段内容可知,李征生活困窘,为了妻儿的衣食之资,不得不屈膝于高官下俯首听命,仕途的不得志和生活的压力让他的狂悖之性越来越难以压抑,这是他化身成虎的原因之一。从原文第18、19、24段中可概括出李征化身成虎的内在原因。由原文第18段内容和第19段“对我而言,猛兽就是这自大的羞耻心了。我折损自己,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末了,就变成了这副与内心一致的模样”可知,李征化身成虎是因为其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两种矛盾心理的挤压。他自认有才,“以跻身俗物之间为不洁”,故不肯与瓦砾似的碌碌无奇的官吏为伍;他渴望成就诗名,却因怕他人嘲笑而不肯刻苦钻研,也不愿投师拜友以切磋琢磨。他一面孤芳自赏,一面卑怯情怠,内心矛盾始终无法调和,因此“发狂”,化身成虎。由原文第24段“比起濒临饥寒的妻儿,却更关心自己微不足道的诗业,正因是这样的男人,所以才沦为兽身的吧”可知,李征偏执于追求诗名且罔顾情感,充满功利的内心令他渐失“人”心,化身成虎。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比较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题思路】比较两部作品在“异化”上的异同,可以从“异化”的原因、“异化”的表现(人物状态)、情节的设置、作者虚构“异化”的意图(主题)等方面分析。“异化”的原因方面,《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在社会重压之下无法维持自我而导致的;《山月记》中李征的变形是不满于官场的卑劣风气,又苦于才华无法名扬天下,内心矛盾无法调和而导致的。因此两位主人公“异化”的原因相似,都是身心受到外在压力的影响,从而发生了畸变。“异化”的表现方面,格里高尔变为甲虫后,人性却始终如一;李征变为老虎后,人性也逐渐消失。情节的设置方面,《变形记》重在叙述格里高尔异化变形后的惨况;《山月记》重在叙述李征异化变形的原因和过程。作者虚构“异化”的意图(主题)方面,《变形记》的“异化”重在社会批判,控诉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控制与压迫,表达对人的自我价值被压榨,甚至丧失自我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控诉和谴责;《山月记》的“异化”重在展现人性的自我反省,借李征这一异化为虎的失意文人形象,表达因人生理想幻灭而产生的孤寂、虚无之感。据此整合作答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题号101112答案ADFCD评分细则:第10小题每选对一处得1分,选错不得分,超过三处不得分。第11、12小题每题3分,选对得满分。13.(1)侍奉阐止却和他的仇人有私交,(我)用什么(脸面)去见鲁国、卫国的士人?(2)鲁国被齐国削弱已经很久了,您攻打他们,打算怎么办呢?评分细则:(满分8分)第(1)题,译出“事”“私”“何以”,各得1分;句意通顺得1分。第(2)题,译出被动句,得1分;译出“弱”,得1分;译出固定句式“若之何”。得1分;句意通顺,得1分。14.①如果这段话是孔子说的,那就是凭借武力而不是凭借道义去讨伐弑君之人,这与孔子的志向相悖。②按照孔子的志向以及行事方式,他一定会先指明陈成子的罪行,上告周天子,下告诸侯,然后带领各国去讨伐陈成子。③诸侯征伐之事并非孔子专长,他不会以鲁国人数的多少来判断征战结果。评分细则:(满分3分)答出一点得1分。若结合孔子的思想及时代背景作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0.【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题思路】“当是时”是时间状语,其后可停顿,A处应断开;“天下之乱极矣”结构完整,“矣”是句末语气词,D处应断开;“因是足以正之”中,“之”是代词,作“正”的宾语,且“周室”作“其复兴乎”的主语,F处应断开。故选ADF。1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题思路】“如其礼乐”中的“如”是连词,意为“至于”,A项正确。“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御”意为“驾”,B项正确。“属,同‘嘱’,嘱托之意”错,“属”在文中是“集合”的意思;“词义相同”错,“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同“嘱”,意为“嘱托”,二者词义不同,C项不正确。“夜缒而出”中的“夜”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夜里”,D项正确。故选C项。1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D项,“孔子认为鲁强齐弱,取胜的机会很大”错,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鲁哀)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可知,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且孔子之所以认为伐齐“可克”,是因为陈氏弑君违背伦理,鲁国师出有名,为正义一方,支持者众多。故选D项。1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题思路】(1)事:侍奉。私:私交。何以:用什么。(2)为:介词,表被动。弱:削弱。若之何:固定句式,可译为“怎么办”。1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题思路】结合“诚若此言,是以力不以义也”,可得出答案①;结合“若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车与国以讨之”,可得出答案②;结合“至于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岂计鲁人之众寡哉?”,可得出答案③。【参考译文】材料一:齐简公在鲁国的时候,阚止受到宠信。等到(齐简公)即位,就让(阚止)执政。陈成子惧怕阚止,在朝廷上屡次回头看(他)。御者鞅对齐简公说:“陈氏、阚氏不能同时任用,您还是选择一个吧。”(齐简公)不听。夏季,五月的壬申日,陈成子兄弟坐车到齐简公那里去。阚止正在帐幕里,走了出来,迎接他们。(陈成子兄弟)就走进去,(把阚止)关在门外。(齐简公的)侍者阻止他们,陈逆便杀了侍者。齐简公与妻妾在檀台喝酒,陈成子让他迁到寝宫去。齐简公拿起戈,就要击打陈成子。太史子余说:“(此举)不是要对国君不利,而是要除掉有害的人。”陈成子搬出去住在库房里,听说齐简公还在生气,就准备逃亡,说:“哪个地方没有国君?”陈逆抽出剑,说:“迟疑,是办大事的隐患。(这儿的人,)谁不是陈氏一族的人?(您走,)我要是不杀您,就听从陈氏历代祖宗的惩罚!”(陈成子)就不出逃了。阚止回去,集合部下攻打宫中小门和大门,都没有得胜,便逃走了。陈氏追赶他,阚止在奔中迷了路,到了丰丘。丰丘人拘捕了他,报告陈成子后,便在外城城关杀了他。陈成子打算杀大陆子方,陈逆求情便赦免了他。大陆子方用简公的名义在路上得到一辆车,到达形地,大家发现了就逼他向东去。出了雍门,陈豹给他车子,(他)不接受,说:“陈逆替我求情,您给我车子,我们有私交。侍奉阚止却和他的仇人有私交,(我)用什么(脸面)去见鲁国、卫国的士人?”大陆子方就逃亡到卫国。庚辰日,陈成子在舒州逮捕了齐简公。齐简公说:“我要早听了鞅的话,就不会到这一地步。”甲午日,齐国的陈成子在舒州杀了他们的国君壬。孔子斋戒三天,三次请求攻打齐国。鲁哀公说:“鲁国被齐国削弱已经很久了,您攻打他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陈成子杀了他的国君,百姓不支持他的有一半。凭借鲁国的广大将士,加上齐国的一半民众,是可以取胜的。”鲁哀公说:“您去告诉季孙。”孔子告别,退下去告诉别人说:“我由于曾位列大夫之末,所以不敢不说。”材料二:程子说:“左氏记孔子之言说:‘陈成子杀了他的国君,百姓不支持他的有一半。凭借鲁国的广大将士,加上齐国的一半民众,是可以取胜的。’这不是孔子的言论。如果(孔子)真的这样说,那就是凭借武力而不是凭借义理了。像孔子那样的志向,一定会指明陈成子的罪行,上告周天子,下告诸侯,然后带领各国去讨伐他。至于战胜齐国的办法,那是孔子顺便提到的话题罢了,哪里会计算鲁国人的多少呢?正当这个时候,天下乱到了极点,凭借这件事足够匡正周王室,周王室恐怕要复兴了吧?鲁国的君臣,最终没有听从孔子的话,多么可惜啊!”胡氏说:“《春秋》的规则:弑君的贼子,人人都可以讨伐他。仲尼要讨伐齐国的陈成子,发动在先而报告在后是可以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评分细则:(满分3分)选对得满分。16.①“试煮落花泉”的本来意义是指用飘着落花的泉水来煮茶,由此可联想到茶中弥漫着花香,表达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②由“落花”可联想到暮春时节,与首联的“春山谷雨前”相承接,符合联想的时间规律,同时也让人产生时光易逝之感。③“煮落花泉”是为了招待“邻院客”,由此可联想到邻里之间的友善和温情,并感受到其中的人情之美。评分细则:(满分6分)答出作者爱茶、时令和邻里之情,各得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思路】D项,“这首诗语言华美含蓄”错,细读全诗,可知其语言风格是质朴、清新、明了。故选D项。1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思路】分析诗句的联想意义,需要先弄清其本来意义,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阐发。由“试煮落花泉”可联想到茶香与花香的交融,甘美而沁人心脾;由“落花”可联想到暮春时节,与谷雨采茶相承接,符合联想的时间规律,同时也让人产生时光易逝之感;由“煮落花泉”以待“邻院客”,可联想到邻里之间的人情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示例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示例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示例3)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示例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评分细则:(满分6分)每空1分,共6分。添字、缺字、错字,均不得分,关注“灾”“采”“寡”等易错字词。第(3)题,若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得分;若只写出与“酒”有关的诗句,没有体现“食”,则不得分,反之亦然;若不符合“设宴侍客”的情境,则不得分;写文言文、词和曲不得分。17.【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并观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解题思路】第(1)题,结合“日出前”和“霞光缤纷绚丽的壮观景象”,可锁定要默写的句子。第(2)题,结合“为君者‘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可锁定要默写的句子。第(3)题,要求写出与“酒食”有关的诗句,且诗句情境为“设宴待客”,抓住这两点,可在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客至》、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找到相关诗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题号1819答案BC评分细则:第18、19小题每题3分,选对得满分。20.①原文使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文段则近乎解释说明,直接明了。②原文多用短句,节奏明快,富有层次,完整地展现了“翻场”的情况;文段则多用长句,平铺直叙,稍显沉闷。③原文细致描写“翻场”的壮观场面,充满感情色彩,使人如临其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辛勤与欢欣;文段则注重对“翻场”过程的客观描成述,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评分细则:(满分5分)从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两个角度回答,且言之成理,各得2分;从句式特点这一角度回答,且言之成理,得1分。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理也可酌情给分。1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题思路】B项与例句中的“过”均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A项,“过”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C项,“过”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D项,“过”用在形容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故选B项。1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的用法和作用的能力。【解题思路】C项与文中加点的词语均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且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A项,“一边……一边”表示东西的一面。B项,“一边……一边”表示旁侧,一侧。D项,第一个“一边”表示同样,一般;第二个“一边”表示旁边。故选C项。20.【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的能力。【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两段文字在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上的不同,可以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概括与分析。注意先概括表达技巧,再分析表达效果,二者缺一不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1.①但一旦涉及具体操作②是最佳的休息方式的③把志愿者随机分成三组评分细则:(满分6分)每写对一处得2分。若有其他答案,语句通顺,语意连贯,也可得分,但字数不得超过10个字。22.(示例)虽然玩电子游戏的志愿者回忆成绩跟听音乐的差距不太大,但如果心理学家不断地重复实验,玩电子游戏的志愿者回忆成绩将会越来越差。评分细则:(满分3分)每改对一处得1分,总体表达准确流畅得1分。2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题思路】①处,结合上文“清醒休息从字面上看,非常容易理解”和下文“就会有点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可知,此处内容应与“从字面上看”相对,即引入清醒休息的操作方法,且应有一个表假设的连词与“就”搭配,故可填“但一旦涉及具体操作”或意思相近的语句。②处,结合上文“如何知道”和下文心理学家将三种休息方式放在一起比较可知,此处是以“哪种休息方式最好”设问,故可填“是最佳的休息方式的”或意思相近的语句。③处,结合下文的“一组”“另一组”“最后一组”可知,此处是说心理学家将志愿者分成三组进行实验,故可填“把志愿者随机分成三组”或意思相近的语句。注意字数限制。2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解题思路】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种语病。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故应将“虽然”放在句首;二是搭配不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