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初高中衔接不同版本比较示例解析与专训_第1页
2023-2024年初高中衔接不同版本比较示例解析与专训_第2页
2023-2024年初高中衔接不同版本比较示例解析与专训_第3页
2023-2024年初高中衔接不同版本比较示例解析与专训_第4页
2023-2024年初高中衔接不同版本比较示例解析与专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年初高中衔接不同版本比较示例解析与专训2023年初高中衔接不同版本比较示例解析与专训

考点:

1.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尾联版本比较

2.关汉卿《窦娥冤》——唱词版本比较

3.《红楼梦(节选)》——版本比较

4.非连文本:“蕉下客"——版本比较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尾联版本比较

2.版本比较

3.唱词版本比较

【考点示例】

一、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尾联版本比较

【考点解读】

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

2.尾联版本比较

文本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注]①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反用此典。

问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作者在伤老悲秋的凄凉中,借与友人游乐而力图自我宽慰的心境。B.颔联反用名士孟嘉落帽的典故,写作者笑请友人代为“正冠”,表达诗人因宴而乐的心情。C.颈联写出了水流奔泻、两峰并峙的宏大气势,意境开阔,又给人以萧瑟之感。D.这首诗情感跌宕起伏,诗人满腹的忧情却以壮语写出,凄楚悲凉又慷慨旷放。

答案B

解析B.“表达诗人因宴而乐的心情”错,颔联主要表达诗人强作欢颜的豁达乐观。

问题2本诗尾联有另一个版本:“明年此会知谁在?再把茱萸仔细看。"请结合本诗内容,比较这两个尾联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

答案①“知谁健”和“知谁在"都包含着对来年能否相聚的担心,但后者的担心更为复杂伤感。“知谁在”既可理解为担心各自漂泊难以相聚,也可理解为担心生命终结无法相聚。②“醉把茱萸"突出了今日欢饮尽兴之态;“再把茱萸”强调了对今日欢饮尽兴多有回味不舍,也暗含着对年华老去、命途多舛、欢乐难续的无奈,情感更为悲凉。

解析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分析两个尾联表达感情的不同时,注意抓住两联关键词的区别,如“知谁健"与“知谁在”,“醉"与“再”等。“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健”有康健之意,“醉"字有沉醉之意。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突出内心的担忧。“明年此会知谁在?再把茱萸仔细看”,“在"字有存在、存活之意,“再”字有第二次之意,展现出一种更为冷静的悲凉之感,暗含年华逝去的无奈之绪和生命无常的悲凉之感。

二、关汉卿《窦娥冤》——唱词版本比较

【考点解读】

1.对选段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

2.引用典故的作用

3.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

4.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5.唱词版本比较

文本阅读下面的剧本,完成下面小题。【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倘秀才】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选自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三折

问题1下列对选段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端正好】中,窦娥唱的“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揭露了元代严密的法网和封建吏治的黑暗残酷。B.选段曲词运用大量修辞委婉曲折地表达了窦娥对不公社会的满腔怨愤,体现了曲词具有浓郁抒彩的特征。C.剧中交代窦娥还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既写了窦娥不幸身世,也为后文窦天章为窦娥平冤埋下伏笔。D.“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在结构上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这句唱词也反映了窦娥身上具备的抗争精神。

答案B

解析B.“委婉曲折"分析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而非“委婉曲折"。选段使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使语言平实、形象、又符合窦娥的反抗个性,以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达了窦娥对于不公社会的满腔怨愤,如“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问题2对【耍孩儿】这支曲子里引用古代神话“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作用,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表现窦娥宁死不屈、自信清白的坚强性格。B.表现窦娥不甘心含冤死去,坚信自己所蒙受的冤屈不会在世上泯灭。C.表现窦娥追求自由、向往自由、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内心世界。D.表现窦娥要像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一样,把自己天大的委屈昭告于世。

答案C

解析首先把握这两个典故的内容。“苌弘化碧”,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其血化为碧玉。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望帝啼鹃”,指杜鹃鸟的悲啼,常指冤魂的悲鸣。然后结合文中的故事分析作用。文中窦娥即将被冤屈而死,结合“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可知,她此时使用这两个典故要表明自己所蒙受的冤屈,表明自己的清白;结合“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可知,她认为自己的冤屈终会有朝一日大白于天下;结合“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可知,她借这两个典故将自己的冤屈昭告于世。C.“追求自由、向往自由”在这两个典故中无法表现出来。

问题3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C.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D.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答案C

解析C.“乐观态度"错误,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这三桩誓愿确实是层层深入的关系,窦娥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表现的是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并非“乐观”。

问题4从选段来看,窦娥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1)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2)具有善良贤孝的美好品质。

解析如被押送刑场的时候,窦娥责问天地“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临刑之前许下三桩誓愿,“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些表现出窦娥面对被冤屈命运时的反抗精神。如被押送刑场的时候要求从后街走,“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自己即将临刑却还担心婆婆,且窦娥是“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这些表现出窦娥的善良和孝顺。

问题5【滚绣球】中的两句唱词,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文字表述,哪一个更好?为什么?版本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版本二:“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答案版本一好。理由:(1)版本一唱词用的是反问句式,“何为地"枉做天”,是对天地的面对面地指责和否定,这种质问的语气更为强烈;而版本二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语气平淡,特别是第二句唱词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远不如版本一的唱词语气语气强烈。(2)版本一唱词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而这些正是版本二唱词的不足之处。

解析首先要理解唱词的意思,然后找出二者的不同,最后分析表达效果。这两个版本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说“地啊,你不分好歹不能做地,天啊,你错看好坏不能做天"。二者主要有两处不同,第一处是“何为地”和“难为地”,第二处是“错勘贤愚枉做天”和“负屈衔冤哀告天"。由此可以看出,版本一比版本二好。第一处,“何为地”是反问句,是对地的指责和否定,而“难为地"是陈述句,指责质问的语气不如版本一强烈;第二处,“枉做天”意思是“白白地做天”,这是对老天的指责,而“哀告天”则是向老天的祈求。这是窦娥的唱词,所以要展现窦娥的特点,这是窦娥被冤屈即将行刑时的唱词,面对恶势力,窦娥没有屈服,通过质问指责天地展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显然版本一能更好体现窦娥的特点。

【考题对接】

一、《红楼梦(节选)》——版本比较

阅读《红楼梦(节选)》,完成各题。选文一(取材于第三回)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甲】黛玉纳罕道:【乙】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丙】更相和(mù)______了。"选文二(取材于第二十九回)(元春省亲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出资让贾家族长贾珍带着贾府的男子,从五月初一到初三,在清虚观打平安醮,唱戏献供。五月初一,凤姐、贾母等贾家内眷前来清虚观看戏。以下情节就出现在凤姐、贾母等人刚到清虚观之时。)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贾母在轿内因看见有守门大帅并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便命住轿。贾珍带领各子弟上来迎接。凤姐儿知道鸳鸯等在后面,赶不上来搀贾母,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胡朝那里跑!”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正值宝钗等下车,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贾母听了忙问:“是怎么了?”贾珍忙出来问。凤姐上去挽住贾母,就回说:“一个小道士儿,剪灯花的,没躲出去,这会子混钻呢。"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贾珍答应,领他去了。这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外面小厮们见贾母等进入二层山门,忽见贾珍领了一个小道士出来,叫人来带去,给他几百线,不要难为了他。家人听说,忙上来领了下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黛玉纳罕道

【乙】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丙】更相和(mù)_______了

A.“纳罕"是“稀罕”的意思;“屏"读作“bǐng”;横线上应填“睽"。

B.“纳罕”是“纳闷"的意思;“屏”读作“bǐng";横线上应填“睦”。

C.“纳罕"是“稀罕”的意思;“屏"读作“píng”;横线上应填“睦"。

D.“纳罕”是“纳闷"的意思;“屏”读作“píng";横线上应填“睽”。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摹写了王熙凤“先声夺人”的出场情景,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B.选文一中,宝黛初会,宝玉觉得黛玉很眼熟,这一情节的描写恰恰照应了小说开头“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

C.选文一中,作者从林黛玉的视角,详细地描写了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贾府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

D.选文二中,贾母对没能及时躲出去的小道士展现出了其仁慈、怜悯之心,叫他别怕,还让贾珍妥善地安置他。

3.选文一中划线处的描写黛玉“形容”的句子,另一版本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请结合该段文字,并联系小说其它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哪一句更好。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结合两篇选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请答出三点,不能只就一篇选文作答)。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一、《红楼梦(节选)》【答案】

1.B【解析】“纳罕”,诧异;惊奇。此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用于形容黛玉对王熙凤先声夺人出场方式的惊奇,有因感到疑惑而发闷的意思。

“敛声屏气”的“屏"应读bǐng;

“和睦”,形容相处融洽友好。

2.C【解析】C.“详细地描写了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贾府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错,选文一详细描写了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形象,而对贾母的描写比较简略。

3.示例:“似泣非泣含露目”更好。(1)符合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烘托其悲剧性格;(2)照应开篇神话故事,使其形象更准确;(3)使林黛玉形象描写更含蓄。

【解析】如认为“似泣非泣含露目"更好:“似泣非泣含露目”紧扣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爱哭是林黛玉的“特点"之一,她的前世绛珠仙子下凡本就是为了还泪报恩的,同时这一描写也能起到烘托林黛玉悲剧性格,悲剧命运的作用,其次,“似泣非泣含露目”还与小说开篇的神话故事进行了照应,因为当初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才使得绛珠仙草始得久延岁月,而绛珠仙子决定还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所以形容林黛玉的眼睛为“含露目"也可谓恰切之极。而“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就显得太过于俗气了,而且不够含蓄。

如认为“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更好:可以结合当时场景分析,因为当时的场景是宝玉和黛玉第一次见面,周围又有好多人,非常热闹,女孩子显得娇羞是正常的,如果用似泣非泣含露来形容显得与场景格格不入,很怪异。

4.(1)容貌美丽、娇艳,性格张扬。王熙凤外貌美艳,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出场时打扮彩绣辉煌,笑语先至,宛若神妃仙子。(2)在贾府掌握实权,为人八面玲珑。林黛玉进贾府一事上下安排井井有条,具有惊人的管理组织能力。(3)飞扬跋扈、心狠手辣。王熙凤毒打小道士。

【解析】结合选文一语言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外貌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可知,王熙凤容貌美丽、娇艳,性格张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第三回中的肖像描写从服饰和容貌上把一个“俏丽如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的“天仙"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可谓美丽绝伦。接着是凤姐一番言谈举止的精彩表演,贾母向黛玉介绍“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这也深刻地暗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结合选文一“熙凤亲为捧茶捧果”“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可知,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安排的井井有条,在贾府掌握实权,八面玲珑,敢爱敢恨,做事决绝,八面玲珑,治理宁国府和打理荣国府上下事务时也可见她具有惊人的管理组织能力和治家手段。

结合选文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胡朝那里跑!’”可知其飞扬跋扈、心狠手辣。

二、非连文本:“蕉下客"——版本比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_________,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材料二: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探春,“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官说:“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一个逐鹿之人。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被旧红学索隐派说成是贾宝玉的原型、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通家之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彩·芭燕》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摘编自刘楷、张一民等相关文章)材料三:《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唐人殷敬顺《列子释文》称“蕉与樵同"。宋代韵书《集韵》:“蕉,草芥也。”清人王念孙考证:“‘蕉’与‘樵’同。薪谓之‘樵’,因而取薪亦谓之‘樵’。"可见自唐宋以降,在音韵学者的考证中,“蕉”之本音当从古音为“樵”,其本意为“柴薪”或“草芥”,而非“芭蕉”。这是否意味着《红楼梦》对于“蕉鹿"典故的使用存在纰缪呢?尽管历代音韵学家对“蕉鹿”典故原始含义均有考辨,但在实际流传过程中,“蕉"逐渐脱离了“樵”之原始音义,而逐渐偏向于“芭蕉"。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多有学者对“蕉鹿”典故的长期误用提出质疑和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清代考据学家对于“蕉"樵”的辨析,折射出“蕉鹿"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通过“蕉下客"雅号,《红楼梦》构建了芭蕉意象与贾探春形象的密切关联。《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于玫瑰花、风筝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在既有研究中,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或论证“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或强调“《蕉鹿梦》除此之外还有名利富贵皆如梦,不应过分追逐的一层主题思想也与《红楼梦》相似"。的确,讽刺世人逐利是后人对《列子》“蕉鹿”典故的理解角度之一。但问题在于:_________。“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为“觉梦不异”,既不在于“得”,亦不在于“失”,而在于论证“得"失”之无常空幻,由此阐发“梦"觉”之模糊界限。但后人在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其立场逐渐侧重于“失”,而不是“得”;“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名”,而不是“利"。“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其感慨大多针对仕宦沉浮中的人生命运,且大多创作于失意阶段。此外,由于“鹿"禄”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红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尽管贾探春作为闺阁女子,不存在建立仕宦功名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妨碍《红楼梦》围绕贾探春设计了“补天”理想终将破灭的主题线索。贾探春自称“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来被认为是“补天”之举。然而,贾探春的理想抱负最终在家族没落的过程之中破灭。贾探春的结局无疑体现了其空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却既无法挽回封建家族衰落的大势,又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人生悲剧,从而为贾探春形象、命运赋予了浓厚的悲剧意味。在这一意义上,费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摘编自朱姗《“蕉下客”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B.旧红学索隐派认为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原型,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

C.《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D.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之间的固有关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子》原始意义不符。

B.因为“鹿”“禄"同音,“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

C.“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有孰真孰假都如梦幻的意思。

D.从植物文化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能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也可发现作者构思的缜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正面立场。

B.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智过人处"。

C.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也不是科学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度。

D.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蕉下客"是为了引出黛玉笑语,为后文引出“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并无深意。

4.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红楼梦》版本众多,材料一中画线处,有的版本是“我最喜芭蕉”,有的版本是“我是喜芭蕉的”,你更认同哪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非连文本:“蕉下客”【答案】

1.C【解析】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错误,原文是“她有着复杂的性格,……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并没有说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无中生有。

B.“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错误,原文“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彩·芭燕》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是说纳兰性德词中的“玉人"是探春的形象。

D.“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错误,材料三第一段追本溯源,材料二没有。

2.B【解析】B.“‘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错误,原文是“‘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可知,‘鹿’意象代表仕途不顺,理想破灭,所以与鹿有关的梦境人们也不是视为吉兆。

3.D【解析】A.反驳“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的观点。

B.反驳“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的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