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中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中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中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中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中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学年临平一中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B.配制氯化钠溶液C.检查装置气密性D.测定溶液的pH【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量筒不能用于配制溶液,配制氯化钠溶液应在烧杯中进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防止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C.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物质的溶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2.实验室许多药品需密封保存。下列药品在空气中若不密封保存将导致质量减少的是()A.浓盐酸B.NaOH固体C.食盐D.金属镁条【答案】A【解析】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需要密封保存,否则质量会减少,故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容易与二氧化碳反应,质量会增加,故不符合题意;C、食盐在空气中质量变化不大,故不符合题意;D、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氧化镁而质量增加,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密封保存的原因,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3.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实验目的实验设计A.除去食盐中少量的硫酸钠溶解,过滤B.检验甲烷中是否含有氢元素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观察C.探究稀盐酸和NaOH溶液是否完全反应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D.证明一块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取样,滴加盐酸溶液,观察现象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A、食盐、碳酸钠均易溶于水,用溶解、过滤的方法不能鉴别分离,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有水蒸气生成;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检验检验甲烷中含有氢元素,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C、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氯化钠、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探究稀盐酸和NaOH溶液是否完全反应,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取样,滴加盐酸溶液,有气泡产生,不能说明一块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等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4.体育比赛使用的发令枪中所用的“火药”成分是氯酸钾和红磷,经撞击发出响声,同时产生白色烟雾。撞击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5KClO3+6P=3P2O5+5KCl,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6B.产生白色烟雾的原因是生成的P2O5白色固体小颗粒(烟)吸水性很强,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酸滴(雾)C.上述反应中消耗3molP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5molD.产物P2O5为酸性氧化物,但不是磷酸的酸酐【答案】D【解析】【详解】A、反应5KClO3+6P═3P2O5+5KCl中,氧化剂是KClO3,还原剂是P,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6,故A正确;

B、P2O5白色固体吸水性很强,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的P2O5白色固体小颗粒(烟)吸水性很强,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磷酸小液滴(雾),同时含有氯化钾固体颗粒,所以产生的白色烟雾,故B正确;

C、反应5KClO3+6P═3P2O5+5KCl中,磷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5价,消耗3molP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5=15mol,故C正确;

D、P2O5为酸性氧化物,也是磷酸的酸酐,故D错误;

故选D。5.下列关于电学单位的一些说法中错误的是()A.伏特是电压的单位B.安培是电流的单位C.焦耳是电能的单位D.千瓦时是电功率的单位【答案】D【解析】【详解】在国际单位制中,A、电压的主单位是伏特.此选项正确;B、电流的主单位是安培.此选项正确;C、电能的主单位是焦耳.此选项正确;D、电功率的主单位是瓦特,千瓦时是电能的常用单位.此选项错误.故选D.6.质量较小的鸽子与质量较大的大雁在空中飞行,如果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A.大雁比鸽子飞得快B.鸽子比大雁飞得快C.大雁比鸽子飞得高D.鸽子比大雁飞得高【答案】B【解析】【详解】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是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动能相等的两个物体质量越小,速度越大,因此是鸽子的速度比大雁大,B选项符合题意。7.小明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某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10,他判断这是一种碱性溶液.对他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A.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且结论正确B.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不正确C.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但结论正确D.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但结论不正确【答案】C【解析】【分析】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否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结合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详解】由题意可知蘸取某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10,大于7,溶液显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由于用水湿润pH试纸,稀释了该碱性溶液,溶液的碱性变弱,故小明同学的测定结果偏小。即小明同学的测定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但结论正确。

故选C。8.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与下列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仍显红色的是()A.稀硫酸B.氯化铜C.碳酸钠D.二氧化碳【答案】C【解析】【详解】A、稀硫酸与之恰好反应不会生成碱性物质,故此选项错误。

B、氯化铜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不会呈现碱性,故此选项错误。

C、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故此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不会生成碱性物质,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9.如图所示,许老师在做模拟“蹦极”的小实验,一根橡皮筋一端系一个小石块,另一端固定在A点,B点是橡皮筋不系小石块自然下垂时下端所在的位置,C点是小石块从A点自由释放后所能达到的最低点,关于小石块从A点到C点运动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小石块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B.小石块在B点时,受到平衡力作用C.从A点下落到B点的过程中,小石块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D.从B点下落到C点的过程中,小石块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答案】D【解析】【详解】A.小石块从A点到B点过程中,小石块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A错误;BC.小石块在B点时,橡皮筋没有受到石块的拉力,它对石块也没有拉力,此时石块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故BC错误;D.小石块过B点后受到橡皮筋的拉力作用、重力作用,当重力大于拉力时,小石块合力方向向下,与速度方向相同,仍然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当重力等于拉力时,小石块合力为零,小石块的速度最大,由于惯性,小石块继续向下运动,此时拉力大于重力,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小石块做减速运动,所以B到C的过程中,小石块的速度先增大而后减小,故D正确。故选D。10.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化学实验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A.A表示将一定量的60℃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B.B表示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Cu(OH)2和CuO固体C.C表示向一定量的氯化铁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D.D表示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镁粉和铝粉【答案】AB【解析】【详解】A、将一定量的60℃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剂的质量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Cu(OH)2和CuO固体时,当氧化铜和氢氧化铜反应的质量相等时,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铜多,当稀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铜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向一定量的氯化铁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时,氢氧化钾先和盐酸反应,因此开始不能产生沉淀,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镁粉和铝粉时,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AB。11.下列物质制备的设计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方案是()A.SO2Na2SO4BaSO4B.CuCu(NO3)2溶液Cu(OH)2C.FeFe2O3Fe2(SO4)3D.CaOCa(OH)2溶液NaOH溶液【答案】D【解析】【详解】A、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该方案理论上错误,故选项错误。

B、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硝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可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理论上正确,操作上也较简便,但利用硝酸银价格较高,经济上不合理,故选项错误。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能生成三氧化二铁,该方案在理论上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

D、氧化钙与水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该方案理论上正确,操作较为简便,经济上也合理;故选项正确。

故选D。12.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如果把甲和乙分别放入稀硫酸中,甲溶解并产生气体,乙不反应;如果把乙和丙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在乙表面有银析出,丙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乙、甲、丙D.乙、丙、甲【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把甲和乙分别放入稀硫酸中,甲溶解并产生氢气,而乙不反应,说明甲>H>乙,把乙和丙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乙表面有银析出,而丙没有变化,说明乙>Ag>丙,所以甲、乙、丙的活动性为甲>乙>丙.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1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的物质析出,且产生少量的气体。于是,他们重新配制硫酸铜溶液,再次实验,又观察到相同的现象。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②完全反应后溶液呈黄色;③实验中一定发生了置换反应;④由实验可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Cu;⑤硫酸铜溶液可能显酸性;⑥重做实验没有任何意义。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A.2B.3C.4D.5【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①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是正确的叙述;②完全反应后溶液呈黄色,因为溶液中没含有三价铁离子,只有二价铁离子,是错误的叙述;③实验中一定发生了置换反应,因为由铜单质,故是正确的;④由实验可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Cu>Fe,是错误的叙述;⑤硫酸铜溶液可能显酸性,是正确的叙述;⑥重做实验没有任何意义,是错误的叙述。故答案选择B考点:金属的性质14.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都正确的是()A.N2中的(O2):通过红热的木炭层除去B.NaCl固体中的(Na2CO3):加入过量稀盐酸,蒸发结晶C.Fe粉中的(Fe2O3):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过滤D.CO2中的(CO):通过点燃的方式除去【答案】B【解析】【分析】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详解】A、红热的木炭层能与O2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不正确;B、Na2CO3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发除去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B正确;C、Fe2O3和Fe均能与适量的稀硫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不正确;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一氧化碳含量少,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D不正确。故选B。15.如图所示的各个过程中,有关机械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点时势能最大,动能最小B.蹦床运动员从高处下落与蹦床接触后,运动员的势能转化成蹦床的弹性势能C.滚摆上升的过程中,滚摆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D.热气球匀速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答案】C【解析】【详解】A.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点时,相对高度最小,所以势能最小,速度最大,所以动能最大,故A选项错误;B.蹦床运动员从高处下落与蹦床接触后,速度变小,弹性形变变大,所以运动员动能转化成蹦床的弹性势能,故B选项错误C.滚摆上升的过程中,速度减小,高度增加,滚摆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C选项正确;D.热气球匀速下落的过程中,速度不变,动能不变,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故D选项错误故选C.16.如图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转化,“—“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关于该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⑤不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B.该图中的所有反应一定不涉及置换反应C.反应①是一个放热反应D.反应②的转化中必须有盐类物质参加【答案】D【解析】【详解】A、反应⑤可以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正确;

B、碳酸钙能高温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碳酸钙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氧化钙与水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属于复分解反应,均不涉及到置换反应,选项正确;

C、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放热的化学反应,选项正确;

D、反应②可以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不一定是有盐类物质参加,选项错误,故选D。17.如图,用大小相等的拉力F,分别沿斜面和水平面拉木箱,拉力方向和运动方向始终一致,运动时间tab>tcd,运动距离sab=scd,比较两种情况下拉力所做的功和功率()A.ab段做功较多 B.ab段与cd段的功一样多C.ab段功率较大 D.ab段与cd段的功率一样大【答案】B【解析】【详解】AB.由题意可知,F1=F2,sab=scd,由W=Fs可知:拉力所做的功相同,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符合题意;CD.由于tab>tcd,由P=得:Pab<Pcd,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功和功率的概念与简单计算,难度不大。18.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要使注射器中的活塞明显向右移动,使用的液体M和固体N可能是()①水和氢氧化钠;②稀硫酸和锌;③稀盐酸和石灰石;④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固体;⑤水和消石灰;⑥稀盐酸和银A.①②③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⑤⑥【答案】A【解析】【详解】①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注射器中的活塞明显向右移动。

②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有气体生成,使注射器中的活塞明显向右移动。

③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体生成,使注射器中的活塞明显向右移动。

④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固体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没有气体生成,温度无明显变化,不能使注射器中的活塞明显向右移动。

⑤消石灰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不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不能使注射器中的活塞明显向右移动。

⑥银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和稀盐酸不反应,不能使注射器中的活塞明显向右移动。

①②③使注射器中的活塞明显向右移动;故选A。19.如图是投掷实心球的场景.若不计空气阻力,实心球自脱手至落地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其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大小分别随时间变化的如图曲线中,正确的是()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小球上升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小,当上升到最高点时,速度最小,动能最小,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所以动能是先减小,上升到最高点动能达到最小值,后又增大。故图①错误,图②正确;小球上升的过程中,高度越来越大,重力势能越来越大,当上升到最高点时,高度最高,重力势能最大,下落的过程中,高度越来越小,最后落地,重力势能越来越小,直到为零。所以重力势能是先增大,上升到最高点重力势能最大,后又减小,最后为零。故图③正确;不计空气阻力,实心球自脱手至落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不变,图④正确。故选B.20.根据报道,辨别真假红葡萄酒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到出少许红葡萄酒,加入纯碱,如果葡萄酒由红色变成蓝色,而且有气泡产生,证明是由葡萄酿制的真酒。假如这条消息是真的,那么下列有关红葡萄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用葡萄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用葡萄酿制的红葡萄酒中有变色情况类似酚酞的物质C.加入纯碱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D.用葡萄酿制的红葡萄酒中有,呈酸性【答案】B【解析】【详解】A、用葡萄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正确;

B、纯碱呈碱性,石蕊在碱性溶液中变蓝,故用葡萄酿制的红葡萄酒中有化学性质类似石蕊的物质,错误;

C、加入纯碱后产生的气泡为二氧化碳,正确;

D、加入纯碱,有气泡产生,故用葡萄酿制的红葡萄酒中有H+,呈酸性,正确。

故选B。二、填空题(共26分)21.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由于密封不严而膨胀破裂。请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写出生石灰由于保存不当,生成新物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生石灰主要成分为氧化钙,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而且由原来的块状变成粉末状,体积膨胀②.【解析】【详解】生石灰主要成分为氧化钙,易与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由原来的块状变成粉末状,放出大量的热,体积膨胀;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从微观视角看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分别表示生成氯化钠的不同的化学反应。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图甲描述了NaOH溶液与盐酸反映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下列物质中能验证该反应确实能够发生的是_______(填字母)。C.D.(2)图乙表示的反应中涉及4种物质,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3)除了如图所示的两种反应外,请在写出一个生成氯化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了水②.ABC③.二氧化氯④.MgCl2+2NaOH=Mg(OH)2↓+2NaCl【解析】【详解】(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了水。若加入铁,由于溶液中没有氢离子,没有气泡生成;由于没有氢氧根离子,加入酚酞溶液不能变成红色,加入的硫酸铜溶液不能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所以Fe、酚酞溶液、CuSO4能验证反应确实能够发生;

(2)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二氧化氯是氯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3)由酸碱盐的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知,氯化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Cl2+2NaOH=Mg(OH)2↓+2NaCl。

故答为:(1)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了水;ABC;(2)二氧化氯;(3)MgCl2+2NaOH=Mg(OH)2↓+2NaCl。23.下列是利用光亮铁钉为材料之一的系列变化。请回答问题:初中化学实验中,铁钉多次亮相,下列展示了光亮铁钉的一系列变化。(1)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是___;(2)②中,铁钉主要与空气中的氧气、___发生反应;(3)③中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4)如果用a、b、c分别代表光亮的铁钉、锈蚀的铁钉、无锈铁钉,则它们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用字母表示).【答案】①.(1)Fe+CuSO4═FeSO4+Cu;②.(2)水;③.(3)6HCl+Fe2O3═2FeCl3+3H2O;④.(4)b>a>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①中发生反应是将光亮铁钉加入到蓝色溶液中(可溶性铜盐),故化学方程式可以是:Fe+CuSO4="="Cu+FeSO4或Cu(NO3)2+Fe==Fe(NO3)2+Cu(2)铁生锈主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3)反应③是除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4)锈蚀铁钉是光亮的铁钉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故锈蚀铁钉的质量肯定比光亮的铁钉质量大,而无锈铁钉是铁锈除去后,实际就是将部分铁元素变为可溶性的氯化铁,故质量比光亮的铁钉质量小,所以它们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考点:金属铁的化学性质及铁生锈的条件、除锈的方法24.如图甲所示,向盛有CuO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2SO4,CuO全部溶解并得到蓝色溶液;继续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B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试管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NaOH溶液,又有沉淀生成,且新生成的沉淀质量跟滴加的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1)写出全部溶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2)图乙中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可能的组成_____。【答案】①.CuO+H2SO4=CuSO4+H2O②.NaCl;NaCl、Na2SO4;NaCl、BaCl2【解析】【分析】氧化铜在稀硫酸中溶解,其实就是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图乙中,沉淀并不是从开始就生成,判断溶液中应该有剩余的硫酸。【详解】(1)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2)向蓝色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则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试管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NaOH溶液,开始没有沉淀生成,说明最初蓝色溶液中含有剩余的硫酸;硫酸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盐酸;①加入氢氧化钠,则开始可能是生成的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也可能是多余的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故A点溶质可能含有氯化钠或是氯化钠和硫酸钠;②A点以后沉淀质量不变,说明溶液中氯化铜刚好完全反应,铜离子全部沉淀。故图乙中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可能为NaCl;NaCl、Na2SO4。综上所述,图乙中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可能的组成为NaCl;NaCl、Na2SO4;NaCl、BaCl2。25.小球沿水平桌面自由滚落,它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C、D两处高度相同。C点的动能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点的动能。小球在CD间最高点的动能是否为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大于②.不是【解析】【详解】C点和D点的高度相同,质量不变,所以C、D两点的重力势能相等.小球在与地面碰撞时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减少,因此C点的机械能大于D点的机械能,故C点的动能大于D点的动能,小球在CD间最高点时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故动能不为0.26.在趣味运动会上,小明、小李、小张参加了接力赛:小明用10N的水平拉力将5kg的箱子沿水平地面拉动10m,然后交给小李;小李匀速提起箱子到离地高处,继续水平方向拉动10m,然后将箱子交给小张;小张的质量为60kg,背着该箱子在100s内从1楼走到6楼(每层楼高3米),并克服阻力做功250J。在整个过程中,小明对箱子做功________

焦,小李对箱子做功________焦,小张做功的总功率是________

瓦。(g取10N/kg)【答案】①.100②.40③.100【解析】【详解】[1]小明对箱子做的功为[2]箱子的重力为小李对箱子做的功为[3]小张克服重力做的功为小张做的总功为那么小张做功的总功率为27.小金做了两个实验如图所示。(1)试管A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_____。(2)由于在试管B没有观察到明显实验现象,于是小徐同学对稀盐酸能否与氢氧化钡发生反应表示质疑。老师告诉他,只要在实验前向装有氢氧化钡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再滴加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的现象时,就能证明两种物质发生反应了。(3)实验结束后,他将试管A和试管B的液体倒入到一个空烧杯中。①若只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的现象,则试管A的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_____(填符号)。②若开始阶段观察到有气泡,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白色沉淀的现象。待反应结束后,将烧杯中混合液过滤,滤液中的溶质除氯化钾外,还可能有_____(填化学式)。【答案】①.;②.蓝色变为紫色;③.和④.或【解析】【详解】(1)试管A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是碳酸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故填:K2CO3+2HCl═2KCl+H2O+CO2↑。

(2)要证明试管B中稀盐酸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可以在实验前向装有氢氧化钡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再滴加稀盐酸,开始是氢氧化钡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氢氧化钡被消耗掉,则会观察到蓝色变为紫色的现象,即可证明这两种物质发生反应了,故填:蓝色变为紫色。

(3)①若只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的现象,说明含有碳酸钾,则试管A的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CO32、Cl,故填:CO32、Cl;

②若开始阶段观察到有气泡,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白色沉淀的现象,说明A中含有碳酸钾,将烧杯中混合液过滤,滤液中的溶质除氯化钾外,还可能有K2CO3或BaCl2,故填:K2CO3或BaCl2。28.实验室购买了一批双氧水(H2O2)溶液,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定其质量分数,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其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②在仪器中装入药品,其中双氧水溶液质量为m1;③用电子秤称量出整套装置的总质量为m2;④关闭a处止水夹,打开b处止水夹,然后打开A仪器的阀门,向

形瓶中加入全部的双氧水溶液,随即关闭A仪器的阀门;⑤充分反应后,打开a处止水夹,向装置中持续缓慢地鼓入空气,将

产生的氧气从仪器中排出。⑥第二次称量整套装置的质量为m3;(1)本实验采用的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是___.(2)兴趣小组用一种方法检查装置B(左边虚线框中)的气密性:关闭a处和b处的止水夹,打开容器A的阀门,如果观察到___则B装置的气密性良好。(3)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这一批双氧水(H2O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___.(用m1,m2,m3表示)(4)若去除装置C,实验最终结果会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答案】①.(1)分液漏斗;②.(2)A中液体不流下③.(3)④.(4)偏大【解析】【详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A仪器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关闭a处和b处的止水夹,打开容器A的阀门,如果观察到A中液体不流下则B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生成氧气的质量为:m2m3,该双氧水溶液中质量的质量分数为:;(4)若去除装置C,则所测得的氧气的质量偏大,则实验最终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是:(1)分液漏斗;(2)A中液体不流下;(3);(4)偏大.29.如图为某科学小组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部分实验装置。反应前的质量反应后的质量装置Am1m2装置Bm3m4(1)如果生成的气体是CO2,写出图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为使实验效果明显,加入过量木炭进行还原氧化铜实验可以防止________。(2)通过该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对装置A和装置B反应前后质量测定,数据如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1、m2、m3和m4之间应存在的等量关系为________。【答案】①.CO2+Ca(OH)2=CaCO3↓+H2O②.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③.m1m2=m4m3【解析】【详解】(1)如果生成的气体是CO2,图B处发生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为使实验效果明显,加入过量木炭进行还原氧化铜实验可以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物质的质量不变,m1m2和m4m3都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因此二者相等,即m1m2=m4m3。30.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如图a、b、c所示,让质量为m、2m的两个小球分别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小球撞击放在水平木板上的木块,使木块滑动,虚线位置为木块滑动一段距离后停止的位置.(1)小球动能是由___________(填某种能量)转化来的.(2)实验中通过_____________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3)比较_______两图进行的实验,可以探究小球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4)比较a、b两图进行实验,可以得到小球的动能随质量增大而________.【答案】①.(1)重力势能②.(2)木块滑动的距离③.(3)a、c(ac也正)④.(4)增大确【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实验中,小球从高处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小球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2)实验中通过比较木块滑动的距离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3)探究小球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应控制质量相同,速度不同,应使质量相同的小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故选a、c两图。(4)比较a、b两图进行的实验,质量不同的小球从相同高度滚下,小球到达斜面底部具有相同的速度,质量大的小球推动木块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为:小球的动能随质量增大而增大。考点: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31.为探究影响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因素,小金利用带有四个铁钉的小方桌、沙箱及质量不同的重物设计并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1)要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的关系应选择图哪两个图进行比较?答:________

。(2)小金为了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选择了b和c进行实验,老师说她的选择是错误的,请你分析原因:________。(3)本实验中,主要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转换法和________。(4)图a中的重物被手释放由静止下落到接触小方桌的过程中,下落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在如图丙所示的四个选项中,描述重力对重物做功大小与下落时间关系最接近正确的是________。【答案】①.a和b②.没有控制高度相同③.控制变量法④.C【解析】【详解】(1)[1]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探究高度对重力势能的影响时,必须控制质量相同改变高度,故选a

和b。(2)[2]探究质量对重力势能的影响时,必须控制高度相同改变质量,而b和c中没有控制高度相同。(3)[3]本实验中,主要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4)[4]根据W=Gh可知,当物重G相同时,功W与高度h成正比,因此W与t的变化趋势与h和t的变化趋势时相同的,故C正确,ABD错误。32.如图是小金设计的实验装置,其功能是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能验证气体的成分和性质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有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可以用甲装置来制取的是________。(2)若用此装置进行制取和收集某种气体的实验时,开关K1、K2的状态是_______。(3)利用此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中有无水蒸气,请判断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答案】①.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②.K1打开K2关闭;③.可行,当二氧化碳有水时经过无水硫酸铜粉末时,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无水则不变蓝【解析】【详解】(1)该装置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都能制取,故填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2)在此装置制取和搜集气体时,需打开使产生气体通过乙装置,需关闭避免产生气体进入丙或外界气体通过丙进入乙,故填打开关闭;(3)该装置可用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后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可检测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有水,如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则二氧化碳气体有水,不变蓝则无水,故填可行,当二氧化碳有水时经过无水硫酸铜粉末时,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无水则不变蓝。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2分)33.光滑斜面甲与水平面AB平滑连接。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小球,小球运动到B点静止,如图甲。在AB上的C点平滑拼接另一光滑斜面乙,已知AB=3AC,如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小球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说明小球在乙斜面到达的最大高度h与H的数量关系及理由。________(2)要使小球在乙斜面上到达的最大高度变为2h,小球应在甲斜面上多高处静止释放并说明理由。________【答案】①.(1)从释放点到B点静止,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在AB水平面上由于摩擦而损失的机械能,因为AB=3AC,所以在AC上损耗的机械能是AB上的三分之一,所以乙斜面上时机械能比甲斜面上时的机械能少三分之一,故上升的高度h=;②.(2)小球在乙斜面上升高度为2h,即,因为AC段上消耗的机械能与第次相同,即消耗的机械能,所以原来小球在甲斜面上的释放高度是:2h+=。【解析】【详解】(1)从释放点到B点静止,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在AB水平面上由于摩擦而损失的机械能,因为AB=3AC,所以在AC上损耗的机械能是AB上的三分之一,所以乙斜面上时机械能比甲斜面上时的机械能少三分之一,故上升的高度;(2)小球在乙斜面上升高度为2h,因为AC段上消耗的机械能与第一次相同,即消耗高度的机械能,所以原来小球在甲斜面上的释放高度是:;【考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34.学校机器人兴趣小组进行“精准吊装”实验,7块长短不一的长方体木块均平放在水平地面上,机器人将木块按长度从大到小依次吊装并对称叠放。已知木块的密度相同,高度均为h=0.2m,宽度均为b=0.2m,不同序号木块的质量如下表,其中m=12kg,g取10Nkg。序号1234567质量2mmm/2m/3m/4m/5m/6(1)已知1号木块的长度a=1.2m,求未叠放时1号木块对地面的压强。______(2)如图,把2号木块吊装到1号木块的上面,求此过程中克服重力所做的功。______(3)机器人完成全部吊装叠放用时6min,求整个过程克服木块重力做功的功率。______【答案】①.1000Pa②.24J③.【解析】【详解】(1)G1=m1g=2mg=2,S1,P===1000Pa(2)G2=mg=,W2=G2h=120N;(3)吊装k号木块克服重力做功Wk=Gk(k1)h=mgh=24J,吊装每一块木块克服重力做功相等;W=6Wk=6,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