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第10讲北宋的统治_第1页
2013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第10讲北宋的统治_第2页
2013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第10讲北宋的统治_第3页
2013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第10讲北宋的统治_第4页
2013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第10讲北宋的统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一部分,(约170万年前1840年 鸦片战争前),Part 1,中国古代史,2,北宋的统治,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第四单元,第10讲,3,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条件:周世宗改革奠定了基础; 人们厌战,人心所向;经 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时间:_年, 事件:_, 都城:东京 面临任务:结束分裂割据; 加强中央集权,建立,960,陈桥兵变,4,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集中司法权,发展科举制,5,中央:宰相的行政权、军权、 财权分别由_、 _、_行使 地方:中央派文臣做_, 设_监督,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禁军的统

2、领权 一分为三;设_,与将 帅互相牵制;实行_,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在地方上设_,枢密院,更戍法,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知州,通判,转运使,6,严格考试程序,分为乡试、_、殿试 _成为定制 考试科目减少,_为最主要科目 考试方法实行_增加录取名额,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 请中央复核,发展科举制,省试,殿试,进士科,糊名法,7,积极:加强中央集权,铲除割据 基础 消极:形成“三冗”“两积”的局面,影响,8,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冗官、冗兵、冗费,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外患,9,农民反抗:仁宗时,农民起义不断,遍 及中原,原因:“_”的政策加速 土地集中 结果:

3、阶级对立,“富者有弥 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 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不抑兼并,10,冗官、 冗兵、 冗费,“分化事权”,为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 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_局面 冗官、冗兵造成国用大增,辽与西夏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_局面,外患:辽和西夏的威胁,积弱,积贫,11,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改革,12,时间、人物:1043年,宋仁宗、 _ 核心内容:整顿_ 结果:因保守派官僚阻挠而失败,庆历新政,范仲淹,吏治,13,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内容,结果,失败原因,14,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_ _、方田均税法、 _ 军事措施:保甲法

4、和_ 教育措施:改革_、整顿太 学,时间、人物:_年,宋神宗、王安石,内容,结果: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最终失败,1069,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将兵法,科举制度,15,用人不当,有危害百姓现象 遭到守旧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当政,失败原因,16,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但并未完成国家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不是全国统一。那时东北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7,2.“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是指禁军的部署(建置)政策。禁军约半数驻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数戍守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前者是重防民而

5、虚边防;后者是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主要是防割据。,3.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小农经济的正常存在以确保国家的赋税收入,一般会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但北宋统治者则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4.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延缓了北宋的灭亡;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的腐朽。,18,19,一、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1.目的:改变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为了防止重演“陈桥兵变”事件。 2.措施:军权、司法权、财政权、行政权及科举制度等方面。 3.特点:首先从军权开始;通过分权达到集权;守内

6、虚外、强干弱枝;全方位改革;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0,4.作用及后果 (1)作用: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两宋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2)后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21,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涉猎广泛,改革彻底。一方面彻底解决了自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至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基本结束;另一方面留下了积贫积弱的后患,为后来的治国者所深思,所以几乎每年的高考题对此都有所涉及,一定要高度重视。,22,(2011北京卷)中国

7、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23,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汉武帝通过建立中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三长制的实行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明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因此选C项。,24,(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据此思想,宋太祖所采取的措施是( ),A.派遣文臣担任知州 B.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设置转运使 D.削减节度

8、使的实权,25,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信息为宋太祖认为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的原因是武将的专权,而文臣如果担任地方官,即使贪污,危害也超不过武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派文臣担任地方官。,答案选A,26,二、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 1.变法的背景: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变法的内容:主要用以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虽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27,3.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1)从

9、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2)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损害了改革的声誉。,28,29,4.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应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 (1)变法的目的在

10、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30,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是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社会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目的相同。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危机,根本目的都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性质相同。都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作的内部调整。,31,(2)不同点: 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是以调整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的。 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只是局部调整;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历史地

11、位不同。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比庆历新政要大得多。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32,(3)内在联系: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33,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本考点在高考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特别是王安石变法与其他朝代改革变法异同的比较,以及给当代改革提供的历史借鉴等方面的内容,应予以重视。,34,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青苗法 募役法 免役收庸法 方田均

12、税法,A. B. C. D.,35,本题以历史材料入题,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又需理解变法的目的,青苗法符合“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符合“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故符合题目要求。而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免役收庸”早在隋朝就开始实施了。,答案为C,36,下面两幅是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漫画。,37,从两幅图片中所能获取的信息有( )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 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A. B. C. D.,38,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注意两幅

13、图片中各人物的言行是解题的关键。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图片中看不出来,故排除。,答案为C,39,1.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如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40,材料反映了宋太祖向赵普询问安定天下的计策,赵普主张最大限度地把政权、财权、军权从地方藩镇手中夺取过来,收归中央,集中到朝廷皇帝手里,以达到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复辟的目的。,41,2.历代对王安石变法毁誉不一,如宋人邵伯温在闻见录中说:“王荆公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北宋灭亡和南宋南迁)!”近人梁启超在王荆公中说:“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42,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评价,即从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不以改革家的个人命运为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材料中邵伯温的观点是错误的;梁启超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43,前者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身上,属于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