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为家庭分忧能使孩子更坚强

    • 资源ID:10853987       资源大小:38.93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为家庭分忧能使孩子更坚强

    为家庭分忧能使孩子更坚强张华的父亲在建筑公司当工人,经常在外地施工,上个月施工中砸断了左腿,抢救及时,骨头接上了。但这消息没让读初二的孩子知道,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最近医生建议,最好把孩子父亲接回家来养伤,那样更利于恢复。张华母亲想接回来,但怕孩子知道了受刺激,又怕家庭负担重了,孩子跟着分心,问我怎么办。我想向家长介绍两个孩子的经历。一个孩子叫刘岩松,家住湖北荆沙市。他1983 年出生,到今年也不过 13 周岁。岩松的母亲是弱智,父亲身体也不好。他 10岁那年,父亲卧床不起了,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10 岁孩子的肩上。他要洗衣、做饭、买粮、买菜、给父亲煎汤熬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有一天,回家做饭,菜还没买,他实在忙不开了,心生一计,写了一张纸条,交给弱智的母亲,又给了母亲一点钱,耐心地告诉母亲把钱和纸条交给市场上那位摊主,便能买回菜来。第一次,母亲果然完成了任务,他高兴极了,弱智的母亲也能为家庭分忧了。一次,去买菜的母亲,天黑了还没有回来。他去找,很晚了,才见到母亲的身影。走近了,听母亲一边喊着“真好吃!真好吃”一边吃零食。原来,他的母亲发现零食好吃,便把家里的钱偷出来买了零食。岩松流泪,伤心,埋怨母亲,更心疼母亲。没钱了,他只好硬着头皮去父亲的工厂借,借来以后,把钱藏起来,不让母亲发现。他精打细算地分配父亲那点工资,每月节省下 3 元钱,用来给母亲买零食,自己却从来不吃。孩子家庭负担这么重,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呢?岩松在班里是副班长。在家里,他照顾父母成了习惯,在学校,他也总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帮助别人。他学习勤奋,持之以恒,考试成绩排在全年级前三名。他还是校田径队的运动员,参加市运动会,获得全市 800 米跑第三名。他参加了学校的号队,还担任主号手。显然,家庭的重担不仅没把他压垮,反倒使他成了生活的强者,成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另一个孩子叫丁玉娟。她是山东省 XX 县郭庄乡徐洪庄小学的学生,她也出生在 1983 年。1995 年 10 月 25 日的人民日报以好孩子丁玉娟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丁玉娟出世 8 个月的时候,生母便离家出走,把她丢给了养父;后来她的二婶也因熬不过苦日子,把丁玉娟的堂弟也丢给了她的养父。丁玉娟 10 岁的时候,养父患肝硬化腹水,一病不起。从此丁玉娟要侍候患病的养父,还要照料不懂事的堂弟。家里的面粉吃完了,小玉娟要骑着自行车驮上小麦到二里以外的丁庄磨面。她用自行车驮着养父去看病。尽管她尽心照料,还是没能挽救养父的生命。1994 年 4 月,与她相依为命的养父,丢下两个孩子,离开了人间。丁玉娟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农历七月,气温高达 30 多度,玉娟要背着喷雾器给花生、大豆、苹果树打农药。人家成年人打一趟 40 分钟就完了,她得用一个多小时。为补贴生活费用,玉娟在家中饲养了 20 只兔子和一些鸡、鸭、鹅。放学后,小玉娟先到地里锄草。之后,把草打成捆,背回家做饲料,每天早晚两次为家禽搅食拌料。剪兔毛的活儿一般要两个人干,由一人抓住兔子的腿,另一个剪。丁玉娟没人帮助。她想出了办法,先把兔子的腿用绳捆住,然后自己动手剪,攒多了再拿出去卖。家庭负担这么重,小玉娟在学校里学习能跟上吗?回答是不仅跟得上,还处处领先。她在班级里当班长,老师不在的时候,她组织同学们上自习,教室里静悄悄。她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同学们都听她的,她有人格的力量。在小玉娟座位的后一排,有一位曾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同学,走路时腿脚不利索。每逢下雨下雪,玉娟便经常背着这位同学上学回家。这位女同学的个子和玉娟差不多高,玉娟背上她很吃力,走在满是泥泞的土路上,有时满身湿透,分不出是汗水还是雨水。有时在路上滑倒,满身是泥。就这样,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背到五年级。因此,那位女同学从没因为天气不好而误过课。1993 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有一道数学题怎么都做不出来。看着养父和堂弟都已睡熟了,玉娟悄悄下了炕,拉开房门。门外寒风卷着沙土扑面而来,她裹紧衣服,走进了漆黑的夜幕里。她顶着寒风来到离家二里多路的葛庆连老师家,葛老师见衣衫单薄的玉娟冻得脸色发青,连忙把她拉到火炉旁,问:“玉娟,先烤烤火,什么事这么急?10 点多了还大老远地跑来。 ”玉娟说:“对不起,打扰老师休息,有道题我怎么也不会做。 ”葛老师为玉娟讲解完,已很晚了,便说:“这么晚了,别回家了,和我女儿一起睡吧。 ”玉娟婉言谢绝:“谢谢老师,我还要回去照顾俺爸爸和弟弟。 ”说完,匆匆离去。养父病危的那一个多月,她只好停学了,但功课一点没落下。晚上,小玉娟一手拍着弟弟,哄他入睡,一手拿着课本对着微弱的灯光自学功课。在那段时间里,她每天晚上到同村的同学家,问老师白天讲的啥,留下哪些作业,回家后抽空自学功课,做作业,第二天让同学把作业带给老师批改。从入学到五年级(人民日报报道她事迹的时候,她是五年级学生),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丁玉娟的成绩在班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丁玉娟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奖状。刘岩松、丁玉娟的故事讲完了。从这两个孩子的事迹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刘岩松、丁玉娟的年龄比张华还要小。张华爸爸砸断了腿,固然不幸,但是已经接上了,不久即可痊愈了,骨折痊愈后,一般都不会留什么后遗症。与那两个孩子的家庭比起来,张华的家庭不知幸运多少倍。既然孩子年龄比较大了,家庭又没有太大的不幸,家长是否应该去掉那些多余的担心,是否应该直截了当地把孩子爸爸受伤的事告诉孩子,然后和孩子一起去医院把他的爸爸接回家来养伤?这样做,引导孩子为家庭分忧,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孩子增强责任感,增强生存能力,激发出孩子心灵深处自强不息的力量。当孩子觉得困难多的时候,不妨给他讲一讲刘岩松、丁玉娟的事迹。人家是孩子,咱也是孩子。人家家庭那么苦,那么难,那么穷,学习成绩还那么优异,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自己负担重呢?多给孩子讲几遍刘岩松、丁玉娟的故事吧!每讲一遍,孩 子也包括我们自己,都会增强一些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都会强化这样一种认识,为家庭,为别人分忧会使人活得更坚强。作者:魏书生/p张华的父亲在建筑公司当工人,经常在外地施工,上个月施工中砸断了左腿,抢救及时,骨头接上了。但这消息没让读初二的孩子知道,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最近医生建议,最好把孩子父亲接回家来养伤,那样更利于恢复。张华母亲想接回来,但怕孩子知道了受刺激,又怕家庭负担重了,孩子跟着分心,问我怎么办。我想向家长介绍两个孩子的经历。一个孩子叫刘岩松,家住湖北荆沙市。他1983 年出生,到今年也不过 13 周岁。岩松的母亲是弱智,父亲身体也不好。他 10岁那年,父亲卧床不起了,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10 岁孩子的肩上。他要洗衣、做饭、买粮、买菜、给父亲煎汤熬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有一天,回家做饭,菜还没买,他实在忙不开了,心生一计,写了一张纸条,交给弱智的母亲,又给了母亲一点钱,耐心地告诉母亲把钱和纸条交给市场上那位摊主,便能买回菜来。第一次,母亲果然完成了任务,他高兴极了,弱智的母亲也能为家庭分忧了。一次,去买菜的母亲,天黑了还没有回来。他去找,很晚了,才见到母亲的身影。走近了,听母亲一边喊着“真好吃!真好吃”一边吃零食。原来,他的母亲发现零食好吃,便把家里的钱偷出来买了零食。岩松流泪,伤心,埋怨母亲,更心疼母亲。没钱了,他只好硬着头皮去父亲的工厂借,借来以后,把钱藏起来,不让母亲发现。他精打细算地分配父亲那点工资,每月节省下 3 元钱,用来给母亲买零食,自己却从来不吃。孩子家庭负担这么重,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呢?岩松在班里是副班长。在家里,他照顾父母成了习惯,在学校,他也总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帮助别人。他学习勤奋,持之以恒,考试成绩排在全年级前三名。他还是校田径队的运动员,参加市运动会,获得全市 800 米跑第三名。他参加了学校的号队,还担任主号手。显然,家庭的重担不仅没把他压垮,反倒使他成了生活的强者,成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另一个孩子叫丁玉娟。她是山东省 XX 县郭庄乡徐洪庄小学的学生,她也出生在 1983 年。1995 年 10 月 25 日的人民日报以好孩子丁玉娟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丁玉娟出世 8 个月的时候,生母便离家出走,把她丢给了养父;后来她的二婶也因熬不过苦日子,把丁玉娟的堂弟也丢给了她的养父。丁玉娟 10 岁的时候,养父患肝硬化腹水,一病不起。从此丁玉娟要侍候患病的养父,还要照料不懂事的堂弟。家里的面粉吃完了,小玉娟要骑着自行车驮上小麦到二里以外的丁庄磨面。她用自行车驮着养父去看病。尽管她尽心照料,还是没能挽救养父的生命。1994 年 4 月,与她相依为命的养父,丢下两个孩子,离开了人间。丁玉娟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农历七月,气温高达 30 多度,玉娟要背着喷雾器给花生、大豆、苹果树打农药。人家成年人打一趟 40 分钟就完了,她得用一个多小时。为补贴生活费用,玉娟在家中饲养了 20 只兔子和一些鸡、鸭、鹅。放学后,小玉娟先到地里锄草。之后,把草打成捆,背回家做饲料,每天早晚两次为家禽搅食拌料。剪兔毛的活儿一般要两个人干,由一人抓住兔子的腿,另一个剪。丁玉娟没人帮助。她想出了办法,先把兔子的腿用绳捆住,然后自己动手剪,攒多了再拿出去卖。家庭负担这么重,小玉娟在学校里学习能跟上吗?回答是不仅跟得上,还处处领先。她在班级里当班长,老师不在的时候,她组织同学们上自习,教室里静悄悄。她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同学们都听她的,她有人格的力量。在小玉娟座位的后一排,有一位曾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同学,走路时腿脚不利索。每逢下雨下雪,玉娟便经常背着这位同学上学回家。这位女同学的个子和玉娟差不多高,玉娟背上她很吃力,走在满是泥泞的土路上,有时满身湿透,分不出是汗水还是雨水。有时在路上滑倒,满身是泥。就这样,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背到五年级。因此,那位女同学从没因为天气不好而误过课。1993 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有一道数学题怎么都做不出来。看着养父和堂弟都已睡熟了,玉娟悄悄下了炕,拉开房门。门外寒风卷着沙土扑面而来,她裹紧衣服,走进了漆黑的夜幕里。她顶着寒风来到离家二里多路的葛庆连老师家,葛老师见衣衫单薄的玉娟冻得脸色发青,连忙把她拉到火炉旁,问:“玉娟,先烤烤火,什么事这么急?10 点多了还大老远地跑来。 ”玉娟说:“对不起,打扰老师休息,有道题我怎么也不会做。 ”葛老师为玉娟讲解完,已很晚了,便说:“这么晚了,别回家了,和我女儿一起睡吧。 ”玉娟婉言谢绝:“谢谢老师,我还要回去照顾俺爸爸和弟弟。 ”说完,匆匆离去。养父病危的那一个多月,她只好停学了,但功课一点没落下。晚上,小玉娟一手拍着弟弟,哄他入睡,一手拿着课本对着微弱的灯光自学功课。在那段时间里,她每天晚上到同村的同学家,问老师白天讲的啥,留下哪些作业,回家后抽空自学功课,做作业,第二天让同学把作业带给老师批改。从入学到五年级(人民日报报道她事迹的时候,她是五年级学生),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丁玉娟的成绩在班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丁玉娟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奖状。刘岩松、丁玉娟的故事讲完了。从这两个孩子的事迹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刘岩松、丁玉娟的年龄比张华还要小。张华爸爸砸断了腿,固然不幸,但是已经接上了,不久即可痊愈了,骨折痊愈后,一般都不会留什么后遗症。与那两个孩子的家庭比起来,张华的家庭不知幸运多少倍。既然孩子年龄比较大了,家庭又没有太大的不幸,家长是否应该去掉那些多余的担心,是否应该直截了当地把孩子爸爸受伤的事告诉孩子,然后和孩子一起去医院把他的爸爸接回家来养伤?这样做,引导孩子为家庭分忧,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孩子增强责任感,增强生存能力,激发出孩子心灵深处自强不息的力量。当孩子觉得困难多的时候,不妨给他讲一讲刘岩松、丁玉娟的事迹。人家是孩子,咱也是孩子。人家家庭那么苦,那么难,那么穷,学习成绩还那么优异,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自己负担重呢?多给孩子讲几遍刘岩松、丁玉娟的故事吧!每讲一遍,孩 子也包括我们自己,都会增强一些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都会强化这样一种认识,为家庭,为别人分忧会使人活得更坚强。作者:魏书生/p张华的父亲在建筑公司当工人,经常在外地施工,上个月施工中砸断了左腿,抢救及时,骨头接上了。但这消息没让读初二的孩子知道,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最近医生建议,最好把孩子父亲接回家来养伤,那样更利于恢复。张华母亲想接回来,但怕孩子知道了受刺激,又怕家庭负担重了,孩子跟着分心,问我怎么办。我想向家长介绍两个孩子的经历。一个孩子叫刘岩松,家住湖北荆沙市。他1983 年出生,到今年也不过 13 周岁。岩松的母亲是弱智,父亲身体也不好。他 10岁那年,父亲卧床不起了,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10 岁孩子的肩上。他要洗衣、做饭、买粮、买菜、给父亲煎汤熬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有一天,回家做饭,菜还没买,他实在忙不开了,心生一计,写了一张纸条,交给弱智的母亲,又给了母亲一点钱,耐心地告诉母亲把钱和纸条交给市场上那位摊主,便能买回菜来。第一次,母亲果然完成了任务,他高兴极了,弱智的母亲也能为家庭分忧了。一次,去买菜的母亲,天黑了还没有回来。他去找,很晚了,才见到母亲的身影。走近了,听母亲一边喊着“真好吃!真好吃”一边吃零食。原来,他的母亲发现零食好吃,便把家里的钱偷出来买了零食。岩松流泪,伤心,埋怨母亲,更心疼母亲。没钱了,他只好硬着头皮去父亲的工厂借,借来以后,把钱藏起来,不让母亲发现。他精打细算地分配父亲那点工资,每月节省下 3 元钱,用来给母亲买零食,自己却从来不吃。孩子家庭负担这么重,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呢?岩松在班里是副班长。在家里,他照顾父母成了习惯,在学校,他也总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帮助别人。他学习勤奋,持之以恒,考试成绩排在全年级前三名。他还是校田径队的运动员,参加市运动会,获得全市 800 米跑第三名。他参加了学校的号队,还担任主号手。显然,家庭的重担不仅没把他压垮,反倒使他成了生活的强者,成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另一个孩子叫丁玉娟。她是山东省 XX 县郭庄乡徐洪庄小学的学生,她也出生在 1983 年。1995 年 10 月 25 日的人民日报以好孩子丁玉娟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丁玉娟出世 8 个月的时候,生母便离家出走,把她丢给了养父;后来她的二婶也因熬不过苦日子,把丁玉娟的堂弟也丢给了她的养父。丁玉娟 10 岁的时候,养父患肝硬化腹水,一病不起。从此丁玉娟要侍候患病的养父,还要照料不懂事的堂弟。家里的面粉吃完了,小玉娟要骑着自行车驮上小麦到二里以外的丁庄磨面。她用自行车驮着养父去看病。尽管她尽心照料,还是没能挽救养父的生命。1994 年 4 月,与她相依为命的养父,丢下两个孩子,离开了人间。丁玉娟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农历七月,气温高达 30 多度,玉娟要背着喷雾器给花生、大豆、苹果树打农药。人家成年人打一趟 40 分钟就完了,她得用一个多小时。为补贴生活费用,玉娟在家中饲养了 20 只兔子和一些鸡、鸭、鹅。放学后,小玉娟先到地里锄草。之后,把草打成捆,背回家做饲料,每天早晚两次为家禽搅食拌料。剪兔毛的活儿一般要两个人干,由一人抓住兔子的腿,另一个剪。丁玉娟没人帮助。她想出了办法,先把兔子的腿用绳捆住,然后自己动手剪,攒多了再拿出去卖。家庭负担这么重,小玉娟在学校里学习能跟上吗?回答是不仅跟得上,还处处领先。她在班级里当班长,老师不在的时候,她组织同学们上自习,教室里静悄悄。她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同学们都听她的,她有人格的力量。在小玉娟座位的后一排,有一位曾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同学,走路时腿脚不利索。每逢下雨下雪,玉娟便经常背着这位同学上学回家。这位女同学的个子和玉娟差不多高,玉娟背上她很吃力,走在满是泥泞的土路上,有时满身湿透,分不出是汗水还是雨水。有时在路上滑倒,满身是泥。就这样,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背到五年级。因此,那位女同学从没因为天气不好而误过课。1993 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有一道数学题怎么都做不出来。看着养父和堂弟都已睡熟了,玉娟悄悄下了炕,拉开房门。门外寒风卷着沙土扑面而来,她裹紧衣服,走进了漆黑的夜幕里。她顶着寒风来到离家二里多路的葛庆连老师家,葛老师见衣衫单薄的玉娟冻得脸色发青,连忙把她拉到火炉旁,问:“玉娟,先烤烤火,什么事这么急?10 点多了还大老远地跑来。 ”玉娟说:“对不起,打扰老师休息,有道题我怎么也不会做。 ”葛老师为玉娟讲解完,已很晚了,便说:“这么晚了,别回家了,和我女儿一起睡吧。 ”玉娟婉言谢绝:“谢谢老师,我还要回去照顾俺爸爸和弟弟。 ”说完,匆匆离去。养父病危的那一个多月,她只好停学了,但功课一点没落下。晚上,小玉娟一手拍着弟弟,哄他入睡,一手拿着课本对着微弱的灯光自学功课。在那段时间里,她每天晚上到同村的同学家,问老师白天讲的啥,留下哪些作业,回家后抽空自学功课,做作业,第二天让同学把作业带给老师批改。从入学到五年级(人民日报报道她事迹的时候,她是五年级学生),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丁玉娟的成绩在班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丁玉娟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奖状。刘岩松、丁玉娟的故事讲完了。从这两个孩子的事迹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刘岩松、丁玉娟的年龄比张华还要小。张华爸爸砸断了腿,固然不幸,但是已经接上了,不久即可痊愈了,骨折痊愈后,一般都不会留什么后遗症。与那两个孩子的家庭比起来,张华的家庭不知幸运多少倍。既然孩子年龄比较大了,家庭又没有太大的不幸,家长是否应该去掉那些多余的担心,是否应该直截了当地把孩子爸爸受伤的事告诉孩子,然后和孩子一起去医院把他的爸爸接回家来养伤?这样做,引导孩子为家庭分忧,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孩子增强责任感,增强生存能力,激发出孩子心灵深处自强不息的力量。当孩子觉得困难多的时候,不妨给他讲一讲刘岩松、丁玉娟的事迹。人家是孩子,咱也是孩子。人家家庭那么苦,那么难,那么穷,学习成绩还那么优异,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自己负担重呢?多给孩子讲几遍刘岩松、丁玉娟的故事吧!每讲一遍,孩 子也包括我们自己,都会增强一些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都会强化这样一种认识,为家庭,为别人分忧会使人活得更坚强。作者:魏书生/p

    注意事项

    本文(为家庭分忧能使孩子更坚强)为本站会员(漫****)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