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CT与磁共振在神经系统的应用

    • 资源ID:11902792       资源大小:22.81MB        全文页数:17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5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CT与磁共振在神经系统的应用

    CT与磁共振在神经系统的应用与磁共振在神经系统的应用 1 影像设备影像设备 l 普通 X线设备(照片、透视) l CR、 DR l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l 超声( A超、 B超、 M超、彩色多普勒) l 计算机体层摄影( CT) l 磁共振成像( MRI) l 核医学( SPECT、 PET) 2 螺旋螺旋 CT与普通与普通 CT比较比较 l 扫描、成像速度快( 1sec) l 容积成像 (减少和避免隔、漏) l 空间分辨率提高 l 多种 2D、 3D后处理 实现仿真内窥镜技术 3 螺旋螺旋 CT3D图像图像 4 5 仿真内窥镜仿真内窥镜 6 螺旋螺旋 CT与与 MRI比较比较 螺旋 CT MRI ( 优点) (缺点) l 扫描速度快 扫描速度相对慢 l 空间分辨率高 空间分辨率相对低 l 骨化、钙化敏感 骨化、钙化不敏感 l (缺点) (优点) l 单一参数成像 多参数成像,有助鉴别诊断 l 单一断面成像 任意方向直接成像,有助定位 l 软组织分辨率低 软组织分辨率较 CT高 l 受骨伪影干扰大 无骨伪影干扰 l 需造影剂 显示血管 不需造影剂可很好显示心脏、血管 l 有 X线辐射 无放射性损伤 目前认为神经系统检查中 MRI有其它检查不可比拟的优越 性 7 1.5T磁共振功能优势 美国 GE1.5T双磁共振机在 软件方面具有并行采集处 理功能,在硬件方面具有 先进的体部、头颅、心脏 八通道线圈和全脊柱线圈 等,扫描速度快,图像质 量清晰, 能够进行弥散成像( DWI )、 脑功能成像、胆道水 成像( MRCP)、 泌尿系统水成像( MRU)、 全下 肢血管成像、心脏成像等,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1.5T磁共振功能优势 新一代的 GE1.5T磁共振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GE) 的最新突破性专业技术,与原磁共振相比,通用公司以 其卓越的性能在 性噪比、扫描速度和分辨率 三个最重要 的方面进行了磁共振发展史上最重大的革新。 前所未有的扫描速度、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可以 实现颅脑解剖结构、弥散功能、颅内血管等的高质量成 像,还能够完成心脏、血管、肝脏、肾脏、胰腺、骨关 节及软组织等诸多脏器成像;可以显示良好组织解剖结 构,敏感发现微小病变,观察微小器官,为患者提供全 方位无损伤的高级影像解决方案。 其先进的应用软件系 统对急性脑梗塞早期诊断 、胰胆管造影、泌尿路造影和 椎管造影有着精确的诊断质量。 独有的实时交互式成像软件:可 实时 得到扫描的层 面图像 ,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扫描方式,代表着磁共振 未来的发展方向。 9 CT和和 MRI增强的意义增强的意义 l 发现平扫不能显示的病变 l 确定病变范围 l 了解病变内部情况和周围关系 l 区别病变与水肿 l 了解某些病变是否处于活动期(如 MS) 10 11 螺旋螺旋 CT和和 MRI的临床应用的临床应用 l 中枢神经系统 l 消化系统 l 呼吸系统 l 泌尿系统 l 生殖系统 l 骨与关节 l 其它 12 神经系统的应用神经系统的应用 l 发育不良与变异 l 肿瘤 l 脑血管病变 l 炎性病变 l 脑变性病 l 外伤 13 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先天性脑发育畸形 14 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先天性脑发育畸形 l 结节性硬化 脑脊膜(脑膜脑 膨出) l Chiari畸形 脑裂性空洞脑 l 先天性空洞脑 胼胝体发育不全 l Dandy-Walker综合征 l 中线颅内脂肪瘤 15 结节性硬化结节性硬化 l 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改 变为多系统错构瘤,主要累积室管膜下,若累 积 III、 脑室可出现脑积水。全人口占 1 / 10万 。 l 典型表现:皮脂腺瘤、癫痫、智力减低 l CT优于 MRI l CT表现:室管膜下多发结节性钙化, 50%以上 为双侧多发。 16 结节性硬化 17 结节性硬化 18 结 节 性 硬 化 19 脑脊膜(脑膜脑)膨出脑脊膜(脑膜脑)膨出 l 颅腔内容物因先天性颅骨缺损而疝出颅外,成 为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常见枕囟、眉间囟 。前者包括硬膜和蛛网膜,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含脑脊液;后者还包括脑实质,甚至脑室。 l 临床表现:出生后即可发现颅外软组织肿物, 质软有搏动。 l MR、 CT各具特点, CT可以显示颅骨缺损、膨 出的软组织肿物。 MR可以显示膨出的软组织 肿物并能分辨内容物结构,对颅骨缺损的显示 不如 CT。 20 21 Chiari畸形畸形 l Chiari畸形又称扁桃体延髓联合畸形,主要累及脑干和 小脑,分三型。 l 型。小脑扁桃体下移入椎管, 脑室位置正常, 44 56%合并脊髓空洞症 l 型。小脑扁桃体下移入椎管, 延髓、 脑室拉长, 几乎均伴有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 l 型。极罕见,具有 型特征并伴有枕部及颈部脑膜 脑膨出。 l 临床症状: 延髓症状,马褂式分离感觉障碍,大小鱼 肌萎缩等。 l MR表现: 颅底凹陷,齿状突移位,小脑扁桃体下移, 延髓和 脑室拉长,其它(透明隔缺如,灰质移位等 ) 22 Chiari畸形 型 23 Chiari畸形畸形 型型 24 空洞偏右 25 脑裂性空洞脑(畸形)脑裂性空洞脑(畸形) l 脑裂性空洞脑 (Schizencephaly)又称脑裂 畸形,是一种大脑发育畸形,属神经元 移行异常。 l 部位: 额后、顶前皮质区(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多伴灰质移位。 l MR优于 CT, 表现为额后顶前宽窄不一的 CSF信号(密度)裂隙,由脑室面伸至脑 内面,表面为灰质。横跨大脑半球的脑 裂是本病的特征。 26 脑脑 裂裂 性性 空空 洞洞 脑脑 27 先天性空洞脑先天性空洞脑 l 先天性空洞脑( Congenital Porencephaly) 又称 脑穿通畸形,是由于胎儿发育过程中脑破坏所 致的局部脑组织丧失。 l 部位:常位于额后、顶前,与脑室和蛛网膜下 腔相通。 l MR优于 CT, 表现为额前顶后叶区 CSF信号( 密度)的囊腔,多为楔形,外宽内窄,与脑室 脑沟相通,中线结构偏患侧。 28 先先 天天 性性 空空 洞洞 脑脑 29 胼胝体发育不全胼胝体发育不全 l 胼胝体发育不全包括胼胝体缺如和部分缺如, 胎儿感染或缺血是胼胝体发育不全的重要原因 。遗传也是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原因之一。可伴 有其它发育畸形,如脂肪瘤,脑裂畸形等。 l 临床表现 :癫痫,智力低下等。 l MR优于 CT。 矢状位显示胼胝体部分或全部缺 如;冠状位和横断面显示双侧脑室额角 “八 ”字 分离,三脑室扩大上移。 30 胼胝体缺如并中线脂肪肿瘤胼胝体缺如并中线脂肪肿瘤 31 胼胝体缺如并中线脂肪肿瘤胼胝体缺如并中线脂肪肿瘤 32 胼胝体缺如 33 胼胝体缺如 34 胼胝体缺如 35 Dandy-Walker综合征综合征 l Dandy-Walker综合征是一组先天性脑发 育畸形,又称先天性 脑室正中孔、侧 孔闭锁。主要病理改变为小脑蚓部不发 育或发育不良,后颅窝囊肿,约 25%病 人小脑缺如,蚓部常并有其它畸形(如 中线结构发育不良、灰质移位等)。 l 临床表现:主要见于婴儿和儿童,头颅 前后径增大,囟门扩大,颅压增高征。 36 l MR优于 CT。 表现为小脑蚓缺如或变小 ,小脑发育不全,后颅窝增大, 脑室 扩大、后移且与扩张的枕大池相通,脑 室系统呈积水状,横窦和窦汇位于人字 缝之上(此为本病典型表现)。 37 Dandy-Walker综合征 38 Dandy-Walker综合征 39 其它畸形和变异其它畸形和变异 灰质移位 40 灰质移位 41 巨脑回 42 颅面裂中线脂肪瘤 43 巨大枕大池 44 五、六脑室形成 45 脑血管病脑血管病 l脑梗塞 l腔隙性脑损害 l静脉窦血栓形成 l颅内出血 l颅内动脉瘤 l脑血管畸形 lGalens静脉瘤 l烟雾病 46 脑梗塞脑梗塞 l 一、分类 : 脑血量减少 梗塞 l 脑血质量下降,含氧量不足 低氧血症性脑梗塞 (脑缺氧) l 脑动脉阻塞性脑梗塞 l 血栓形成( 82%):动脉粥样硬 l 化 血管闭塞 梗塞 l 脑动脉阻塞性脑梗塞分 l 栓塞( 18%):颅外栓子 阻塞 l 血管 梗塞 l 病理: 局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脑缺血 l 几种情况 : 血管闭塞过程急,侧枝循环良好,可不出现梗塞。 侧枝循环不建立或形成不足,出现梗塞。 血管闭塞过程慢 ,侧枝循环不良,梗塞严重。 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对侧代偿, 可不出现症状 ; 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大脑前后动脉不形成侧 枝循环,大面积梗塞。 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侧枝循环存在, 但形成不良,梗塞区大大缩小。 ( 转下页 ) 47 l 血液动力性脑梗塞 l 病理:心搏出量下降,血压异常 脑血流量改变 脑一过性或不 可逆水肿和坏死。包括低血流性脑梗塞和高血压性性脑梗塞。 l (早期发现、对症治疗、控制原发病症可以减轻和避免脑梗塞发 生 ) l 低氧血症性脑梗塞 l 病理: CO中毒、酒精中毒、过敏反应等 HBO2 低氧血症 脑 缺氧、梗塞。 二、脑缺血性脑梗塞的病生理基础 脑组织缺血缺氧后,维持脑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能量供应发生 障碍(脑 C没有储存能量的能力)。此后,脑组织无氧代谢增加, 产生过量乳酸(含量 16mmol / 100g时,脑 C会发生致死性损害) 。 脑组织缺血缺氧后,使脑内脂肪分解酶激活,脑内脂肪游离酸 增加,加重对神经 C的毒害。 脑组织缺血缺氧后,造成钙通道改变,脑内钙浓度增加,对神 经 C产生损害。 48 l 三、临床表现: 40岁以上为多,最多见于 55 65岁。表现为头晕头疼及神经症状,部分病人 有呕吐、昏迷和三偏症状,重者表现为意识丧 失,两便失禁,瞳孔散大甚至脑疝。 l 四 CT和 MR检查 l CT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仍有一定限度,大约有 20%出现漏、误诊,一般在发病 1624h后明确 诊断。 MR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较其它影像学 设备有明显优势,不仅能早期诊断脑梗塞,而 且能显示 CT不易发现的小脑、脑干梗塞。根据 统计,发病 24h内的脑梗塞 90%以上能被 MR显 示,而 CT仅显示 60%左右。 MR功能成像更具 优势,包括弥散加权( Defusion imaging)、 灌 注成像( Perfusion imaging)。 49 CT和 MR表现 50 左大脑中动脉梗塞(动脉炎所致) 51 多发脑梗塞 52 左小脑半球梗塞 53 右枕叶区脑梗塞 54 左颞叶区脑梗塞 55 大面积脑梗塞 56 大面积脑梗塞 57 出血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 l 出血性脑梗塞指在脑梗塞基础上原梗塞灶内 发生出血。 l 病理 : 闭塞动脉血栓自溶或抗凝治疗后 破裂(继发性); 动脉闭塞不全,部分梗 塞后又有血液流入(原发性); 相应静脉 闭塞,淤血返流(继发性) ; 梗塞区毛细 血管大量开放,通透性增加和破坏(继发性 ) ; 侧支循环形成后血液流入梗塞区 (继发 性)。 l 部位 :一般在皮质深部,常见于深层皮质和 最深的脑回皱折处。由于多为斑片状出血, 因此与常见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 58 l 临床表现 : 脑梗塞后症状再次加重; 仅有脑梗塞症状; 少数人症状改善 。 l CT表现 :中心型。出血位于梗塞中心 ,显示混杂密度,即在低密度内有高密 度。此类往往梗塞面积较大。边缘型 。出血在梗塞外周,量较小。以上一般 兼而有之。 l MR表现 :早期不如 CT敏感,亚急性期 典型,其改变大致同后面介绍的脑出血 。 59 左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血性梗塞 60 出血性梗塞 61 腔隙性脑梗塞与脑腔隙腔隙性脑梗塞与脑腔隙 l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发生在中线周围直径 15mm 的小灶梗塞,主要位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和桥 脑。一般不涉及视放射,胼胝体和脊髓。 l 脑腔隙是指脑实质内含脑脊液的潜在腔隙,产生 原因很多,包括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塞和其它血 管病变引起的腔隙病变,腔隙性脑梗塞占 92%以 上。 l 病理: 腔隙性脑梗塞发生于豆纹动脉、丘脑穿支 动脉等微循环较少的小动脉末端,范围较小。一 般在 2 3 mm, 可大到 15mm或更大。 62 临床症状: 常见纯运动或纯感觉或二者兼之的 功能障碍,部分伴失语。约 20%表现为 TIA。 MR优于 CT CT表现: 腔隙性梗塞较小时( 23mm) 不易 发现(主要是指普通 CT), CT发现腔隙性梗 塞一般在 48 72h后,形态上多为圆形、卵圆 形,大小一般 15mm, 多数伴脑萎缩。位置 多在基底节、内囊区、丘脑、脑室旁深部白质 、桥脑。一般不强化。 MR表现: 可以较早和较多发现腔隙性梗塞, 尤其桥脑梗塞,呈长 T1长 T2信号。 63 右豆状核腔隙性脑梗塞 64 左丘脑腔隙灶左丘脑腔隙灶 65 l 多 发 性 梗 塞 66 脑干腔隙性梗塞 67 静脉窦血栓形成静脉窦血栓形成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是引起脑静脉回流障碍和脑脊液循环障碍的主 要原因。 病因 :非感染性(外伤、严重贫血、妊娠、严 重脱水等)和感染性(头面部感染、化脓性脑 炎、脑脓肿、败血症等) 临床症状 :常不典型,一是局灶性神经症状, 如肢体瘫痪、抽搐、颅神经麻痹等。二是全身 症状,如发烧、意识障碍、头疼、呕吐等。 68 MR优于 CT。 CT表现 :可见硬膜窦、脑表面静脉 和深部静脉密度增高。 +C后显示闭 塞静脉、硬膜窦区脑皮质强化(由 于 V回流障碍和 BBB破坏所致),有 的还可见特征性的 “空三角征 ”即表 现为 “ ”硬膜窦断面,中心不强化 而周围强化。 MR表现 :敏感度较高,而且可较早 发现,可见扩张且不流空 V窦。 69 横 窦 血 栓 70 静 脉 窦 血 栓 71 治 疗 后 72 静 脉 窦 血 栓 73 脑出血脑出血 l 脑出血包括损伤性和非损伤性两大类, 原发性出血占中风综合征的 10%左右, 绝大多数患者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其次为脑血管畸形和动脉瘤,少数见 于肿瘤出血,全身出血性疾病 (早产儿 ), 脑血管淀粉样变。 l 脑出血约 80%发生在大脑半球, 20%发 生在小脑和脑干。是临床致残致死的主 要原因之一。 74 l 病理: 脑血管病变、变性 破裂、出血 l 发生部位 基底节 52% 丘脑 25% 大脑半球 8% 小脑 6% 脑干 4% 其它 5% 出血部位 比率 75 l 临床症状: 突发神经障碍,数小时内达到高峰迅速 出现偏瘫、失语和意识障碍。 l 出血分期: 超急性期( 46h); 急性期( 7 72h); 亚急性期( 4d 2w); 慢性期( 3w 后 )。 l 出血的演变过程: HbO2(非顺磁性物质) Hbd (有顺磁性) FeHb (明显顺磁性物质) 含铁血 黄素(不溶于水) l CT表现: 新近出血为相对均匀高密度, CT值 50 80Hu,甚至达 90Hu,亚急性期以后逐渐变为混杂密 度和低密度。 l MR在亚急性期后表现较为典型。 l 脑出血的 MR信号变化 76 左基底节出血脑室贯通 77 右外囊区脑出血右外囊区脑出血 半月后复查 78 左侧丘脑出血(亚急性) 79 左侧顶枕叶脑出血左侧顶枕叶脑出血 80 左侧顶枕叶脑出血(亚急性左侧顶枕叶脑出血(亚急性 ) 81 脑干出血 82 桥脑出血(慢性期) 83 蛛网膜下腔出血 84 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 l 动脉瘤是动脉壁局限性扩大形成的,壁仅有内 膜和外壁,分先天和后天两种,是蛛网膜下腔 出血的主要原因。常见于 50 70岁。 l 分类:按形态分囊状动脉瘤(不对称囊状扩张 ),占 90%左右;梭性动脉瘤(均匀纵向扩张 ),占 10%左右。 l 按大小分为小型动脉瘤( 1.0cm); 大型动 脉瘤( 1.0 2.5cm) 和巨大动脉瘤( 2.5cm) 。 85 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 部位 临床统计 尸检统计 颈内动脉系(包括脉络膜前动脉、 眼动脉、后交通动脉分枝开口处) 37% 26% 大脑中动脉 20% 39% 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 32% 24% 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5% 8% 其它 6% 3% 86 l 临床表现 :局限性或弥漫性头疼是最常 见症状,破裂出血后可引起昏迷、瘫痪 、失语、复视等。 l CT表现 :显示动脉瘤呈稍高密度,较小 动脉瘤显示率不足 30%。 l MR表现 :显示流空的瘤体及内部结构, 如血栓、瘤周出血、夹层等。 87 左左 颈颈 内内 A 瘤瘤 l 左 88 同上一病例 89 动脉瘤并出血动脉瘤并出血 90 动脉瘤并出血动脉瘤并出血 91 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 l 动静脉畸形( AVM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l 海绵状血管瘤 l 毛细血管扩张症 l 静脉血管瘤(极少见) 92 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 AVM) l 动静脉畸形( AVM) 常见, 3 / 4位于幕上,大 脑中动脉供血区最常见。 l 病理 :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一根或多根增粗 的动脉和静脉分别担负供血和引流血管,缺乏 毛细血管床。 l 临床表现 :出血、癫痫、头疼。 l MR优于 CT。 CT仅显示病区出血或钙化。 MR 可显示流空的血管团,出血时依时间不同表现 多样。 93 左顶叶 AVM 94 右大脑前动脉 AVM 95 右大脑中动脉 AVM 96 右大脑后动脉 AVM 97 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 l 特殊的血管畸形, 3 / 4位于幕上,主要在大脑 皮层,钙化不足 30%。 l 病理: 有许多壁很薄的血窦腔组成,由纤维 组织分隔。 l 临床表现: 癫痫发作和脑出血。 l MR优于 CT。 CT可显示病变高密度,有强化。 MR呈长 T1长 T2, 流空不明显,高信号周围常 见特征性低信号环( “铁环 ”征) 98 左顶叶海绵状血管瘤 99 海绵状血管瘤 100 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101 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脑外海绵状血管瘤 l 病理特点 : 有学者认为其起源于脑外硬膜血管 系统或是微动脉的扩张。是由密集而扩大的血 管构成,管壁由菲薄的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组成,缺乏弹力纤维和肌层,管壁内常有血栓 形成,病灶内有时可见数目不等的片状出血以 及坏死囊变区。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 40 50岁中年女性 , 主要临床症状有海绵窦内第 、 、 及 颅 神经受压所致障碍。病变侵犯垂体可引起肥胖 、闭经。 102 右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103 海绵状血管瘤 术后复发 104 Galens静脉瘤静脉瘤 l Galen静脉即大脑大静脉,是一种 A V短路,其静脉 壁局部膨出,瘤形扩张 Galen静脉瘤,实际也是 Galen静脉畸形。少见,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 1 5%。 一般不形成血栓。 l 临床表现: 头大,颅压增高症等。 l CT和 MR诊断价值相近,均具特征性。 l CT表现 为大脑大静脉区及四叠体池内境界清楚的圆 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密度均匀且近血液,部分有边缘 钙化。 +C均匀强化。 l MR表现 为大脑大静脉区及四叠体池内境界清楚的圆 形或类圆形流空信号;出现湍流时 T1 T2信号可不均 勻。 105 Galens静脉瘤 106 Galens静脉瘤 107 烟雾病烟雾病 烟雾病 (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症 & moya - moya disease)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主要发生在儿 童和老年人。 病理改变 :颈内 A床突上段、大脑前中 A和基底 A远段狭窄或闭塞 脑底部形成异常丰富的侧 支循环(壁菲薄) 脑底部异常血管网 MR优于 CT。 大脑中 A流空减轻,邻近可见异 常流空的血管(侧支循环),患侧或双侧基底 节区显示无数点状、细条状低信号。亦可见半 球内梗塞灶。 108 109 Moya-moya Disease 110 脑部炎性病变脑部炎性病变 l 脑膜炎、脑膜脑炎 l 脑脓肿 l 颅内结核 l 脑囊虫病 l 单纯疱疹性脑炎 l 弓形体病 l 爱滋病 111 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 l 脑膜炎多为血行播散,少数为直接蔓延,病原 为细菌和病毒。 l 病理 :炎症 脑膜、脑表面血管充血, BBB破 坏 渗出液充填蛛网膜下腔 CSF循环障碍 交通性脑积水。 l 晚期,脑膜增厚,出血,并发脑炎 脑膜脑炎 l 引起血管炎 梗塞 l MR优于 CT。 典型表现为脑膜和脑表面弥漫性 长 T2高信号,常见交通性脑积水,严重者可见 静脉窦血栓,梗塞和脑内异常信号。 112 脑膜脑炎 113 脑膜脑炎 114 多发脑炎 115 病 毒 性 脑 炎 116 脑膜脑炎 117 脑膜脑炎 118 脑脓肿脑脓肿 l 病理: 脑炎未经有效治疗 脑脓肿 脑炎中央坏死 脓腔 肉芽组织生长 脓壁 l 四个阶段: 早期脑炎,晚期脑炎,早期 脓壁形成和晚期脓壁形成 l CT、 MR价值相近。见下表 119 分期 时间 病理特征 CT表现 MR表现 早期脑炎 期 晚期脑炎 期 早期脓壁 形成期 晚期囊壁 形成 13d 49d 1014d 14d 血管充血, C中毒水 肿,脑软化,血管周 围炎性浸润 C外水肿 ,毛细血管 增生,坏死中心形成 中心液化坏死,脓壁 形成( 2层:内肉芽组 织,外胶原反应) 囊壁 ,边缘清楚,( 3层:内肉芽组织,中 胶质反应,外成行胶 质 C 局部低密度水 肿,可见脑回 状强化 脑水肿 ,延 迟扫描环状强 化,可变为全 病灶强化 薄壁均匀环状 强化,周围血 管源性水肿 环状强化厚、 不规则,可见 子灶 长 T1、 长 T2 病变范围 , 增强 MR显示 BBB比 CT敏 感 -C 长 T1长 T2 , +C环状强 化 强化大致同 前 120 左顶叶脑脓肿 121 右额叶脑脓肿 122 右额叶脑脓肿 (同上一病例) 123 耳源性脑脓肿 124 左 顶 叶 脑 脓 肿 125 左枕叶脑脓肿左枕叶脑脓肿 126 脑脓肿脑脓肿 127 左枕叶脑脓肿左枕叶脑脓肿 128 颅内结核颅内结核 l 发生: 主要有肺、骨关节和泌尿生殖器官的结 核通过血行传播而来。 TB脑膜炎(脑底):软脑膜、蛛网膜炎 症 l 颅内 TB TB瘤:局限性 TB性脑炎 TB瘤(肉芽肿炎性组织) CT、 MR表现: 阻塞性脑积水;脑底密度(信号)异常 , +C明显;脑内局灶性低密度(信号);类圆形结节 或环形增强;脑梗塞等。 129 结核性脑膜炎积水 130 右颞叶区结核 131 术后病理脑结核 132 脑结核 133 脑囊虫病脑囊虫病 l 脑囊虫病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寄生虫感 染,是猪肉绦虫寄生人脑引起的疾病。 l 分型:脑实质型、脑膜型、脑室型和混 合型。 l CT、 MR表现相近,可表现为炎症,积 水,圆形囊性病变,囊内可见附壁结节 (头节), +C囊壁增强 / 不增强,囊内 小点状增强。 134 左顶叶囊虫病 +C 135 多发囊虫病 136 囊虫病 +C 137 脑囊虫病脑囊虫病 138 脑变性病和脑白质病脑变性病和脑白质病 l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Binswangers disease) l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 l 脑白质病(多发性硬化,肾上腺脑白质 营养不良等) l 肝豆状核变性 139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l 1894年由 Binswangers最初提出, 60岁以上约 4%患此病。 l 病理 :大脑半球深穿支 A变性,血管周围间隙 扩大 半卵圆中心、室旁白质局限或弥漫脱髓 鞘或坏死、小灶性梗塞,胼胝体不受累。 l MR优于 CT。 双侧半卵圆中心和室旁白质不甚 对称长 T1长 T2信号,无占位效应;脑萎缩。 140 皮 质 下 动 脉 硬 化 性 脑 病 141 皮 脑 142 皮脑 143 脑白质病脑白质病 脱髓鞘白质脑病 多发性硬化 进行性多发性白质脑病 播散性坏死性白质脑病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继发性白质脑病(缺氧、感染、外伤、缺血等)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髓鞘发育不良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Canaran氏病 先天性代谢异常 144 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 l MS( Mutiple Sclerosis) 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 鞘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病因尚不明确。 有的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与 病毒感染或遗传有关。 l 病理 : “斑块 ”是其独特病理特征,斑块内髓鞘 破坏,轴突完整。 l 临床表现 : 20 40岁好发, 65岁以上极少,发 作性加重和自发性缓解是其特征。 40%左右以 视神经炎为首发症状(眼球疼痛,视力丧失, 数周缓解 ); 约 60%表现脊髓或脑干症状(复 视、眼颤、共济失调、膀胱功能障碍等)。 145 l 临床诊断 :依据 临床发作超过 1次; 病灶 超过 1处; 不能用其它病因解释; 影像学 表现。 l 部位 :室管膜下,视神经及脊髓 l CT、 MR表现 : MR显著优于 CT l CT表现 :脑室旁室管膜下多发低密度,可见 环状或结节状强化。 l MR表现 :脑室旁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长 T1 长 T2信号,有 “垂直脱髓鞘 ”表现, +C可有不同 程度强化。脑干和颈髓也可见到。 T1显示比血 管性白质病和 SAE明显。 146 MS 147 MS 148 MS 149 MS ( 同上一病例) 150 +C l MS 151 MS ( + c) 152 炎性脱髓鞘炎性脱髓鞘 治疗后 153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l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ALD) 是一种 较少见的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多发 于 3 12y男孩,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功 能障碍,视物模糊或失明等。 l 病理 :脑白质自后向前脱髓鞘,呈对称 性,可累及胼胝体。 l MR优于 CT。 T2像显示脑白质高信号, 主要位于枕顶颞交界处,特点是病变有 后向前进展。 154 ALD 155 ALD 156 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 l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 Wilson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好发 10 25岁。 l 病理 : 血浆铜蓝蛋白缺乏 肠道超常吸收铜 铜沉 积于组织和器官,包括肝、肾和基底节(主要是豆 状核的壳),角膜色素环( K-F环)。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铜量 ,血清铜蓝蛋白 。 l 发生在脑内 胶质 C增生,组织软化。 l MR优于 CT诊断。 l CT表现 :豆状核异常低密度,多为双侧,多发者也 可类累及丘脑、尾状核,部分病例出现脑萎缩。 l MR表现:基底节区长 T1、 长 T2信号(胶质 C增生所 至)。 157 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 158 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 159 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 160 鉴 别 诊 断 脑脓肿与囊性胶质瘤 、转移瘤 脑炎与脑梗塞、胶质 瘤 161 病例一 162 病例二 囊性胶质瘤待照 163 病例三 环形强化转移瘤照片待照 164 病例四 165 病例五 166 病例六 167 病理结果 病例一 脑脓肿 病例二 星形细胞瘤 IIIIV级 病例三 肺癌脑转移 病例四 脑炎 病例五 脑梗塞 病例六 星形细胞瘤 168 鉴别诊断 病例一、二、三影像鉴别要点: 相同点: 鉴别要点: 169 鉴别诊断 病例四、五、六 i影像鉴别要点: 相同点: 鉴别要点: 170 谢谢大家! 171

    注意事项

    本文(CT与磁共振在神经系统的应用)为本站会员(闯荡)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