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难点一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二百家争鸣的局面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Tag内容描述:<p>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概览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先秦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发展情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要介绍儒家思想在西汉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第3课宋明理学 主要介绍宋朝和明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主要介绍明清时期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出现的一些进步现象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课标要求: 1.知道。</p><p>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 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百家争鸣(含义 、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影响) 本课知识梳理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仁 、民本思想、教育思想 孟子:仁政思想、民贵君轻思想、性善思想 荀子:“仁义”、“王道”、性恶论 三、道家和法家:老子、庄子、韩非子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 现 1、 “百家争鸣”含义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针对社会上 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发表不同看法,。</p><p>3、第1课 “百家争鸣”和 思想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 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 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p><p>4、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演变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 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 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 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 长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 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 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 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 他的学生。</p><p>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p><p>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p><p>7、必修3历史同步教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p><p>8、第1课 “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 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 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p><p>9、1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3 4 所谓“百家”,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 道家、法家等。 所谓“争鸣”,指春秋 战国诸子百家针对当 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争相发表不同的见 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 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一、“百家争鸣” 5 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孔 子 孟 子。</p><p>10、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概览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先秦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发展情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要介绍儒家思想在西汉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第3课宋明理学 主要介绍宋朝和明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主要介绍明清时期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出现的一些进步现象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课标要求: 1.知道。</p><p>11、第十二单元 中国 古代主流思想的演 变和科技文化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考纲要求考情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从考查的力度上看,新课标地区 高考一直比较重视对本单元的考查, 并且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2010年新 课标地区高考涉及本单元的有12道选 择题,2道非选择题;2011年有12道选择 题,1道非选择题;2012年有11道选择题 ,3道非选择题。从考查的内容上看,重 在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百家争 鸣”、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古代文 学艺术也是重点考查的区域。从题型 上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较少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p><p>12、第一单元: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1、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思想各指什么? 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文化,如夏历、商代 甲骨文、周礼、春秋战国百家思想等等 主流思想: 指在国家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与国家统 一相联系,秦时法家为主流思想,汉初黄老思想 为主流思想,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 儒学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2、中国传统儒学经历了哪几个重大发展时 期?在每一时期又有哪些代表人物与思想? 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春秋战国:在百家争鸣中逐渐形成 汉武。</p><p>13、铜鼓中学历史组1 百家争鸣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p><p>14、第第1 1 课课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和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教九流 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 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人们又把 它作为贬义词,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教、释教、道教三种 教派。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 战国时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 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 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 局面。 。</p><p>15、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2)具体原因________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________讲学。2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________。(2)儒家:________、孟子和________。(3)墨家:墨子。(4)法家:商鞅、________。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p><p>16、山东曲阜祭孔仪式,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海外孔子学院分布图,第一课“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卢氏一高 段小田,何谓“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p><p>17、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 学习目标【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2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二 知识准备(参阅必修1第1课,必修2第1课,第4课)1了解西周时期的相关制度(1)政治:(2)经济:(3)教育: 三 学习内容: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中的人性论,体现了哪家学派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人性的善恶?2 影响诸子百家对社。</p><p>18、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高中历史(必修三) 主讲:孟琴,历史课件,电影孔子海报 电影描写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影片的背景时代为“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中原大地冲突与战争不断。原来地位低下的士族阶层, 也渐渐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视。士族开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渐渐的形成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现象百家争鸣。,思考:何谓“百家争鸣”。</p>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相关PPT文档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hemt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ppt
高二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1(人教版必修3).ppt
人教版必修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ppt
2014高考复习资料26“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
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段小田)终极版.ppt
高中历史课件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必修三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ppt
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人教版必修三).ppt
历史: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3).ppt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ppt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2014届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复习课件.ppt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3(人教版必修3).ppt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相关DOC文档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2.doc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1.doc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doc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无答案)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