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习题课。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丰富度通常用的统计方法是( )。第04章 种群和群落。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2)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Tag内容描述:<p>1、4.1 种群的特征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习目标:1、说出种群的特征及各特征之间的关系。2、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学习重点:种群的特征及各特征之间关系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二 阅读教材、自主解标级问题一:种群密度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 内同种生物的 。种群密度:种群在 或 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 的数量特征常用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 _____法。a. 样方法适用范围:常用于 和 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思考: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多大为宜?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计数原则是什么?b.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p><p>2、4.3 群落的结构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学生看书用30分完成学案。学习目标: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学习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理解群落的结构特征二 阅读教材、自主解标A级问题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群落是__________________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级问题二:群落的物种结构1观察课本72页图4-8和图4-9,思考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别?由此。</p><p>3、4.2 群落的数量变化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学生看书用30分完成学案。学习目标: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习重点: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变化学习难点:构建种群增长的数量模型二 阅读教材、自主解标A级问题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以 为横坐标,以 _______为纵坐标,即可画出种群增长曲线。A级问题二: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 阅读课本66页第3-5段,思考:1、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呈现何种增长方式。</p><p>4、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习题课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学生看书用30分完成学案。教学目标:复习第四章重点知识二 阅读教材、自主解标1 种群密度的概念及调查方法:2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及存在条件?3 群落的概念及丰富度:4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5 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有几种6 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演替的类型学三 合作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 1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2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解释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p><p>5、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自 主 学 习,代替,被彻底消灭了,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火山岩,土壤条件,繁殖体,过量,速度,方向,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的道路,我国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可持续发展,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相同吗?你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不相同。因为初生演替起始条件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起始条件比较肥沃和温和,甚至有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思考,新 知 解 读,1过。</p><p>6、第四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B)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解析本题考查对生物群落相关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内生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在一个池塘中有许多种生物,不仅有水藻、金鱼藻等植物,还有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的鱼构不。</p><p>7、群落的演替习题课课程标准描述群落的演替()大纲标准描述群落的演替()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的过程。本节课以“退耕就能还林吗?”、“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等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弃耕农田中的物种取代过程,逐步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最终抽象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与机制,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异同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最后,鼓励学生探讨演替理论在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深。</p><p>8、第2节种群的数量的变化一基础训练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曲线增长 B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C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和人类活动等2.模型建构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常用方法,下列各项中,属于建构数学模型的是 ( )A.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B.制作DNA双螺旋模型C.建立血糖调节模型 D.建构种群增长模型3.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0.2保持不。</p><p>9、第四章第4节 群落的演替一、选择题1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解析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达226种,说明土壤条件等仍然存在,属于次生演替。2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群落,近30年发生。</p><p>10、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基础训练: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座山上的所有植物 B一个池塘C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 D一片草地上的全部生物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 A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 B种群年龄组成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3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 )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必须逐一计数该地域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C对某种。</p><p>11、第4节 群落的演替一基础训练1.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3.下列群落的演替类型中,属于。</p><p>12、第四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一、选择题1下表的群落中,以数字15代表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其中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D)群落ABCD物种1304000物种220002物种3020358物种4302125物种5005122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下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幅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最符合的是(D)解析坐标图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4幅营养关系图中,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表示甲、乙之间的竞争关系(甲、乙均以丙为食),D表示捕食。</p><p>13、4.3群落的结构1教学目标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辨析群落的种间关系重点辨析群落的种间关系难点辨析群落的种间关系教学过程时间设计意图个人备课一、检查预习检查世纪金榜自主预习【50】完成情况。二、导入新课以问题探讨导入三、推进新课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群落的物种组成/作用:是区别_________的重要特征。衡量指标:_______,即群落中_________的多少。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_____,海拔越高,群落的丰富度越___。3、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_________。</p><p>14、4.1种群的特征(练习课)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重点查缺补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难点查缺补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时间设计意图个人备课一、 知识点总结1.种群的概念及举例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3.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2)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_________的不可忽视的因素。(3)年龄组成:预测_________的变化趋势。(4)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4.种群的空间特征二、习题讲解世纪。</p><p>15、实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 研究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丰富度通常用的统计方法是()A样方法B标志重捕法C目测估计法 D记名计算法2 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当海拔高度上升时温度下降 B空气逐渐稀薄 C阳光照射到山坡的角度变小 D高处云量增大 3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p><p>16、实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某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绘出海拔高度与物种数目的关系图(如图),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B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2 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有较强活。</p><p>17、第04章 种群和群落能力测试A卷(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2 生态学家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出种群的存活曲线。某野生鱼类和人类的存活曲线分别属于A 和 B.和 C.和 D.和3.下图的曲线分别表示有关生物学过程,对其曲线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A点只有呼吸作用,D点只有光合作用B在乙图B点时,害虫种群中抗药个体所占百分比小于在A点时害虫种群中抗。</p><p>18、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项目内容课题种群数量的变化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2)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2、能力目标(1)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2)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教学重、难点1、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根据建构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p><p>19、4.1种群的特征1.下列环境中的生物,构成一个种群的( )A.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B. 一个狼群C. 一片森林中的鸟D. 一个草原上的羊 2.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 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B.目前的年龄组成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4.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 B C D5.下列各项中。</p><p>20、4.2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课)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重点查缺补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难点查缺补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时间设计意图个人备课一、 知识点总结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二、习题讲解世纪金榜课时作业本“课时作业十三”三、习题巩固1、下左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