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二节 气质的差异与管理。第五章 个体心理与管理。一般知觉过程 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分类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第二节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提出了如下四种人性假设及其对应的管理理论。3、角色标准的研究 ①情绪情感方面的角色标准。第三章 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
管理心理学课堂笔记Tag内容描述:<p>1、二)提高激励水平的因素,1、提高外激励水平有三个因素: Eia:提高职工完成任务的期望值; Eej:完成任务获得奖酬的期望值; Vej:获得奖酬要有价值、有意义。,2、提高内激励水平有三个因素: Eia: Vit:提供工作本身的效价。 Via: 3、内外综合有5个因素。,六、公平理论 (一)公平理论的基础与提出,来源于费斯汀格1957年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亚当斯在论文对于公平的理解(1963)、在社会交换中的公平(1965)及合著论文工人关于工资中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效率的关系(1962)、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中,提出了公平理。</p><p>2、第八章 团体行为与管理,第一节 团体的概述,一、什么是团体 (一)团体的概念,团体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彼此间相互交往与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组织集体形态。,(二)团体的主要特征和条件,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2、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成员之间,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有“同属一群的感受”,行为上相互依赖与作用。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三)集体与团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团体的高级形式被称之为集体。只。</p><p>3、三)怎样提高领导影响力?,1、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 (1)应加强自我意识与品德修养; (2)不断加强学习,包括理论、专业、管理、信息、教育、心理等多学科的知识; (3)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水平; (4)密切联系群众,注意自己的情操修养。 (5)在成功、失败中培养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2、注意权力性影响力:审慎用权、秉公自律、用人授权、实事求是、群众监督; 3、注意领导法则、修养与艺术 领导法则(组织、管理、用人原则) 领导修养(知识、能力、情绪、品德、自我、人际等) 艺术:职能(传统与现代)艺术;工作有效性。</p><p>4、3、态度转变过程 (1)说服信息内容本身是否系统、正确、课信?以及要求是否难以做到? (2)情感的迁移作用 (3)说服信息是否有一致性、矛盾性、是否收到反驳?,4、说服结果 (1)态度改变 (2)坚持原有态度,贬低、歪曲、拒绝说服信息,或采取鸵鸟政策。,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1、信息接受者原来的态度;智力与个性;个人与团体关系;免疫机制。 2、信息发出者专长与权威;人格与可靠性;人际关系与受欢迎程度(自己人、名片效应);,3、信息过程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单面与双面宣传;情绪与恐惧;宣传要求; 4、情境与环境分心易被说服。</p><p>5、二)态度形成、转变的过程,凯尔曼(HKelman)认为,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过程包括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 1、服从: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 2、同化:是指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3、态度内化是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完全形成或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阶段。 4、在这三个阶段中,服从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必经阶段。同化是中间环节,内化是态度完全形成的阶段。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任何。</p><p>6、第七章 态度与管理,第一节 态度的概述,一、什么是态度 (一)定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对象极其广泛,既有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这些不同的态度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二)态度的心理结构,1、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某种事物的评价。 2、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情绪体验。 3、意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的反应倾向,即个体准备对某种事物作出何种反应。意向不是行动本身,而是作出行动前的心理倾向。,4、人的态度构成有时是单一。</p><p>7、四)自我实现者的15种积极人格特征:,1、认识与正视现实; 2、认可与接纳自我及他人; 3、言行坦率与表现自然; 4、以工作事业为中心; 5、有独立与自主性需要; 6、有自主与自制能力,与环境保持和谐、 7、对日常生活有欣赏力和审美体验;,8、有高峰或顶峰体验; 9、同情与关心他人; 10、人际关系深刻; 11、对人民主平等与谦虚; 12、信守道德标准; 13、诙谐幽默与风趣、 14、富有创造性; 15、不随波逐流等。,(五)自我实现的8个途径,1、投入和入迷; 2、成长选择; 3、自律内控; 4、真诚坦率; 5、前四步综合; 6、聪明智慧; 7、。</p><p>8、3、目标的分类有: 目标导向行为(预备或准备行为)、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间接目标行为、替代目标行为等; 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 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产值、产量等物质性目标与技术、能力、文化、思想等观念性(心理性)目标。,4、目标选择的主要标准 目标的价值或效价标准; 目标的期望(可能性)与概率标准; 目标的低消耗标准; 目标丰富性标准,即一举多得; 目标的最佳化或满意化标准。,(三)动机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1、活动动机与目的的一致性,两者都属于动力系统的范畴,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致性的具体体现之一;。</p><p>9、3、激励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 心理紧张与 外部刺激 动机目标 导向行 为 目标行为 需要满足与紧张性解除,产生新的需要、反馈等。,(三)需要、激励与管理的关系,1、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基础和动力源泉;激励与动机是同义词,它是行为的动力系统;管理乃是控制和驾驭人的动力系统及人的行为的手段、方法和策略。 2、这三者在人类的行为活动中统一起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定的需要往往有其特定的激励来满足,一定的激励又往往需要一定的管理方法与策略才能唤醒、激活。,3、有效的管理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来。</p><p>10、第三节 性格的差异与管理,一、性格的概述,1、定义: 性格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构成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2、性格的特性,(1)态度与行为的结合 (2)社会制约与后天形成性 (3)稳定性及可塑性 (4)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或人格特性,3、性格和气质的关系,联系: 都是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都有相对的稳定性; 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非常密切。,气质影响性格,(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表现出同样的性格,但是性格差异也很大; (2)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性格影响气质,虽然气。</p><p>11、第二节 气质的差异与管理,一、气质的概述 1、定义,气质是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的,表现在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中的,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日常称性情、脾气、秉性。,2、气质的特性,气质具有先天性。 气质作为个性特征,具有典型稳定与的特性。但是,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变。 在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气质可以被掩蔽,也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改造。 气质的动力性特点(指强度、速度、倾向性、灵活性等)。不受需要与动机制约。,二、气质类型及其特点,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p><p>12、第五章 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一节 能力的差异与管理,一、能力的概述,1、定义: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从联系上看: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而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会促进能力的发展。,从区别来看: 定义不同; 范畴与特性不同,能力属个性,知识技能掌握属心理过程;,概括程度不同; 发展过程也不同,随年龄增长,能力的发展呈倒“U”形,而知识技能则越来越丰富。,3、能力与活动的关系 活动是能力形成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能力又是人的活动成功与实现的保证。,4、能力与遗。</p><p>13、内容介绍,一般知觉过程 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分类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第一节 一般知觉,一、知觉的概念、过程与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1)从反映的观念看 (2)从信息加工的观念看,(二)知觉过程,搜寻选择信息 回忆补充信息 加工组织过程 解释与命名活动,(三)知觉的种类,1、依分析器不同 视、听、嗅、味、触摸、运动、平衡等,2、依客观对象的空间特性不同 (1)大小知觉 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像大小 动作大小 物体主体的远近,(2)形状知觉 物体的客观轮廓 轮廓在头脑中的反映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构图原则,(3)方位知觉 判。</p><p>14、第二节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人性假设的提出及其内容要点 1、麦格雷戈(19061964),“真正的问题在于管理者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改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如何执行的问题便成为细枝末节了”。(管理理论X或Y的抉择-企业中的人性方面,1960年),2、雪恩的四种人性假设,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与组织心理学家也出版了组织心理学一书,提出了如下四种人性假设及其对应的管理理论。 从时代背景、人性假设的提出、对应的管理理论、代表人物、管理的特点(管理重点、管理职能、奖惩措施、领导体制)简介如下:,(1)经济人假设,20世。</p><p>15、二)人际知觉,(三)角色知觉,1、什么是角色? 概念:处于一定社会地位(身份、职业、职位等)的个体,依据社会的期望与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2、什么是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以及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3、角色标准的研究 情绪情感方面的角色标准; 动机方面的角色标准; 社会服务与贡献方面的角色标准; 社会地位标准; 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角色标准。,4、角色知觉的若干效应 角色期望效应(雅格布松和诺森塔尔的实验及皮克马利翁效应);,角色丛、角色库与角。</p><p>16、第二节 社会知觉,一、什么是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提出 武德沃斯(R、S、Woodworth,1934)、布鲁纳(J、S、Bruner,1947)提出: 知觉新概念是:“知觉过程的社会决定”、“人对社会客体的知觉过程”。,(二)概念 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 (三)作用 社会认知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是管理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认识社会能学会适应与生存;认识他人知人善任;认识团体学会竞争与合作;认识职业角色学会创造;认识自我学会发展与成长。,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一)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p><p>17、2)同企业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 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 雪恩的四种人性假设与对应的管理理论;,(3)企业中的“非正式团体”与“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布雷德福的“敏感训练法”等; PAC模型,(4)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的研究 组织气氛 企业形象评估 CI战略设计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5)企业中领导方式的研究 领导性格、作风、行为与权变(或情境)理论等。,第三节 现代“管理科学”学派,一、发展的趋势特点,二战后的管理形势逐渐向经营国际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生产社会化、组织系统规模化方向发展。。</p><p>18、二)早期工业心理学家的贡献 1、胡戈闵斯特伯格(HMunsterberg1863-1916),是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他1885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1892年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创建心理实验所,后来该所成为工业心理学运动的奠基石。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一书,此书在1913年被翻译成心理学与工业效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