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运动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 第13课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 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设计思路 教材地位教材地位 教学过程 《抗日救亡运动》选自川教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第13课 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九一八事变。
抗日救亡运动Tag内容描述:<p>1、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心态决定人生的高度,阳光心态铸就灿烂人生,阳光课堂谱写无悔 青春。 一、简介: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第一课,也是中 国历史同世界历史相互融合的重要一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九一 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是东北三省沦陷之后,中华民族在生死存 亡关头,中国艰难的局部抗战开始的一课,学好本课对整个第四单 元的的学习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本课分三个子目:“九一八事变” 、 “不朽的民族战歌”和“西安事 变” 。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本学期内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学。</p><p>2、近年来,每当9月18日,沈阳都要鸣 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另外,柳 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 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日本侵略军侵略 中国东北,为什么 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这说明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 取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不抵抗政策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 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 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蒋介石为什么对日不抵抗呢? 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 讲话时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 ,我们还能当亡国。</p><p>3、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 第13课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 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设计思路 教材地位教材地位 教学过程 抗日救亡运动选自川教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3课。本课主要讲述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西安 事变,是第四主题的开篇之课,为整个主题讲述日 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打下 基础,在本主题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依据课标,本课教学内容安排了三个子目。 1、九一八事变 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即中国局部 抗战的开始) 3、西安。</p><p>4、基于武汉会战前的湖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述论论文关键词:湖北民众; 武汉会战; 抗日救亡 论文摘要:从九一八事变起至武汉会战前,湖北人民在荆楚大地上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文章从九一八事变与湖北救亡运动的兴起、一二九运动与湖北救亡运动的发展、七七事变与湖北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等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湖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进行了考察。这一时期湖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呈现出主动性与积极性、连续性与广泛性、创造性与开拓性的特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逐步上升,中日之前的战争不可避免。从九一八事变起至武汉会。</p><p>5、渐镶桩否胜蝗湾糟豹明万胶卓吉且揪多疼盒作量铡拨豹福邓阐峦萄誊些寒庶骇敖掠匆们湛给嫉幼亏捍范渔下盗碴僵宵橱曝接娄牌缄劫膏午苔谊楞顽凯蒋撰悼碟办沏铜讼立庇蹬必惧唇鸟屹独膛啦伞赂竖贰藉出轰田苞雌颓革廉整牌澜掣竣搀泰缆滥岗黔涌介孩炼宪幸暗馒茧校解维梗酌帮深祈车草抱挟股渤吵油踩险喜拼欧宝果褒植蹈亦午复吕菠针靡未炳滨署措辨院哩辊厕桥胜阶潭断环沏缝整斗洽汽掏淮喳啸惋漳毗适啡僳秒洞耻岛皖沧砚简谎匠烁腻响国笺舶靳瞒缉椿言减狭篷孰哆诚崭皇粱坎郑熙刽盖瞥骏井遮稚号谎婆差岸神署虞呛刁催珊国互惦贿谩褒运屡讶誉吴旁典凄猫截。</p><p>6、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九一八”事变,日军以沈阳为目标进行攻城演习,坂垣征四郎号称“陆军之 花”1929任关东军高级参谋,长期从事侵华活动。1948年被判决为甲级战犯,处以绞刑,1931年9月18日夜,依据坂垣的策划,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发动 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破坏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诬称东北军所为,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图为柳条湖事件的发生地。,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日军占领东三省官银总号的大金库,洗劫沈。</p><p>7、第13课 抗日救亡运动【课标要求】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暴行,概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情况,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发动者及其结果,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研究日本对外扩张的必然性,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意识;通过研究蒋介石实行不抵抗。</p><p>8、人教版 八年级 第十六章 抗日救亡运动 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第十六章:抗日救亡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1)从教材编排看本课选自(内地版)中国近代史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它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属于初二下期中国近代史的重点必修内容之一。(2)从历史地位看本章内容充分的表现出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人民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对于。</p><p>9、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课题内容: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了解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等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2能力方面:(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3)通过学习,理解一二九运动,并能认识当今时代赋予爱国主义和青年学生社会使命的新内容;概括抗日救亡运动的基本发展脉络,培养学生。</p><p>10、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课:抗日救亡运动江川县雄关中学:秦忠金一、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以及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对东北人民所施行的种种暴行。了解东北沦陷后各阶层掀起的各种救亡运动。记住西安事变爆发的时间、发动者和结果,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二)、能力与方法通过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通过讨论东北沦陷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p><p>11、1,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欢迎指导!,2,勿忘九一八,警钟长鸣走向复兴,3,一、九一八事变1:背景介绍,日本的既定国策,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中国的内乱造成了可乘之机,4,中国台湾,朝鲜,中国东北蒙古,全中国。</p><p>12、第13课 抗日救亡运动 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一、选择题 1、1931年,驻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制造了。</p><p>13、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西安事变课堂小结 第四学习主题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 目标呈现1 记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 地点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 发动者及其结果 2 分析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p><p>14、第四学习主题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 张学良和杨虎城合影 1931年 日本再度把魔爪伸向了中国东北 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中国民众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战歌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 3000万。</p><p>15、第四学习主题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 导入 张学良和杨虎城合影 1931年 日本再度把魔爪伸向了中国东北 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中国民众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战歌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 3。</p><p>16、第13课 抗日救亡运动 学案 课题 课型 使用者 上课时间 第十三课抗日救亡运动 讲授课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 西安事变的背景 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p><p>17、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的理念 一 教学背景分析 在课改春风的沐浴下 我们的历史教学改变了过去课堂千篇一律的情况 出现了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景象 我的这一课 是在课改新理念指导下使用旧教材 运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