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第9课 秦统一中国。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历史这门学科主要是学习人类的历史。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11课 西汉建立和。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Tag内容描述:<p>1、稻地中学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 审批人: 编号: 执教人: 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 班级:七年级 课题:秦朝的统一 ;秦的暴政与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 重点难点: 重点: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认识秦统一的意义;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事实, (3)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稠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评价秦始皇; 独立自学: 一、秦朝的统一 1、从。</p><p>2、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 北京人还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 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 会。 5、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7、 山顶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别的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山。</p><p>3、学 程 导 航”课 时 教 学 计 划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共 几 课 时 1 教 学 内 容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 几 课 时 1 课型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和其所代表的原始社会历 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2、了解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和其所代表的原始社会历 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教 学 重 难 点 1、 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2、由于所学内容距今久远,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充分利用一些图片,发挥学生的 想象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 教 学 资 源 预 习 。</p><p>4、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选择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 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 是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2某同学利用暑假准备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A陕西省 B北京市 C云南省 D浙江省 3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方便 现象首次得益于发明了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造纸技术 D制墨技术 4你认为最有可能住在右图所示房屋的人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5小明。</p><p>5、复习学案( 3) 统一的国家建立(一) 【复习导航】 一、 “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统一时间:公元前 221 年 都城:咸阳 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 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统一文字 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扩大疆域,稳定边境,巩固统一 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至南海 秦始。</p><p>6、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 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 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 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 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 类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 5 课时 课型 新。</p><p>7、学 程 导 航”课 时 教 学 计 划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共 几 课 时 1 教 学 内 容 17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 几 课 时 1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 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 学 资 源 预 习 设 计 学程导航第 58 页请你思考。</p><p>8、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10 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执教人:塘边中学 刘仲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秦的统一及为巩固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讨 论归纳试评秦始皇措施所起作用,学会初步分析问题。 (2)通过对秦始皇本人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培养辩正认识历 史人物及事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通过温故知 新、创设情境展示图表等方法,达到调动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目 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 (1)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p><p>9、第第1212课课 大一统的汉朝大一统的汉朝 汉朝汉朝 西汉西汉 东汉东汉 一、文景之治一、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三、东汉的统治三、东汉的统治 学学 习习 内内 容容 项羽 前206年前202年 楚汉争霸 刘邦 刘邦胜出 建立汉朝 定都长安 西汉建立的时间?西汉建立的时间? 开国皇帝?开国皇帝? 都城?都城? 公元前公元前202202年年 刘邦刘邦 长安长安 西汉建立庆功宴西汉建立庆功宴 (导入框)(导入框) 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 经济形势?经济形势? 民失民失作业,而大饥谨。</p><p>10、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导入新课师:展示大禹治水的画面,问图中包含了哪一历史事件?生:大禹治水。师:大禹还有什么历史功绩?生:大禹建立了夏朝。师: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夏朝和夏朝以后的历史又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感受早期王朝的兴盛与衰亡吧。出示课题和内容标准并让学生仔细阅读。二、 落实课标1、自主探究师:每个朝代都有它建立、兴盛和衰亡过程。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出示表格,强调标注课本、同桌讨论。谁还有没。</p><p>11、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效率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七年级新生对历史学习是完全陌生的,一开始总是一头雾水,不知该怎样学。作为教师要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历史课堂,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上课习惯、读书做笔记方法、识图读图方法、使用同步学案方法以及答题技巧等等,从而克服新生学习历史的心理障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使七年级历史教学顺利开展起来。以下以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效率的。二、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p><p>12、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 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 东方六国,扫平天下。但 是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只 存在了15年就迅速灭亡了 ,这是为什么? 长城 阿房宫 秦始皇兵马俑 情景1 据推测,秦朝全国人口有2000万 ,你能算算那时每年服役的人口占总 人口的百分比吗?再想想在2000万人 里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 田的还剩多少? 15% 所剩无几 老百姓生活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 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穷困潦。</p><p>13、七年级上册历史(新教材)习题答案第1课P3问题思考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这种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有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作化石。P5课后活动1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P5课后活动2A是砍。</p><p>14、精品资料为你而备2010-201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填在下面表格中)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 )A300万年 B200万年C170万年D7020万年2.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农耕已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 制作弓箭、烧制陶器 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A. B。</p><p>15、精品资料为你而备1. 修筑在岷江中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 C隋朝大运河D灵渠2. “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A水稻和小麦B水稻和粟 C小麦和粟D水稻和玉米3.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最重要贡献的两位部落联盟的首领是A黄帝和尧B黄帝和炎帝C黄帝和舜D黄帝和禹4.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不断变革,最终导致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p><p>16、小品:“苛政猛于虎” 第 9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创立儒家学派 : 提出“仁”的学说 (包含一切美德) 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对统治阶级提出要求) 孔子 教育上的成就 l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教育思想) l因材施教(教育方法) l老实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 l谦虚好学 l温故而知新(学习方法) l阅读孔子的这三段话,想一想,对你的学 习有什么帮助和指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思想家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说一说日常生 活中的对立面 。</p><p>17、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l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 耕文化的特征,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我国原始农 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进而认识他们对于 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时期文化遗存的图片,学 会提取明显、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的历史知 识,做简单的分析解释或得出简单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创造我国原始农耕文化 的先民们的高超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 共鸣和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增强爱国主义 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l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p>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相关PPT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421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课件(优)
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课件1人教版.ppt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三单元(复习课件).ppt
七年级上册历史1-7课复习提纲.ppt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勃兴》(二)2.ppt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2.ppt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的兴亡》1.ppt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2.ppt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复习.ppt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精品课件.ppt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课件.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ppt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_1ppt课件
2016初一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课件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中华文化的勃兴》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相关DOC文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学案(三)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doc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七年级上册历史新教材习题答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doc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doc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doc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附答案)72010.doc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及汉朝》说课稿.doc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3课远古的传说知能演练提升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七单元测评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人教版.docx
第12课大一统及汉朝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doc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新人教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doc
七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提纲.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