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中位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2. 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2.4 三角形的中位线。2、分别取AB、AC的中点D、E。1.平行四边形(4) 三角形的中位线及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第3课时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Tag内容描述:<p>1、第2课时三角形的中位线1如图18139,在RtABC中,A30,BC1,点D,E分别是直角边BC,AC的中点,则DE的长为()A1 B.2 C D.1图181392如图18140,在ABC中,ABAC,ADBC,垂足为D,E是AC的中点若DE5,则AB的长为 .图181403如图18141,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分别是线段AO,BO的中点若ACBD24 cm,OAB的周长是18 cm,则EF cm.图18141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定理(1)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完整地叙述出这个定理: (2)根据这个定理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并对该定理给出证明5如图18142,在ABC中,D,E,F分别为边AB,BC,C。</p><p>2、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学习目标:1. 掌握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2. 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3. 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二. 重点、难点: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是本部分的重点;而灵活的应用性质解决问题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是难点.三. 知识要点:1. 三角形的中位线:(1)概念: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2)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则DE与BC。</p><p>3、梯形的中位线 说课稿,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法和学法分析,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及所处的地位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的最后一节三角 形、梯形的中位线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完了 图形的旋转、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 中位线知识之后的应用和深化。学习并掌握梯形的 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四边 形中的一些计算问题、证明问题和实践性问题的 能力。另外,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向学生渗透 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p><p>4、2.4 三角形的中位线,情景 引入,合作 探究,课堂 小结,随堂 训练,如图,有一块三角形的蛋糕,准备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要求四人所分的形状大小相同,请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情景引入,A,D,E,F,B,C,1、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2、分别取AB、AC的中点D、E,连接DE,3、沿DE将ABC剪成两部分,并将ADE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后得到CFE的位置,得四边形BCFD,合作探究,并且有: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我们把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数学语言:,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 DEBC,DE=,位置关系,数量。</p><p>5、第3课时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要点分类练夯实基础知识点 1三角形的中位线1在ABC中,D,E分别为BC,AC的中点,AB6 cm,则DE________cm.2在ABC中,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DE3,AB与AC的和为10,则ABC的周长为()A13 B16 C23 D263如图18151,在ABC中,E是AB的中点,F是AC的中点,B50,则AEF________.图18151 图1815242019河北如图18152,A,B两点被池塘隔开,不能直接测量其距离于是,小明在岸边选一点C,连接CA,CB,分别延长到点M,N,使AMAC,BNBC,测得MN200 m,则A,B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5如图18153,在ABC中,DE是中位线(1)若ADE60,。</p><p>6、九年级数学(上)第三章 证明(三),1.平行四边形(4) 三角形的中位线及性质,学好几何标志是会“证明”,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1)理解题意:分清命题的条件(已知),结论(求证);,(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3)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写出“已知”和“求证”;,(4)分析题意,探索证明思路(由“因”导“果”,执“果”索“因”.);,(5)依据思路,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证明过程;,(6)检查表达过程是否正确,完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证明后的结论,以后可以直接运用.,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BC=DA.,定理:平行四边。</p><p>7、摘要:本文从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四个方面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案例。 关键词:三角形中位线;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作者简介:王雪枫,任教于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 授课班级: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九年级(5)班 授课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证明(三)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第三课时)。 一、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所要探究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p><p>8、三角形的中位线 情景创设 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 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 剪一个三角形 记为 ABC2 分别取AB AC的中点D E 并连接DE3 沿DE将 ABC剪成两部分 并将 ADE绕点E旋转180 得四边形DBCF 1 操作 四边形DBCF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 为什么 2 思考 答 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 由操作可知 ADE与 CFE关于点E成中心对称 则CF。</p><p>9、八年级 数学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时间 主备人 潘婷 审核人 吴飞娟 学习内容 三角形的中位线 收获 第二环节 教师讲授 传授新知 内容 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1 定义三角形中位线 强调它与三角形的中线的区别 2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第三环节 师生共析 证明定理 内容 已知 如图6 20 1 DE是 ABC的中位线 求证 DE BC DE 1 2。</p><p>10、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 会区别三角形的中线 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 能正确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 猜想 证明的过程 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际问题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性质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理解归纳 类比 转化等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经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的形。</p><p>11、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 掌握定理 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3 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 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 教学设计 画图测量 猜想讨论 启发引导 三 重点 难点 1 教学重点 三角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