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辨舌
辨发热、口渴、汗出异常、神志异常、痉、厥脱等一辨舌辨舌是温病诊断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凡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温病的常用诊法主要内容温病常用诊法主要内容。温病中的常用诊法主要是辫舌验齿、辨斑疹白pei以及辨神色、辨常见脉...温病常用诊法——舌诊(一)辨舌苔1、白苔(1)苔薄白欠润。湿热证病机复杂。
温病辨舌Tag内容描述:<p>1、温病的常用诊法,主要内容,温病常用诊法主要内容:特色诊法: 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常见症状: 辨发热、口渴、汗出异常、神志异常、 痉、 厥脱等,一 辨舌,辨舌是温病诊断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凡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浅深、予后好坏等,都能客观的反映在舌象上。,辨舌意义,脏腑虚实 气血盛衰 区分病邪类型舌诊 津液盈亏 辨析病变所在病邪性质 了解病势进退邪正消长 判断津液存亡 病位浅深 为治疗提供依据预后好坏,辨舌内容,舌苔色泽、厚薄、润燥(反映卫分。</p><p>2、温病的常用诊法,主要内容,温病常用诊法主要内容:特色诊法: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常见症状:辨发热、口渴、汗出异常、神志异常、痉、厥脱等,一辨舌,辨舌是温病诊断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凡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浅深、予后好坏等,都能客观的反映在舌象上。,辨舌意义,脏腑虚实气血盛衰区分病邪类型舌诊津液盈亏辨析病变所在病邪性质了解病势进退邪正消长判断津液存亡病位浅深。</p><p>3、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温病常用诊法,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温病的诊断方法,不外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温病的临床特点,温病中的常用诊法主要是辫舌验齿、辨斑疹白pei以及辨神色、辨常见脉象、辨常见症状等。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能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四时温病诊断的确立,提供客观的依据。例如察舌苔与舌质的变化,能了解卫气分与营血分的痛变;又如根据头面肿胀,或肌肤丹。</p><p>4、温病常用诊法舌诊,(一)辨舌苔,1、白苔,(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3)苔白厚而粘腻,(4)苔白厚而干燥,(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7)白苔如碱状,(8)白砂苔,(9)白霉苔,2、黄苔,(1)薄黄苔,(2)黄白相兼苔,(3)苔老黄燥裂,(4)黄腻苔或黄浊苔,3、灰苔,(1)灰燥苔,4、黑苔,(1)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2)黑苔干燥或焦枯,(3)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二)辨舌质,1、红舌,(1)舌尖红赤起刺,(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3)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之却干燥无津,(4)舌色淡红。</p><p>5、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温病湿热证辨治思路,吴智兵,前言,湿热病证多发。朱丹溪:“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湿热证病机复杂。薛生白 :“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 湿热证治疗矛盾。吴鞠通:“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一、证候特点,以气分证候为主很少单独卫分证鲜见湿热入营血,但可化燥化火后深入营血,或气分湿热未解而邪热深入营血。后期既可出现温病伤阴的表现,有可出现伤阳的表现。,二、辨治思路,以治热为主还是以治湿为主分解。</p><p>6、温病湿热证辨治思路,吴智兵,前言,湿热病证多发。朱丹溪:“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湿热证病机复杂。薛生白 :“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 湿热证治疗矛盾。吴鞠通:“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一、证候特点,以气分证候为主 很少单独卫分证 鲜见湿热入营血,但可化燥化火后深入营血,或气分湿热未解而邪热深入营血。 后期既可出现温病伤阴的表现,有可出现伤阳的表现。,二、辨治思路,以治热为主还是以治湿为主 分解湿热,治湿为主还是治热为主?,治湿为主还是治热为主?。</p><p>7、温病常用诊法,霍晓清,温病的诊断方法,不外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温病的临床特点,温病中的常用诊法主要是辫舌验齿、辨斑疹白pei以及辨神色、辨常见脉象、辨常见症状等。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能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四时温病诊断的确立,提供客观的依据。例如察舌苔与舌质的变化,能了解卫气分与营血分的痛变;又如根据头面肿胀,或肌肤丹痧等特殊征象的辨别,能确立大头瘟或烂喉痧的诊断。鉴于治疗的正确与。</p><p>8、叶天士对温病舌诊的贡献 单位 10级本中医三班 名称 王巧 学号 136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 是中医临床 问 闻 望 切 四诊之一 望诊 的重要组成部分 舌为心之苗 又为脾之外候 由于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联。</p><p>9、,1,第一节卫气营血辨治理论,.,2,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理论的学术渊源一、立论基础是内经、伤寒论1、内经生理病理2、伤寒论用“卫气营气”阐述,病机,.,3,二、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刘完素(寒凉清热)、罗天益(按邪热部位制方)、张景岳(卫气营血浅深层次结合仲景有关理论阐述温病)吴又可(用气血概念分析温疫病邪)吴鞠通、叶天士、章虚谷、王孟英(补充伏温外发的卫。</p><p>10、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的动态思维观探讨 宋素花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5 摘要 从卫气营血辨证 传变 防治等方面探讨温病的动态思维观 温病整个卫气营血辨证论治过程是在动态中 进行的 既有原则性 又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