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
3、 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A.① B.② C.③ D.④。【学习重点】分析人口变动的原因和类型 【学习方法】综合...。A. 4 B.12 C。3.了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4.使用地理图表分析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和原因。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湘教版必修Tag内容描述:<p>1、高一地理组学案 全力打造一流学科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东部、中部、西部划分的依据和具体内部的差异;2、 了解东部、中部、西部具体的产业结构差异;3、 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4、 理解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及原因;5、 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6、 理解西部大开发的背景、目的、范围和具体措施。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知识疏理】区。</p><p>2、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大气圈 地理环境要素包括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 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 (3)某一要素的改变,还会对其他 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水文 地貌 土壤 气候 生物( 植被 ) 干旱 河流少 内流河 少数耐 旱植物 发育差 肥力低 风积、风蚀地貌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过度砍 伐、开 垦、放 牧等 水土 流失 沟壑纵横 土壤贫瘠 生态恶化 植被 破坏 黄土高原的环境。</p><p>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一、对本章教材的基本看一、对本章教材的基本看 法法 二、对教学要求的几点说二、对教学要求的几点说 明明 三、对活动部分的一些建三、对活动部分的一些建 议议 一、对本章教材的基本看法一、对本章教材的基本看法 ( (一一) )知识框架知识框架 l运用有 关 资料,了解地理 信息系统(GIS )在城市管理中 的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 概念 发展 组成 工作过程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 遥感概念与发展 遥感技术与类型 遥感与资源普查 遥感与环境检测 l结合 实例。</p><p>4、1.3 1.3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 二、地球的公转二、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一)地球公转 概念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具体分析地球公转的具体分析 1 1、方向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2 2、周期周期:365365天天6 6时时9 9分分1010秒秒 1 1恒星年恒星年 3 3、地球公转的、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轨道和速度 表表1.21.2 角速度:近日点(角速度:近日点(1 1月初月初 )快,)快, 远日点(远日点(7 7月月 初)慢,初)慢, 平均每日向东推进约平均每日向东推进约11 。 线速度近日点快,远。</p><p>5、大气环境 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热力环流叙述,错误的是:( )地区间的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成同一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2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高气压带均由冷空气冷却下沉而成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北风 赤道低气压带南邻东北信风带3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也高空气总是由气压低的地方。</p><p>6、学习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2、能够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分析形成的原因。3、了解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成因及其基本特征。,合成卫星影像所显示的地球表层差异性,活动:1.说出陆地表层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地理景观类型。2.箭头所指示的各是哪一自然带?3.在各自然带内部是否还存在着差异?举例说明。,1,4,3。</p><p>7、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4、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高大山地或裂谷带的形成。,喜马拉雅山,华山,请同学们完成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网络图吧。,生长边界,海上-,陆上-,消亡。</p><p>8、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公转的方向,从天北极 俯视 “逆时针”,从天南极 俯视 “顺时针”,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样) 从天北极俯视:逆时针 从天南极俯视:顺时针,公转方向规律,相同点: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 不同点: 1.公转方向“相反”:北“逆”南“顺” 2.太阳位置“相反”:北“右”南“左”,2.公转的周期:,365天6小时9分10秒(1恒星年),近日点 1月初 速度最快,远日点 7月初 速度最慢,3.公转的速度:,在下图中: 1.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找出“近日点、远日点”位置,说出判断依据。,夏至日 6月22日,冬至日 12月2。</p><p>9、南方和北方,南方和北方比较,以平原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棕壤、钙质土、黑土,红壤、砖红壤,读图对比南方和北方 农业生产的区别,北方:煤矿、铁矿、石油丰富,发展重工业,南方:有色金属矿丰富,能源缺乏,发展冶金工业和轻工业,辽中南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旱作为主,东北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工业区),轻工业发。</p><p>10、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从容说课本节教材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部分是以煤炭为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部分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材首先是从自然资源的概念入手,揭示自然资源具有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内涵。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又可以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社会属性),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还属于历。</p><p>11、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p><p>12、网络构建,章末整合,专题讲座 专题一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常见的区域问题治理措施,以上措施类型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和环保措施最为常见。,2因“情”制宜确定治理措施 (1)根据地理问题确定措施 即根据一个区域出现的地理问题,确定该区域应 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非洲突出的问题是人口增长 过快,滥垦、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 草原退化),粮食短缺,政局不稳使经济增长缓 慢。对此应采取的措施分别为: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民族团 结。我国西南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因交通不便,。</p><p>13、第二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必修,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干旱的环境是荒漠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此背景下引起荒漠化的自然条件如下所示:,(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人类活动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水土资源和植被遭到破坏,加剧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例1】 (2010海南)读图,完成(1)(2)题。,(1)图示城市周围区域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是( ) A土壤肥力 B热量 C水 D光照 (2)与同纬度我国东部地区相比,图示。</p><p>14、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读右图,回答13题:1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B C D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B C D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读右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分析回答45题:4图中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B C D5图中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正确的是( )A70 鼓励生育 B60 计划生育C15 采取移民政策 D30 鼓励。</p><p>15、思考? 1858年11月24日,英国多塞特郡法院预定上午十时开庭。法官准时到庭,等到十时零六分,案件的原告还没有到庭。法官就依据原告不遵守时间为理由,作出了不利于他的判决。原告在十分钟后赶到现场,得知已判决,他推理反驳:“我是从家乡提前乘车赶来的,依据家乡车站的时钟,路途经过的时间,我深信完全没有迟到!”经过一场争论,法官只好重新判决。你知道为什么吗?,不同经度不同地方时,引起时间混乱,工作、生活不便,0,180,地球自转方向,国际规定,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时间区域,1、时区的划分:,0,180,地球自。</p><p>16、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教学拟制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能解释并绘制自然地理过程示意图,说明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和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树立地域环境差异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三)教学重点 1、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原理: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p><p>17、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活动:谁能说说这些植物分布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探究:这四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什么会存在差异?,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实践活动 1说出我国铁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及地域分异规律,2说出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原因。,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热带雨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冰原带,苔原带,热带季雨林带,(热量条件),南北更替,东西延伸,高低纬明显,(一)纬度地带地域分异规律, 中纬度地区最明显。</p><p>18、1.(2010上海地理)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光照图的判读,(1)按东、西半球划分,图上阴影部分主要位于________半球,此时甲地地方时是________点。 (2)按南、北半球划分,此时太阳走向点位于________半球,太阳走向点的经度是________。 (3)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________小时。 (4)如果昏线与甲地所在经线的夹角为10,则该日正午时分上海(31N)世博园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面(墙面与地面垂直)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___。,解析: (1)由图中经度变化规律可知,图中。</p><p>19、网络构建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解区,本课时栏目开关,教材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