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心二科所有护士及实习见习护生2017129查房目的掌握预见性思维在房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了解预见性护理的概况一二...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意义二十一世纪心律失常学面临的主要难题发病率高。
心房颤动Tag内容描述:<p>1、心房颤动,1,概述,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成人心房颤动发生率为0.77%60岁以上发生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颤动,2,初发,首次出现,阵发性,7d。自行转复或复律,永久性,不复律,临床表现,房颤分类,3,机制及病因 左房,4,机制及病因,5,临床表现,6,心电图及查体,f波V1、II,QRS无规律,节律不齐强弱不等,7,栓塞事件,来源:左心耳(90%)非瓣膜性房颤卒中:5% /年,一生1/3,8,0分,抗血小板/不用药,1分,口服抗凝药/抗血小板,2分,口服抗凝药,抗凝治疗,2分:抗血小板治疗安慰剂口服抗凝药:华法林,新型: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p><p>2、Welcome!,预见性护理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主 查 人:顾长芝责任护士:王 茜参加人员:心二科所有护士及实习见习护生,2017/12/9,查 房 目 的,掌握预见性思维在房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了解预见性护理的概况,一,二,三,四,五,掌握房颤的定义与判断方法,掌握房颤的并发症及预防,掌握房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查 体,预见性护理,背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定义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提前预知存在的护理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p><p>3、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意义,二十一世纪心律失常学面临的主要难题发病率高:60岁以上发病率达3-10%。医疗费高:高于对恶性肿瘤的费用。机制复杂触发机制维持机制合理治疗能使多数患者改善生活质量,预期生命接近正常。,房颤的特点,查体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缺脉ECGP波消失,代之以f波QRS波呈室上性RR间距不等,房颤形成的条件,驱动/触发肺静脉早搏/放电维持心房肌电传导的各向异性心房扩大,支持房颤触发机制的证据,预激综合症射频消融:Dagres N, et al. Eur Heart J 2001;22:423-427肺静脉消融:Haissaguerre M, et al. N Eng J Med 1998。</p><p>4、心房颤动,武汉科技大学武钢总医院内科教室邓建丽,一、背景危害性,常伴随的临床症状: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和疲乏等。使生活质量下降。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长期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增加血栓栓塞的发生率,若产生心房附壁血栓,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从而增加病死率,尤其是老年人。一些针对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产生副作用,对患者造成危害。成倍增加死亡率。,发 病 率,国外资料人群发病率:0.4%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40岁:0.1%,80岁:2%“孤立性”房颤发生率:1230%心衰和瓣膜病者发病率高,发 病 率,国内资料房。</p><p>5、2017-1-15,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目录,房颤的定义房颤的病因房颤的分类心电图表现房颤的临床表现房颤的体格检查传导发生的问题氧的供应和需求护理干预和措施,1房颤的定义,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波动消失,代之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内多处异位起搏点发生极快而不规则的冲动引起心房不协调乱颤。人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男性大于女性。,2.房颤的病因,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可见于正常人,情绪激动时、手术后、运动或大量饮酒时发生。心脏与肺部疾病患者发生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时亦可出现房颤。</p><p>6、心房颤动,1,最新房颤管理指南,2012 欧洲ESC心房颤动指南2014 美国AHA/ACC/HRS房颤指南 2015 中国: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2016年7月710日,第十四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CAFS 2016),2,主要内容,房颤的定义和分类房颤的流行病学房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房颤的临床评估房颤的治疗目标及策略房颤的抗凝治疗房颤的率律治疗房颤的上游治疗,3,心房颤动的定义,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 (房室传导存。</p><p>7、心房颤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靖江市中医院四病区:邵敏建,心房颤动的定义,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也是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心房由于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进而导致泵血功能下降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可致心室律(率)极不规则。因此,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病人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心房颤动的临床分类,心房颤动的临床分类,急性房颤:指发作时间48h,患者症状明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包括首诊房颤和。</p><p>8、1 6 心房颤动 房颤 发病机制 2008 12 01 23 01 近十年对心房颤动 房颤 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 三大经典机制的再认识 2 对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 电重构 离子重构的认识 3 对房颤基因机制的认识 一 对经典机制的再认识一 对经典机制的再认识 在近代对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中 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设或学说 较为经典 的有 多发子波折返假说 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p><p>9、1 健康人心脏的工作方式健康人心脏的激动是从窦房结开始的,窦房结发出节律整齐的激动(60100次/分),然后激动依次通过心房、房室结传至心室,使整个心脏规律协调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以满足身体的需要,这种心律称为窦性心律。2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一般人群的总患病率在0.4,成人患病率在0.5%0.95%之间,60岁以下的患病率为1,随着年龄增加,房颤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内激动传导的方向不一致,频率快而且不规整,这使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p><p>10、射频消融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胡利娟导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霞,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研究计划,内容概要,心房颤动,心内科导管消融,?,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仅次于早搏而居第二位,房颤是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特殊的导管,心内科导管消融,静脉通路,心脏,发生异常电刺激信号的心房相应部位,射频等热能除颤,X线监视,研究意义,今年来,经导管射频消。</p><p>11、急性心房颤动处理,分类,定义,急性心房颤动或房颤急性加重期:(1)房颤伴快室率(HR超过150bpm)。(2)房颤伴差异性传导。(3)房颤伴长RR间期。,急性发作期治疗目的,评估血栓栓塞风险,是否抗凝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房颤所致的症状。,急性期抗凝治疗,准备复律患者;合并体循环栓塞、PE、风心、机械瓣置换术后。非瓣膜性房颤:抗栓评分、出血评分。,抗凝治疗,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风风险评估,抗凝治疗,抗凝治疗, 非瓣膜性房颤卒中和栓塞风险CHA2DS2-VASc评分,抗凝治疗,抗凝治疗, 房颤抗栓治疗HAS-BELD出血风险评分,HAS-BELD评分。</p><p>1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2009 年版) 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 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 3:36.06/36.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 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 年)及 2002 年 ACC/AHA 与 2006 年 ESC 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 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800ml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日常护理工作 观察穿刺部位情况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p><p>13、Welcome 预见性护理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 2020 3 28 主查人 顾长芝责任护士 王茜参加人员 心二科所有护士及实习见习护生 查房目的 掌握预见性思维在房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了解预见性护理的概况 一 二 三 四 五 掌握房颤的定义与判断方法 掌握房颤的并发症及预防 掌握房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查体 2020 3 28 预见性护理 背景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有备则无患 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p><p>14、心房颤动的治疗 倪震勇 房颤的3P分类法 阵发性 paroxysmal 持续性 persistent 永久性 permanent 阵发性房颤的药物治疗 1 发作期 1 药物复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 心功能好 无缓慢性心律失常或II度或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 可普罗帕酮iv1 2mg kg 也可一次顿服450 600mg 对于心梗后或慢性心衰者不宜使用包括普罗帕酮在内的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 减慢心室率心。</p><p>15、,心房颤动,.,一、背景危害性,常伴随的临床症状: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和疲乏等。使生活质量下降。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长期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增加血栓栓塞的发生率,若产生心房附壁血栓,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从而增加病死率,尤其是老年人。一些针对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产生副作用,对患者造成危害。成倍增加死亡率。,.,发病率,国外资料人群发病率:0.4%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