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编号:16314101]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Tag内容描述:<p>1、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过程与方法:通过“论从史出”的模式,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的实。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史料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p><p>2、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习目标1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次数、到达范围和历史意义。2、掌握戚继光抗倭的事迹。3、了解葡萄牙攫取在中国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史实。学习关键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学习活动一、旧知重现,温故知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课题解析。中外的交往指的是 。中外的冲突指的是 。三、阅读9395“郑和下西洋”,思考。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2、郑和下西洋出发地点 起止时间 到达的范围和最远到达的地区 。次数 。 比欧洲早多少时间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4、郑和为什么。</p><p>3、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有3个: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从而对明朝的对外关系有基本的了解。重点:本课重点有二:一是郑和下西洋,因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下西洋后架起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至今有很多地方仍有纪念他的遗迹,意义深远,所以设为重点。二是戚继光抗倭。戚继光肃清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是我国历史上中国人民抵御外辱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我国主权,保。</p><p>4、第16 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题 第16 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 型 新授课 总 节 时 22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情况 影响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能力目标 观看地图 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 情感目标 学。</p><p>5、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p><p>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p><p>7、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p><p>8、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观察和。</p><p>9、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程目标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掌握明朝对。</p><p>10、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题名称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情况 影响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能力目标 观看地图 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 情感价值观 学习戚继光的事迹 感受中国。</p><p>11、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 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 二 讲授。</p><p>12、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p><p>13、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程目标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掌握明朝对。</p><p>14、1 第第 1616 课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题课题第 16 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课 型型新授课总总 节节 时时 2222 教教 学学 目目 标标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情况 影响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观看地图 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 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 学习戚继光的事迹 感受中国人的民 的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重重 点点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的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