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中医学基础

奠定了脏腑病机、六气病机理论基础。[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发展简况 2、了解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外医药交流简况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医学的几个概念 1、什么是医学 2、什么是西医 3、什么是中医。

中医学基础Tag内容描述:<p>1、,中医学基础,.,绪论,学习目标说出中医学不同时期经典著作的意义以及主要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历史贡献。记住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中医学发展概要,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疾、医、疥、浴等医用文字的记载。在周代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等医学分科,并有改善环境卫生除虫灭鼠等防病活动的记载。,.,中医学发展概要,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问世。公元1。</p><p>2、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基础 教 案 授课专业:中药资源、中药、护理 授课教材:张登本主编中医学基础 授课课时:72 学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 重点内容,所 要解决的疑难 点)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 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2.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 ,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 3.伤寒杂病论-成。</p><p>3、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阴阳五行,藏象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形成的历史背景: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2 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1、 黄帝内经 的成书 第一部医学典籍 ,誉为 “医家之宗 ”。 2、 难经 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 内经 更详 。 内 、 难 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的独特 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 3 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和应用。 伤寒杂病论 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或称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作者 :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被后人誉 为 “医家之圣 ”。 伤寒杂病论 的成。</p><p>4、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1.刺痛多因?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2.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内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p><p>5、人间Chinese Medicine四月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2)主要内容: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p><p>6、中医学基础,第一篇 绪 论,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发展简况 2、了解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外医药交流简况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医学的几个概念 1、什么是医学 2、什么是西医 3、什么是中医,第一节 中医药的起源,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2.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p><p>7、第六章 病因,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病因的含义。 2、掌握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3、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分类 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2、内生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3、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4、其他致病因素:各种外伤、虫兽伤等,第一节 外感病因,六淫,一、概论 (一) 六淫的概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1、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2、 六淫的形成 (1) 气候异常:“非其时而有其气”。“太过”与“不及”。 (2) 天气反常:暴冷、酷热、干旱、阴雨等。 (3) 人体正气虚。</p><p>8、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2、中医的生理学:脏腑经络气血津精理论 3、中医的病理学:病因病机理论 4、中医的诊疗学:辨证与治则,本节的主要内容:,1、中医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2、中医学的发展简史 内经、伤寒论、代表医家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辨证论治,绪 论,一、中医学概念: 是产生于中国的,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治、养生等,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古代解剖生理学 哲 学精气/阴阳/五行 社会科学传统文化,综 合 体,中医学理论。</p><p>9、第三章 问 诊,1掌握问现在症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了解问诊的意义,目的要求,全面系统的问诊 住院病人 重点问诊 急诊和门诊病人,问诊的分类,1、充分收集其它三诊无法获取的病情资料 分析病情、判断病机、辨别证候的基本依据 2、了解患者思想动态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采取多方面的诊断和治疗 病情复杂或诊断困难的病人,问诊的意义,安静适宜的环境 态度和蔼、严肃认真 语言亲切、通俗易懂 围绕主诉,全面询问 适当提示,避免诱导 危重病人,抢救为先,如何应对,二、问诊内容,一般情况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生活。</p><p>10、五、问饮食,即问口渴、饮水、进食、口味等情况。 (一)饮水情况 1、口不渴:主津液未伤、寒证。 2、口渴多饮:主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太过。 3、渴不多饮:主阴虚、湿热、痰饮、瘀血。,(二)问进食情况:即问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包括纳呆、纳少、不欲食(食欲不振)、甚则厌食。它们含义相似,但又不能等同。主脾胃虚弱、痰湿困脾、饮食积滞、肝胆湿热、妊娠恶阻。,2、多食易饥:即消谷善饥。主胃火亢盛。 3、饥不欲食:主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4、偏嗜异物:主虫积。 5、除中:主脾胃之气将绝。,(三)问口味:即口中异常的味觉或。</p><p>11、第三节 问 诊,问诊概说 1、概念: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一些当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疾病现象,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内容:自觉症状、病程经过和既往状况等,一、 问诊的意义和方法,(一)问诊的意义 能充分搜集望、闻、切诊无法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 能直接了解病人之所苦,掌握病情重心 是轻浅疾病的主要依据,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景岳全书:“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二)问诊的方法,1.询问次序 根据内容提纲,按序系统询问。</p><p>12、第三章 藏象,第一节 概 要 一、概念 1藏象: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内脏 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现象。 2 藏象学说:研究人体各个脏俯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3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是藏象学说内容的 主要部分。,脏腑学说的形成,(一)古代解剖知识的积累。 (二)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三)反复的医疗实践活动。,脏腑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一脏与一腑形成表里关系。 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 胆,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表里两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如:肺。</p><p>13、第五节 脏腑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在气血之间互相依存、相互为用上。 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有协调促进关系。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肺朝百脉”。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 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病理:心的行血与肺的呼吸是相互影响的。,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心 肺 关 系 示 意 图 心主行血,以助肺。</p><p>14、中医学基础,第一篇 绪 论,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发展简况 2、了解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外医药交流简况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医学的几个概念 1、什么是医学 2、什么是西医 3、什么是中医,第一节 中医药的起源,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2.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p><p>15、第二讲学习中医的指南针,一、历史背景,二、基本内容,三、中医学中的应用,内容提要,一、历史背景,恩格斯:“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哲学,自然科学,二、阴阳学说,(一)阴阳,阳:明也。山南为阳,水北为阳。,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阴阳最初的涵义指日光向背。,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p><p>16、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绪论,学习目标说出中医学不同时期经典著作的意义以及主要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历史贡献。记住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发展概要,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疾、医、疥、浴等医用文字的记载。在周代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等医学分科,并有改善环境卫生除虫灭鼠等防病活动的记载。,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发展概要,战国时期。</p><p>17、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 主讲:戴明成,第3章 经络与腧穴,学习目标 说出经络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描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和流注次序。 知道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生理功能。,第1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第1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皮肤、筋肉。 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p><p>18、第三节 问 诊,问诊概说 1、概念: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一些当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疾病现象,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内容:自觉症状、病程经过和既往状况等,一、 问诊的意义和方法,(一)问诊的意义 能充分搜集望、闻、切诊无法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 能直接了解病人之所苦,掌握病情重心 是轻浅疾病的主要依据,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景岳全书:“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二)问诊的方法,1.询问次序 根据内容提纲,按序系统询问。</p><p>19、,中医学基础,.,绪论,学习目标说出中医学不同时期经典著作的意义以及主要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历史贡献。记住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中医学发展概要,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疾、医、疥、浴等医用文字的记载。在周代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等医学分科,并有改善环境卫生除虫灭鼠等防病活动的记载。,.,中医学发展概要,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问世。公元1。</p>
【中医学基础】相关PPT文档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最新版本ppt课件
课件:精品课程《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673页).ppt
课件:中医学基础.ppt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
课件: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ppt
课件:中医学基础7(诊断).ppt
课件:中医学基础第章问诊.ppt
课件:中医学基础藏象.ppt
课件: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ppt
医学]中医学基础完整.ppt
中医学基础 第二讲学习中医的指南针
《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课件.ppt
《中医学基础问诊》PPT课件.ppt
《中医学基础》最新版本
《中医学基础》PPT课件.ppt
中医学基础辨证八纲辨证.ppt
课件:中医学基础发病.ppt
课件: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ppt
课件:《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课件.ppt
课件:预防与治则中医学基础.ppt
中医学基础发病.ppt
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ppt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课件.ppt
《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课件1.ppt
《中医学基础》课件.ppt
《中医学基础》第四篇+第13章诊法.+1+望诊.ppt
《中医学基础》绪论、第1、2章.ppt
【中医学基础】相关DOC文档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doc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doc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doc
《中医学基础》考试大纲.doc
《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doc
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论文.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