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复习重点_第1页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复习重点_第2页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复习重点_第3页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复习重点_第4页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第67期考试真题上午考试第一场高等教育心理学闭卷考试,40分钟,50分一、名词解释(45分)(1)自我意识(2)集体(3)知识(4)最佳激起水平理论二、简答题(27分28分)(1)简述教学测验类型(2)简述教师的教育能力(3)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4)简述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开卷考试,40分钟,40分三、论述题(410分)(1)简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2)如何知道学生正确归因(3)请简述创造性的实质(4)为什么学习本门课上午考试第二场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开卷考试,80分钟,90分一、简答题(65分)(1)简述教育法的概念(2)简述教育法和教育道德的关系(3)简述教育法律监督的方式和种类(4)简述高等学校学生纪律处分的类型和条件(书上没有,请自备)(5)简述高等学校行政复议的备案范围(6)简述教师法对教师法律责任的规定二、论述题(415分)(1)我国现行的基本教育制度(2)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3)目前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扶助手段(4)教师申诉条件的具体内容下午考试第一场高等教育学闭卷考试,40分钟,50分一、名词解释(45分)(1)学生观(2)课程(3)通识教育(4)教学评价二、简答题(27分28分)(1)高校职能的内涵(2)人文教育的内涵(3)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与联系(4)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卷考试,40分钟,40分三、论述题(410分)(1)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2)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3)如何编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谈谈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途径和策略下午考试第二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开卷考试,80分钟,90分一、简答题(65分)(1)简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属性和特点(2)简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公正性原则的认识(3)简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社会服务的道德规范(4)简述大众化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5)简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6)结合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简述高校教师的职责二、论述题(415分)(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术研究道德规范有哪些(2)谈谈师德方法慎独(3)谈谈对论文署名搭便车的现象(4)论述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和劳动特点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第67期(2014最新版)四门课程复习资料(包含66期开卷,闭卷全部内容)高等教育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三、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中国的高等教育(1)传说在虞夏之时已有了高等教育的萌芽,五代以后书院具有高等教育性质。(2)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3)新中国成立后,接管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把高校分为综合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两种。外国的高等教育(1)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出现高等教育,世俗与教会的高等教育学习七艺,至文艺复兴)(2)中世纪(现代大学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开始。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雏型阶段的标志。他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3)近代和现代(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四、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2)高等教育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66开)(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一、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66闭)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小技巧下载需要10财富值,如果没有,注册一个新的百度文库的账号就送10财富二、高等教育的功能(66闭)(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培养完整人格、加强个人素质以及改变个人地位。(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三、高等学校的职能(66闭)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四、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66闭)(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66闭,原题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区别和联系)三个类型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三个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评价作用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社会需要、个体内在需要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2)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五、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基本关系(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六、培养目标(66)第四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一、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作用(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2)高级人才的培养者(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任务(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1)坚定的政治方向(2)高尚的道德情操(3)合理的知识结构(4)优秀的教学能力(5)出色的科研能力三、高等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生理特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其他系统心理特点自我意识的发展、认识活动的发展、情感特征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发展四、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建立(66开)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入手。学校方面(1)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2)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3)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4)完善扶贫帮困制度教师方面(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2)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3)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4)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方面(1)尊重教师(2)以学为本(3)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第五章高等学校管理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类型外部体制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内部体制(1)高等学校内部决策层的构成校长、决策机构(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2)高等学校的决策模式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三、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的区别管理目标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管理目标是通过管理手段达到的一种管理目的或结果。通过科学地、合理地、适宜地运用目标管理理论的相关原则和理念对各组织进行管理,进而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四、高等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1)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定的建立健全。(2)科研管理科研规划、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3)人力资源管理教职工聘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级、离休退休、退职,以及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管理、日常管理等(4)财力和物力管理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学校土地房屋、校园环境、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和物资设备等方面的管理第六章高等学校制度一、高等学校学制(66开,论述我国的高等学校基本制度)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二、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1)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2年、课程比中学稍深稍广、毕业后能适应本地区就业或转入本科高年级学习,美国称社区学院,日本称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大学一般45年,也有3、6年,独立专门学院相当于大学本科教育)(3)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系统的最后层次)三、我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1)全日制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职业高等学校(2)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附设的函授部、教育学院和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夜大学四、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一、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66闭,学科名词解释)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学科是一个知识范畴,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是由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及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来决定。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1)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学科的发展潜力)(2)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3)社会因素专业设置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2)专业设置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专业设置与国家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二、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特点专业性、前沿性、探究性课程设置发展趋势综合化、多样化、职业化、国际化、人文化三、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四、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5)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五、高等学校教学测量与评价(66闭,加涅的结果分析理论)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教学测量考试试卷编制、施测、评分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学评价的方法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平时检查、学期或学年总结性考察考试、毕业论文的审查答辩)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66开)(1)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2)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3)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学科起着重要作用(4)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2)实施阶段(搜集、获取事实资料,分析处理事实结果)(3)总结阶段(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成果推广)三、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产业化途径(1)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服务(2)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广泛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3)通过技术入股、参股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产业(4)高校与企业共同兴办科学园区第九章高等教育全球化一、高等教育全球化(66闭,名词解释)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二、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1)面向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深(2)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观念成为各国共识(3)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发展(4)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5)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全球化内容增加(6)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失衡现象有所缓解三、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1)留学生培养(2)合作办学(3)远程教育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66开)请自己看看第十章高等教育热点问题一、人文教育的内涵(66闭,简答)(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2)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3)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4)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二、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实践(1)教学方法的改进(2)师生关系的改善(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4)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5)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6)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1)发展规模(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阶段特点(教育观念提升、课程设置改进、办学形式多样)(3)应注意的问题(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四、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与教师流动人事管理原则(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柔性开放、科学激励)流动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高等教育心理学(66闭,名词解释)P4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67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10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其他问题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P1213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3问卷调查法4个案分析法7、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心理学在其中有什么作用论述,重点。P23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1、明确教学目的N激发学习动机N树立行为目标N掌握学习内容2、分析任务N知识的准备N能力的要求N实现的步骤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N心理发展水平N知识能力水平N个体差异N需求差异N动机强弱4、设计课程N合适的教材N适当的教法N理论讲授N实践环节N课外练习N考试要求5、教学N学生的学习N老师的教学N教学互动N教学相长6、评价N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N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N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8、心理学在教学中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举例分析N详见教材P2。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1、心理发展概念P17(66闭,名词解释)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2、大学生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P2326(1)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2)体态变化的影响(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3、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简答P27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4、大学生情绪情感体验上的特点P281的波动性2的延续性和心境化3的丰富性与深刻性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第三章学习理论概述78讲1、学习的心理学涵义是什么(学习的涵义)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P3840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次广义的学习是指人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有目的、自觉地、积极主动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和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2、大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不是考试重点,思考重点,重视。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第一,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第二,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第三,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第一,学习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第二,学习的批判性、独立性、自觉性不断增强;第三,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外学习相结合。3、什么是观察学习(社会学习)概念P60非常重要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亦称社会学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4、简答我国的学习分类概念P42(3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第四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910讲全是闭卷形式1、学习动机P66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种类(1)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2)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2、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3、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P78简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强化动机理论)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最佳激起水平理论)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成败归因理论)4、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1)强化动机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再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强化必不可少)(2)成就动机理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3)归因动机(66开,论述如何正确指导归因理论分析)(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4)自我效能理论(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第五章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11讲)1、学习迁移P85概念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包括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66闭,论述迁移和正负迁移,举例)2、学习迁移的类型,举例说明P851按照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写好毛笔字有助于写好钢笔字;汉语拼音对英语发音的干扰)2按照迁移的层次来划分,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加减法学习对乘除法学习的促进;直角、锐角、平角等概念之间的相互相互影响)3按照迁移的先后来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物理概念平衡对化学、生态、经济概念平衡产生影响;动物概念在学习植物、微生物的概念后更加丰富)4按照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跳水项目将基本动作重新组合;将原理、原则、态度运用到具体事例中)3、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策略、有效条件)有哪些简答P99101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讲授学习方法4、学习迁移的理论与最新研究进展(1)形式训练说(2)相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关系转换说(5)学习定势说(6)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7)迁移理论的新发展第六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1、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含义概念P103(66闭,名词解释,自我意识)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自我,从内容看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从在自我意识中发挥的机能看,可以分解为主格我和宾格我。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是指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也就是主格我对宾格我的存在、活动及活动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是对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反映。2、自我意识的结构概念P104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1)自我中心时期(2)客观化时期(3)主观化时期3、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的心理活动(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章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1、群体概念或简答P119(66闭,集体,的概念,没打错,是集体。变态)群体的含义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群体的类型有大小、正式非正式、实际假设、典型一般之分。群体的特点共同目标、分工合作、心理依存群体的功能生产性、维护性2、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社会助长、社会阻抑、社会惰化)(66闭,简答)(2)从众和服从3、从众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从积极方面讲,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社会上不良风气,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从众。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情境因素(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的一致程度)个性因素(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关系;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强调130(66闭,简答)特点(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系统的开放性、交往观念的自主性)意义(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人的身心发展;有助于建立联系,丰富心理内容;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5、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强调,闭卷答。132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第八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1、心理健康的概念概念136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从广泛和根本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目标是(1)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3)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内容(1)智力发展的教育(2)非智力因素的教育(3)环境适应教育(4)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5)健康人格的教育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66开卷(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3)设立心理健康专业机构(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九章高等学校中的教师1、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或职责(功能)(非常重要170174牢记)闭卷和开卷会反复考。1、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传授功能)4、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为人师表)2、年轻一代良好个性的塑造者(教育功能)5、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良师益友)3、学生集体活动的管理者(组织者功能)6、学生的“心理调节者”(身心健康保健员)2、教师的教育能力185187(66闭,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哪些)是指教师为成功的进行教育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包括1、组织教学的能力4、独立创新的能力2、言语表达的能力5、实践操作的能力3、了解学生的能力6、教育科研的能力3、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1)教师的认知特征(智能、学科知识、学术方面的准备)(2)教师的人格特征(理解别人、与别人相处、了解自己)(3)教师的威信是指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4、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但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第一,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范,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第二,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第三,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第四,教师要在全体学生中建立威信,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得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第十章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1、知识的概念重要概念,答概念及其类型。191192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的类型N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N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N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2、知识学习P195204知识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领会感知与理解知识的保持记与忆知识的应用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3、问题解决的理论主要有哪些(概念207209)1试误说2顿悟说3杜威的五步模式疑难、分析、假设、检验与评价、结论4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创造性思维四阶段)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4、如何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简答,开卷10分,闭卷8分。212)真的浪费时间,还没考,不敢说有没有用1采用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2教师要注意创造适当气氛,以利于问题的解决3让学生熟悉学科在基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使学生养成有分析地提出异议的态度,准确地使用自己的阐述解题过程的习惯4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特定的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与策略上;放在问题的有效解决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5理论联系实际书上(1)基本条件的储备A具备有关课题的知识并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逻辑推理方法B认知因素C人格特性(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训练(3)训练的程序5、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重要简答218)一、培养创造性的教学原则(1)创设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2)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3)引导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相结合(4)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脑力激荡法(开窍反应)集体讨论(2)隐喻训练法(3)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第十一章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1、计算机网络发展与普及带来的全新的教学形式(重要)1、现代化教育技术2、现代教育媒体3、网络教学4、远程教育2、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正负效应(重要)P240246书上1、网络团体心理1网络的心理诱惑A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及时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时效的特点B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符合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C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D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E上网的时尚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2)网络诱惑对大学生的影响A摒弃或减少接触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B在网上可以快速切换浏览信息C网络信息丰富,开阔眼界,但有信息爆炸、信息污染D网络是信息宝库,也是信息垃圾场2、网络人格(1)自我认知不协调(2)人际关系产生障碍(3)阻塞对真知的内化(4)深埋真实情感(5)唯我独尊的意志膨胀3、网络情色(1)网络色情(2)网恋4、网络拼凑抄袭5、网络成瘾老师总结1、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积极效应1)促进了教学信息的“多媒体”,提高了学习效率2)实现了教育网络化,构建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3)促进了教育的全方位开放,推动了教育的社会化4)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适应了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要求5)实现了教育的智能力化,促进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满足于课堂和书本给予的知识,因为这和海量的网络信息比起来,其使用方法和新鲜程度显然要落后得多,书架上一本一本寻找的龟速怎比得上鼠标的轻点快捷。N许多大学还购买了一些专业资料网站的使用权,“中国期刊网”等资料库已被很多学生所熟悉并使用,在这里可以精心研读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吸取来自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器,而是主动的信息处理器,他们从各种渠道主动参与和得到立体多媒的相关知识。随意采集信息、加工知识和整合思维;网络上的自主学习方式,已经成了年轻人追求的时尚2、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负面效应网络垃圾伦理失范减少锻炼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第十二章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1、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强调P248249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成绩测验所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教学测量是教学评价的前提和手段;教学评价是教学测量的结果和目的。2、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有何作用强调2501、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效2、有利于调整和改进教学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4、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卷考试复习指南,下面的资料,只是把教学大纲上写的,罗列出来,当然前人帮忙把页数都写出来了,但是其实考试的时候,如果不是太笨,找到是很快的事情,我只建议大家做一件事,对照下面的资料,把书上的东西,用笔画出来,考试的时候比较容易抄写答案。背是真没必要了。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第一章教育法基本原理法律的概念P1教育法的概念P6教育发的基本原则P91、2、3、4、教育法的体系结构P11我国现行的基本教育制度P19第二章教育法制与教育管理教育法制的概念P35教育法制的特征P36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关系P51教育法与教育道德的关系P54结合实际谈如何依法治教P4448、P71第三章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立法的概念P57法律适用的概念P61遵守法律的概念P62教育立法的程序P59教育法律实施的主要方式P61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教育法律监督的方式和种类P6566第四章中国高等教育行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P73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概念P76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体制P75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P77第五章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教育学制P94高等教育学业证书P97高等教育的方针P90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P92高等学校学历证书的种类P98第六章高等学校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设立高等学校及其它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P108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而基本权利P112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义务P113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P114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P116何种情况学生应予退学P121对退学决定有异议的学生应如何申诉P122高等学校学生纪律处分的类型和条件(此部分内容教材缺失,建议教师授课中增加并与退学作比较)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P131高等学校教师的义务P132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取得与丧失P134136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制度的概念和特点P137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概念P138第八章高等学校的学生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地位P148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P149高等学校学生的义务P160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扶助手段P156第九章教育法律救济法律救济的概念P164教师申诉制度的概念P169学生申诉制度的概念P171教师申诉制度的具体内容P169学生申诉制度的具体内容P171教育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P173第十章教育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的特征P198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P199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P199学校的法律责任P208教师违犯教师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P21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高校教师职业概述高校教师职业的专业性P24高校教师职业的道德性P31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的概念P35职业道德也被称为行业道德,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与人们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准则和规范。换句话说,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的总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基本内容P36内涵基本内容P371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道德P372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道德P383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道德P394高校教师人际交往的道德P40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P44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高校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具有统领作用(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步入高等教育职业殿堂的必修课(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胜任本职工作的重要资源(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人格的成熟是高校教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4)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照亮高校教师整个职业人生的光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科学理念及境界科学理念P48一、以人为本,注重教师职业道德人格的培养二、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三点)三、构建和谐教师文化、促进教师生涯发展境界P55一、职业境界视教师工作为职业,为谋生的手段;对工作尽职尽责;获得教师职业的稳定感、安全感二、事业境界视教师工作为事业,为发展的手段;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获得教师职业的满足感、成功感三、志业境界视教师工作为志业,为人生的目的而非手段;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获得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幸福感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师德的公益性原则P59一、师德公益性原则的内涵P59二、师德公益性原则确立的依据P611、“公益性”是高校组织的特殊属性2、“公益性”是高校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P623、“公益性”是高等教育产品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P63公正性原则一、师德公正性原则的内涵P64首先,其次(四点)二、师德公正性原则的依据P671、教师的教育公正是现代民主政治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P672、教师的教育公正是学校组织核心价值观对教师专业劳动的客观要求P683、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教师威信确立的重要资源P694、教师的教育公正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P69人道主义原则P70一、师德人道主义原则的内涵P71二、师德人道主义原则的依据P721、遵守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P722、奉行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坚守大学理念和精神的必要基础P733、践履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教师合格与否的最基本尺度P754、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客观需要P76主体性原则的内涵及依据P77一、师德主体性原则的内涵P771、关于主体性本质的探讨(三点)P772、关于主体间性的思考P783、师德主体性原则的含义(四点)P79二、师德主体性原则的依据P801、师德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的客观要求P802、师德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教师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要P823、师德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坚持教育主体性原则的需要P82第四章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道德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道德规范P90一、依法执教、廉洁从教P901、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道德意义(三点)2、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P94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意义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要求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P97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意义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四、严谨治学、探寻规律P1011、严谨治学、探寻规律的道德意义2、严谨治学、探寻规律的道德要求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德性发展和美德境界P105德性发展一、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德性发展的条件P1081、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德性发展的前提条件2、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德性发展的必要条件3、教师自身的主管因素是教师教书育人德性发展的内在动力二、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德性发展的要求P110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美德境界P1111、求生之有我境界2、执迷之忘我境界3、超越之升华境界第五章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道德高校教师“学术人”的角色、功能及作用;高校教师学术研究道德规范的内涵P120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是指“从事学术型研究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