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上海人力车行业研究_1949_1956__第1页
建国初期上海人力车行业研究_1949_1956__第2页
建国初期上海人力车行业研究_1949_1956__第3页
建国初期上海人力车行业研究_1949_1956__第4页
建国初期上海人力车行业研究_1949_1956_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建国初期上海人力车行业研究_1949_1956_.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中的人力车,是指黄包车以及三轮车。1874年,黄包车首次出现于上海法租界,经过沧桑岁月,在太平洋战争时期,开始走向衰亡,而当时人力车的衍生工具三轮车兴起,两者的数量此消彼长。1946年,上海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力车淘汰工作,但后来并未成功,嗣后,只能将其任务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上海已无力发展现代汽车工业,只得依靠黄包车与三轮车来维持市民的出行。于是上海市政府将黄包车与人力三轮车的管理工作归并,成立了上海人力三轮车出租商业同业公会筹备会,同时成立上海市政工会人力三轮车分会,维持上海交通秩序,保障市民出行便利。1955年,上海政府对黄包车与三轮车提出了“加紧管理、限制发展、逐步转业”的方针,并成立了上海人力车、三轮车管理所,专门负责人力车与三轮车的淘汰与车工转业,直至1956年3月1日,最后两辆黄包车送进了上海博物馆。至此,黄包车完全淘汰,三轮车也淘汰了一大部分。这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力车淘汰工作取得了胜利,也标志着上海交通工具已从半机械化向机械化转变。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叙述解放初期人力车的现状。第二章,介绍1949三章,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力车第一次被淘汰之过程(19551956)。第四章,讨论了人力车工的转业情况。第三部分则是结语,客观评价了人力车的历史地位。 目前,虽然关于人力车研究成果丰富,但对于建国初期人力车的淘汰过程涉及甚少,即使有也散落在各论文及著作中,并没有较为完整的研究。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收集大量历史资料,对其淘汰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作出客观评价,也 为现在政府管理城市交通工作提供宝贵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建国初期;人力车;上海 n to be as 874, it in In it to - of 946, a of it on of At of no to to on to up of of as as of to of 955, , 1956, So is a It of of to is is is of 949of of of 1955- 1956). s is of At in a of if in no I a of an of 目 录 导论 . 1 一、研究对象 . 1 二、研究现状 . 2 三、选题目的和意义 . 4 四、研究思路、结构和方法 . 4 第一章 解放初期上海的人力车行业 . 6 一、人力车的兴衰过程 . 6 二、解放初期人力车行业概况 . 7 (一)人力车行业状况 . 7 (二)人力车工状况 . 9 三、解放初期人力车行业暂存的原因 . 10 (一)局势动乱,要求人力车保留 . 10 (二)解决上海就业问题,需要保留人力车行业 . 11 (三)道路尚未改建,只能通行人力车 . 11 小结 . 12 第二章 建国初期上海的人力车管理 . 13 一、人力车行业管理 . 13 (一)对上海人力车出租商业情况做了初步的统计 . 13 (二)针对负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 18 二、人力车工管理 . 20 (一)车工的组织工作 . 21 (二)车工的文教工作 . 22 (三)车工 劳资纠纷问题的处理 . 24 (四)车工的福利分配 . 25 小结 . 28 第三章 建国初期 上海第一次人力车大淘汰 . 29 一、第一次人力车大淘汰的过程 . 29 (一)车辆统一调配 . 30 (二)车工管理工作 . 31 (三)制定车工违反管理规则的处理办法 . 31 (四)建立停车场,推行统一运价 . 32 (五)人力车车辆的处理 . 32 (六)车工的政治审查 . 33 、人力车淘汰原因 . 34 (一)中国意识形态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 34 (二)现代化公共交通的迅速发展 . 35 (三)供求的失衡 . 38 (四)道路的改善 . 40 小结 . 41 第四章 人力车工的转业出路 . 42 一、转业至江西垦荒 . 42 (一)车工的动员工作 . 43 (二)组织车工训练 . 43 (三)车工的经济补贴 . 44 (四)车工的垦荒安置 . 44 二、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 45 (一)确定动员对象 . 46 (二)明确车工回乡生产的处理原则 . 47 (三)采用多种动员方法 . 47 (四)经费问题 . 47 三、赴宝山县长兴岛开荒 . 48 (一)向车工提出任务与要求 . 49 (二)确定动员对象 . 49 (三)补助经费 . 50 四、其他转业安排 . 51 (一)培养汽车驾驶人才 . 51 (二)车工自行歇业及自愿退休 . 51 (三)社会救济及残老收容 . 51 小结 . 52 结语 . 53 参考文献 . 58 致谢 . 6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 论 1 建国初期上海人力车行业研究( 1949 1956) 导论 一、研究对象 黄包车,最早出现于 1874 年上海法租界。与旧时交通工具相比, 黄包车 具有轻便、快捷和价格低廉优势,而更为重要的是 ,它是由两个大车轮推动前进,可以为车夫 1节省不少劳力,因此很快便得到普及,取代了轿子等交通工具,至此,中国交通工具发生了第一次大变动。 2自 1874 年至 1937 年,黄包车经历了它最辉煌的岁月,无论从黄包车行业管理还是黄包车夫管理来讲,都得到了不断完善,为市民出行带 来了方便。但黄包车夫的社会地位极其卑微,不仅承受着车行无情的剥削,还饱受着人间冷暖。 3随着近代化的推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黄包车才逐渐开始走向衰亡,取而代之的是三轮车。但从总体上讲, 三轮车并没有摆脱人力的范畴,因此,黄包车与 三轮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此消彼长之状态。 41946 年,国民政府曾有过一次淘汰人力车的行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没能成功。至此,淘汰人力车的任务就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5 解放后,黄包车与三轮 车的淘汰工作也相当之曲折。尽管就当时来言,无论是黄包车,还是 三轮车,与现代交通工具电车、 汽车相比,都为非机动车辆,且是落后的 交通工具,终将会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但由于种种原因,黄包车与 三轮车还将存在一段时间,成为建国初期上海市内交通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此种情况下,为规范人力车行业的管理,新中国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将他们归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 6至 1956 年止,黄包车终于消亡, 三轮车也逐步转变为机械化交通工具,这也标志着解放后人力车第一次淘汰工作顺利完成。直至 1968 年,政府又进行了第二次淘汰,至此人力车行业基本消亡。其中,第一次淘汰工作更受到学者关注,这是因为黄包车与三轮车的管理者已变更为中国人民政 府,在它的领1 对于黄包车与人力三轮车工作者的叫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解放前,将其叫为车夫;另一种是解放后,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称其为车工。 2 邱国盛:人力车与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4 年第 2 期,第 14 页。 3 王印焕: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分析,近代史研究 , 2000 年第 2 期,第 204 页。 4 上海 公用事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公共事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5 页。 5 上海公用事业局:上海公用事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50 页。 6 李丽、张一楠: 1911武汉人力车夫生活状况研究分析,今日南国, 2008 年第 6 期,第 197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 论 2 导下,人力车行业是怎样消亡,从而推进中国交通现代化进程、保持社会稳定,可以说其过程值得学界探索。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 1949,即解放后上海人力车(包括黄包车和三轮车)第一次大淘汰时期。而选取上海为个案进行研究,主要考虑到:上海是中国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人力车行业又在此兴起,因此,研究上海人力车行业消亡过程,是具有代表性的。而又以建国初期为时间段,这是因为关于解放后人力车行业现尚未有针对性的研究,而这一时期的行业状况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选取 1949 年 5 月至 1956 年 这一时间段进行研 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本文锁定的研究对象是黄包车和三轮车。将其确定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首先, 三轮车是由自行车 和人力车组合而成,又因为它也是利用人力来驱动前进,因此可以说三轮车是黄包车的一种衍生交通工具;其次, 三轮车和黄包车具有相同的特点,都是非机动车辆 ,且现代化程度低;第三,建国以后,黄包车行业的管理工作和 三轮车行业的管理工作是同一个管理机构,而它们的车工管理工作也是由同一 个机构进行。基于上述三点理由,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上海黄包车和 三轮车可以归为一类交通工具 人力车。因此,本文 所研究的对象是 1949上海黄包车和 三轮车行业,统称为上海人力车行业( 1949 1956)。综上,本文的研究对象是 1949 1956 年间上海人力车行业。 二、研究现状 人力车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车辆之一,关于它的研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至目前为止,纵观人力车研究状况,大致情况如下: 第一,从人力车现代化发展来看,其研究成果主要有:邱国盛的人力车与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4 年第 2 期)和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2 期)、王印焕的交通近代化过程中人力车与电车的矛盾分析(史学月刊 2003 年第 4 期)、马陵合的人力车:近代城市化的一个标尺(上海文化研究 2003年 11 月)、苏生文的试析交通近代化过程中的积累矛盾(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 年第 1 期)等。它们一般都是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人力车发展过程,并对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如:人力车引进中国的原因、人力车与机械化交通工具并存的原因、解决人力车与现代交通工具矛盾之方法、近代人力车的废除原因以及人力车的历史功绩。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 论 3 第二,而以人力车夫为研究视角,其研究 成果主要有:伍锐麟的中国人力车夫的研究(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2005 年版)、李丽和张一楠合写的 1911今日南国 2008 年第 6 期)、严昌洪的近代人力车夫群体意识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6 期)和马路上的对抗 民国时期人力车夫管理问题透视(湖北大学学报 2010 年期 2 期)、刘秋阳的困顿与迷茫 近代的武汉人力车夫(学习月刊 2007 年第 4 期)、王印焕的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分析(近代史研究 2000 年第 2 期)、邱国盛的北京人力 车夫研究(历史档案 2003 年第 1 期)、唐富满的 20 世纪 20、30 年代广州的人力车夫及其政府救助(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2005 年第 3 期)等,还有汤蕾的优秀硕士论文多重权利网络下的中国近代人力车夫。它们都是围绕着人力车夫,对这一行业的劳动群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如:人力车的生活状况、群体意识、车夫管理等。 第三,从都市生活与人力车的关系来看,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何兰萍的人力车与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1 期)、陈文彬的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 1908的上海(江西社会科学 2008年第 3 期)等,主要分析了人力车对都市市民生活的影响,以及都市生活给人力车带来的文化底蕴。 第四,从人力车风潮来看,其主要研究成果有: 刘明达 、 唐玉良 、 刘明达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工人运动(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武汉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 编写的武汉工人运动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它们主要围绕人力车工人举行的一些运动,展现了人力车夫为革命斗争所做出的贡献。 综合以往研究不难发现:虽然关于人力车研究成果丰富,但对于建国初期人力车的淘汰过程涉及甚少,即使有也散落在各论文及著作中。从论文来看,虽然不少文章中都有谈及淘汰问题,但只是一两句话而已,如“人力车淘汰之重任就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等,而并 未涉及到实质性的内容;从著作和资料汇编来看,虽大多著作中都出现了人力车淘汰的内容,但只是一些简单数据统计,对其淘汰原因、淘汰具体过程等并未有详细阐述,如熊月之的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上海公用事业局编的上海公用事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以及上海公用事业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的上海公共事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年版)等。因而,研究建国初期人力车淘汰之过程可以弥补其空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 论 4 基于此,笔者希望通过充分挖掘大量未刊档案以及收集相关文献、报刊资料,进行详细梳理和 认真分析,试图还原 1949 1956 年上海人力车行业消亡过程,并对人力车的历史作用给予客观评价。 三、选题目的和意义 黄包车,中国最早使用的车辆之一,曾为中国市民的出行带来方便,但由于现代化不断推进,它不再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并具有破坏社会交通秩序的特点,因此, 黄包车 最终被时代所淘汰。而现在,上海仍可以看见一些机动黄包车,他们经常等在市郊的地铁站来招揽生意,这一现象也曾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并采取了措施,但黄包车屡禁不退。可以说,政府管,黄包车逃;政府不管,黄包车来。而建国初期,上海政府有效地管理人力车,维护了 交通秩序,另一方面,他们还对其人力车工进行妥善安排转业,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至 1956 年,黄包车消亡, 三轮车逐步改装为机动车,车工基本上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当时政府的淘汰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因此,这一时期的经验值得现在政府学习,研究这一时期人力车行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学术上说,关于人力车的出现、人力车的管理、人力车夫、人力车的风潮等方面,学者都有涉及,而对于人力车的淘汰,现在还尚未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研究建国初期上海人力车的管理及淘汰工作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基于此,本文关于建国初期上海人力车的研究具有一 定学术意义。 四、研究思路、结构和方法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对解放后人力车暂存时期( 1949)和淘汰时期( 1955)进行了整理和梳理,阐述了人力车暂存原因及淘汰原因。 循此思路,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言主要阐述了研究对象、研究现状、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结构和方法。第一章主要叙述建国初年人力车的现状。结合人力车发展之过程及解放后之实际情况,分析人力车仍存在的原因。第二章主要介绍 1949人力车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对人力车行业的管理,这是由上海人力三轮车同 业公会负责,另一个则是对人力车工的管理,这是由上海市政工会人力车三轮车分会负责。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介绍,再现当时政府是管理人力车行业的状况。第三章主要叙述了建国后人力车第一次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 论 5 汰过程( 1955)。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人力车淘汰的原因。第四章则主要讨论了人力车工的转业情况。侧重介绍了动员的人员、数量及政府是为车工排除生活后顾之忧。最后结论部分,主要阐述人力车的历史地位。 本文主要基于档案与报刊,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客观地叙述了建国初期人力车淘汰过程,力求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分析人力车淘汰之原因,客 观评价人力车行业的历史地位, 并 认识到在建国初年人力车所发挥的重要价值。上海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解放初期上海人力车行业 6 第一章 解放初期上海 的 人力车行业 上海解放初期 ,百废待兴,交通 亟待恢复 。而当时的上海交通混乱,且无力发展汽车等现代化工业,因此建国初年上海人力车行业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 一、人力车的兴衰过程 黄包车,始创于日本,后传入中国,故称东洋车,又因其车身是黄色,故上海人将其俗称为黄包车。它最早出现于 1874 年上海法租界,第一位将黄包车引入中国的是一位法国人,名叫米拉。最初的黄包车结构是:车身由几块木板钉构成;车柄是两根 长竹杆;车盘是木制的;并且在上面有几块金属片,滚动时还会发出叮叮响响的声音。这与旧时交通工具轿子等相比,车不仅轻便、速度快,而且价格便宜,因此黄包车很快受到市民欢迎。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在 1879 年,黄包车进行了第一次改良:从原来的两人座变成一人座,且车轮距不超过 14 英寸,车座背高不超过 40 英寸,这样一来,黄包车夫的工作量大大减轻。进入 19世纪 80 年代,因黄包车的铁皮车轮容易损坏马路,人们对黄包车进行了第二次改良:铁皮车轮改为木头车轮。进入 20 世纪初,黄包车又进行了第三次改良:将原来的木轮改良成新式的钢丝胶带 充气轮,经过这三次技术改良的黄包车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 1874 年有黄包车 300 辆, 1878 年猛增至 2000 辆,至 19世纪末已达 1 万多辆,而 1937 年车辆达到顶峰时期,为 8 万多辆。 7与之相应的,人力车公司也在发生变化:原先经营者都是外国人,但由于他们与中国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使得人力车夫很难找,以致他们只得雇佣中国人代理,来经营人力车行。而这一时期的车夫生活却异常困难,这些车行老板往往为了取悦工友,表示只要愿意替他们拉车,就给白米饭吃、有清洁的地方住,但事与愿违,当时人力车夫的生活艰苦,经济收入微 薄,还经常受到车行老板的剥削,且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与粪工、清道夫和苦力的地位相差不多。 8 从 19 世纪 40 年代始,自行车、电车及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便逐步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交通工具之路。但尔后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汽车油价上涨等客观因素,使得中国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之路变得曲折、坎7 嵇果煌:风行七十多年的黄包车, 交通与运输, 1994 年 第 5 期 , 第 45 页。 8 王印焕: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分析,近代史研究, 2000 年第 2 期 ,第 34 页 。 上海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解放初期上海人力车行业 7 坷。这样一来,此一时期上海交通工具陷于两难境地。在这种情景下,人力车不得不进行第四次改良,将其与自行车相结合,成为新型的人力车 三轮 车,是一种人力踩踏的三轮交通工具,这大大减小了车夫的劳动量。 三轮车与黄包车相比 ,有着不少明显的优点,例如,乘客坐得舒服,车夫可以省力等等,正是这样,三轮车与黄包车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至 1946 年 10 月,当时上海市市长吴国桢公开宣布将淘汰的黄包车改装为 三轮车,希望能彻底淘汰落后的交通工具 黄包车。 9但由于当时黄包车众多,车夫居住得也比较分散,使得淘汰工作相当之艰难,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并未妥善安排车夫转业,以致激起了他们的不满和愤怒,因此黄包车未能在解放前消亡。虽然这次工作淘汰了一些黄包车,但还是余留了相当一部分车辆和车夫。直至 1949 年解放前夕,黄包车还有 3659 辆,新式人力车 三轮 车为 29898 辆 10。 至此,淘汰人力车的重任就落在 新 中国政府身上了。 二、 解放初期 人力车行业概况 上海解 放初期,人力车的淘汰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尽管黄包车和三轮车都是落后的市内交通工具,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还要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先暂时保留黄包车和 三轮车,且将这一行业的车夫定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份子 11,将其车夫更名为车工。随后,政府将黄包车和 三轮车行业进行合并,由此,它们有了同一个管理机构 上海市人力三轮车出租商业同业公会筹备会,它们的车工也有了同一个管理机构 上海市政工 会人力三轮车分会。至此, 1949 年以后,黄包车和 三轮车的管理工作就统一在一起了。 上海解放初期,上海人力车行业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人力车行业状况 在数量方面:上海解放初期,有 3659 辆黄包车和 26239 辆 三轮车,共有人力车 29898 辆仍在运营。由于社会经济处于恢复期,且交通状况也比较混乱,要9 上海人力 三轮车出租同业公会:上海人力三轮车出租商业历史沿革, 1956,上海市档案 馆藏,档号:档号: 10上海公用事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公共事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1 页。 11 上海公用事业局:上海公用事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82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解放初期上海人力车行业 8 想发展现代交通工具不太现实,因此当时人力车仍是市民出行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为人民的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至 1949 年底,黄包车有 3743 辆、 三轮车有 26277 辆,人力车共计 30020辆,较 1949 年 5 月人力车 29898 辆,增加到了 30020 辆。 12这一时期,原本较为落后的人力车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122 辆。 在运行状况方面:解放初期,上海人力车每日载客人数达 56 万,占全市市内客运量的 , 13由此可见,当时上海人力车的运行状况是比较好的,生意较多,为上海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但人力车现代化程度不高,是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因此在 1949 年 12 月 17 日上海公用局决定:黄包车不得改装为三轮车,只能淘汰 14,这样就可以达到控制黄包车和三轮车的数量的目的,以便于彻底淘汰黄包 车,限制 三轮车的发展,为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在车辆秩序方面:随着恢复工作的不断展开,上海交通秩序问题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尤其是人力车的交通秩序,上海公安局不仅在各十字马路口划了白线与黄线,而且对那些违反规则的司机进行耐心教育工作,希望通过这一方法来管理车辆交通,但实际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成效,犯规现象仍然很严重,车辆拥堵和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上海刚解放,社会还不够稳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力车工们对于交通规则并没有引起高度的关注,也没有遵守交通规范的意识。例如, 1949 年 8 月 7 日下午三时到五时两小时内,在中正东路河南路口,违反交通管理规则的车辆,就有 102 辆,包括法商公共汽车 3 辆,私人汽车 1 辆,送货车 4 辆,自行车 35辆,黄包车 1 辆, 三轮车 55 辆,其中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力车共计 56 辆,占全部违规车辆的 。这些人力车工不仅受到 500 元的罚款,而且接受了黄浦分局局长侯季五亲自指导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希望交通规则能得到他们的足够重视。 15由此可见,违反交通秩序的人力车数量是比较多的,也是当时交通秩序的最主要破坏者,政府虽然采取了一定措施,但这一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在票价方 面:人力车的票价没有完全统一的衡量标准,而是由车工和乘客自己协商而定,因此,屡屡出现车工欺诈乘客的行为。例如, 1949 年 12 月 3 日清晨,有一位农村人从车站下车,叫了一辆人力车,要从北站到九江路,车工索价12 上海公用事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公共事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1 页。 13 上海公用事业局:上海公用事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83 页。 14 上海人力车商业同业公会: 上海市人力车 商业同业公会人力车专题贴报 , 1949,上海市档案 馆藏,档号: 15 交通车辆犯规仍多,新民晚报, 1949 年 8 月 10 日。 上海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解放初期上海人力车行业 9 15000 元,农村人不熟悉路,也不知究竟需要多少钱,只得答应到时再付钱,但车子仅拉过靶子路,就交给另一辆车子,而另一辆车工友(张士业 江记车行),即付给上一车工 3000 元,张车工将农村人拉到指定地点时,他抬头一看竟是公安机关,自然 15000 元不敢提了,并主动坦白说:“车站内的车子有做黑市买卖的,他们从车站出 来最多过一个十字路口,就转让给不去车站的工友,最少也的给他 1000 多元,拉到乡下人就给的更多。实际上,北站拉到九江路, 1500 元就是好生意。我以后决不这样干了。” 16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票价,让那些不法份子钻了空子,做起了黑市生意,专门诈骗那些乡村农民和外地人,从中他们可以获得利益。 (二)人力车工状况 从车工数量及成分来看:解放初期,共计人力车 29898 辆,其车工人数则近10 万人。 17黄包车通过调整班次,合并车辆,其车工数量为 8000 人左右; 18三轮车工则分为两班制和三班制,其中约有 17000 余辆是三班 制,即三人合踏一车,车工约 5 万人;另有 90 余辆是两班制,即两人合踏一车,车工约 18000 余人,共计 6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