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_第1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_第2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_第3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_第4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1、地理学的结构体系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第二章 岩石圈系统3、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圈4、地壳的元素组成5、矿物、造岩矿物矿物:矿物(mineral)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组成岩石主要成份的矿物,称造岩矿物。6、断口、解理、节理、断层7、沉积岩(水成岩)特征:层理(水平层理、交错层理) 、化石层理: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是不同时期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8、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类型):碎屑岩类、黏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9、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颗粒大小):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泥岩、页岩)10、 变质作用的类型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破碎、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 如,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接触热变质作用(局部):发生于侵入体与周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区域变质作用(大面积):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称。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是区域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张过渡性地质作用。11、 变质岩的特征:斑点构造、片理构造(板状、片状、片麻状)12、 地质作用及分类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13、 岩石产状三要素岩层产状三要素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交 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2、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与走向垂直。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14、 水平构造及方山地貌、丹霞地貌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原因: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方山地貌: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规模较小的叫桌状山。方山地貌特征:顶部常由坚硬岩层组成,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坡折线明显。丹霞地貌:在红色石英砂岩组成的水平岩层或单斜构造地区,经流水沿垂直节理强烈侵蚀后,造成陡崖和峡谷,峡谷与峡谷之间常形成孤立的石峰、石柱或呈报状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15、 单斜构造、单斜山(单面山、猪背岭)单斜构造:一个地区的一系列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而岩层的倾角较小(小于25 度) 。成因:(1)位于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2)地层不等量抬升;(3)沉积基面倾斜,如大陆架沉积。单斜岩层形成的山地,在地貌形态上常表现为两坡不对称的单面山。顺岩层倾向的一坡缓而长,其坡度受岩层倾角控制,称为顺向坡(或后坡);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陡而短,称为逆向坡(或前坡)。因此,单面山两侧的等高线疏密变化呈现明显的不对称。两坡都很陡且坡度相同的称为猪背岭(galera)。16、 褶曲的几何要素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岩层的单个弯曲称为褶曲。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核:褶曲岩层的的中心轴面:褶曲两翼的对称面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17、 褶曲的基本类型:背斜、向斜18、 复背斜、复向斜19、 根据轴面的产状,褶曲分类直立褶曲: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倾角大小不等。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20、 原生地貌、次生地貌21、 地形倒置在岩层的褶皱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节理,因而侵蚀破坏较快,从而形成谷地,称为背斜谷。相反,向斜核部因为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致密,故侵蚀较慢,形成向斜山。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22、 断层要素断层面:岩层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上的一盘、下盘:位于断层面之下的一盘)23、 断层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推断层:断层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24、 断层崖、地垒、地堑断层崖:由于岩层断裂位移造成的陡崖。地垒:由断层抬升所形成的山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地堑:由断层下降所形成的谷地,滇池、洱海、贝加尔湖为地堑式断层湖,汾河谷地和渭河谷 地为地堑谷。25、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及存在的问题大陆漂移的证据:1.拟合大陆的外形2.地质学:北大西洋两岸地层具有连续性。3.古气候学:各大陆上存在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极地区分布有古珊瑚礁和热带植物化石、赤道地区发现有古代的冰层4.古生物学: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动物化石组合很相似、南极洲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陆上同样存在5.古地极迁移:在地球磁场的影响下,磁性矿物在岩石形成时保存了地球磁场方向的古地磁记录。通过从各大陆不同时代地层里测出几千个古磁极的位置,可以推算在 2 亿年前的所有大陆曾是一块共同的大陆泛大陆。大陆漂移学说存在的问题:1.大陆漂移的机制不清,大陆地壳不可能在刚硬的岩上。2.大西洋两岸可类比的生物仅占生物种属的 5%。3.大陆漂移仅仅在地史的最近一个时期,人们要问,地球最近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大陆分离漂移?在更老的地质时期,大陆地壳又怎样运动呢?26、 地幔对流地幔对流: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使地幔物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热循环,形成对流圈,并作用于岩石圈,成为推动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力量。洋脊是地幔物质上涌的离散带,海沟是地幔物质下降的潋合带。27、 全球板块划分1、太平洋板块2、欧亚板块3、非洲板块4、美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5、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澳洲板块)6、南极洲板块28、 板块边界类型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守恒型边界29、 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中脊(全球大洋中脊分布) 、大陆裂谷带离散型边界:也叫生长边界,伴随洋壳增生和海底扩张。特点:两板块做背离运动,向两侧分离大洋中脊:发生于大洋岩石圈之间,由于洋脊拉开,地幔物质上涌,形成大洋中脊,同时洋底岩石圈在大洋中脊不断增生。大陆裂谷带:发生在大陆岩石圈之间,使统一的大陆岩石圈板块分离。30、 汇聚型板块边界:俯冲边界(海沟岛弧盆地系) 、碰撞型边界(也称地缝合线)汇聚型边界:也称消亡边界,指两个相互汇聚板块之间的边界。俯冲边界: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海沟岛弧(island arc)盆地系:在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处,板块俯冲带动洋底陷落,形成海沟。而俯冲下去的大洋板块将大陆板块拱起,使陆壳抬升弯曲成岛,因而在板块交汇处形成岛弧。岛弧向大洋一侧是海沟,向大陆一侧为边缘盆地,因而形成海沟岛弧盆地系。碰撞边界:也称地缝合线,是两大陆板块碰撞的边界,表现为活动造山带。31、 全球火山地震带32、 地层及地质年代的概念地层:岩石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地质时间内形成的层状和非层状的岩石的总称。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年代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顺序。包括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33、 相对地质年代确定的方法(地层层序律、生物地层学法、岩石地层学法、构造地层学法)地层层序律:如果一个地区沉积岩没有受到扰动,先沉积的是较老的岩层,后沉积的是较新的岩层,这种上新下老的地层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生物地层学法:1.地球上生物演化的规律: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2.标准化石:有的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没有变化,它们的化石可以在不同的地层里出现;只有那些延续时间短、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特征显著的化石,才有鉴定地质年代的意义,称为标准化石。3.指相化石:有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