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毕业论文定稿_第1页
编辑出版毕业论文定稿_第2页
编辑出版毕业论文定稿_第3页
编辑出版毕业论文定稿_第4页
编辑出版毕业论文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 目: 网络群体言论对社会舆论影响分析 学 院: 历史学院 专 业: 编辑出版 姓 名: 邱婷芳 指导教师: 叶璐 完成日期: 2010 年 4 月 20 日 I摘 要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进程中,网民群体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互联网作为巨大的信息集散地及话语平台,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理想的舆论空间。网民的群体特征、社会特征及公民意识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公共场域“中显示了其强大的作用。网民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开辟了民主政治之风,构建了网络舆论的监督机制;也因其虚拟性、缺乏规范性等特征,而引发社会舆论危机。本文结合传播学、社会学、群体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浅谈网民群体言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全文分成五个部分,分别为:中国网民结构及群体特征;网民的公民意识及舆论影响;网民的舆论沟通环境;网络群体言论的负向分析;网络舆论环境的净化与管理。从网民主体特征、沟通环境及行为影响方面分析网民群体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关键词:互联网;网民群体;公民意识;舆论影响II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Internet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ernet users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groups.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s a distribution center and the words great platform for users to provide a relatively liberal ideal of public space. Internet users in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ivic awareness in the virtual, “public sphere“ to display its powerful role. Network users as the main body of public opinion to promote the democracy, human rights community building; also because of their virtual nature, the lack of normative reasons, aroused public opinion crisis. This is combined with communication, sociology, group psych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 of Internet users among the comments on the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 Full-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namely: the structure and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users in China; users of civic awareness and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users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network group of negative comments; network media environment of the purification and management.Key words: Internet;users group;civic awareness;influence public opinion目 录序 言 .1一、中国网民结构及群体特征 .21.我国网民结构浅析 .22.我国网民的群体特征 .4二、网民的公民意识及舆论影响 .61.公共事务开始成为网络传播的重点 .62.网民通过互联网伸张属于法律保护范围内的公民权利,使普通的刑事、民事案件上升为全国性的公共危机事件 .73.网民舆论的监督力量逐渐强大 .7三、网民的舆论沟通环境 .81.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 .92.网络论坛作为“公共领域”的沟通环境 .93.国内论坛舆论环境分析 .10四、网络群体言论的负向分析 .121.群体决策的偏差 .132.网民暴力行为及舆论危机 .13五、网络舆论环境的净化与管理 .151.网络媒体应发挥良好的“议程设置”功能 .152.政府应该增强公信力度,避免舆论信任危机 .153.完善法律监管与树立网民舆论自律 .16六、结论 .17参考文献 .18致 谢 .19- 1 -序 言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展开传播的社会热点事件日益增多,网络传播对社会舆论影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而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网民,其“公民”及“网民”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李未柠表示:“在大的事件上,网络民意确实是跟主流舆论保持一致的。 ”“我们重点甄选了 50 多个引起国内民众高度关注的事件,在把网络民意跟社会民意进行匹配后发现,每个重大事件中,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的重合度,基本都在60%以上。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往上升。网络民意会越来越代表社会民意” 。 1由此可见,随着网络互动的加深,网络舆论逐渐上升到整个社会舆论的地位。而网民与社会大众有哪些异同,网民在形成社会舆论中的话语环境有怎样的优势,如何使网民的“公共决策”理智有效,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问题。1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成孟 2010-04-01. - 2 -网民群体言论对社会舆论影响分析以 2009 网络热点事件为例一、中国网民结构及群体特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分成现实与虚拟两个部分,网络社会的“上网者”在虚拟空间中形成了新的人类社群网民(Netizens) 。 “网民”一词最早是由米切尔霍本(Michael Hauben)所创始,霍本原来是用这个词来意指:那些非以地理区域为依据所形成的,具有社区意识的、相互发生行为联系的一群网络使用者。 1这些“网络使用者”因不同的需要经常坐在电脑前,与其他网络用户共同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报纸、广播、期刊等大众传媒的发展将现实社会中的群体从广场、沙龙等公共领域中分散到各自的家中,形成分散的公众群体;而网络媒介的发展则将受众聚合在虚拟舆论场中,以“网民”的身份标识参与传播活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是: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 6 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数据显示,截至 2009 年 12 月 30 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3.84 亿人,普及率达到28.9%。 2不断壮大的中国网民,表现出了其典型的特征。1我国网民结构浅析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互联网第一次热潮出现以来,中国网民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在不断壮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着改变。本文分别从网民年龄、学历、收入三方面分析中国网民的结构变化特征。据 2010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统计的 2008 年与 2009 年网民结构对比数据显示,从年龄上看(图 1.1) ,我国1019 岁的网民所占较高,为 31.8%,这与国家在初级学校建立完善的网络课程,普及互联网知识密切相关。其次为 2029 岁的青年群体,占总体网民的 28.6%,是网络中的活跃群体。而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成熟群体30 以上的网民,与 2008年相比有所提升,整体占到网民的 38.5%,这部分人社会阅历相对丰富,经济能力也较强,是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用户群。就网民的学历结构分析(图 1.2) ,高中以下学历(不包括高中)占据网民整体的 35.6%,而大学本科以上仅占 12.1% , 与 2008 年相对比,高中学历网民占比也略微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1沙莲香:中国社会心理分析:献给创造“25 年中国”的人们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275 页。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0 年 1 月发布的第 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3 -低,这个比例与现实社会群众整体学历水平相关。网民收入结构数据显示(图 1.3) ,收入为 2000 元以下的网民占 70%,收入在 1000 元以下者占到 43.7%,虽然低收入者仍占很大比例,但收入在 2000 元以上的网民群体也在增加,为互联网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综合来看,我国网民结构逐渐向均衡和优化方向发展。图 1.1 网民年龄结构对比 1图 1.2 网民学历结构对比 21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第 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第 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4 -图 1.3 网民收入结构对比 12.我国网民的群体特征(1)网民群体的分类群体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社会学对社会群体的分类标准,可将群体分为三类:基本群体、参照群体、偶然群体。基本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 ,指长期具有亲密关系的群体;参照群体是指提供参考标准的群体,有一定的指向性。一个人要加入某个群体,必须了解该群体的行为规范和观点,并接受和模仿他,这时这个群体就成了参考群体。 2本文从网民的上网活动形态及网民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将网民群体进行分类。根据网民群体上网活动形态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网上浏览者,一类是网上互动者。第一类网民上网时习惯“单独行动” ,根据个人需要使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当需求满足后即下线,不经常与网上的其他网民进行互动。而另外一类网民则经常与网上的其他人员互动交往,聊天、游戏,在论坛社区中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参与网络活动等。而从网民群体对个体影响,可以将网民群体分成网上初级群体和网上次级群体。1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 第 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转自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版,第 137 页。- 5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来划分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和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1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流与合作特征的群体,主要包括家人亲属、街坊邻里、社交伙伴等。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主要是指在形成个体的社会性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所起的初始作用。次级群体是人类有目的以及有组织地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如工作群体,客户关系群体等。次级群体不受血缘和地缘的限制,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形成的。 2对于网民来说,人际关系相对亲密稳定、几乎天天都去的聊天群体或者社区群体就是其网上初级群体,也可称网上首属群体。网上初级群体形成后其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较强,直接对个体产生影响。而网民参加的除了网上初级群体以外的群体,便是网上次级群体。如偶然进入某社区交流网站、新闻跟帖所临时聚合的群体等,其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属于临时性的聚合群体。(2)网民群体的社会性特征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是人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 3网民作为网络虚拟社会的群体,具有群体的社会性特征,但又与现实社会群体存在着差异。现实中的社会群体由众多个体的社会联系组成,受个人的身份等社会面貌的制约,彼此间的社会关系必须通过实在的接触才能得以维持。而网络群体间的社会关系摒弃了身份的限制,只要注册一个登陆账号,便可以通过虚拟的身份进入网络中的某个社区群体,并保持一段时间的交往互动,此时网络社会群体便产生。网络社会的许多特征与原始狩猎、采集社会的形态相似。作为游牧人民,狩猎者、采集者与土地之间没有固定的关系,即具体的行动与具体场所之间没有紧密的关联,因此“地域感”很弱,信息社会同样具有原始社会的这种缺乏疆界限制的特征。在涉及到性别、年龄、领袖和追随者的角色时,狩猎及采集社会是之前所有社会形态中最具平衡趋向的,而网络社会正类似于这种地域性弱、社会成员相对平等的状态。网络社会群体之间没有明确的共同利益和目标,彼此间除了“网友”外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但因在虚拟场域中的聚合而形成了一个群体,发挥着社会群体的功用。在虚拟社区中,维持网民群体关系的主要因素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能否满足上网者的需要。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共同信息需求的网民更容易聚合成一个网络社1转引自许静:传播学概论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版,第 94 页。2转自许静:舆论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版,第 129 页。3/view/103047.htm?fr=ala0_1_1.- 6 -会群体。如一些针对网民兴趣及需要而建设的专业论坛:为摄影爱好者开辟的“色影无忌”论坛,旅游爱好者的“中国驴友论坛”等。而像搜狐社区、天涯社区等综合性论坛也会设置不同主题的信息讨论版块,满足网友的多元信息需求。此外,现实社会中的地缘因素也会影响网络社会群体的聚合,如“京华论坛” 、 “四川麻辣社区” 、 “山东大众社区”等综合论坛,就是以省份的划分来聚合网民,社区群体所分享和交流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网民个体除了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网上寻找有共同爱好及信息需求的群体,并加入其中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外,也会偶然因为发布在网上的某条新闻或是社会言论而聚合在一起。网民们每天在网上获取大量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最能体现出网络优越性的便是网络新闻。于是新闻跟帖也成为了网民聚合的重要形式。网络新闻后的评论功能促使讯息的发布得到及时的反馈,也给共同关注一条讯息的网民提供了话语权。当某则新闻涉及到浏览者的相关利益或是触动了浏览者的某根神经,浏览新闻的网民便会通过互联网发布意见信息,不同意见信息的聚合促进了网络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