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论文_第1页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论文_第2页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论文_第3页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论文_第4页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灯映水秦淮梦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题散文比较分析摘 要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文章主要从情景描摹、语言风格以及美学追求三个层面比较分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艺术特色,并与文本写作的背景(主要包括作者介绍、秦淮河意象解读以及时代背景)相结合,由此感受两人笔下秦淮河不同的神韵与意境,突出两人在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与贡献。关键词: 情景描摹 语言风格 美学追求 比较分析1、背景介绍1.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散文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二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则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俞平伯(1900 年-1990 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小品散文被周作人称为“独特的风致”,这既有俞平伯自身世界观上的原因,同时也有深深的时代的印记。 俞平伯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1923-1928 ,1928 以后)。前期作品大多是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抒发自己的性灵,描景状物,细腻绵密,显得文思郁勃。后期则着意追求一种“素朴的趣味”,使得他的散文变为冲淡和拙朴。朱自清与俞平伯是我国散文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在文学创作上也风格迥异,朱自清散文以真为核心,以情为主线,以诚为内质,以思为神韵,文章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思中有梦。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优雅的梦境”;二俞平伯述文却不失旷达与洒脱,表现出闲适、从容、豁然与淡定。他的散文语言隐晦,但却意味悠长,给人以悠然的享受。两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均有体现两人散文中不同的思想艺术。1.2 秦淮河意象分析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为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据史料记载,秦淮河古称淮水,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所以称为“秦淮”。六朝时期,秦淮河畔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云:“烟笼寒月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来。到了清代,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更是极写秦淮河笙歌繁华的气象和国破家亡的惨景。因此人们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因为它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实在是有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但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河水日渐污浊,两岸建筑多被毁坏,昔日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1985 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拨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然而,六朝时期的文学兴盛的繁华场景已不再上映,我们不可否认秦淮河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然而当文化底蕴只存在于秦淮河边上的一砖一瓦,仰或是带有注释的碑记,并没有存在于民众心中,在现在民众看来,秦淮河只不过是古代一条繁华的河流、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乐,把沉重的历史文化娱乐化,浅层化。这不仅只是秦淮河所面临的现状,而是所有的名胜古迹所面临的现实,如今旅游业昌盛,各个名胜古迹中都是黑压压的人群,大多人们都忙着拍照、忙着赶赴下一个景点,能有几人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反思去细细品味那一砖一瓦呢?1.3 时代背景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无论是俞平伯还是朱自清,由于他们都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们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癖趣所沉浸。”他们都有着一种精神上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灵魂,这里多少还回荡着一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虽则这呼声是那么轻微。但是山水声色之乐,毕竟不能解除他们精神上的窒闷,他们也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样放浪形骸,因而在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他们处处显得拘谨,显得与环境很不协调。结果自然是乘兴而去,惆怅而归。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我们又可以看见他们心绪情怀不同的地方。在如画的美景中,朱自清抒发的是难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对那怡人娱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声,有着一种热切的依恋,感情上比较强烈,而俞平伯作文,喜欢在抒情写景之中,阐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这所谓“六朝金粉”的销金窟里,他虽则被这“轻晕着的夜的风华”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我们无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地说,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比之朱自清的热切依恋之情来,俞平伯表现得冷静、理智。二、比较分析2.1 情景描摹中的文化意蕴同是缠绵的情致,俞先生是缠绵里蕴含着温煦浓郁的氛围,朱先生则是缠绵里多含有眷恋悱恻的气息。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比喻,俞先生的是“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杂拌儿),有禅语有哲思。而朱先生的则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背影),这歌声虽远,虽渺茫,但依然可以真真切切的听到,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2.1.1 朱自清重摹景而浅抒情朱自清的文章从总体布局上来看,“出”和“入”相结合,前半部分由景牵情而去,后半部分由人由事带情而来,以情暗贯全篇。前半部分,偏重于写景。先对所乘的“七板子”进行了细腻逼真地描摹,又从小船“灯彩”的“钩人”细写雾霭与明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以及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还有灯光的黄晕与冷月的清辉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奇观。当然,重点描摹的还是秦淮水、灯影和晚月儿,并在此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进去。在这里,景是自然之景,天然存在,人只是景的一个欣赏者和旁观者,景在人的眼中和心中只是一种美好的客观的存在。人并未与景中之物发生直接的联系,也并未与景中之人发生直接对话。在这里,朱自清是被美景所感染,身心陶醉在秦淮河的景色之中。后半部分,重在抒情。去秦淮河游览,除了鬼斧神工的自然意外,一定也少不了对金粉笙歌的期待和遐想。古代的名妓,很多是色艺双绝的,不仅容貌姣好,而且精通各种技艺,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但是在传统观念中,歌妓是被鄙薄的最底层的行业,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社会地位,是不该去也不能想与之有接触的。所以朱自清选择了拒绝。但道德表现一种,内心却渴望另一种。,心里怅怅然而有不足,以至于这种不足影响了后来观览的心情,最后失意而归。可是我们不免会想,为什么朱自清对歌妓的歌声如此渴望,对“不料她们仍在秦淮河里挣扎着”而甚觉同情。其实不难发现,在传统文化中不乏有像朱自清这种富有“美人情结”的文人。歌妓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但生存状态却不尽人意。这样的境遇不正好与当时朱自清的境遇相似吗?当时,五四的风吹遍大江南北,唤醒了无数的学子和文人渴望救国的心灵。1923 年,浪潮退却,文学界变得冷清,文人空有满腔的热情无处抒发,处于迷茫和彷徨的状态。所以说朱自清在这里潜意识的表现出一种对“美人”的期待情结,表达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渴求。知识分子处于低气压时代,需要借夜游秦淮来滋润心灵,慰藉灵魂。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朱自清是第二次游秦淮河了,本是一种彷徨的挣扎,苦闷中的自我解脱。所以,他努力的从小船、灯影、冷月中寻找乐趣,聊以慰藉。可是他实在无从超脱。故浆声灯影一起,他便被引入秦淮梦中了。梦境与心境连在一起,六朝金粉的秦淮一起在梦中出现,乃至于“满船成立历史的重载了”,但“愁梦太多了”,小船如何载的起呀。从这载不起的梦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的心境。在这里,眼前与梦幻,历史与现实,美景与愁怀融为一体。把朱自清忘却现代的烦恼,追求暂时宁静的动机描绘的淋漓尽致。从整体上来说,朱自清的散文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儒学风范的散文。2.1.2 俞平伯浅描景而重抒怀同为描写月夜泛舟秦淮河,朱自清的文章平实直白,情感真挚。俞平伯则处处游离于现实,晦涩难懂。俞平伯在情景描摹上实中有虚,情思在景色之上。俞平伯不像朱自清详细介绍了夜游秦淮河的整个经过,叙述者成为景物的观察者。他的重点不在描景而重在写游览时的主观感受,阐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他虽被这“轻晕着的夜的风华”所陶醉,但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如写秦淮河的水,俞平伯不想朱自清直接描写水的状态和颜色,而是写“又早是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姊妹们所薰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那里论到哀嘶。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显得朦胧而又惆怅,充满古典文学诗词歌赋中绮丽幽深的朦胧情思。写秦淮河夜晚鲜活热闹的声色光影也无具体细腻的描摹,只是写道:“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将内心欲望的萌动写的细腻而又委婉。作品前半的秦淮河主要是“浆声”中的,喧闹的,而在作品的后半部分更多的是“灯影”中的,梦中的。这前后的秦淮构成一个立体的秦淮世界,作者的情绪、感受也在之前后的秦淮河间对流,他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的情思随小船在秦淮河中跌宕起伏他喜欢在写景中穿插议论,但也不像朱自清那样景中寓情,他未寓于具体形象之中,犹如镜中月水中花。像胡适曾经评论俞平伯的文章:“平伯最长于描写,但他偏喜欢说理;他本可以作诗,但他偏想兼做哲学家,本是及平常的道理,他偏要进一层去说,于是越说越糊涂了。”这个评论用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样恰当。同样是写拒绝听歌,俞平伯的思绪充满禅机,面对歌妓的诱惑远之不舍,又有些好奇和向往,近之又有所顾虑,产生为“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的意境。将诱惑和“怦怦而内热”的情感作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意表达。相比较朱自清而言,俞平伯没那么多缱绻情怀,他境界开阔的多,撇开世事的困扰,超脱物外,享受一番怡然自得。对歌妓既无忧也无哀,来去一如寻常,继续欣赏他的秦淮月夜,游兴圆足圆满,无我之境的妙处。这么说吧,如果说朱自清像杜甫的忧国忧民,那么俞平伯就是李白的豪放旷达。俞平伯的思考是深入而开阔的。“谁都是这样急忙忙的打着浆,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从歌妓的小艇、货郎担小船的穿梭往来,悟出了大家都在为生活而奔波,人生如戏的道理。除了前述那些充满禅机的议论外,文章结尾处的思索也同样值得玩味。“主心主物的哲思,依我外行人看,实在把事情说得太嫌简单,太嫌容易,太嫌分明了。实有的只是浑然之感。就论这一次秦淮夜泛罢,从来处来,从去处去,分析其间的成因自然亦是可能;不过求得圆满足尽的解析,使片段的因子们合拢来代替刹那间所体验的实有,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可能,至少于现在的我们是如此的。凡上所叙,请读者们只看作我归来后,回忆中所偶然留下的千百分之一二,微薄的残影。”如果真像胡适所说俞平伯要想“兼做哲学家”,那他的哲学也是建立在对“主心主物的哲思”的批判上的,因为他嫌太简单,太容易了。他所追求的是“处处难以君说”的“浑然之感”。但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不过是“回忆中所偶然留下的千百分之一二,微薄的残影”。这正是文学的局限,不过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俞平伯在为我们展示了十里秦淮的浆声灯影,旖旎风光,绮靡声色的同时,又以他的哲思昭示我们:秦淮河不光是历史的诗意的,他还是充满哲理,启人深思的河流。对秦淮河的观照,由审美之光上升到了哲理之光,从寻梦到惊梦,俞平伯为我们演绎了一曲牡丹亭。2.1.3 小结由上观之,同是情景交融,但在描写上却各得其妙。朱自清文章典雅诗化,坦率和诚挚的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风景描写中间,使读者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俞平伯的文章含蓄朦胧,在抒情写景之中,抒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极力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就像镜中月水中花,使人捉摸不定,感到有些玄妙。尽管他们的感情体验不同,观察写作的视角不同,但他们都写的缜密,细腻,使文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之间形成一种特别的抒情效果。2.2 语言风格朱、俞二人由于生活经历及个人喜好的不同,其散文的风格自然不同,就像秦淮河的历史,一朝一代都各有风骚。本节将以朱自清、俞平伯两位现代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着重从两人语言风格比较的视角进行论述,让大家在感受到现代散文之美的同时更能体味两人各自独有的情操和灵魂。2.2.1 词语选用朱自清在写这篇散文时,选用了各种色彩词和声音词。如“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段对声音词的选用,就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绘声绘形、委婉细致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声音似乎成了分辨一切的主线,牵引着读者的情思,纵使乐声中杂着闹音,依然可以使读者思绪飞扬,乐享其中。在描绘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时,朱自清这样写道: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蓝的忧伤、黑的神秘、绿的遐想纵横交织,一副朦胧夜色秦淮美景图便展现在读者眼前。其实,作者选用的这些色彩词也是当时作者内心的写照忧思与希望同在。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词语选用上则追求刻意创新,许多双音词组是临时组合,尤其体现在对形容词性、动词性和名词性词语的描写。如在描写笑容时,俞平伯使用了“倩笑”、“幻笑”等组合词,本来笑字就给人一种亲和之感,前面再加一个“倩”字,更添一份优美,“幻”则有变化之感,更添一份动感,以此来雕琢典雅、凝练形象,可谓高明;此外,俞平伯选用的词语都很白话,但组合在一起却另有一番神奇,如“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这段文字,读来丝毫不费脑力,却隐隐会觉得朗朗上口,颇有古典诗词之美。这样的写作一来使读者感到新奇,二来也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距离,更展现了散文的用词不需要条条框框,点到即可的“悟”之美,是其独到之处。2.2.2 辞格运用朱自清善用新颖独特的比喻、比拟、通感、摹状、移就等手法写景抒情,如“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出落的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纸条沐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粉.”,生动传神的画出了秦淮河月下夜色的美景;而后的一段“不料她们却仍在秦淮河里挣扎着,不料她们竟会纠缠到我们,我于是很张皇了”让我不由想到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结尾:如果有回来,这群金陵的女钗们,会否还在穿着花旗袍,扭着那水蛮腰,笑着骂着闯进教堂,继续诉说那秦淮河与南京的故事月儿的娇羞,女钗的妩媚,这也许只是秦淮河的美了!前后描写的对比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心态的变化,前者是沉浸在美好事物的欣赏之中,后者却又回到现实,颇有一种无奈之感,而这也正是作者作为大家的独有风范,值得钦佩!俞平伯虽也喜欢用比喻、比拟、通感、摹状等手法,但常和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让读者在享用美的同时顿悟生活的哲学。如在写到秦淮河特有的空灵夜色之美时说到“勉强哲学地说这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既不当鲁莽说它是无,也不能径直说它是有。”读来绕口,却也有一番滋味;再如“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忿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啪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饯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他多事,更哪里轮到哀嘶”两段文字描写,明明读出的是一种苦涩,但却未有实在的苦,却还多了一份美感,这便是俞平伯式的哲理性比喻的精妙之处生动之中载着智慧,纵然生活不易,经历多舛,依然不失美好,留有希望。2.2.3 句式搭配朱自清较多的用形容描绘的艺术性短语来构成形象化的句子,自然流畅却又留有空白。如文章最后写道“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虽然没有避开常见的是字句,但后边用了较长的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描写句,造成读者读后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充满无限留恋和不舍之情的效果。俞平伯则综合运用各种句型、句式,较多的运用感叹句和叙述句,同时长短句交错,富于变化,如“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再如“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皲的微明了”。极具代入感,面对读者,就像是在唠家常,自然平时,毫无违和感。2.2.4 小结朱、俞二人同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家、作家,并且都是拥有高度爱国情怀的爱国诗人,其文学创作必然有相通之处,然而两人的同题散文却让读者体会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个性之美。从语言风格总体来说,读朱自清的秦淮河,读到的是“真”与“善”,是朱老朴实诚恳的性格;读俞平伯的秦淮河,读到的是“智”与“趣”,是俞老冷静理智的性格。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的最好解释吧。2.3 美学追求的异同同泛一掬秦淮水,同对一轮朦胧月,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笔下别有一番风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景语分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当是指作者心情比较激动,感情比较醇郁,观赏山水便很自然地带上了自己的主观色彩。情悲月亦凉,心欢山便翠。缘情而造境,“物皆著上我之色彩”。“无我之境”指的又是一种意境,作者心境比较平活,情感由外物引起,与自然山色互相应和,融为一体。王国维称之为“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仿佛“我”已成了万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与万物和谐共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此次泛舟,俞平伯是初来,朱自清则是重游。初泛者冷静超脱,乐意融融,此乃“无我之境”,重游者热切多情,为寻梦境的慰藉,然又为现实所搅扰,因而是“有我之境”。 2.3.1 俞平伯有我之境俞平伯下得船来,简单几笔“小的灯船,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栏杆,顿省得身在何处了。”“朦胧”、“羞涩”、“错认”,几个词用得极为精当,真切地吐露出不带主观色彩来领略秦淮风光的初泛者的感触和印象。他捕捉新奇的景致。出了大中桥,“青斡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他的心已被深深地摇曳了,他的情感便也渐渐地融入这夜秦淮河去了。不仅由景生情,而且缘情悟理,“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