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钰超过失型罪犯委屈心理的因果分析及矫治对策1稿修改意见_第1页
秦钰超过失型罪犯委屈心理的因果分析及矫治对策1稿修改意见_第2页
秦钰超过失型罪犯委屈心理的因果分析及矫治对策1稿修改意见_第3页
秦钰超过失型罪犯委屈心理的因果分析及矫治对策1稿修改意见_第4页
秦钰超过失型罪犯委屈心理的因果分析及矫治对策1稿修改意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过失型罪犯委屈心理的因果分析及调适对策秦钰超摘要:过失型罪犯没有故意犯罪的动机,所以让他们与故意犯罪的罪犯一样在监狱服刑使他们感到很委屈。过失型罪犯委屈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其自己对犯罪的不合理归因等主体原因,也有监狱警察、罪犯家庭和社会等主体外原因;过失型罪犯的委屈心理会对监管改造工作、对社会、对其自身都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因此,要培养此类罪犯客观的自我意识,把他们与故意犯罪的罪犯区别对待,发挥其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对他们的委屈心理进行调适,唤起其自觉改造的心理。关键词:过失型罪犯; 清白人; 委屈心理; 反向心理调节法AbstractABSTRACT: Negligence criminals no intentional crime motive, so let them with the intent to criminals in prison and make them feel very grievance. The reason of negligence criminals wronged psychology has its own crime unreasonable attribution main reason, also has the jail police, criminal family and society outside the main reason; negligence criminals wronged psychological on regulatory reform work, to society, to their own may have adverse consequences. Therefore, to cultivate such criminal objective self-awareness, they deal with the criminals distinction between intentional crime, to play the family and social role of adjustment of their grievances, arouse their consciousness of mental.Keywords: Negligence criminals;Innocent people;Grievance psychology Reverse mental adjustment method2出于过失犯罪的罪犯没有故意犯罪动机, 。所以,让他们与那些故意犯罪的罪犯同样被关在监狱坐牢,他们有种委屈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清白人” ,和故意犯罪其他的罪犯不可一概而论,故而习惯尽量回避与故意犯罪者交往, 1并有强烈的抵触改造情绪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悔恨情感,对被害人怀有抱着深刻的歉意,这一点有利于过失犯的矫治与改造;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一种自我辩解的心理,过分强调自己无故意的犯罪动机。从而在接受改造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委屈心理。因此,我们在对待过失型罪犯时,必须要认真分析其委屈心理的原因和后果,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过失型罪犯进行良好的矫治教育。一、过失型罪犯产生委屈心理的原因过失型罪犯之所以会产生委屈心理,这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既有来自其自身的主体因素,另一方面,也又有来自其外部的主体外的因素。 ,这无疑是过失型罪犯产生委屈心理的一剂强烈的催化剂,促使他们在这个委屈的迷雾里固步自封,无法看见人生未来的光明。(一)主体因素过失型罪犯之所以会产生委屈心理,这与他们对自己罪行的认识、与其自身的心理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像一个小孩一样,因为自己不健全的心理品质犯了错误,但由于其自身认识水平低下,并不能正确认识错误。而大人又对小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时小孩便会觉得自己十分委屈,导致大人此时对他的教育与批评无法令其接受。所以,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了过失型罪犯产生委屈心理的主体因素,才能令其自觉接受改造,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那么,过失型罪犯产生委屈心理的主体因素有哪些呢?经过监狱干警和监狱学学者的长期实证研究,大体能总结出以下几点:1、过失型罪犯对自己罪行的不合理归因由于过失型罪犯没有故意犯罪的动机,所以,让他们与那些故意犯罪的罪犯同样被关在监狱坐牢,他们有又一种强烈的委屈感,认为自己是“清白人”的心理十分强烈。因此他们往往会对为自己的罪行做出不合理1张雅凤主编:罪犯改造心理学新编 群众出版社,2007 年版 ,第 152 页3的归因。其一、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罪行过分归结于外界因素。比如,在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有些负有特殊责任的人,例如国防军官兵、警察、消防队员、抢险救灾人员和各级执政长官等等,不采取紧急避险,个别人却贪生怕死,只顾自己逃命,忘掉自己应负的责任,造成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极大损失,便应当负玩忽职守罪的责任。而这些罪犯却往往以自然灾害的发生来当做自己犯罪的原因,这是极不合理的。 1这对他们委屈心理的产生起到了基础作用。其二、过失型罪犯还习惯于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于被害人,这一点又可以联系到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主要是交通肇事罪。例如,两辆汽车相撞,可能主要肇事者一方和被害者一方均有违反交通规则的地方,应负不同程度的责任。就像汽车司机撞上了骑自行车的人。也许是因为骑自行车者闯了红灯,但是汽车的碰撞给骑自行车者带来的损害是更为巨大的。 2虽然,可以说被害人的违法违规及过错行为是导致过失犯罪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但是罪犯把主要责任归结于被害人,这是明显的推卸责任的表现。这对他们委屈心理的产生起到了强化作用。2、过失型罪犯不能正视导致自己过失犯罪的低水平心理品质导致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不是品德的卑劣,更不是不合理的需要,而是由于某些心理低水平的心理品质造成的。不良的心理品质是导致过失犯罪产生的心理基础。总的概括起来有这几点:一是注意品质较差。注意不稳定、不集中、注意分配或转移不够等等。二是自我意识不客观。往往过于自信或者过于自负等。三是职业意识较差。对工作不喜欢或不负责任,没有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态度不积极等。四是性格缺陷。责任心差、毛躁、草率、急躁、粗鲁、浮躁、情绪过于激动或冷漠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品质不仅导致了过失型罪犯的过失犯罪,而且在他们的服刑中仍然继续延续。这对其委屈心理情绪的产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他们不能认识到自己这些导致过失犯罪的不良心理品质的严重危害害,所以,对自己犯罪的原因就不能从根本上反省,总会觉得自己并不坏,为何要和那些1 罗大华 何为民主编:罪犯心理学 (这本书名应该是犯罪心理学吧?你再核实一下)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年出版,第 276 页(按照学院的毕业论文模板修改)2 罗大华 何为民主编:罪犯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年出版,第 279 页。4品德低劣、狠毒贪婪的故意犯罪者一样被判刑、服刑?委屈心理便油然而生。这样,无论我们如何对其进行教育,都难以消除他们的委屈心理都会难以真正有负罪感, 。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自己低水平的心理品质并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才能使其消除委屈心理。3、自我悔恨和自我辩解相交织的心理一方面,过失型罪犯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社会、给自己造成的严重后果感到强烈的震撼、恐惧和内疚,这是有利于其认罪服法、积极改造的。 (删掉这句是对策性语言,放在此处不合适)另一方面,有些过失型罪犯虽然认罪、服法、自我悔恨,但在内心深处仍然有着较强的为自己辩解的愿望。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犯罪后果的发生完全是偶然,自己被判刑入狱完全是命中注定的“牢狱之灾” 。正因如此,更加重强了其委屈心理的强度,导致了过失型罪犯消极认罪和消极服刑的态度。3、强烈的自尊受伤害的心理很多过失型罪犯自恃是过失犯罪者,从而显得很自负,自尊心很强,不屑与故意犯罪者为伍,尤其是听不得半句其他犯人对他们的嘲笑或不尊重的话,对其他罪犯善意的帮助也显得反感异常。喜欢吹牛、显摆,生怕被别人瞧不起。一旦被人轻视,他们便会因自尊心受到打击显得极度的委屈。例如一个因用药不当致人死亡的罪犯,最怕别人说他医术不行,在担当罪犯医生的期间,若遇到生病的病人不敢让他医治的情况,就会委屈生气,影响正常的改造。 1(二)主体外因素影响过失型罪犯产生委屈心理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影响故意犯罪的种种因素还要复杂一些,因为过失型罪犯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不情愿去犯罪的。不愿犯罪,却仍犯了罪,这就决定了过失型罪犯委屈心理的产生不仅仅取决于其主体因素的影响,主体外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1、监狱警察对罪犯不能区别对待的态度1 黄兴瑞 郑群主编:罪犯心理学出版社,1985 年出版,第 208 页(按照学院毕业论文模版修改)5过失型罪犯做“清白人”的需要十分强烈。由于过失型罪犯没有故意犯罪的动机,所以,让他们与那些故意犯罪的罪犯同样被关在监狱坐牢,他们感到又一种委屈感,怕自己刑满释放后向别人解释不清。因此他们最强烈的需要就是还我“清白人”的身份。 1所以,若是监狱干警在监管改造中不能对过失型罪犯与故意犯罪者给以合理的区别对待,便会加深过失型罪犯这种委屈感。导致他们刻意回避与故意犯罪者交往,从而影响此类罪犯与其他犯人间的人际关系和改造氛围。2、监狱环境与原生活环境巨大的落差过失型罪犯和故意犯罪者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他们虽然是犯罪人,但是不合理的需要极少,以常态需要为主。在入狱之前,他们过着正常人的生活,生活在环境是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常态需要也能得到相应的满足。而在入狱之后,监狱这样一种个特殊的环境极大地的限制了他们其常态需要的满足,与原来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极大的落差。但是,由于他们始终认为自己的犯罪不是故意的,所以,很希望在监狱仍能过上入狱前的生活,当事实证明他们这种需要根本无法满足时,便会感到十分委屈,从而产生各种消极的情绪,抵触监管改造。例如,一个因玩忽职守罪而入狱的行政官员,在入狱之前享受着丰厚的待遇,家庭、事业都十分美满。但是在入狱后,没有了国家的工资,没有了美食美酒佳肴,没有了亲人朋友的陪伴。一下子便感觉从天堂掉到了地狱,感到极度的委屈,对改造十分抵触。3、家庭及社会的舆论压力舆论是指多数人群众对大家所关心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所持的共同意见或者态度。某种舆论一旦形成,便会在客观上成为一种社会压力或社会支持,对有关的人或事发生影响。如果这种舆论不正确,造成错误的行为导向,便有可能促使个体产生更为错误的行为。 2舆论特别是对于过失型罪犯来说更尤为容易造成影响。因为他们自尊心和做“清白人”的需要极其强烈,并且不认为自己的过失犯罪是犯罪,所以,无论来自家庭或社会上其1 张雅凤主编:罪犯改造心理学新编群众出版社 2007 年出版,第 152 页(按照学院毕业论文模版修改)2 罗大华 何为民主编:罪犯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年出版,第 276 页(按照学院毕业论文模版修改)6他人多么轻微的舆论压力都容易使过失型罪犯产生很大的委屈,他们会觉得:我本来就无辜,为何家人还误解我?为何社会其他人还谴责我?这不是雪上加霜吗?从而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产生极强的孤独和无助感。二、过失型罪犯委屈心理的不良后果之前我们了解分析了这么多关于过失型罪犯委屈心理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我们监狱改造工作客观上的需要,更是因为过失型罪犯的委屈心理会给罪犯本人、监狱、罪犯的家人都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一)对监狱管理和社会的不良后果1、加大监狱改造与管理的难度因为过失型罪犯入狱后委屈心理的作用,会使其产生不肯认罪心理的思想和消极的宿命论思想。其一、不认罪心理前者,会使此类罪犯认为发生犯罪事实的原因是多种客观因素造成的,自己不应当承担全部的罪责,强调可以不追究其刑事责任。因而会导致此类罪犯不肯认罪服法,消极接受改造,从而加大监狱的管理和改造难度。对于后者而言,其二、消极的宿命论思想使主要是少部分过失型罪犯委屈地认为,追究被判决入狱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命” ,或是“倒霉” 、或有是“牢狱之灾” 。过分强调偶然因素,看不到自己主观造成的危害,从而影响其改造,加大管理的难度。2、受到故意犯罪者的恶性感染从而加深社会危害性过失型罪犯入狱后基本是和故意犯罪的罪犯混合关押,在耳濡目染中他们会经常会受到故意犯罪者消极的甚至反社会心理的影响,与此相适应的是,有的过失型罪犯因为过度陷于委屈心理中不能自拔,而产生了悲观改造的思想和消极的报复社会的思想。一些罪犯认为自己原来在社会、家庭中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的人,而如今入狱,一切全完了。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丧失改造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便产生了悲观改造消极的报复社会的心理思想。过失型罪犯自身的这些消极心理使他们无意中就会与故意犯罪的罪犯发生恶性感染,从一开始受到其他的罪犯的恶性感染,到后来的交叉感染,再一步步深度感染,有些过失型罪犯甚至从故意犯罪者身上学到了犯罪技能,极大地加强了他们释放后自身的社会危害性。再加上7过失型罪犯刑期短,回归社会快,将会形成一个极大的社会隐患。 1(二)对罪犯自身带来的不良后果根据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客观事物决定主观思想,而主观思想又会对客观事物产生反作用,正确的思想便会对客观事物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产生消极的作用。这一真理在我们的罪犯改造工作中同样适用。过失型罪犯的委屈心理会导致其一系列消极心理的产生,从而对他们自身带来不良后果。1、因过度压抑产生的抵触 e 情绪影响了自身改造效果长期处于委屈心理的过失型罪犯会因为过度压抑而产生苦闷的情绪和抗拒改造的情绪而影响自身的改造效果。一方面由于他们失去自由不能与家人团聚并且须要在严格的监管下生活,产生了一种孤独寂寞感。而在思念亲人和怀念过去生活的心理支配下,他们会显得抑郁苦闷,焦躁不安,从而产生抵触改造的情绪;另一方面,少数过失型罪犯由于过度压抑而产生了抗拒改造的心理思想,认为自己无故意犯罪动机是“清白人”不应该服刑,社会和法律判决这样对待自己是服刑不应当的,从而产生了抵触社会的情绪。这最终只能是给他们自己带来的害处,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改造效果。本来过失型罪犯刑期较短,只要积极改造,很快便能回归社会。但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却只能是使他们自己深陷自我委屈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而无心改造。2、在补偿心理支配下下可能成为重新犯罪人过失型罪犯由于委屈心理的作用使其不能理解法律对他的正确惩罚,错误地评价自身的犯罪行为,认为社会和法律对自己不公平,从而在心理上失去平衡,于是便产生补偿心理。补偿心理是指人们在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不适或不满导致心理失衡时,企图采取种种途径发展和表现自已,借以减轻或抵消不适、不满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倾向。过失型罪犯的补偿心理成了其报复社会的内心驱动力,最终可能导致其成为重新犯罪人。21 何为民主编:简明罪犯改造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出版,第 152 页2 江伟人主编:补偿心理学与重新犯罪政治与法律杂志 1990 年第五期 193 页8三、对过失型罪犯委屈心理的调适对策过失型罪犯与故意犯罪的罪犯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在主观上并没有犯罪的故意,从需要结构上看,也是以常态需要为主,总体而言社会危害性也较小。但是,他们认为自己是“清白人”的需要则十分强烈,有着极强的委屈感,因而影响其积极改造。所以我们在对过失型罪改造时,必须注重矫治意其委屈心理的矫治。(一)培养正确客观的自我意识1、引导过失型罪犯充分认识自己犯罪行为的危害性过失型罪犯为什么会感到委屈,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结果不能正确归因,不能认识到自己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危害性,过分强调了自己的无故意,而忽略了客观上造成的危害结果。比如交通肇事罪的罪犯,往往认为被害人之所以会被自己伤害到,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尽到注意义务或者是自己的驾驶技术不精造成的,而是因为被害人自己“走路不长眼,被撞倒了活该” 。正是由于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而产生了委屈心理,影响了改造。所以,要消除其委屈心理,必须要引导过失型罪犯充分认识自己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在司法实践中,通过让此类罪犯与被害人进行角色互换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此类罪犯假想自己是被害人,假想自己受到了这些非法侵害的感受,深刻体会被害人的痛苦。从而可以使过失型罪犯充分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带来的危害,正视自己的犯罪行为,消除委屈心理。23、端正过失型罪犯的认罪和改造态度引导此类罪犯以上两点,充分体现了过失型罪犯之所以犯罪的必然性,这便为我们接下来的改造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了良好的基础后,我们还需要做的便是端正其认罪和改造的态度。在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和犯罪原因后,更需,通过在日常的学习教育和劳动生产中以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逐步使其端正自己的认罪和改造态度。这样,便可以切实达到令其积极改造的目的。 (再补充几句改造态度方面的对策)34、培养过失型罪犯适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9因为过失型罪犯强烈的自尊受伤害的心理是导致其委屈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日常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监狱干警要与过失型罪犯逐步与其建立一种平等、良好、信赖的人际关系,避免侮辱其人格。其一、以奖励强化培养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智力、技能等组织管理、教育和劳动,更能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会有效地调动此类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其二、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在自尊自爱的自我激励中环境下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修养,完成自我净化,自觉改造。(二)2、引导过失型罪犯正视和矫治正导致过失犯罪的低心理水平心理素质前面已经阐述,过失型罪犯之所以委屈,是因为导致其过失犯罪的主体心理因素不是品德卑劣,更不是不合理的需要,而是由于某些心理品质的缺陷,即低水平的心理素质注意品质较差、自我意识不客观、职业意识较差、性格缺陷、能力不足等。所以,为了消除此类罪犯的委屈心理,必须引导此类罪犯充分认识到自己导致过失犯罪的低水平心理素质,并重点矫正。1、引导此类罪犯正视自己导致过失犯罪的低水平心理素质必须引导其正视导致自己过失犯罪的低水平心理素质,充分认识这些低水平的心理素质是导致自己犯罪以致给国家、给被害人带来巨大损失或危害的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自己低水平心理素质的可怕,并下决心矫正之。2、重点矫正导致过失犯罪的低水平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矫正他们这些低心理水平的心理素质。这就便要求我们不仅要通过教育使此类罪犯学习到更多的法律知识,也要通过劳动生产、社会参观、树立改造模范等方法使他们的认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真正认识到并有决心矫正自己低水平的心理素质,消除委屈心理,积极改造自己。 (补充如何矫正过失型罪犯低水平心理素质的具体方法)其一、在劳动改造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注意品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