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素中毒PPT课件_第1页
黄曲霉素中毒PPT课件_第2页
黄曲霉素中毒PPT课件_第3页
黄曲霉素中毒PPT课件_第4页
黄曲霉素中毒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霉菌毒素中毒,霉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种类繁多。目前有记载的约达35000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非致病性霉菌,有些已被用于酿造业、制药工业等。只有少数霉菌在基质(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有毒代谢产物或次生代谢产物,称为霉菌毒素。 霉菌产生毒素的先决条件是霉菌污染基质并在其上生长繁殖,其它主要条件是基质(指谷类、食品、饲料等有机质)的种类、水分、相对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供氧)情况等。,前言,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且有严重危害性的一种霉败饲料中毒病。该毒素主要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胆管和肝细胞增生。临床上以全身出血,消化机能紊乱,腹水,神经症状等为特征。 本病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苏格兰发生,当时称为“火鸡病”,相继在美国、巴西和南非等18个国家发生。我国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的饲料污染黄曲霉毒素较为严重,而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的饲料污染黄曲霉毒素则相对较少。,各种畜禽均可发生本病,但由于性别、年龄及营养状况的不同,其敏感性也有差别。一般地说,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敏感,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怀孕期除外)敏感,高蛋白饲料可降低动物对黄曲霉毒素的敏感性。各种畜禽的敏感顺序是:雏鸭雏鸡仔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病因,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缩写AFT)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并不是单一物质,而是一类结构极相似的化合物。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都发荧光,根据它们产生的荧光颜色可分为两大类,发出蓝紫色荧光的称B族毒素,发出黄绿色荧光的称G族毒素。目前已发现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余种,其中除AFTB1、B2和AFTG1、G2为天然产生的以外,其余的均为它们的衍生物。它们的毒性强弱与其结构有关,凡呋喃环末端有双键者,毒性强,并有致癌性。在这四种毒素中又以AFTB1的毒性及致癌性最强。所以在检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和进行饲料卫生学评价时,一般以AFTB1作为主要监测指标。,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已发现的各种霉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在通常的加热条件下不易破坏如AFTB1可耐200高温,强酸不能破坏之,加热到它的最大熔点268269才开始分解。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荧光消失,但遇酸又可复原。很多氧化剂如次氯酸钠、过氧化氢等均可破坏毒素。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菌株的产毒最适条件是基质水分在16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温度在24 30之间。主要污染玉米、花生、豆类、棉子、麦类、大米、秸秆及其副产品酒糟、油粕、酱油渣等。畜禽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原因多是采食上述产毒霉菌污染的花生、玉米、豆类、麦类及其副产品所致。,发病机理,黄曲霉毒素随被污染的饲料经胃肠道吸收后,主要分布在肝脏,肝脏含量可比其它组织器官高510倍,血液中含量极微,肌肉中一般不能检出。摄入毒素后,约经7d,绝大部分随呼吸、尿液、粪便及乳汁排出体外。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因动物的种类、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关于黄曲霉毒素的毒理问题,研究认为黄曲霉毒素影响DNA、RNA的合成和降解,蛋白质、脂肪的合成和代谢,线粒体代谢以及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该毒素的靶器官是肝脏,因而属肝脏毒,可引起碱性磷酸酶、转氨酶、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升高,肝脂肪增多,肝糖原下降以及肝细胞变性、坏死。此外,黄曲霉毒素还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性,可使畜禽、人、实验动物诱发肝癌、胃腺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瘤、卵巢瘤和皮下肉瘤等。黄曲霉毒素是已发现毒素中最强的致癌物,如AFTB1诱发肝癌的能力是亚硝胺的75倍。,症状,黄曲霉毒素是一类肝毒物质。畜禽中毒后以肝脏损害为主,同时还伴有血管通透性破坏和中枢神经损伤等,因此临床特征性表现为黄疸,出血,水肿和神经症状。由于畜禽的品种、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及个体耐受性、毒素剂量大小等的不同,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程度和临床表现也有显著差异。 牛:成年牛多呈慢性经过,死亡率较低。往往表现厌食,磨牙,前胃弛缓,瘤胃臌胀,间歇性腹泻,乳量下降,妊娠母牛早产、流产。犊牛对黄曲霉毒素较敏感,死亡率高。绵羊:由于绵羊对黄曲霉毒素的耐受性较强,很少有自然发病,家禽:雏鸭、雏鸡对黄曲霉毒素的敏感性较高,中毒多呈急性经过,且死亡率很高。幼鸡多发生于26周龄,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嗜眠,生长发育缓慢,虚弱,翅膀下垂,时时凄叫,贫血,腹泻,粪便中带有血液。雏鸭表现食欲废绝,脱羽,鸣叫,步态不稳,跛行,角弓反张,死亡率可达8090。成年鸡、鸭的耐受性较强。慢性中毒,初期多不明显,通常表现食欲减退,消瘦,不愿活动,贫血,长期可诱发肝癌。,猪:采食霉败饲料后,中毒可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型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尤其是食欲旺盛、体质健壮的猪发病率较高。多数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突然死亡。亚急性型体温升高11.5或接近正常,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丧失,口渴,粪便干硬呈球状,表面被覆粘液和血液。可视黏膜苍白,后期黄染。后肢无力,步态不稳,间歇性抽搐。严重者卧地不起,常于23d内死亡。慢性型多发生于育成猪和成年猪,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生长缓慢或停滞,消瘦。可视黏膜黄染,皮肤表面出现紫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呈现神经症状,如兴奋,不安,痉挛,角弓反张等。,病理变化,家禽:特征性的病变在肝脏。急性型,肝脏肿大,广泛性出血和坏死。慢性型,肝细胞增生、纤维化,硬变,体积缩小。病程一年以上者,多发现肝细胞癌或胆管癌,甚至两者都有发生。猪:急性病例,除表现全身性皮下脂肪不同程度的黄染外,主要病变为贫血和出血。全身黏膜、浆膜、皮下和肌肉出血;肾、胃弥漫性出血,肠黏膜出血、水肿,胃肠道中出现凝血块;肝脏黄染,肿大,质地变脆;脾脏出血性梗死。心内、外膜明显出血。慢性型主要是肝硬变、脂肪变性和胸、腹腔积液,肝脏呈土黄色,质地变硬;肾脏苍白、变性,体积缩小。牛:特征性的病变是肝脏纤维化及肝细胞瘤;胆管上皮增生,胆囊扩张,胆汁变稠。肾脏色淡或呈黄色。,诊断,对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应从病史调查入手,并对饲料样品进行检查,结合临床表现(黄疸,出血,水肿,消化障碍及神经症状)和病理学变化(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增生,肝癌)等情况,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必须对可疑饲料进行产毒霉菌的分离培养,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测定。必要时还可进行雏鸭毒性试验。,治疗,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发现畜禽中毒时,应立即停喂霉败饲料,改喂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青绿饲料和高蛋白饲料,减少或不喂含脂肪过多的饲料。 一般轻型病例,不给任何药物治疗,可逐渐康复。重度病例,应及时投服泻剂如硫酸钠、人工盐等,加速胃肠道毒物的排出。同时,采用保肝和止血疗法,可用205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葡萄糖酸钙或10氯化钙溶液。心脏衰弱时,皮下或肌肉注射强心剂。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可应用抗生素制剂,但严禁使用磺胺类药物。,预防,预防本病主要采取三种措施: 1.防止饲草、饲料发霉。防霉是预防饲草、饲料被黄曲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根本措施。在饲草收割时应充分晒干,且勿雨淋;饲料应置荫凉干燥处,勿使受潮、淋雨。为了防止发霉,还可使用化学熏蒸法或防霉剂,常用丙酸钠、丙酸钙,每吨饲料中添加12kg,可安全存放8周以上。 2.霉变饲料的去毒处理。霉变饲料不宜饲喂畜禽,若直接抛弃,则将造成经济上的很大浪费,因此,除去饲料中的毒素后仍可饲喂畜禽。常用的去毒方法有:连续水洗法:此法简单易行,成本低,费时少。具体操作是将饲料粉碎后,用清水反复浸泡漂洗多次,至浸泡的水呈无色时可供饲用。,化学去毒法:最常用的是碱处理法。58石灰水浸泡霉败饲料35h后,再用清水淘净,晒干便可饲喂;每千克饲料拌入12.5g的农用氨水,混匀后倒入缸内,封口35d,去毒效果达90以上,饲喂前应挥发去残余的氨气;还可用0.1漂白粉水溶液浸泡处理等。 物理吸附法:常用的吸附剂为活性炭、白陶土、粘土、高岭土、沸石等,特别是沸石可牢固地吸附黄曲霉毒素, 雏鸡和猪饲料中添加0.5沸石,不仅能吸附毒素,而且还可促进生长发育。 微生物去毒法:据报道,无根根霉、米根霉、橙色黄杆菌对除去粮食中黄曲霉毒素有较好效果。,3.定期监测饲料,严格实施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容许量标准。许多国家都已经制定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容许量标准。 日本规定饲料中AFTB1的容许量标准为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