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 影视与文学向来有着很深的缘分。经久不衰的文学为影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中国五千年文学资源丰富磅礴,更成为影视发展的助燃剂。 随着现代传媒与传播方式的发展,图像时代到来。影视翻拍剧风头正劲,翻拍名著的势头尤甚,四大名著纷纷重新登上荧幕。伴随着关注的目光,争议声阵阵不绝于耳。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中心更是公开明确表示近期不会再批准四大名著的翻拍。将名著中的文学语言转换成当下更为流行的视听语言,本应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洗礼” ,然而实际效果远远低于预期。究其缘由 ,实则由于应用于实践的两种语言体系的转换并非易事。站在传播学的角度关注影视改编,不难发现文学隶属于文字语言体系,而影视则隶属于视听语言体系。两种语言体系属性不同、特征相异,转换的过程必然产生障碍,文学改编电视剧的过程必然会因为视听语言特征的先天缺陷而无法成为完美的转换,必然会引起阵阵争议。只有论述出两种语言体系转换过程产生的障碍,才能更好的把握转换的方法、节奏、尺度。 本文将研究细化,以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小说红楼梦及此电视剧的媒介语言特征,探讨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的转换过程及两种语言体系转换过程产生的障碍。 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本文的课题背景、 主要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本文抛却一些 “老生常谈” ,以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将聚焦点集 中在两种语言体系转换的障碍。理论结合实际,力求找出“影视改编”的症结所在,另辟蹊径。 正文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主要探讨两种语言体系语言符号层面转换的障碍;第二章主要探讨两种语言体系叙事层面转换的障碍;第三章,主要探讨两种语言体系审美层面产生的障碍。分别分析了三个层面障碍产生的原因、具体体现、跨越障碍的途径和实例等。三个部分由浅入深,相互影响关联,前后呼应。 结语:两种语言体系的转换过程必然产生障碍,只有更好的了解,才能尽量克服重重障碍,向经典致敬,奉献影视化的“新经典” 。 关键词 : 文学语言 视听语言 转换 障碍 a be of of of a of in up on of be of is of is a is of of is in of it is to to to of of is to a of of to be to of to to in a as a V to is of is of of of of on to of a we to to 录 摘要 . I .论 . 1 课题背景 . 1 研究背景 . 1 现实背景 . 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概念 . 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3 1 两种语言体系语言符号层面转换的障碍 . 4 语言符号层面障碍产生的原因 . 4 两种语言符号的基本概念 . 4 语言符号层面障碍产生的原因 . 7 两种语言体系转换的障碍在语言符号层面的具体体现 . 9 心理语言转换的障碍 . 9 高度抽象的 “文学语言 ”转换的障碍 . 10 大量修辞性语言的转换的障碍 .语言符号层面障碍的跨越:合理利用视觉符号的视像性 . 13 2 两种语言体系叙事层面转换的障碍 . 16 叙事层面产生障碍的原因 . 16 产生障碍的原因之一:叙事因素的差异性 . 16 产生障碍的原因之二:叙事时空的差异性 . 17 两种语言体系转换的障碍在语言符号层面的具体体现 . 18 时空元素转换的障碍 . 18 叙事手段转换的障碍 . 20 叙事细节转换的障碍 . 21 叙事层面障碍的跨越:以空间展现时间 . 22 3 两种语言体系审美层面转换的障碍 . 24 审美层面产生障碍的原因 . 24 文学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 24 视听艺术的审美特征 . 26 两种语言体系转换的障碍在审美层面的具体体现 . 27 人物形象塑造的障碍 . 27 生产与接收的障碍 . 28 意境营造的障碍 . 30 审美层面障碍的跨越:合理利用音乐强大的表意功能 . 30 结束语 . 34 参考文献 . 35 致谢 . 3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8 1绪 论 课题背景 有关于本论文的选题实则衍生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影视改编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很新兴的论题。二十一世纪可谓一个影像化的时代,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促使许多文学著作翻拍成为影视剧,文学的滋养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养料。然而文学和影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文学语言和视听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两者语言特征虽有重合的部分,但语言属性的相异性更为明显。所以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的转换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跨越重重障碍的过程。 研究背景 通过对现有论文、资料的分析,不难发现针对于影视改编的研究不在少数,但类别比较集中和单一,改编理论还未形成体系。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针对改编应遵循的理论与原则的研究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针对改编理论的研究大多围绕探讨文学作品是否可以改编成影视剧,应该遵循怎样的改编原则,例如:是否应忠实原著;是否场景真实原则等;哪些因素可以改编、怎样改编,哪些因素不能或者难以改编等问题展开的。 第二、针对具体改编作品与原作的对比分析 此类研究大多选择一部有影响的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剧,并将其与原作进行对比分析。就选择的内容上来说,对现当代文学改编之作评述的较多,对古代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四大名著等古典名著的研究;对女性小说改编之作评述的也很多,如针对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且强调性别意识。 第三、文学作品与影视的互动研究 在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中,文学与影视的互动是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所谓互动,即讨论文学作品与影视剧是否相互影响,以及怎样影响。对此有人认为影视改编是小说传播的另一种形式,是一种良性的促进;有人却将这种促进更多的看成一种视觉化带来的威胁,对影像化时代文学的生存状况表示忧虑,试图在视觉冲击下为文学探寻出路。 综上,以往针对影视改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只是研究的论题比较集中,重 2复度较高,与传播学等其他领域相结合的研究不多,角度不够宏观。 现实背景 红楼梦创造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巅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据红楼梦改编的影视作品已有上百部。2012年7月,由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以下简称为新红楼梦)在万众期待中搬上荧屏。现代影视技术的提高及影视艺术手法的创新,诱发了观众对新红楼梦更高层次的期待。然而在经历首轮的短暂热播后,新红楼梦却陷入极大地非议,并由此掀开观众重温87版由王扶林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以下简称为87版红楼梦)的热潮。两部电视剧均改编于古典小说红楼梦,在文学语言转换为视听语言的过程中必然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障碍,只是两个版本在转换的过程中克服障碍的方式不同,其转换的结果和呈现方式也大不相同。 影视改编的实质为两种语言体系的转换, 这一过程充满障碍,无法跨越的障碍,必然致使影视改编作品非议声阵阵,成功的克服和飞跃障碍是影视改编作品得到认同及广泛传播的基础。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概念 针对于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研究,本文力求将这种研究与探讨细分化。首先将研究的范围细分:“影”与“视”分别代表着电影媒介与电视媒介,本论文选择电视媒介为研究范围,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其次将研究的重点细分:将重点落脚于两种视听语言转化过程所产生的障碍,旨在发现文学改编电视剧中所产生的问题; 最后将整篇论文的研究融会于具体的实例, 即以两个版本的电视剧 红楼梦为例展开研究与探讨。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提出过这样的理论:他认为任何电影影像都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影像的知觉层,即影像呈现的光物理层面;第二层是影像的叙事层,任何具有清晰知觉层次的影像均能够承载一定的叙事功能;第三层便是影像的诗意层面,即影像含义中除去能够容易被人识别的知觉层次和叙事层次之外的表意层面。影像是光影复合体,任何一副或以一串连续的依靠一定逻辑组成的具有意义的光影系统,都包含了让米特里所说的这三个层面。文学语言在广义上同样存在着视听语言的三个层面,即视觉的、叙事的和诗意的三个层面。它依靠“文字”来书写而不是依靠“光影”来表达。两种语言体系的转换实际体现在上述三个层面的转换。 根据此理论,本文在分析两种语言体系特征异同的基础上,以电视剧红楼梦 3(包括87版与10新版)为具体实例,将两种语言体系转换所产生的障碍分三部分阐述:分别为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在语言符号层面转换的障碍;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在叙事层面转换的障碍;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在审美层面转换的障碍。逐层分析每个层面产生障碍的原因、障碍的表现形式以及跨越障碍的方式等。力图站在传播学的角度,从根本上分析影视改编应注意的各式问题,减缓跨越障碍的难度,提供示范典型。 本文的创新之处 这是个翻拍剧盛行的时代,翻拍名著的势头尤甚。随着现代传播方式与传播手法的进步,将名著小说中的文字语言转换为当下更为“主流”的视听语言,本应更符合传播发展潮流。然而不论是四大名著的翻拍或是其他经典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在2011年4月的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上,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明确表示近期内不会再批准四大名著的翻拍题材立项。由此可见,应用于实践的两种语言体系的转换并非易事。转换过程产生的障碍值得深入探究与思考。 当下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理论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均围绕一些改编的理论细节展开,例如“是否忠于原著”,“是否场景真实”“是否具有现代性”等。没有从本质上研究文学作品改编的理论。本论文最为明显的研究特色就是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从最基本的语言符号入手,认为两种语言体系在各层面的语言特征差异,导致了每个转换层面障碍的产生。许多影视作品差强人意,甚至遭到非议皆是由于没有处理好这类转换过程产生的障碍。然而仍有许多影视作品在跨越这类转换障碍的过程中,显示出其独特的跨越方式,成就了许多经典。与此前相关研究有本质的不同,论点从根本出发,此为创新之一。 纵观现有的关于“影视改编”的论文和书籍,总是拘泥于文学文本与电视剧作品的浅层次对比,属于欣赏或者鉴赏,不能形成改编研究,很多文章基本上是一种“赏析式”的文章, 类似于“观后感”;有的则是介绍性质的文章, 理论性不够强。本论文致力于这种转换的研究在理论上更具有普遍适用性,理论角度更为宏观。文学与电视剧不论从媒介出发或是从媒介语言出发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势必造成两种语言体系转换的障碍。个人认为与其炮制出一种千篇一律的改编法则,不如着力研究两种语言体系转换的障碍,更为实际和科学,此为创新之二。 41 两种语言体系语言符号层面转换的障碍 语言符号层面障碍产生的原因 影视改编的实质为两种语言体系的转换,即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的转换。文学语言以文字为媒介,文字以它独特魅力使文学在千年的文化中焕发出无限光彩。文字的发明使人类从原始文化的徘徊中走了出来,标志着人类智力的高度发达与人类文明的革命性突破。正如美国学者麦尔文德弗勒等所描述的那样: “与工具、火、语言本身一样,文字是人类古今意义最重大的成就之一,没有它,世界上多数人仍将是文盲。 ”视听语言则以声画为媒介,视听语言的出现,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传统文学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对文学语言提出了挑战。两种媒介语言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媒介。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在语言符号属性上的差别很明显,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两种语言体系在语言符号层面的转换不是一个直接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障碍的过程,成功的转换需要跨越重重障碍。 两种语言符号的基本概念 何谓“语言”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 “一切语言都是思想的标记,反之思想标记的最优越的方式,就是运用语言这种最广泛的工具来了解自己和别人。 ”由此可见,在人类传播发展过程中, “语言”作为传播的载体形式是人类沟通 交流的基础工具。语言这个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区别。狭义 的语言指文字语言、言辞语言等, 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 “语言,是以语音为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 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体系。 ”而广义的“语言”概念则包含了非言 辞的语言系统。例如计算机语言、数学语言、视听语言等都属于广义语言概念的范畴。它泛指可以表达意义,传递信息,又有自身规律、法则和系统的媒介。 上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出现的“语言学的转向” ,造成哲学思考从认识论向语言论的转向,即对思想、意识等主观现象的研讨,转向构成其发生、发展的存在方式语言本质的分析。语言所承担的媒介功能,对人认识世界和存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被突显出来,受到普遍关注。在语言学的转向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基本单位是所指与能指,美 麦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学诸论 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0: 11 德 康德实用人类学 M邓晓芒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7: 79 5符号的概念被认为是一个能指与一个所指之间的关系,所有的语言符号都由能指和所指构成。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是这样定义语言( 言语(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符号运用的准则和规范;而言语是这个系统在口语和笔语中实际的体现。为了说明这一点,索绪尔以下棋作为比喻:语言就好比下棋规则,而言语是实际的对弈,对弈必须遵循游戏规则,同时,也只有在实际对弈中,才能明白和掌握这些规则。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基本语言属性特征 两种语言体系的基本语言属性特征如下:文学语言是一种线性的、静态的、抽象间接的、感性的媒介语言,视听语言则是一种多维立体的、运动的、具像直接的、逼真的媒介语言。 第一、文学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文字,依托于视觉器官;视听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影像和声音,依托于视觉和听觉器官。 文学语言依托于视觉器官,具有视觉性的属性。 “文字”是组成文学语言体系的根本元素,它可以分解成语音形式、文字形式、语义内容三方面,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表意系统。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作家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文字即文学语言。 视听语言归属于非言辞类语言系统,主要依托于视觉及听觉器官,具有视觉性和听觉性的双重特征。经过百年的发展与演进,已经成为一种丰富、成熟、自成一派的形象语言。视听语言对应影视媒介,电影语言与电视语言均属于视听语言的范畴。区别于文学语言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表意系统,影像与声音是视听语言的根本语言元素。视听语言具有更加直观、感性、与现实世界相连的特点,因此它被认为是更具感染力的交流媒介。作为一种语言体系,视听语言也具有约定俗成的表达这一语言的“语法规则” 。例如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运用音乐的技巧、构图等均为视听语言的“语法” 。 第二,文学语言是线性的、有序的、静态的;视听语言是时空并列的、运动的、连续的。 从运动方式的角度来看,文学语言呈现线性的运动方式。所谓线性结构是指文学语言是逐字写出念出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线性的、链条似的结构。作者一次书写一个字符进行积累,所以文学语言是有序的,按照相应的语法规则排列组合。同样在读者理解、解读的过程中也是逐字逐句的理解积累,文学语言是一种静态的、连德 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M高名凯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1006续的艺术。 相对于文学语言线性有序的结构,视听语言以影像为主要载体,它的运动方式是空间并列的动态运动方式,不是线性静态的。将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拆解开,实际上均是由一幅幅画面组成的,单幅的画面类似一张张图片,其本身是静止的,只有将这些连接在一起才会产生“似动效应” 。通过画面的交替组接表现运动着的人和事物的运动形态。由运动产生多变的景别,角度,场面和空间层次,实现多变的视觉效果。视听语言呈现的时空状态是立体的,是动态的,体现为视觉上的画面和听觉上的声音的双重属性。观众可以从视觉上、听觉上同时接受信息,达到视听的一体化。 第三,文学的语言是抽象的、间接的、感性的,而视听语言是具象的、理性的、直观逼真的。 作家在使用文学语言代表事物时,总是对丰富多样、生动具体的客观实际从某个角度或层面加以概括、选取、抽绎。小说红楼梦第三回借宝玉之眼描写了林黛玉的外貌与气质:如姣花照水,似弱柳扶风。颜如何、体如何、态如何,作者不做一句具体描绘。淡淡的勾勒,抽象的描绘,绝世的容颜和遗世的风采已跃然纸上。品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对文字加以领悟,通过想象感受具体的韵味,间接的诉诸于读者的感官,因此文学语言是抽象的,间接理性的。文学语言包涵了作家丰富的想象、知觉、情感、等心理体验,令读者走入到感受的世界中。意在言外的文学语言,传达和表现了作家内心情绪,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含义,具有心理蕴含性,是一种感性的语言。文学语言没有视听语言的那种形象的直观功能。 视听语言是一种具象的、直接记事的媒介语言,拥有视像的直观性,更为直接的诉诸人们的感官。观众对于影视的认知是建立在物质上的直觉认识,影视画面清晰、一目了然,声音又基本还原了现实世界的声响。丰富直观的画面和真实的声音正是视听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体系的根本性语言元素。视听语言和“现实”有亲缘关系,使它更接近物质现实的本来面目,在客观反映物质世界中相较文学语言有明显的优势。影像直接记录物质世界的空间形态,呈现事物的运动轨迹。科技的发展又能够使它还原现实世界的声音和色彩,造就 了视听语言特有的逼真属性。 红楼梦通过影视改编,运用震撼的视觉画面赋予了小说中“大观园”的实体影像。 “怡红院” 、 “潇湘馆”不再是书中的一个字眼,也不再是读者脑海中的一个剪影,通过视听语言“大观园”真实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语言符号层面障碍产生的原因 影视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从媒介语言属性的角度分析, 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的概念及语言特征差异明显 ,使得两种语言体系在语言符号层面的转换充满障碍。具体促使障碍产生的原因如下 : 两种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差异 两种语言体系基本语言属性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两种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现实世界中,任何意义的传达必须使用以某种方式被接收者感知的符号,不用符号而传送一个意义是不可能的。在符号的世界中,语言无疑是最大最成熟的符号系统。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的基本单位是所指与能指,符号的概念被认为是一个能指(音节和形状符号,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与一个所指(音节和形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语言的内容实体)之间的关系,所有的语言符号都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文学语言的基本语言元素是文字,文字只是文学语言的物质载体,它自身不能作为文学的主体,只有当它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之后,它才能作为文学语言的主体而存在。文字符号是人类使用历史最久远,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稳定符号体系。它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以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抽象和随意性的符号。这种随意性体现在文字符号和它所指代的客观现 实中的那个对象没有直接的含义关系,文字符号系统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结合是随意的并且约定俗成的,具有随意性和约定性,人类的自然语言有着严格的语法体系。 视听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的影像,它不是约定俗成的,没有文字语言的约定性特征,无须制定一套共同遵守的语法。视听语言符号与它所要表达的意义几乎是一致的。视听语言符号的能指(以电视剧为例,指电视剧语言的画面和音响)和所指(通过画面与音响表达的意义)的关系是根据“类似性原则”而建立起来。视听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通常同时出现,影像和声音既是能值又是所指,诉诸于观众视听的影像符号就是观众可以直接感知的实在的物质形态。两种语言体系在语言符号层面的转换产生障碍的实质原因为:两种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差异性。 反映客观事物方式的差异导致接受方式的差异 文字符号和影像符号反映客观事物的 方式的差异导致了接受者接受方式的差异。文学语言借助其符号的抽象性和随意性来激发读者记忆中存储的相应的形象记朱光伟文学语言与电子媒介关系初探 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 2006: 22 8忆。读者在文学世界里所意识到的形象是存在于读者的思维意识中,抽象的文字符号必须借助读者自身的想象才能成为一个想象中的形象,这种信息的传递多是通过思维和思索实现的,受众的接受也因文学符号的抽象随意性而变得更加自由开阔。 而影像则是借助外界刺激来激起记忆中相应的思维形象,使观众意识到的形象和感知到的东西具有一种等同性,观众在视听的世界里所意识到的形象是真实具体的,是被直接刻画的。视听符号使得观众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先看见具体画面,再由此画面展开相应的想象。 两种语言体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不同,导致其相应接受者的接收方式大不相同,这类差别致使两种语言体系转换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就人类感知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而言,客观对象越具体真切就越便于接受者感知和接收,因而在接受程度上,影像的门槛较低,容易被人接受。相应的,想要用影像来反映隐藏在客观事物之下的深层次或隐含的内容则难度较大。而文字的优势恰恰体现在它可以表达出深层次的内容和含义,能传达言外之意,这种言外之意由读者的想象世界来重新构建。利用视听语言来表达文学语言所体现的某种深层的或隐藏的含义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障碍, 但不等于视听语言无法表达此类内容, 不等于此类障碍无法跨越。 营造语言符号形象的主体的差异性 通过前文的分析,文字符号作为一种高度抽象概括的符号体系,利用高度抽象的文字给每一位接受者的接受过程带来不确定性。每一个事物在一个人的心中所幻化的形象跟其他人必然是不同的。不同的个性、阅历、知识构成的接受者必须凭借个体的素养、经验、和认知等去还原被抽象了的文字符号。简而言之,也就是经过文字的刺激接受者自身进行想象和重构。在想象和重构的过程中,将抽象的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主体是接受者本身,接受者的个体特征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整个过程是充满间接转换的性质。接受者的自主性体现的较多。 而影像符号则不同,它将源于客观存在的表象直接的诉诸于接受者,从而使接受者直接感知到表象产生时的本来状态。接受的影像是具体固定的,激发的想象难免与画面类似,它很少具备那种抽象概括的能力。在传递影像符号的过程中,接受者更多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主动参与。思考与想象被限制和固定,营造形象的主体为传播者,主体的差异是两种语言体系在语言符号层面产生障碍的又一原因。 两种语言体系转换的障碍在语言符号层面的具体体现 文学语言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摆脱人为因素的制约,天马行空的表达。读者也可以通过文字展开无尽的遐想,产生不同的感悟,不断的回味和重温。一旦转换为视听语言,万般想象被浇铸成眼前一个具体的画面。总是画面再精巧,形象再贴合,仍会有“不像”之处,这本身就是视听语言符号的一种天然的缺憾。语言符号层面的转换,难免会将文中细微的描写转换为直接的视觉效果,必然会省略、流失原作品的某些精妙之处,如人物心理的描写、抽象语言的深层含义、故事细节的描绘等。只有很好的把握了文学语言和视听语言所使用的这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才能自如的跨越两者在语言符号层面的障碍,实现二者之间成功的转换。 心理语言转换的障碍 内在的心理语言运用外在的表现形式 “文学在表现人的内心活动上是非常深入而广泛的。视听语言“只能用表情、眼神、动作等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以古典著作红楼梦为例,小说运用了大量精彩的、细腻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语言及情感世界。视听语言的画面具有直观性与连续性, 当然也能够用镜头语言来展现人物的内心和情感, 如面部的特写、表情的对比、闪回镜头、蒙太奇镜头组接等,但与文学语言相比,其表现力逊色很多。视听语言的表现对象通常是可见的事物和现实,视觉性强烈。即使是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需借助具体可见的空间画面和人物的表情动作和道具等,内在的转换都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容易产生障碍。 比如在电视剧新红楼梦中,宝钗初进府,她行为豁达端庄,不比黛玉目无下尘,相比之下,黛玉心有不忿,心理描写微妙而富有韵味。然而电视剧中,黛玉并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此时的心理活动,只是不停的和宝玉玩“丢口袋”的游戏,却又突然变脸不玩,只一个冷眼,并没有多余的气恼之色,想要显示的却是黛玉完整恼怒的内在心理活动。表情与动作展现的“动作气场”明显小于文学语言塑造的“心理语言气场” 。而加入原著中不存在的“丢口袋”的 情节,无疑是为了补充展示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而这一情节是否符合黛玉的个人性格、是否与整体的叙事紧密相连还有待商榷。 书中描写凤姐故作贤惠,带尤二姐去见贾母,不待贾母问话,便先问贾母尤二姐和她相比谁更漂亮。贾母细细端详后说到:“是个齐全孩子,我看比你俊些。”邹悦文学与影视语言的差异与转化 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2003:18 10书中没再过多描写凤姐的心理与表情。但读者凭借其素日的狠辣作风、醋意十足的性格,也能想象到她此刻听到贾母夸赞尤二姐,一定会愤意难平、心有不甘。转换为视听语言,这种想象不经过具体的动作表情,无法直接渗透给观众。87版红楼梦是这样处理的:直接给了凤姐一个特写镜头:她面有怨恨之色,不甘的将眼睛一斜,嘴角因冷笑而轻微地动了一下。这样的动作表情在影视剧中已算丰富而传神的了,邓婕的表演也十分到位。然而与书中所要表达的人物心理活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太过直接的表露反而使韵味有所丧失。包罗万象的想象和心理活动凝聚为几个具体的表情,难免会给心理语言的转换制造障碍。 内在的心理活动借助声音元素直接“说出” “并非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心理感受都具有 外部的空间造型,都具有外在的表现形态,人类的某些情绪、感受、思想和精神状态是无形的,抽象的,无法诉诸视觉的,它们不具空间的存在。”文学语言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是具象化的视听语言无法完全用动作表情复制的。因此影视作品有时不得不借助语言来直接说出想要表达的内心活动及人物情感。以此来补充画面展现心理活动语言的不足。如画外音、旁白、内心独白等。小说中元春省亲,命各弟妹各题一匾一诗以展才华。黛玉安心在今夜大展其才,压倒众人。不料元春只命题一匾一诗,心里略有不快。此处描写既突出了黛玉的内心世界又显现了黛玉的人物性格。然转换为视听语言,在电视剧新红楼梦中,黛玉并未表现出不快失望的表情和动作,其内心的活动完全由旁白依照书中所写系数用画外音代替。交代她心 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和经历的心理过程。然画外音的运用不是万能的,过于复杂繁琐的画外音,会削弱画面美感,旁白不听的述说黛西的内心想法,画面展示的却是元春省亲的隆重和奢华,二者的搭配略显另类。声音与画面不一致,反倒成了观众理解上的障碍。 高度抽象的“文学语言”转换的障碍 不是所有的文学语言都能够转换为视听语言的画面的。红楼梦原著中,那些较为抽象的思考、顿悟、具有象征性的主题。就难以在荧屏上直接用画面表示。文学语言是抽象化的符号。小说尤其在古典巨著中,抽象化的语言随处可见:诗词歌赋贯穿全书,许多人物张口闭口都是些“一语双关”的经典对白、独白。然而这些抽象的符号转换为视听语言都需要用是视觉的、直观的画面和声音来展现。抽象转换为具象的过程必然产生障碍。 曹雪芹红楼梦 M湖南:岳麓书社, 1992: 642 张卫以电影的方式忠实原作 J电影艺术, 1983( 9): 35 抽象性语言转换为具象的障碍 小说中, “黛玉葬花”是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场面描写,其中的长篇抒情诗葬花吟更是黛玉自伤身世遭际的哀歌,也是她坚持理想,宁为玉碎的反封建叛逆者的自白。全面的刻画了黛玉的性格和内心,是千古传唱的神作。小说的描写细致深入,诗歌更是言简意赅,意蕴深厚。转换为视听语言,需要运用直接具象的画面来支撑和表达,视像天然的直观性致使抽象、凝炼的诗词也要搭配现实、直接的画面。电视剧新红楼梦第十三集着重演绎“黛玉葬花”,葬花吟配以具体的葬花画面进行表达。诗词中本包含了深切含义和韵味:例如黛玉对自己寄人篱下境遇的哀伤、对宝钗的妒忌、对宝玉的猜忌、对红颜早逝的悲叹;以及宝玉的消沉意识、对生之烦恼的感受、对生命悲剧的体验等 ,然而这些抽象化的诗词和情感转化为画面都是通过黛玉葬花时的哭泣和宝玉观看葬花的哭泣来表达的。受委屈时哭泣、葬花时哭泣。高度凝炼的叙事长诗凝聚为一个固定的画面;抽象的感情凝聚为一个具体的表情。 多种的情绪只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抽象化的语言具象化趋势明显,是两种语言体系在语言符号层面转换的障碍之一。 诗词被简单改编成歌曲 此外,小说中抽象化的诗词常转换为歌词,利用声音元素“唱出来 ”。新红楼梦中对长篇抒情诗葬花吟的音乐改编显得办法不多。只照搬了诗词作为歌词,却未将诗词韵味融合进曲调的创作,歌词与曲调严重的不协调,画面与声音也并未完全的融合:在飘洒的落花中,黛玉 开始葬花并唱起了凄切哀伤的歌曲,歌词改编自葬花吟,然由于诗词长度的限制,只是节选。 音乐、音响的运用本能给整个画面添加忧伤的氛围,但音乐表达的内容 应与是此内容紧密贴合。新红楼梦的葬花吟插曲的曲调太过空灵和诡 异。也许是为了与整部电视剧空灵、诡秘的风格相映衬,但不相衬的声音元素 的运用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反倒忽视了抽象诗歌本身所要表达的。诗歌可 以唱出来,然而诗歌的韵味、悲伤的心绪怎样唱的完整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大量修辞性语言的转换的障碍 作者通过文字的描写引起读者的通感,使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一次再创造,在实际上什么都没有看到,但读者通过想象已在脑海中构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场景或形象。所以说文学语言是一种抽象概括、象征性、隐喻性、分析性的语言。所以文学语言常常使用大量的修辞。 常采用以此喻彼、 侧面烘托等手段来表情达意,使本来抽象难讲、不易表达的概念形象化。文学中修辞尽管外在形态各异,但其本 12体和喻体之间本质上必然形成某种联系。当然,修辞不是文学的专利,视听语言也有修辞。但是视听语言的修辞一般以特定影片中整体形态的特定对象在视听语言运动过程中的突出点和比拟,即多采用以物喻物,以物寓意。文学的隐喻需要修饰语,而视听语言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取代了修饰语。大量的客观修饰以物代替。 在小说红楼梦中,大量的修辞描写应用于描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技术检测与标准认证服务项目合作计划书
- 端午节班会课件
- 宠物诊所弃养协议书范本
- 2025年CHO细胞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项目合作计划书
- 竞选护理骨干课件
- 风险辨识评估协议书范本
- 临时围挡拆除协议书范本
- 签订服务委托协议书范本
- 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课件教学
- 二零二五年度节能环保技术培训项目单项承包合同
-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二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阳江市阳东区区内选调教师笔试真题2024
- 智慧商业综合体智能化管理系统与2025年市场应用评估报告
- 2025年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附答案)
- 油料消防课件
- 烧烤营地经营方案(3篇)
- 新开游泳店活动方案
- 2025至2030中国数字PCR(dPCR)和实时PCR(qPCR)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叠层母排市场运营格局与前景战略分析报告
- 万锦帕劳度假型酒店项目:战略投资视角下的可行性与风险应对研究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