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之困”侵扰中国企业家_第1页
“精英之困”侵扰中国企业家_第2页
“精英之困”侵扰中国企业家_第3页
“精英之困”侵扰中国企业家_第4页
“精英之困”侵扰中国企业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精英之困”侵扰中国企业家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思想 ?据新华社杭州 11 月 24 日电 11 月 7 日,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在上海病逝,引起了人们对企业家健康状况的极大关注。王均瑶之死不是孤例,而是一个现象,反映出民营企业家在精神和体力上普遍的过劳状态。精英之困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一般每天要工作 14 个小时左右。他们忘我地投身于事业,在成就个人辉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几年前,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作义壮年而死;去年,台湾英业达副董事长温世仁因脑中风突然去世;今年 4 月份, 54 岁的爱立信? 穴中国?雪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心脏骤停在跑步机上突然辞世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实业界精英,没有输给竞争对手,却输在了自己手里。首先是疾病侵扰。以冠心病、高血压为例,这些 10 年前以老年患者为主体的老年病,现在却成了以商务人士为主体的商务病。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在伤害着中国企业家的身心健康。商场竞争的激烈残酷,使很多企业家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许多企业家觉得内心孤独,甚至产生厌世心理。过劳之思目前绝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依然延续着家长式的、包办一切的家族管理。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日渐凸现:再强的人也无法承受一个现代化企业所面临的全部压力和挑战。有人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几乎都是用身体打拼下江山的。确实,企业家创业初期对健康的严重透支,虽然换来 30 多岁功成名就,接下来却又面临企业新一轮的扩张。企业家就像一个自转的陀螺,永远也停不下来,直至崩溃、垮掉。家族式管理的另一个弊端是,由于企业掌握在一个人手里,其命运就直接关系到身后企业的兴亡和家族的兴衰。王均瑶逝世后,遗产继承和企业的管理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能不说是因为家族式管理让人引发无数联想的缘故。2 / 5家族式管理也使企业忽视了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使企业掌门人陷于独木难支的尴尬境地。王均瑶的英年早逝,在中国民营企业家耳边再次敲响了警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引入现代经理人制度,并通过引智形成企业管理层梯队,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一、世界管理理论的三次变革本世纪以来,西方经济领域出现了三次重大变革,每一次经济变革都随之产生了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一)大批量生产时代与控制性管理本世纪 30 年代以前是西方产业史上大批量生产时代。从当时的全球供给环境来看,社会产品总体上趋于供小于求。企业的任务是以尽可能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只要能够提供低价、标准的产品,即可获利与发展。所以此时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内部生产效率上,企业实行的是控制性管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对资源投入的精细核算,对各类成本的严格控制,对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和流程化的追求,这一时代的管理是对企业现状的反馈信息所进行的维持性控制管理。这是与当时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和相对稳定的需求环境相适应的。(二)大批量销售时代与推断式管理本世纪 30 年代以后,基本消费品的需要逐步趋于饱和,产生了多元化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各国市场进一步国际化,西方经济进入了大批量销售时代。这个时代对企业来说,应付环境的变化、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成为首要问题。企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企业的外部,关注原材料供应情况和产品消费市场的变化。以销定产和产品差异化成为新的经营理念。企业产生了筹划未来、预测变化的要求,并采取了诸如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中长远战略计划等推断式管理。3 / 5其特征是根据现实的历史资料推断出未来预期的目标和市场态势,在前馈控制的基础上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三)后工业时代与战略管理从 50 年代起,西方经济开始步人又一个更新的时代,即后工业时代或突变时代。市场需求不仅更多样化,而且更动荡多变,消费者已经从对生活 quot 数量 quot 的要求转向生活 quot 质量 quot 的需求;同时二战后科技迅猛发展,以科技为驱动力,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加上资源短缺和突发性事件不断增加以及社会对企业的更多限制,使得企业面临更庞大、更复杂、更陌生、更易变、更难预料的市场环境,企业随时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在这种多变的时代,传统的控制性管理和推断式管理都难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以研究和紧密跟踪环境变化与市场态势,强调及时响应和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战略管理应运而生。其特征是着眼于长远变化和趋势的研究,通过整体的动态的战略规划来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二、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沿革严格地说,我国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商品经济竞争主体是在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开始的。因此,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沿革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50-80 年代属于计划经济管理时期,80-90 年代上半期属控制式管理时期,90 年代下半期开始向推断式管理时期过渡。从控制式管理时期向推断式管理时期转化有一个大的宏观经济背景:就是 1992 年邓小平南巡后我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化,企业逐步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产权清晰的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同时各类商品要素市场逐步放开,市场更趋于多元化和开放性。迫使企业更多地关注外部环境,更多地研究消费者需求。在这一时期,由邯钢首创的内部成本目标细化和倒推式管理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由控制式管理向推断式管理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三、从财务软件到管理软件,中国应用管理理论前瞻中国的财务软件正向企业管理软件发展,在这个转化时期,从应用的角度看,至少应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4 / 51技术上要解决以下问题:a 关键技术应用问题:如远程处理、实时监控、决策查询等;b 软件技术与组织工作的整合问题:是让组织工作流程适应软件,还是让软件适应组织工作流程;c 技术应用成本效益问题:可以让运作规范的管理咨询公司介入,研究应用阶段性投资回收问题,研究不同技术档次产品成效问题,研究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解决方案问题。2理论上要解决以下问题:在方案提供和功能设计上要着眼于应用,特别是:A、功能的客户化以满足最终用户的特定需求,从而有助于企业致力于核心功能和核心需求;B、过程的集成化以强调解决方案与业务全程管理的结合,而有助于企业致力于核心过程,通过控制过程来控制结果;C、成本利润分析上的细化,有助于提高财务控制效率;3业务上要解决以下问题:管理系统上的层次性和可延伸性:A、零售层管理( 如现场库存、现场资产管理、零售网络管理、现场交易处理与结算)B、市场层管理(如合同与定价、分销管理、渠道网络管理、市场区域管理)C、制造层管理(如过程管理、产品质量管理 )D、供应层管理(如供应链计划与优化、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交易与流通管理 )E、资源层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现金管理、财务管理)F、决策层管理(如管理会计、决策支持、战略规划)5 / 5管理模式上的通用性和行业细分性:这其实就是走通用的整体型开发思路还是走行业的细分型开发思路的问题。通用型开发思路基于对企业所处的大的经济背景和管理环境的分析基础上,把握企业经营的共性。从而开发出对各行业软件均适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而细分型开发思路则是基于多元化多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细化竞争优势,强化核心能力,致力于专业化的管理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