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2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 1994 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 38 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 38 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 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描写具体、感情强烈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感悟父爱力量的伟大是教学的重点;揣摩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深深父爱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难点。设计理念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思路及意图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讲故事,谈感受。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孩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2、揭示课题。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惨祸,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 年,美国洛杉矶的一对父子在地震灾害侵袭时,用深深的爱创造出了一段奇迹。(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二、读通课文,捕捉感受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用 习惯的符号,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并作好批注。2、师生交流。学生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重点交流对“地震” “废墟” “坚定” “颤抖”等词语的理解;同桌在互读“让自己感动的语句”的基础上,交流初步的感受。(读通课文,夯实字词;走进课文,初步感受父爱。 )三、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会向你的学生提些什么问题呢?请大家专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师会在哪里提出问题,会提什么问题,该怎么回答。1、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2、师生交流。教师从小组代表的发言中,提炼出深入学习本文的三个问题:A、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B、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 “了不起的父与子”呢?C、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对学生提出的其他有价值的问题,老师也要相机进行点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教师把握学情。)四、细读课文,体会父亲心理变化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潜心默读,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心理有哪些变化。2、教师抓住课文内容精彩处,指导朗读,点拨体会。(1)冲向废墟(课文第 3 自然段) 。抓住“眼前一片漆黑” “大喊” “大哭” , 体会父亲的悲痛与绝望。(2)寻找儿子(课文第 510 自然段) 。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大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痛与坚定。(3)发现儿子(课文第 1219 自然段) 。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4)父子相见(课文第 2224 自然段) 。抓住“颤抖” “了不起” “紧紧相拥” , 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3、体验读文。假如你是课文中的父亲或儿子,父亲和儿子的对话该怎样读呢?带着刚才对父亲心理变化的体会,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线,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父亲进行心灵的对话。 )第二课时一、深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1、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 “了不起的父与子” 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2、师生交流时,重点感悟以下语句:(1)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2)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当有些人劝阻他时,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的望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从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知道他在想什么?(3)当救火队长和警察劝阻他时,父亲只重复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当人们认为父亲精神失常而摇头叹息地走开时,父亲仍然在不停地挖掘。从父亲“失常” 的举动中,你认为父亲精神失常了吗?为什么?(4) “挖到第 38 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5)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从儿子的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第(5)个小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描写儿子了不起是为了更加突出父亲的了不起。3、教师小结。爱,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重点句,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回读课文,揣摩文章表情达意的精妙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伟大的父爱的。2、教师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揣摩:(1)其他父母赶到废墟,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父亲却埋头接着挖。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对比描写?(2)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同样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作者为什么要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三、放飞想象小练笔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用爱创造奇迹的父亲形象。同时,父亲用爱也培养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请你们想一想: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 ,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 14 个七岁左右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想好后,请以废墟下的阿曼达为题写一篇作文。师生交流小练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 1994 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 38 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 38 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 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描写具体、感情强烈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感悟父爱力量的伟大是教学的重点;揣摩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深深父爱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难点。设计理念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思路及意图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讲故事,谈感受。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孩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2、揭示课题。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惨祸,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 年,美国洛杉矶的一对父子在地震灾害侵袭时,用深深的爱创造出了一段奇迹。(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二、读通课文,捕捉感受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用 习惯的符号,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并作好批注。2、师生交流。学生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重点交流对“地震” “废墟” “坚定” “颤抖”等词语的理解;同桌在互读“让自己感动的语句”的基础上,交流初步的感受。(读通课文,夯实字词;走进课文,初步感受父爱。 )三、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会向你的学生提些什么问题呢?请大家专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师会在哪里提出问题,会提什么问题,该怎么回答。1、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2、师生交流。教师从小组代表的发言中,提炼出深入学习本文的三个问题:A、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B、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 “了不起的父与子”呢?C、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对学生提出的其他有价值的问题,老师也要相机进行点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教师把握学情。)四、细读课文,体会父亲心理变化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潜心默读,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心理有哪些变化。2、教师抓住课文内容精彩处,指导朗读,点拨体会。(1)冲向废墟(课文第 3 自然段) 。抓住“眼前一片漆黑” “大喊” “大哭” , 体会父亲的悲痛与绝望。(2)寻找儿子(课文第 510 自然段) 。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大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痛与坚定。(3)发现儿子(课文第 1219 自然段) 。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4)父子相见(课文第 2224 自然段) 。抓住“颤抖” “了不起” “紧紧相拥” , 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3、体验读文。假如你是课文中的父亲或儿子,父亲和儿子的对话该怎样读呢?带着刚才对父亲心理变化的体会,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线,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父亲进行心灵的对话。 )第二课时一、深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1、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 “了不起的父与子” 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2、师生交流时,重点感悟以下语句:(1)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2)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当有些人劝阻他时,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的望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从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知道他在想什么?(3)当救火队长和警察劝阻他时,父亲只重复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当人们认为父亲精神失常而摇头叹息地走开时,父亲仍然在不停地挖掘。从父亲“失常” 的举动中,你认为父亲精神失常了吗?为什么?(4) “挖到第 38 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5)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从儿子的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第(5)个小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描写儿子了不起是为了更加突出父亲的了不起。3、教师小结。爱,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重点句,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回读课文,揣摩文章表情达意的精妙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伟大的父爱的。2、教师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揣摩:(1)其他父母赶到废墟,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父亲却埋头接着挖。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对比描写?(2)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同样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作者为什么要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三、放飞想象小练笔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用爱创造奇迹的父亲形象。同时,父亲用爱也培养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请你们想一想: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 ,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 14 个七岁左右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想好后,请以废墟下的阿曼达为题写一篇作文。师生交流小练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 1994 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 38 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 38 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 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描写具体、感情强烈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感悟父爱力量的伟大是教学的重点;揣摩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深深父爱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难点。设计理念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思路及意图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讲故事,谈感受。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孩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2、揭示课题。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惨祸,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 年,美国洛杉矶的一对父子在地震灾害侵袭时,用深深的爱创造出了一段奇迹。(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二、读通课文,捕捉感受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用 习惯的符号,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并作好批注。2、师生交流。学生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重点交流对“地震” “废墟” “坚定” “颤抖”等词语的理解;同桌在互读“让自己感动的语句”的基础上,交流初步的感受。(读通课文,夯实字词;走进课文,初步感受父爱。 )三、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会向你的学生提些什么问题呢?请大家专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师会在哪里提出问题,会提什么问题,该怎么回答。1、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2、师生交流。教师从小组代表的发言中,提炼出深入学习本文的三个问题:A、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B、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 “了不起的父与子”呢?C、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对学生提出的其他有价值的问题,老师也要相机进行点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教师把握学情。)四、细读课文,体会父亲心理变化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潜心默读,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心理有哪些变化。2、教师抓住课文内容精彩处,指导朗读,点拨体会。(1)冲向废墟(课文第 3 自然段) 。抓住“眼前一片漆黑” “大喊” “大哭” , 体会父亲的悲痛与绝望。(2)寻找儿子(课文第 510 自然段) 。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大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痛与坚定。(3)发现儿子(课文第 1219 自然段) 。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4)父子相见(课文第 2224 自然段) 。抓住“颤抖” “了不起” “紧紧相拥” , 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3、体验读文。假如你是课文中的父亲或儿子,父亲和儿子的对话该怎样读呢?带着刚才对父亲心理变化的体会,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线,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父亲进行心灵的对话。 )第二课时一、深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1、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 “了不起的父与子” 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2、师生交流时,重点感悟以下语句:(1)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2)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当有些人劝阻他时,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的望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从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知道他在想什么?(3)当救火队长和警察劝阻他时,父亲只重复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当人们认为父亲精神失常而摇头叹息地走开时,父亲仍然在不停地挖掘。从父亲“失常”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