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新闻两则》教师导学案_第1页
1课《新闻两则》教师导学案_第2页
1课《新闻两则》教师导学案_第3页
1课《新闻两则》教师导学案_第4页
1课《新闻两则》教师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 题:1、新闻两则 主备教师:敖娜丹 授课教师: 敖娜丹授课时间: 月 日 审签人:导 学目 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教 法:速读、精读、朗读、情境设置法、质疑探究法学法导航: 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课堂组织【自主预习案】1、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 、_ 、_ 、_ 、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 、_ 、_ 。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 、_ 、_ 、_ 、_ 、_ 。 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 、内容_ 、报道 _ 、语言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21 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 112 万人。1947年 6 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 月 10 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 152 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 年到 1949 年 1 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 ) 溃退( ) 锐不可当( ) 歼灭( ) 要塞( ) 绥靖( ) 阻 遏( ) 管辖( ) 逃窜( ) 芜湖( ) 4、选词填空。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 ( )敌阵,横渡长江。 (越过、冲破、击溃) 学生预习(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了。 (冲破、突破) 5、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课内探究案】一、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报纸、电视、电脑)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板书课题) 明确教学目标。 检测学习预习情况。 二、 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速读新闻。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四、合作探究(二)研读新闻。 2、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三)品读新闻。 3、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检查预习(听写)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习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 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 4、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试试从文中找出其它的词语或句子加以说明。 (四)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5、自学提纲: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6、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7、问题探究: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8、品读,品味新闻语言。 比较下边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 五、拓展延伸9、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六、达标检测课内语段阅读。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 20 字 )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不料 剩下 顽固 消灭 B、不料 余部 顽强 歼灭 C、不想 剩下 顽强 打败 D、不巧 余部 顽固 击退 3第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 ,为什么? 4第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课外语段阅读本报华盛顿 1 月 28 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 11 点38 分,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 1 分 12 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学以致用,知识训练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 56 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 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 200 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5.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6.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 7.“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 “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8.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9.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 10.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课 后反 思附答案:【自主预习案】 1、消息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鲜明 真实 及时 简明准确 2、略。 3、y ku ru w jin si su xi cun 4、冲破 突破 5、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 【课内探究案】 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 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 ,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4、第一小题,第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 ,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5、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 例如“九江(不含) ”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精确到日到时。 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 (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 ) “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 ,对长江是“封锁” (不准船只自由通航) ,对铁路则用“切断” (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 “渡至” ,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 ,泛, ) “24 小时内” ,时限明确, (“共” ,时限不明,一般化, ) “即已” ,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 ,时界相对模糊, ) “至发电时止” ,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 ,军事术语,准确得体, (“剩下的” ,表达内容模糊。 )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 ,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 ,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结果就在 21 日那一天” ,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 “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 “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 ,我军“突破” ,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第 4 小题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句中, “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 “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 “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 “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 、 “1000 余华里” 、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 、 “横渡” 、 “突破” ,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 、 “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 、 “击溃” 、 “占领” 、 “控制” 、 “封锁” 、 “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6、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 11 月 4 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7、 (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8、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9、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10、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