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_第1页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_第2页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_第3页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_第4页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一、填空题.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 冒地槽 和 优地槽 两类。2.大洋活动带包括 大洋裂谷活动带 和 大洋边缘活动带, 大陆活动带包括 大陆裂谷活动带 和 大陆边缘活动带 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 薄 50-100km ,西部岩石圈 厚 130-200km ,中部岩石圈厚度处于 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 古生代 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带。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 地轴 、 台隆 、 台拗 和 台褶带 四种类型。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 优质向斜 、 冒地向斜 、 地背斜-褶皱带和 边缘拗陷 四种类型。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 离散型边界 、 聚敛型边界 和 剪切型边界 三类。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 穹窿型起 、 断裂下陷 和 陆间裂谷 三个阶段。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 下降阶段、 上升阶段 和 褶皱系发展期 三个阶段。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 地台内部 、 地台 和 活化阶段 三个阶段。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 吕梁 运动后最终固结的, 中晚元古代 为沉积盖层发育时期。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 华北 、 扬子 、塔里木 、 南海 和 喜马拉雅辗掩构造13 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 北部地槽褶皱 、 西南地槽褶皱 和 环太平洋地槽褶皱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 NNE 向深断裂带是 剡庐断裂 、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断裂和 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 硬矽岩建造 、 复理石 、 磨拉石 、 硅质火山岩 ;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 石英砂岩、 碳酸盐岩、 含煤-铝土-铁质岩、 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 下降 ,地台的数量则 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 超基性岩 和 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 Vp 为 5.7-6.3km/SVp 为 6.4-6.7KM/S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 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和 环太平洋 。 20高压低温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 兰闪石 ,高温低压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 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的特征矿物为 柯石英 。21富集地幔指 大离子 元素富集的地幔。22. 增生型板块边界主要有 拉张型板块 和 洋脊 洋隆 。23汇聚型板块边界可分为 碰撞 和 挤压俯冲 两类 。24中国的深断裂体系可分为 古亚洲断裂体系 、 特提斯 喜马拉雅断裂体系 和 环太平洋断裂体系 。25. 岛弧-海沟系大陆边缘由 大陆架 海沟 岛弧 组成。二、判断题对者打“ ” ,错者打“ ”1、历史分析法中沉积建造分析是重要内容。 O2、中国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明显的不均匀性。 O3、壳内低速层是指地壳内存在的地震波速度低于正常梯度的高导低速层。 O4、在化学组成或结构上,大陆型地壳的与大洋型地壳相似。 X5、大洋盆地的地壳化学结构与大陆区相似 X6、磨拉石建造以海相沉积为主。X7、复理石建造以陆相沉积为主。 X 8、陆相火山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O9、红色碎屑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 O 10、红柱石、十字石是高压低温变质带的典型矿物。 X 11、华南地区主要为加里东地槽褶皱系的组成部分。 O 12、大陆裂谷相当于威尔逊旋回的终了期。 X 13、印支旋回是指晚古生代的地壳演化阶段。 X 14、燕山旋回是指古生代的构造发展阶段。 X 15、构造活动区的 Moho 面一般具有起伏小、清晰和 Pn 速度高特点。X16、中国东部构造线方向以 NNE 向为主,与现代地貌单元方向一致。O17、青藏高原是在上地幔拗陷的基础上形成的。 O 18、混杂堆积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O19、碰撞型造山作用以热力作用占主导。 O 20、华北地台基底岩系主要由晚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O21、扬子地台基底岩系主要由中生代变质岩系组成。 X 22、稳定大陆边缘以发育深海沟和俯冲带为标志。 X 23、中国西部构造线方向以 NWNWW 向为主,与现代地貌单元方向一致。O24、渤海华北断陷带是在上地幔上涌的基础上形成的。 O25、蛇绿岩套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 O26、地壳断裂常作为一级岩石圈板块的分界线 X27、中生代以来中国的地台具有显著的活化现象。O28、台褶带是地台内部活动性较小的二级构造单元。X29、台背斜与地背斜均是地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X30、造山带一般是地台发展晚期的产物。X三 名词解释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沉积,后期强烈上升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它是与地台相对立、相比较而区别的,在时间上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曾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地台:是指前寒武纪以来地壳上的稳定地区,它具有双层结构,即有强烈褶皱变质的基底和较稳定的沉积盖层组成,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优地槽:靠大洋一侧,基底属于洋壳,活动性较强,有蛇绿岩套,沉积物以浊流及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冒地槽:靠近大陆,基底属于陆壳,活动性较弱,沉积物以陆缘碎屑岩及碳酸岩盐为主,其中没有或很少火山物质。地槽的对偶性:在空间上成对出现的优地槽和冒地槽组合模式。结晶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普遍,变质程度深的基底,常形成绿岩带 褶皱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不发育,变质程度浅的基底。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超 岩 石 圈 断裂:切穿岩石圈,并进入地幔深处的断裂。它是地球构造圈中规模最大的第一级断裂,一般构成大陆与大洋之间的分界。推覆构造:由一系列彼此叠置的巨型平卧褶皱及低角度逆掩断层构成的复杂构造带。威尔逊旋回: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地幔柱:指从幔核边界升腾的一股热流柱体,直径可达数百 km,热流体上升到软流圈后发生水平运动,带动岩石圈运动。大陆裂谷:发育于大陆壳上的裂谷。陆间裂谷 大洋裂谷;发育于大洋壳上的裂谷。沉积建造序列:一定构造单元中,随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沉积建造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造山带:是地球上部由 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稳定大陆边缘:长期处于稳定的大陆边缘;缺失海沟俯冲带;位于板块内部,被动地随板块运动;现代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微弱;活动大陆边缘:长期活动的大陆边缘,大洋底与大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发育海沟俯冲带; 位于板块接触带;现代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强烈; 中国岩石圈结构基本特点1、大致以贺兰龙门山(E105110)为界,东西两部岩石圈和软流圈结构差异很大:西部的“层状结构”较明显;东部呈块体“块体镶嵌结构”2、西部岩石圈厚度大,130200km,软流圈薄,40100km;东部岩石圈薄,50100km,软流圈厚且变化大,200300km。3、秦岭华北块体 100150km 深区段以低速为主体,50100km 和150400km 都表现为高速体与低速体陡立间列4、东亚至西太平洋地区深 70250km 区段存在一个巨型低速体异常带宽25004000km,南北长 12000km,包括整个滨太平洋、边缘海、西太平洋印支半岛、婆罗洲等地。 5、以贺兰龙门山构造带为界,可把中国的岩石圈划分为 2 个岩石圈构造域和6 个岩石圈块体:中亚岩石圈构造域() (1)西域岩石圈块体(2)青藏岩石圈块体东亚岩石圈构造域() (3)松辽岩石圈块体,包括西蒙古高原(4)华北岩石圈块体(5)华南岩石圈块体(6)南海岩石圈块体6、不同类型构造区岩石圈结构明显不同7、中国东部岩石圈呈“上老下新”年龄结构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及其与地槽关系(绘制稳定大陆边缘地质剖面简图)简述稳定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特征,并绘制地质剖面简图活动区与稳定区 Moho 面特征的差别(形态、埋深、清晰度、波速等)深断裂按深度及动力学条件划分的类型及其特征或鉴别标志: 按深度的分类:1 超岩石圈断裂,2 岩石圈断裂,3 地壳断裂, 4 基底断裂超岩石圈断裂特点:1、切穿岩石圈并进入软流圈,一般为大陆与大洋或岩石圈板块的分界线;2、断裂带上发育良好的蛇绿岩套、混杂堆积,伴有双变质带;3、火山和深源地震强烈;4、 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分界线。岩石圈断裂特点: 切穿岩石圈,但未进入软流圈,一般为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断裂带上发育超基性岩,但缺乏典型的蛇绿岩套; 是强大的深源地震活动带; 重、磁异常明显,形成陡梯度带。地壳断裂特点: 切穿地壳到达 Moho 面;常控制基性岩及中性岩分布;有中浅源地震活动; 磁异常和地热异常较明显。基底断裂特点: 切穿地壳上部,未到达 Moho 面; 常控制中酸性岩分布; 可出现浅源地震活动;磁异常和地热异常较明显。(二)按动力学条件的分类:1、挤压型深断裂,由区域挤压作用下形成,常与造山带的强烈褶皱伴生。以推覆构造和挤压俯冲带为代表。2、引张型深断裂,也称为伸展构造,包括八种型式:地堑、裂谷、半地堑、盆岭构造、大型断陷盆地、深断槽、滑脱断裂和韧性流动带、岩墙群等。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拉张型板块边界 特 点:(1)垂直于边界作背离运动,使板块向两侧分离、散开;(2)应力状态是拉张的;(3)是地球上巨大的岩石圈张裂带、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强烈;(4)正断层型浅震频繁,地热流值高。2、挤压型边界 特 点:1)两侧板块垂直于边界作相向运动,造成大洋岩石圈消亡和大陆岩石圈增长; (2)应力状态是挤压型的; (3)沿板块边界地壳强烈变形,形成岛弧或造山带;(4)岩浆活动和中深源地震频繁; (5 )板片俯冲及其脱水作用是产生岩浆活动的重要因素。 3、转换边界 特 点:(1)两侧板块平行于边界作走滑(剪切)运动,岩石圈在此既不增生,也不消减;(2)边界较平直,应力状态为剪切性;(3)浅震活跃古板块边界确定的主要依据不同板块边界(拉张、挤压型板块边界)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不同板块边界地质作用(沉积、岩浆、成矿作用)特点:(一)拉张型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1、沉积特征 大陆裂谷:以陆源河湖相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常与碱性玄武岩为主的火山岩伴生;厚 2000-7000m;洋 脊:一般缺少沉积物,可见较薄极细的深海沉积物2、岩浆活动特征 a、大陆裂谷:一般有较强的玄武质岩浆活动,常见的类型有:大陆溢流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b、原洋裂谷和洋脊:岩浆活动很强,常以低钾拉斑玄武岩质岩浆组合为主,形成蛇绿岩套。3、变质作用 具高热流值,易发生低中度热变质。如玄武岩、辉长岩等易发生交代重结晶作用,在浅部形成沸石相、绿岩相,深部形成角闪岩相。4、成矿作用 比较复杂,有利,一般情况下:大陆裂谷:与玄武岩有关的 Cu、Au 矿床;与基性、超基性杂岩有关的Cr、Pt、Cu、 Ni、V 、Ti 等矿床;与碱性杂岩有关的磁铁矿磷灰石、Nb、Ta、稀土元素矿床;与金伯利岩有关的金刚石矿床;砂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原洋裂谷:海底喷流有关的多金属矿床;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塞浦路斯型多金属矿床;与超镁铁岩有关的豆荚状铬铁矿、石棉、Ni、Co、Ti 、Cu 等矿床5、地震活动,多为浅源正断型地震,沿扩张轴分布。(二)转换型板块边界地质作用岩浆活动不强烈;地震活动频繁,震源浅,呈带状分布;沉积作用仅分布在派生的转换拉张盆地和转换挤压盆地,以碎屑为主;(三)挤压型板块边界地质作用:1、沉积作用:a 、海沟及海沟内坡:以深海和浊流沉积为主,富含钙碱性火山岩屑,厚度不大,几百千米;b、弧后盆地: 由盆地边缘向中心依次出现三角洲相砂泥质沉积滨浅海碳酸盐岩沉积深水浊流沉积深海沉积。2、岩浆活动(1)高热梯度的板片熔融,薄地幔楔,可有斜长石的残余相(太古代 TTG 片麻岩); (2)厚地幔楔下的板片熔融,缺乏斜长石的残余相(3)低热梯度、老的岩石圈板片脱水,交代地幔楔,熔融形成典型的弧钙碱性岩浆岩。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主要特点:1、位于西伯利亚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间的广阔区域2、东部与西太平洋洋盆相邻,处于洋壳与陆壳交接与转化地带特点: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邻太平洋板块及其俯冲带;南接印度板块及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特征:1、以贺兰龙门山为界,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褶皱系为主,间夹中间地块和地台;东部以地台为主,北、东和东南缘为褶皱系环绕。2、以华北塔里木地台为界,北部地槽褶皱区属全球性中亚蒙古古生代地槽活动带的南部,是古亚洲洋封闭的结果;3、扬子地台西侧的西南地槽褶皱区属全球性特提斯喜马拉雅地槽活动带的中东段,是古特提斯洋封闭的结果;4、华北扬子地台以东的地槽系及大陆边缘,属全球性环太平洋地槽活动带的西段。5、各地槽褶皱区的地槽褶皱封闭时间有明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