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三促民情日记_第1页
三解三促民情日记_第2页
三解三促民情日记_第3页
三解三促民情日记_第4页
三解三促民情日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解三促”民情日记一直想集中几天时间,选择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村,住到老百姓家中,认真剖析一下当前农村工作的难点在哪里?老百姓最盼望的是什么?基层干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党的政策在农村落实得如何?基层干群关系怎样?等等。这次省、市委部署的“ 三解三促” 活动,帮我 实现了这个心愿。农村变化很明显,农民真心感谢党2011 年 8 月 13 日,阴转多云,26 度-32 度。上午出席苏农广汇农资市场项目开工典礼,紧接着又参加了重点企业“ 大干三季度、积 极增贡献” 动员会议 。下午 3:30,我和办公室的同志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前往四明镇新南村。这个村是全县经济较为薄弱、位置较为偏僻的村,全村 2800 多人口,去年人均收入 6700 多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近 1000 元;过去一度是出了名的上访村、落后村。选择这个相对薄弱村:一是因为这个村是省、市扶贫村,要了解农村真实情况,这个村有代表性;二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是全省首批大学生村官,已干了 4 年,2想了解一下这个群体到底怎么样。大约 4:00,我们来到了新南村。先去了贫困户顾乃迪家,老顾今年 47 岁,家中有84 岁的父亲、75 岁的母亲,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儿子,妻子几年前离家出走。四年前由于网箱养的鱼大面积死亡,曾经多次上访。这几年镇村帮助他修了房屋,解决小孩读书的学费,帮他父亲办了低保,安排他到村服装厂打工,还让他担任了村民小组长,这几年经济状况明显好了起来,也没有再上访。我问老顾有什么困难。老顾说:“农民种地不交税,还有几种保险、补贴到农民头上,吃穿再也不愁了,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感谢共产党,个人没有困难,自己能克服。 ”几句话让 我感到很欣慰,是党的好政策暖了百姓的心,老百姓从内心里是感激党的。这时来了一位 70多岁的老奶奶,一进门就说:“这不是徐书记吗,我在电视上见过您!”既让我感到十分 亲切,也让我觉得平时来得少了。在另一个贫困户顾乃由家中,我为他的家庭状况感到揪心:老顾已经 67 岁,儿媳几年前溺水身亡后,儿子精神受到刺激离家出走。他不但要照顾常年瘫痪在床的妻子,还要负担一个在职中读书的孙女。本人年轻时在福建当伐竹工,受到狗熊惊吓,精神上受到伤害,曾多次到县里上3访。镇里和村里这几年为他照顾办理了 2 个低保,这几年没有再到县里上访过,自己发展了 4 亩水面种了耦和菱角,还养了 100 只草鸡。他领我到家前屋后看了看,兴奋地介绍起今后的致富“规 划” ,我不禁为他的 “雄心抱负”所感染,一个 67 岁的老人对生活如此乐观,我答应帮他建一座能养 500 只鸡的鸡舍。临走前,我掏了 500 元钱给他卧病在床的妻子,老人深陷的眼窝中流下激动的泪水,轻声地说:“感 谢 共产 党、感谢领导 !” 面对这场景,我更加明白自己肩头的责任。村书记小郭领我来到徐荣德老汉家。老徐的妻子患白内障,儿子 8 年前得了脑瘫生活不能自理,靠 12 亩地维持简单生活,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 。这么多年来老夫妻俩一边起早贪黑地下地劳动,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植物人” 儿子。我 对他 们老夫妻俩由然而生敬意,更加体会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村里把老徐作为重点照顾对象,为他们办了低保,逢年过节经常送钱送物。我答应他找有关部门,为他儿子办残疾证,享受一点残疾人补助。临走时,我聊表了自己的心意,老徐连声说:“感谢 共产党,感谢政府” 。晚饭后我和村民们一起观看了农民自编自演的乘凉4晚会。尽管没有好的音响,但他们质朴认真演出的精神令人钦佩。特别是四大嫂赶集这个节目让我印象很深刻,宣传了上级很多富民政策,宣传怎样发展高效农业、结构调整等等。这种娱乐形式,既解决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问题,又可以起到宣传政策的作用。我几次回头看看,场地上挤满了人,农民需要这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夜里睡在农民老杨家,回想起下午看的几个家庭,心头感觉沉甸甸的。农民仍然很辛苦,农民的感情很朴素2011 年 8 月 14 日,天气晴好,气温 30 度-33 度。一大早起来,与村民一起到附近的一块菊花地里除草。八月骄阳似火,顷刻让人大汗淋漓,好在我高中刚毕业那会,担任过生产队干部,成天领着大伙干农活,挖泥挑河、除草施肥。群众看到我跟他们一起劳动,又听说我曾做过生产队干部,顿时拉近了距离。这次劳动时间虽短,但却交了一批农民朋友,听到了许多真心话。田间劳动后,我走访了几名建国前老党员和离任村干部。76 岁的离任村支书徐福庚老人非常激动地说:“自古种田要缴税,现在共产党不仅不收农业税,还发放粮种、农机补助和养老补贴,这是我们老百姓最大的实惠;过去5农村都是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现在村村都是水泥路。 ”82 岁的建国前老党 员掌必生老人胸前一排闪亮的勋章令人肃然起敬,老人家 1946 年参军,曾担任过谭震林的警卫员,当过少尉排长,参加过 40 多次战斗,3 次负伤,1958 年回乡。老人家一番话让人由然而生敬意:“三次伤算不了什么,毛主席教导我们重伤不流眼泪、轻伤不下火线,不能给组织上添麻烦!”几十年来,老人家没有要求组织上评伤残军人,月收入仅有 400 多元普通优抚金,家庭收入在村里属于需要帮扶的对象,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说个人没有困难,只要求给村里修一座排灌站,解决全村抗旱排涝问题。老人高风亮节、铮铮铁骨,朴实平凡中折射出高尚的情操。尽管他自己没说困难,我答应他请民政部门对照有关政策,像他这样的情况,能否提高点优抚标准。农村基础还薄弱,要干的事情还不少一路上走来,听村干部和群众反映,加上自己亲眼所见,村里虽然主要道路都修成了水泥路,但少数支路还是泥路,一条通学校的路还不是水泥路,还有几座桥闸年久失修。特别是今年碰到多年不遇的旱情,村里水利设施还比较滞后的问题暴露出来,也是群众意见最集中的方面。6另外四长线(四明镇到长荡镇的路)通车也是群众翘首以盼的实事工程。多年来四明镇的经济之所以相对薄弱,主要因素就是地理位置偏僻、地势比较低洼,要改变像四明这样的农村面貌,还是应当从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入手。尽快把四长线修好,就打通了四明等西部乡镇对外交往的经济动脉;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应当规划好圩区整治、涵闸配套,特别是要搞好河床疏浚,防止闸跟河不配套;还要借助全县正在实施的区域供水工程,痛下决心、集中财力加快县城新水厂和镇通村、村通户的饮用水管道建设,尽快把县城自来水送到乡村。由四明镇新南村这一个点看开去,说明全县面上还有大量的民生问题需要解决。这一次“ 三解三促” 活动结 束后,要把面上的情况集中梳理一下,统筹推进一些老百姓最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政策很好,党委政府压力不小8 月 14 日下午,请了镇里的几大中心负责人、村里干部开了一个座谈会,听听大家对上级各项惠民政策的建议,深层次了解一下村里的发展状况,算做“ 解剖麻雀” 。镇计生中心主任感到农村计生工作比以前好做了,主要是群众觉悟高了、上级政策紧了、法院起诉渠道通了;但外出打工人数增多,客观上带来了流动人口管理难、计7生措施缺乏硬手段。还了解到,独生子女家庭每年 40 元的奖励资金发放还不到位。民政干事感到:随着农村低保金标准的提高,要求享受低保的人越来越多,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农村低保的门槛要低一点,让享受的农民再多一点。人力资源中心主任谈到,许多农民对新农保政策还缺乏了解,对去年每人交 100 元,今年每人要交 200元的做法感到不理解;同时全镇农民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人数还很少,说明党和政府的许多政策要大力宣传才能深入人心、得到拥护。镇卫生院长讲了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实施以来,卫生院业务收入下降,过去建病房楼拉下的债难以偿还, “靠药养医 ”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很大压力;镇村两级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偏低,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乡镇卫生院人才严重短缺,应当放低进人的门槛。新南村卫生室现有 5 人,工资标准低,资金来源少,说明卫生体制改革以后,有一系列配套措施要跟上。教育助理兼中心初中校长讲到,历史上四明由于财政困难,欠发了部分教师工资,要尽快予以兑付。现在还有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这是我们的责任,我当场表态尽快兑付到位。听了这些基层同志的心声,我感到党中央、国务院亲民理念深得人心,但有些政策的落实,给地方政府的财政增加8了不少压力,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挤出现有财力,尽可能保证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经济,壮大财政实力。农村工作头绪多,富民强村最重要2011 年 8 月 15 日上午,天气晴好,气温 30 度-33 度。早饭后先来到附近农户棉花地里和村民一起劳动,本来安排我一次劳动,我提出再参加一次,体会一下几十年前在家劳动时天天上工的感受。在田间劳动时,放眼四周葱绿的农田,还是粮棉为主,这是导致四明农民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说明农业结构调整仍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劳动结束后,村里的小郭书记领着我们先后看了村里的芦苇工艺编织厂、服装加工厂、菊花加工厂和一家禽业合作社,联想到昨天下午看的两家畜禽养殖大户,说明新南村这几年在致富农民、发展村级经济上已有了起色。小郭书记略带兴奋地告诉我们:“原来村里债务 高达 184 万元,这两年通过省里的村级债务化解、市扶贫工作队帮扶、村里各种资源挖掘、资产出租,不仅消化了 120 万元的债务,还修了 5 公里水泥路、6 公里沙石路、8 座排灌站、6 座桥”。我不禁深思:新南虽然做了不少事,但当前村级组织如何9才能让手头有一把米?怎样引导更多农民有增收项目?新南村这些鲜活典型让我的思路逐渐清晰:利用各种资源资产建些简易厂房出租发包、引进加工项目等多样化的增收路子,逐步壮大集体经济。通过村里指路子、大户放样子、农民动脑子,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增收致富项目,推进种养业结构调整。围绕这个思路,我和镇村干部对新南富民强村的具体措施做了认真地梳理。我把农民当亲人,农民把我当家人在四明镇新南村蹲点的短短 3 天时间,我熟悉了许多纯朴而善良的农民:贫困户顾乃迪、顾乃由、顾卫华、徐荣德、建国前老党员掌必生、离任村干部徐福庚;养殖大户刘景华、顾立群;房东杨家红一家。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使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县主官,发展经济是我的头号任务,富裕百姓是我的首要之责。我对农村不陌生,对农民有感情,对农活还能干,也喜欢吃农家饭。这几天,让我找到了久违的农家子弟的感觉。我住的房东老杨一家四口人,夫妻俩在镇上一家纺织厂上班,女儿晓庄师范毕业后考上本村大学生村官,儿子还在读大学。去年在村里集中居住点购买了新房,欠了 4 万元债。尽管感到经济上有点压力,但全家人脸上都漾着幸福的微笑。几天的农家饭菜有滋有10味,老杨一家每顿都不停地劝我多吃点,那语气就像家里来了亲戚,让我很感动。一家人和我围坐一桌,气氛非常融洽。回城之前与老杨一家话别,一家人反复说:“您还要来啊!”口气就像 亲 戚要常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