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以人为本_第1页
教育应以人为本_第2页
教育应以人为本_第3页
教育应以人为本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应以人为本作者:井敬坤 曲阳县第五高级中学教育的施与者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规划和管理者也是人。教育手段虽然不是人,但是也是由人掌控的。所以,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应以人为本,需要切实做到:教育的出发点应该以人为本;教育过程要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更要以人为本。一 教育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阿 Q 口中喊着革命了革命了,但却不知革命为何。为此鲁迅先生深深地意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唤起国民的觉醒,提高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得靠教育。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人。可是,竞争机制的介入,使得成绩和升学率几乎成了判断学生、教师、乃至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竞争,可以提高效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竞争的巨大推动力,使得各个行业都竞相引进竞争机制,用于达到推动本行业的发展的目的。教育也不例外,引进了竞争机制。竞争机制进入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事实证明其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它导致教育的出发点发生了偏离,由提高国民素质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成绩和升学率。教育出发点的偏离,危害极大,它导致教育从一开始就步入歧途。别人怎么学我就怎么学,别人学什么我就学什么,别人怎么教我就怎么教,别人教什么我就教什么,别人管什么我就管什么,别人怎么管我就怎么管。学生不知为何而学;教师不知为何而教;学校不知为何而进行管理。似乎为的只是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培养的学生或是高分低能,或是才高德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指出,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高中教育指明了方向。高中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教育正确出发点的回归,意义重大。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唤起学生的觉醒,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怎么学,才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找到努力地方向;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才能使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切为了成绩的局面,才能真正确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人为本,教育的方向才能明确,教育的动力才会强大,教育的前景才会更光明。民强,则国自强。二 教育的过程要以人为本1. 教育的管理要以人为本。教育的管理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对他们的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的管理对象之一,对他们的管理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现在,学校对中学生的管理,主要采取封闭式管理和军事化管理两种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式,对于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两种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封闭式管理和军事化管理的推行,最主要的目的恐怕还是提高成绩和升学率。为达目的,把学生的活动范围死死地限制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力求学生把任何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封闭式管理,不单封闭了学生的身体,还封闭了学生的精神。这导致学生和社会脱节,除了书本上的东西和老师所教的东西外,他们知之甚少。军事化管理,容易导致学生的生活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产生了抵触心理甚至是叛逆心理。增加了管理难度,更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墙和铁丝网,是关不住学生的;监督和惩罚是管不住学生的。因为在学校他们并不快乐,他们体会到的更多的是枯燥甚至痛苦。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根本,只有做到处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只有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教育才能真正给学生提供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只有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消除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抵触心理。.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的管理对象之一。对教师的管理,也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力求为教师提供一个自由愉悦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为加强教师的管理,相关部门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签到签退制度、听课制度、量化管理制度、查岗制度、奖金与成绩挂钩制等。制定和推行这些制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教师牢牢地拴在工作岗位上,让他们不遗余力地提高教学成绩,已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在教育管理者的眼里,看到的只是教师的工作者的角色,而忽视了教师的其他社会角色。教师是教育工作者不错,但是他们也是普通的公民。他们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也享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权利,而这得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和时间。目前教师的待遇低,工作大,自由支配的时间少。这就导致教师很难顾及家庭,很少参与社会事务,更失去了发展自身的机会。同时为提高成绩和升学率所推行的教师管理制度,也存在着消极因素。签到签退制度、查岗制中,隐含着对教师的不信任因素;听课制在某种程度上会干扰正常的教学;量化管理则略显单一,存在一刀切的倾向。这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待遇,才能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才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从根源上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另一个强大的动力源。2. 教育的开展,即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做到了以人为本,才能形成协调的师生关系。有成绩这座山压在头上,教师和学生都不堪重负,师生关系变得很不协调。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所需要做的就是老师指到那里就打到哪里。这不仅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也占用了学生的很多时间,导致老师累,学生烦,师生配合不默契,效果差。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做得更好,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往往无视学生的努力,忽视学生的进步,缺少了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总是希望老师讲得更好,做的更多,甚至无视老师们的劳动成果,这同样也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以致师生之间情感淡漠,产生距离感,甚至产生隔阂。而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才能够顺利进行和完成的。师生之间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会使教学的功效大打折扣。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会切实扭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利局面,进而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使来自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强大力量形成更为有效地更强的合力,有力地推动教育健康快速且高效的发展。三 教育的目的要以人为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在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则可以培养人才,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很明显,教育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教的东西必须对人素质的提高有帮助,对社会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这就涉及教育的目的的问题。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为国家富强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有其功利性。但如果教育仅仅关注人的社会性,只考虑所培养的人能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的话,就会忽视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所培养的只不过是社会发展的工具罢了,教育只是把人异化了,并没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所以,教育的目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做到社会性和个人性并重,既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个人发展进步的要求。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民强和国强的目的。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处理好社会选择和个人选择的关系。功利性,使受教育者迷失了本性,不知自己的真正追求为何。这就出现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致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这必然会导致就业难的局面出现,不仅增加了社会的压力,同时也使很多受教育者自己陷入尴尬的处境甚至是困境。只有做到以人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