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与屈家岭文化_第1页
江汉平原与屈家岭文化_第2页
江汉平原与屈家岭文化_第3页
江汉平原与屈家岭文化_第4页
江汉平原与屈家岭文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汉平原与屈家岭文化目录概述地貌气候历史经济概况概述江汉平原是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成的平原。位于长江中游。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西起枝江,东迄武汉,北至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介于北纬 29263110 ,东经1114511416。面积 3 万余平方公里。 地貌平原主属扬子准地台江汉断拗,地势低平,除边缘分布有海拔约 50 米的平缓岗地和百余米的低丘外,海拔均在 35 米以下。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微倾,西北部海拔 35 米左右,东南降至 25 米以下,汉口仅 23米。平原内湖泊星罗,水网交织,垸堤纵横。地表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淤积物为主,属细砂、粉砂及粘土,第三纪红层仅于平原边缘地区出露。长江、汉江和东荆河沿岸地势较高,一般在 2838 米。地貌上可分为两部分:处于河床与人工堤防之间的堤外滩地,现代冲积作用旺盛,地势较高,大部分在 30 米以上,土壤多为砂壤质。大堤以内的堤内平原,一般较堤外滩地低 36 米,向内侧微倾,土壤多为厚层粉砂壤土。 江河之间相对低下,形成长形凹地,主要有汉北河与汉江间的天门河、汈汊湖凹地;汉江与东荆河间的通顺河、排湖凹地;东荆河与长江间的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凹地;长江右岸的松滋河、王家大湖凹地等。凹地的地面高程多在 2528 米,地表组成物质主要为粘土,地下水位一般离地表0.51.0 米,甚有不及 0.5 米者,每遇大雨,易成涝渍。江汉平原大小湖泊约 300 多个,重要的有 洪湖、汈汊湖、长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湖泊一般底平水浅,是淡水养殖业的基地;又能调蓄江河水量,减轻平原旱涝灾害。 气候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约 2000 小时,年太阳辐射总值约 460480 千焦耳平方厘米。无霜期约 240260 天,10以上持续期约 230240 天,活动积温 51005300。平原各地利于棉花、水稻等喜温作物栽种。年均降水量 11001300 毫米,气温较高的 49 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总量的 70。汉江谷地为冷空气南下的重要通道,江汉平原首当其冲,春、秋季节常发生低湿阴雨,使早稻烂秧机率及二季晚稻空壳率较高;若遇梅雨过长、暴雨多的年份,初夏易遭洪涝;盛夏常为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秋季又多晴朗天气,故伏、秋干旱频次较多。历史粮食与棉布是明清时期进入长途流通的两种主要农产品。据吴承明的研究,明清时期这两种物品在国内市场上均有增长,特别是在清代。清中期每年约有 3600 万石稻谷进入长途流通领域,除 600 万石漕粮外,有 3000 万石是商品粮,这是晚明进入长途流通的三倍。其中长江三角洲是最重要的粮食输入区第二项最重要的商品是棉布,全部商品布的 15或每年 4500 万匹进入长途流通市场。按照舒尔茨的逻辑,作为既产米又产棉布的地区,江汉平原应该对这一不断扩大的市场有更积极的反应,提高产量出口更多的稻米与棉布。但如吴所示,在 18 世纪中期,只有湖北北部(包括江汉平原部分地区)有些许小麦进入长途贸易;而江汉棉布只是长途贸易中的极小部分(比例不详) ,90棉布由江南提供 。实际上,江汉平原清前期以后就很少出口米粮,而它所生产的棉布也主要是为本地消费(特别是农家自身消费) 。下面将看到,在多数情况下,是否卷入市场与多种因素有关。 外地移民移居江汉平原主要是因为那儿有大量可垦的荒地。多数新到者是战争难民或灾民,及从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来的人,他们移人的主要目的是为生存。他们当然希望在此新地方寻找到更好的生活。但因当地的水利条件,他们不得不适应环境的不断变迁。他们垦荒意在获取生存之资,而不在追逐市场利润。有的小农虽也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而卷入市场,但其行为严重受制于当地的环境条件。下面将讨论当地人如何处理棉花江汉平原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及与之相应的经济行为。 棉花生产与相宜的经济行为 棉花乃清代江汉平原主要的经济作物,而棉布则是重要的商品之一。这也与清代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相似。虽然江汉平原有不少有名的棉布品牌,并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市场,但如前所述,进入长距离运销的数量十分有限。在进入 20 世纪之前,江汉平原的棉花也主要是用作自纺自织的原料就地消费,因棉花不耐水,只能种在旱地上,且对土壤质地也有特殊的要求;因其易受洪水危害,棉花又要种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以避洪水,但又不是山地,山地瘠薄且不易灌溉。如在清末汉川,棉花即主要种在垸中,“棉垸田多种之,山田种此者十仅二三”(光绪汉川图记征实册五页二下) 。 改造“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 ,一是夏季高水位时,长江水面往往高于两侧平原数米至十余米,二是荆江河段曲流发育,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汉江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其洪水量不及长江,但下游河槽呈漏斗状,上宽下窄,每遇洪水,严重威胁两岸,与长江洪峰相遇,威胁更大。当外江汛期,又适逢内湖水位上涨、地下水位增高的季节,外洪内涝,造成严重渍涝。 1949 年以前 ,平原水系十分紊乱,洪涝灾害严重。江、汉堤防年久失修,每遇大水常溃口成灾。从16441949 年的 300 余年间,荆江大堤决口 19 次,其中 1931 年的决口,计有 9 县 33.3 万余公顷良田被淹,12 万多人死亡,300 多万人流离失所。 1949 年以来,对荆江、汉江、东荆河等堤防进行了整修加固、增高培厚,并于 1952 年和 1956 年先后建成了荆江分洪工程和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特别是 1968 年汉江丹江口水库(见丹江口水利枢纽)蓄水发电后,有效地控制了汉江上游洪水,与上述堤防、分洪工程相配合,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江汉平原的威胁。同时下荆江河段进行了上车湾、中洲子等人工截弯取直工程,增加了泄洪量,提高了防洪能力。 1949 年以来,大力调整了原有水系,开挖了西起天门县魏家台,东至汉阳县新沟镇,长近 100 公里的汉北河;四湖地区长 126 公里的总干渠;东、西干渠、田关渠等几十条大、中型骨干排灌渠道。至 80年代初期,平原的排灌系统初步形成,减轻了旱涝灾害。 经济概况江汉平原,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52,水田约占 48。旱地集中分布于堤内平原,堤内平原的棉田占耕地面积的 4060,个别地区高达 80以上。1949 年后成为中国高产优质棉区之一。水田集中分布于河间凹地和平原边缘,粮食商品率较高,为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湖区大量围湖垦殖,湖田面积增加,田多劳少,耕作较粗放,单产水平较低而不稳定。近年来,部分实现了退田还湖。平原的油料作物占有重要地位,以油菜、芝麻、花生为主。 江汉平原的湖区是中国的著名水产区,不仅盛产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鲤、鲫、桂、鳙、乌鳢等鱼类亦丰。还盛产虾、 蟹、贝类、莲藕、菱、芦苇和水禽。其中多种水产品为重要出口商品。随水利建设与河湖的综合治理,水产由过去以天然捕捞为主,转而重视发展人工养殖。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开放分类:地理、长江、平原、地貌、汉江参考资料:1.1、大唐资料库 2.2、潜江酷网:/ 贡献者:zy19842006、 幻影魔盗、 萧邦 11 月、鱼雁花月、个人再三体会、mixiaoxi、潜江网客、lishucheng_71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荆州、武汉、长江中下游平原、天门蓝印花布、孝昌县、中山公园、宜昌、清江、云梦泽、楚国、荆江分洪工程、铜石并用时代、中国民歌、沙市大学、荆州城墙、江汉平原皮影戏、楚文化、京山、当阳、雨凇、洪湖、潜江、半月镇、钟祥、天门市、汉川、南漳县、汉江、湖北京山、监利县 更多 屈家岭文化简介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 2550前 2195 年。屈家岭文化因 1955-1957 年发现于 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 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者长十四米,宽五米余,室内面积达七十平方米。 考古发现文物、生活环境和历史价值1954 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京山县发掘了屈家岭遗址,发现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 50004600 年,分布范围较广,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南阳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四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经过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洁,似经过打磨。陶系以泥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红陶及桔黄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面,有纹饰的较少,纹饰常见弦纹、篮纹、瓦棱纹及镂空装饰。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经济活动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也是很重要的经济活动。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础部分先挖大浅坑,其间伴随有奠基祭祀的仪式,然后从外面搬运干燥的土铺垫浅坑,再在其上铺撒红烧土以隔潮,室内地面选用干燥的土铺在红烧土上;还有先挖墙基槽,然后立木柱建筑墙体,最后造房架。墙体有二种构筑方法即夹板堆筑法和土坯垒砌法。屋顶为侧面起脊,室内布局有单间和分间(二间或二间以上)二种。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屈家岭遗址于 1954 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后,1955 年及 1957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斧、凿、铲、镞等,造型美观、磨制精细;陶器有杯、碗、鼎、锅、纺纶等,还有陶制环、球、鸡、狗等装饰器。大量的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