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_第1页
浙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_第2页
浙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_第3页
浙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_第4页
浙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摘要:理论界有人提出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机制。本文首先从产业集群的内涵入手,探讨产业集群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然后再对产业集群的测量指标进行归纳。最后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 误差修正模型,区位熵Abstract: Theorists some people proposed that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 one kind of new mechanism。This article first obtains from the industrial cluster s connotation, how does the discussion industrial cluster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es to grow. The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surveys the target carries on the induction. Finally using the error correction model analysis industrial cluster and between the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s relations.Keywords: industrial cluster,Regional economies,Error correction model,Position entropy引言改革开放 30 年来,浙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创造了浙江奇迹。浙江 创造了上2百个具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年产值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产业集群。据省经贸委调查,2003 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 10 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 149 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 万亿元,约占全省制造业总量的 50%;其中, 产值 50 亿元以上的有 35 个, 100 亿元以上的有 26 个,200 亿元以上的有 6 个。但是浙江 这种增长模式并不是传统经济学所能解释的。首先,浙江的资源禀赋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特别是自然资源严重匮乏。其次,浙江缺少国家投资和国外直接投资,是一种内源式的发展模式。第三,浙江 经济是 “小狗经济”,分工合作、规模小、组织灵活的民营中小企业体现出了极大的活力。为什么浙江经济能够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浙江经济虽然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但这些小企业却总在一定的空间里集聚,形成“块状经济 ”,即新经济地理学所谓的“产业集群”。基于浙江发展的经验,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浙江“产业 集群加专业 市场” 这种经济模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揭示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从而实现对浙江模式的扩展。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一)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问题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一书中描写到“工人所穿的粗劣呢绒上衣和牧羊剪毛所用的剪刀这两种产品,是由家庭坊和手工业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集群联合劳动完成的”,他虽未给出关于 产业群的明确的概念,却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 1。马歇尔(Marshall,1890)对产业集聚的内涵、外延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产业集群产生的基本原因,即为追求共享基础设施、 劳动力市场 等外部经济、 规模经济而产生的聚集体 2。韦伯(Alfred.Weber,1909)从空间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他认为影响本地工业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5 年.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3化的因素除了运输成本和劳动力外,还有集聚要素和分散要素。韦伯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产业集群的形成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可这样表述为:产业群是在某一地域相互联系的企业的聚集体。 3胡佛(E.M.Hoover,1954)将规模经济引入产业集群理论,他将规模经济划分为三个层次: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等)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单个公司(即联合企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该产业在某个区位的聚集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因此,胡佛的定义可表述为: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而在空间集聚的现象。威廉姆森(Willianson ,1978)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他认为在纯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存在大量的中间性组织, 这 种中间性组织是克服市场失灵和科层组织失灵、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则把产业群纳入了其竞争战略的研究范围,并明确提出了产业群的概念,他认为 “产业群是在某特定领 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4RoGenfeld(1997)认为产业 集群是“为了共享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同时共同面对机遇、挑战和危机,从而建立积极的商 业交易、交流和 对话的渠道,在地理上有界限而又集中的一些相似、相关、互为补充的企 业” 。5J. A. Theo. Rolelandt 和 Pim den Hertog(1998)运用 创新网络理论研究了集群问题,认为产业集群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 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 6韦伯. 工业区位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年.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s, 1998, Nov/Doc: 77-91Rosenfeld, Stuart A.“Bringing Business Clusters in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7, 5(1): 2-23.J. A. Theo. Rolelandt, Pim den Hertog. Growth in Industrial cluster. a Birds Eye View of the United KingdomJ. SIEPR Dicussion Paper, 2001. No 00-38.4克鲁格曼(Krugman)代表的新 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以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模型基础上加入了劳动力流动与要素报酬之间的累计循环因果关系,从而解释了产业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企业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7Pouder 和 John 8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引入产业集群的研究中来,分析了产业集群与竞争和创新的关系,在此基 础上 Sull 9探讨了产业集群现象与组织惰性的关系。生态学派认为,相 对于自然界内不同物种的群聚关系, 产业集群内也有各种不同形态与性质的组织,这些 组织之间相互依赖 、彼此 竞争,进而形成一个共生共存的社会网 络系统。(二)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在借鉴西方学者对产业群概念的研究基础上,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对产业集群概念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仇保兴认为,小企业集群指的是由众多自主独立以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关系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纯市场和纯科层组织之间。苗明杰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指通过信息共享和人员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结合,是一种新生的企业和产业组织制。2、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企业网络慕继丰、吴思华、赖士葆等从企业网络的角度考察了产业集群现象。慕 继丰认为企业网络是指一批具有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某些地理区域的集中。吴思华将中小企业集群定义为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信赖的成员组合,成员之间具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现象,彼此间维持着长期的非特定合约关系。赖士葆则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独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998, (2): 7-17.Pouder. R, John. C. Hot spots and blind: 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 (4): 1192 - 1225.Sull D N.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Organizational Inertia: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M . Division of Research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999.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5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个体企业间所建立的长期关系,这种关系不一定以契约来维持,而可通过承诺与信任来进行。3、认为产业集群是相同产业在某一地区的成长现象符正平、徐康宁、曾忠禄等都强调产业集群的产业特征,认为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成长现象。4、认为产业集群是具有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的企业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集聚王辑慈等强调产业群内企业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群内企业才具有区域的“根植性”,才可以形成稳定的产业群。从这个思路出发,王辑慈将产业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一个特定的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具有专业化特征。5、认为产业集群是据有高度创新能力的社会生产系统柳卸林和段小华在综合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的内涵概括为: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企业集 团构成的生产或社会系统; 集群内的企业有着非常活跃的创新交换过程,知识转移和分享非常频繁,是一个知识和分享的密集区; 集群通常有很强的科技基础,提倡创新和创业文化。(三)本文对产业集群定义的理解产业集群是不同规模等级、不同专业化方向的企业和与之相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通过复杂的网络关系链结而成的空间集聚体,它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传统 的对产业集群的定 义主要围绕集聚产生的经济性展开的,对产业集群组织性的探讨也主要围绕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展开,并且割裂了集群内企业网络和集群间网络的关联性。本文对产业集群的理解与传统定义的区别在于:1.本文认为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一种专业化分工经济,但是其经济性不仅体现在专业化经济、学 习效应、以及分工的网络效应上,而且体现在专业化分工后对要素的优化配置上。62.集群内企业并不是简单的竞争与协作的关系,而是类似于“ 生物链”似的共生共存、优胜劣汰的有机体。3.产业集群并不是一个由集群内企业组成的简单的网络。经济活动存在两个层面上的网络,一种是由相互关联 的企业、机构、个人等组 成的联通性的网络,这种网络是基于等级制的、是较小范围内的;另一种网络则是全球范围的分工协作网络。产业集群是连接两个层面网络的节点。二、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已经被广泛讨论。Martin 和 Ottaviano(2001)综合了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罗默(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自我强化的模型,证明了产业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 ,由于向心力使得新企 业倾 向于选址于该地区,从而 扩大了产业集群, 这样验证了缪而达 尔(Myrdal, 1957)的“ 循环与因果积累理论” 10。Craft 和Venables(2000)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 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Beaudry 和 Swann(2001)、Lura Paija(2001)分别用英国和芬兰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也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致性。国内的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吴勤堂认为,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 11。何雄浪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是产业 集群发展的基本条件,而 产业集群的发展则通过自身发展的乘数效应、知识溢出、要素的集聚以及对交易效率的提高等途径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2。罗勇(2007)则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集群的 发展必然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他并未能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 Granger 因果关系。从各界学者的论述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产业集Martin and Ottaviano. Growth and Agglomeration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view, 2001, V.42, iss.4. 吴勤堂.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 管理世界, 2004 年, 第 2 期.11何雄浪.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J. 南方论丛, 2006 年, 第 4 期.12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7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产业集群也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对它们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分析。(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选择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从以五个方面进行论述:1.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交易成本同一类型的企业大量的在某一区域集中,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益。(1)同一区域的企业由于它们的性质相似,导致关联性的供应商在同一区域集聚,降低了谈判费用和谈判风险。(2)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上的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购销等活动,如建立共同的采购中心、大批量地购买原材料等,不仅使原材料成本降低,也使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大幅下降。(3)专业信息的共享。有市场的、技术的以及与竞争相关的信息有可能在区域内大量会集并迅速传递。(4)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的大量投入。2.产业集群可以增强区域创新功能创新不是一个企业孤立的行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与外界大量交换信息,因此,研究创新过程必须将企业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放在同一系统中进行考虑,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绩效的改进要求与各种和创新活动有关的主体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他机构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而且存在创新的条件和环境,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就构成必然的联系。(1)它们之间存在地域关 联。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均属于区域经济领域研究范畴,其研究范围均局限于特定区域范围内。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地域特性和产业特性的有效结合,产业集群往往在特定区域出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成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新形式。(2)它们之间有 结构关联性。企业、大学、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及环境要素具有很大的重叠性。通过构建主体间 的联系网络和学习机制,创建本地专有的因素,是 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共同点。除此之外,区域内共有的知识、技能、人才、市场、公共8设施及地域的专有文化等要素本身就构成区域创新的必备条件。(3)它们间存在功能关 联。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和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生产、 扩散和应用;产业 集群实现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有效的合作网络、促进知识在本地扩散流动,从这一意 义上讲, 产业集群和区域 创新体系在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上的功能具有很大的重叠性。(4)它们间有目 标关联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最终 目标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目标是通过企业集群形成外部经济,显著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紧密相关。3. 产业集群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影响(1)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及互补性,即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这种机制既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同时又有利于互动式学习和技术扩散而且比垂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的产业集聚,同时产业集群会使整个集群区域具备整体上的竞争力,有利于培育出具备竞争优势的区城品牌。(2)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3)产业集群的 优势在于它为集群内企业指明了大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大的市场信息和决策案例,可以使企业避免大决策的风险而专注于一些小决策,从而使企业在决策上拥有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种集体行动的互动机制的形成,可以顺畅信息的流通,加快观念、知 识和技术的传播 ,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从而获取集体效率。(4)采取合作竞 争的方式,有助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和实行灵活的专业化生产也有助于与其它企业结成网络,共同解决问题,与竞争的同行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分享本行业的知识与信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94.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优势产业地域空间的集中性就使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即使是各个企业相互独立地进入市场,但是市场对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地域性认识(如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的皮革城)。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建立集群的整体品牌。大量企 业形成集群后可以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形成集群整体品牌。集群整体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 。相 对于企业集群,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相对短暂的,品牌效应难以持续,而集群中的企业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条件等外部原因使集群衰退或转轨,区位品牌的效应更易持久,因此“区位品牌”对集群企 业具有一种无形的品牌价 值。5.产业集聚有利于产业机构升级,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的形成(1)产业集群的发展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减少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提高区域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譬如平湖的服装产业集群,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为专业化人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减少了专业化人才失业的风险,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人才进行服装相关专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为服装产业的持续发展就会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培养大量的服装技术人才。 这些专业人才聚集在一起,彼此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又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的产生。这样,人才和产业聚集就出现了一种自我增强的机制,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2)产业集群能加速技术进步,不断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对于技术扩散, 产业集群更有明显的优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地缘接近、联系紧密、互通有无,技 术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的迅速扩 散,使得每一个企 业都能及 时更新设备、采用新工 艺,调整要素投入组合,能够普遍提高企 业的生产率和产出量,从而增加区域经济总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 区域经济发展。(3)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产业在实现集聚的进程中带动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同时也带动了人口的大量集聚,并进一步推动了交通运输、饮食、酒店等服务行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集聚发10展,从而不断吸引相关经济活动和人口的进一步集聚。这是城市的量的集聚。其次,建立在专业化分工以及价值链基础上的产业集聚有利于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不断增城市集聚效应的质的变化。(二)区域经济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区域经济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制度、经济政策、 经济资源、资 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等。1.区域经济发展对产业集群的影响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源要素的投入,其中最关键的是资金和人才。一个地区经济富裕不仅增加了物质基础,而且在物质基础富裕的条件下将会有更好的教育制度、教育环境,从而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人才。大量的事 实证明,越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集群现象也越明显; 反过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会促进此地经济更快地发展。2.经济制度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企业。它拥有明晰的产权、自主 经营、自 负盈亏。企业只有具有完善的经济制度才能有效降低或消除阻碍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制约因素。所以企业做大做强以后才有产业。有了产业 才可研究产业集群。所以制度对企业、 产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3.经济政策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往往会制定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如:设立经济特区和免税区及保税区;大力宣传地方产业特色;提供一些不错的硬件设施等。4.经济资源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经济资源主要指人力资源、知识资源、 资金资源、物质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这些资源是支撑集群的重要条件。经济资源是有差异的,因而产业集群发展的水平也是各异的。5.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如区域的交通、服务等)、人才培训基地、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1图书馆等,这些基础设施对产业集群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良好生存的“硬”环境,一个有良好基 础设施的产业集群可以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企 业。除此之外,非经济因素( 如区域传统文化、社会网 络、社会资本等) 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三、定量测定产业集群度的方法综述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就需要知道度量产业集聚度的指标。选取标准不一致,将使统计 数据很难准确衡量产业集聚水平。现有测量产业集群度的方法主要有:(一)各种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1. 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是前四位、前五位或前八位)的有关数 值 (销售额、增加 值、 职工人数、 资产额 等)占整个行业的份额。它的计算公式为: /n1iiXCRNi式中:CRn 表示某行 业中前 n 家最大企业的行业集中度;Xi 为产业中的第 i 位企业的产值、 产量、销售额、 销售量、 职工人数或资产总额等数值;n 为产业内的企业数;N 为产业的企业总额。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又称 H 指数,是衡量 产业集聚的重要指标。近年来 H 指数受到产业经济学家的普遍重视。其计算公式为:H= (j=1,2,3n)21j1j2)/(XSNj其中,X 代表 产业市场总规 模, Xj 代表 j 企业的规模,sj=Xj/X 代表第 j 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 代表 该产业内部的企 业数。在 H 指数基数上哈莱和克依提出的更为一般的 HK 指数, 计算公式为:HK= ,R=)1,0(,)(1j1 NsRNjs1其中 HK 值越大,表明集聚水平越低;HK 值越小,表明集聚水平越高。123.空间基尼系数又称 “洛伦兹 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指标。空间基尼系数主要通过比较某一地区某产业的就业人数占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与该地区全部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差异程度来反映某一产业在地域上的集聚差异。典型的洛伦兹曲线如图所示:记洛伦兹曲线与正方形对角线合成面积为 S ,下三角形的其他部分面积为 S 。A B基本方法是:令 I = ,P ,sijqjs其中,q 表示地区 j 的行业 i 的产值, q = 是地区 j 的工业总产值,q 是行ij jnij1 njiiq1业 i 的全国总产值,q= 是全国工业总产值。以 P 为横轴,以 I 为jij ss纵轴。根据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 G= 10,2GSABA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小, 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 0,说明产业 j 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的空间分布是相匹配的;反之, 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大,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 1,说明产业 j 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空间分布不一致 ,产业 j 可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地区, 而在其他地区分布很少,或者说 j 产业的集聚程度 较高。基尼系数不只用于计算收入分配均匀程度,而且还可以反映各种分布均匀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如企业集中度、城镇聚集度等等。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3空间基尼系数表示为:G= ,2i)(ixs其中,si 是 i 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xi 是 i 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可以使用总产值代替就业人数来计算 G。4.地方专业化指数(区位熵)区位商系数是一个给定区域中产业占有的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的份额相比的值。LQ 大于 1 意味着高于平均集聚。区位熵的函数表达式为: ,qijij/其中,q 表示地区 j 的行业 i 的产值, q = 是地区 j 的工业总产值,q 是行ij jnij1 njiiq1业 i 的全国总产值,q= 是全国工业总产值。jij如果 1 说 明行业 i 在区域 j 的集中度高, 1 则相反。ijij5.产业空间集聚指数是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的差异,基尼系数大于零并不一定表明有集聚现象存在,所以,Ellision 和 Glaeser 建立的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假设某经济体某一产业内有 N 个企业将该经济体划分为 M 个地理区域,这 N 个企业分布于 M 个区域之中,计算公式为:= =iiHxG)1(2 Miiii Hxs121i 12)()其中,si 表示 i 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该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xi 表示 i 区域全部就业人数占经济体就业总数的比重。H 表示的是 H 指数,即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6.熵指数熵指数实质上是对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 sj 赋予一个 的权重,与 H 指数相反,对大企sj1ln14业给予的权重较小,对小企业给予的权重较大。计算公式为:E= sjN*)1ln(i7.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mkXmiijiiij21i其中,Xij 表示 i 产业在 j 区域的从业人员人数, Xi 表示 i 产业在每个区域的平均从业人员人数,k 表示 i 产业中大于平均从 业人员的区域个数,m 表示总的地理区域。 取 值范围为 0i1,取 值越大,表示集聚程度越高。8.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出主要因子,然后根据因子得分的大小来判定产业集聚程度的大小。9.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是评价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要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是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从而决定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准则的排序权数。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产业集群绩效的步骤如下:1.确定指标值;2.根据 AHP 原理,在单准则下确定每一指标的权重;3. 对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方法有均值法、标准差法、最大值法等;4.计算综合评价值。用线性加权和法计算各单项指标评价值,从而得出综合评价值。基于现有数据的限制,本文在做模型分析时将选择区位熵作为产业集聚度的测量指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5标。(二)定量测量产业集群度方法的比较,见下表一所示表一:定量测量产业集群度方法的比较表指标名称 使用者 特点 缺陷行业集中度戴伯勋 最大几个企业在行业的影响力,从总量上反映市场的集中状况只能说明最大的几家企业的总体规模,未能考虑企业总数和企业市场分布两个因素的影响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findahl,哈莱和克依企业市场规模的分布水平 直观性较差,需要全面统计资料空间基尼系数梁琦 企业生产规模在空间的平均分布水平,反映其对市场集中的影响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的差异,基尼系数大于零并不一定表明有集聚现象存在地方专业化指数(区位熵)范剑勇 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化优势未考虑行业内企业集中程度及其变化产业空间集聚指数Ellison和Glaeser消除了基尼系数失真即大企业影响的基础上计算产业的集中程度对数据要求高;指数波动性较大;指数本身有偏,可能出现集聚变量之间的虚假相关熵指数 C. Marfels是用来反映企业市场结构的指标由于其需要企业集中程度的信息,在我国实际测算中很难使用。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李太平 反映产业地理集聚程度变化趋势相对其他指标计算较计算方法简单、直观,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区域集聚程度进行有效测度主成分分析方法姜海燕 通过设定的因子判断产业集聚程度,数据获取相对简单指标设置或指标重要性判断程度不完全一致时,使用该方法的计算结果将没有可比性层次分析法Peneder 根据设定的准则,主观判断重要性因子的确定可能存在着不一致性,不同的研究人员有不同的认识四、浙江省第二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一)指标的选择浙江的产业集群现象是小企业集聚现象。但基于中国统计数据的现状,涉及地级市的数据基本很难收集,且若按产业细分研究某个产业的集聚现象数据同样很难找到,但是综观浙江的这些集群现象基本上集中于第二产业,于是本文就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16一下浙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产业集群指标的选择本文第三部分已经阐述了定量测量产业集群度的指标,本文选取产业区位熵作为产业集聚指标。具体计算公式为: qij/ij,其中 q 本文表示浙江省第二产业ij增加值,q = 表示浙江省总产值,q 表示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q=jnij1 njii1是全国总产值。数据选取浙江省统计年鉴19782006 年浙江省第二产业增加jij值和总产值, 国家统计年鉴1978-2006 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浙江第二产业区位熵,数据见表二,可以看出浙江省第二产业存在明显的集聚倾向。表二:1978 年-2006 年浙江省第二产业的区位熵时间 区位熵 时间 区位熵 时间 区位熵1978 0.9036 1988 1.0507 1998 1.1850 1979 0.8623 1989 1.0616 1999 1.1942 1980 0.9690 1990 1.0914 2000 1.1611 1981 1.0023 1991 1.0854 2001 1.1471 1982 0.9397 1992 1.0930 2002 1.1411 1983 0.9915 1993 1.0971 2003 1.1424 1984 1.0158 1994 1.1164 2004 1.1608 1985 1.0807 1995 1.1050 2005 1.1184 1986 1.0509 1996 1.1211 2006 1.1104 1987 1.0648 1997 1.1467 2.区域经济增长指标的选择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最常用的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本文基于数据的限制选取浙江省统计年鉴1978-2006 年的数据做分析。数据如表三所示。3.总结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用 LQ 表示浙江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区位熵,用 GDP 表示浙江省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7表三:浙江省 1978 年-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1978 123.7200 1988 295.4529 1998 775.8562 1979 146.6078 1989 313.1065 1999 776.7549 1980 155.0926 1990 321.1431 2000 808.0884 1981 167.7935 1991 354.1762 2001 838.1708 1982 175.7516 1992 391.5280 2002 891.5049 1983 174.1818 1993 480.9569 2003 982.5126 1984 190.1490 1994 593.9061 2004 1071.2501 1985 222.4888 1995 708.2774 2005 1119.0391 1986 239.3234 1996 758.0322 2006 1180.1163 1987 259.0941 1997 775.9436 的国内生产总值,拟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两者间的序列关系,建立能更好描述产业集群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均衡模型。并且为了减少模型拟合的异方差性, 分别对区位熵(LQ)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取自然对数,分别用 LLQ 和 LGDP 表示,它们的一阶差分用 ILLQ 和ILGDP 表示,并用 EVIEWS5.1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二)模型建立1.非平稳序列转化为平稳序列传统的计量估计方法与普通最小二乘法都假设变量序列是平稳的。但在实际运用中,许多序列却往往是非平稳变量,若以平稳为假设前提进行估计,所得到的估计结果会出现虚假回归问题。为了解决这一 问题,应先进行平稳性检验若是非平稳,则经过差分让不平稳变量变成平稳,再进行 OLS 估计。数据的平稳性满足(1)均值 E(Xt)=是与时间 t 无关的常数;(2)方差 Var(Xt)=2是与时间 t 无关的常数;(3)协方差 Cov(Xt,Xt+k)=k是只与时期间隔 k 有关,与 时间 t 无关的常数。判断数据是否具有平稳性有两种方法:(1)图示法,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在图形上往往表现出一种围绕其均值不断波动的过程;而非平稳序列则往往表现出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不同的均值(如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 (2)随着 k 的增加,样本自相关函数下降且趋于零。但从下降速度来看,平 稳18序列要比非平稳序列快得多。2.单整的 ADF 检验ADF 检验是通过下面三个模型完成的:模型 1: Xt=ttmiX11-t(*)模型 2: Xt=+tti11-t(*)模型 3: Xt= + tttmiX11-t(*)检验的假设都是:针对 H1: 0,检验 H0:=0,即存在一单位根。模型 1 与另两模型的差别在于是否包含有常数项和趋势项。检验时从模型开始,然后模型、模型,当检验结果拒绝零假设,原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则为平稳序列,即停止检验。3.协整检验若两个变量均是非平稳的,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某个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而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往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我们可以用两变量的 E-G 检验。第一步,用 OLS 方法估计方程 Yt=0+1Xt+t并计算非均衡误差,得到: tXY10ttte第二步,检验回归方程残差 et 的稳定性,若 et 是平稳的,则认为变量 Yt,Xt 为(1,1)阶协整,如果 et 为 1 阶单整,则认为变量 Yt ,Xt 为 (2 ,1) 阶协整。 et 的单整性的检验方法仍然是 DF 检验或者 ADF 检验。4.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因为简单差分不一定能解决非平稳时间序列所遇到的全部问题,因此,误差修正模型便应运而生。它的一般步 骤如下:首先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并以这种关系构成误差修正 项。然后建立短期模型,将 误差修正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9项看作一个解释变量,连同其它反映短期波动的解释变量一起,建立短期模型,即 误差修正模型。对于(1,1)阶自回 归分布滞后模型: ttttt YXY1210变形可得:ttttt XYXY)10(11也可写成: ttt ecm ,ecm 表示误差修正项。(三)实证分析1.判断 LLQ 和 LGDP 的单整性利用图示法初步判断 LGDP 和 LLQ 都是非平稳的序列。在 对数据做 ADF 检验的时候,我们根据 AIC 准则选 取滞后阶数,通常选择 AIC 值最小的滞后阶数。 经过反复尝试在对数据做 ADF 检验的模型、模型 、模型中对 LLQ 选取滞后阶数 p=3,LGDP 选取滞后阶数 p=1。检验结果如表四。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模型(含常数项和趋势项)检验。从表四可以看出 LLQ 的 t 统计量为-0.9503 大于 ADF 表给定的临界值,所以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认为存在单位根。第二步再对模型进行检验(包含常数项)经估计得到 LLQ 的 t 统计量为-2.5014 大于 ADF 表给定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最后对模型进行检验(不包含常数项也不包含趋势项),经估计得到 LLQ 的 t 值为-0.8703 大于 ADF 表给定的临界值,所以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至此,我们可以判断 LLQ 是非平稳序列。现在我们对 LLQ 的一 阶差分 ILLQ 进行 ADF 检验。首先进行模型(含常数项和趋势项)检验 。由表四可以看出 ILLQ 的 t 统计量-4.9532 小于 ADF 临界值,可以看到 t 值小于 ADF 表给定的临界值, 说明 ILLQ 是 I(0)序列,而 LLQ 是 1 阶单整。同理 LGDP 的单整性判断,采取如上面(1)相同的步骤,可得出 ILGDP 是 I(0)序列,而 LGDP 是 1 阶单整。2.协整检验通过 ADF 检验我们已经得出 LLQ 和 LGDP 都是 1 阶单整的,于是它们之间便可能存在某种稳定的线性组合,这种线性组合反应了变量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也即协整20关系。我们可以利用 E-G 两步法建立协整方程。表四:ADF 检验统计表变量名 是否喊常数项和趋势项ADF 检验 临界值1%临界值5%临界值10%结论LLQ 含常数项和趋势项-0.9503 -4.3561 -3.5950 -3.2335 非平稳LLQ 只含常数项 -2.5032 -3.7115 -2.9810 -2.6299 非平稳LLQ 不含常数项和趋势项-0.8703 -2.6501 -1.9534 -1.6098 非平稳ILLQ 含常数项和趋势项-4.9532 -4.3743 -3.6032 -3.2381 平稳LGDP 含常数项和趋势项-2.4672 -4.3393 -3.5875 -3.2292 非平稳LGDP 只含常数项 -0.4319 -3.6999 -2.9763 -2.6274 非平稳LGDP 不含常数项和趋势项2.0384 -2.6534 -1.9539 -1.6096 非平稳ILGDP 只含常数项 -2.9169 -3.7115 -2.9810 -2.6299 平稳第一步:用 ols 估计模型的方程,得到: LGDP=5.4744 + 7.9210 LLQ+ t(59.9785) (9.1580)R2=0.7565 DW=0.6461 F=83.8679方程中各系数前的 T 值都基本上大于 1.96(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对于F 值= F=83.8679 表明方程在整体上高度显著。方程的拟合优度令人满意。但是同时我们能够看到,当衡量产业集群的区位熵的对数每变化 1%时,GDP 的对数变化 7.921%,它们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方程残差: t=LGDP-5.4744-7.9210LLQ ()第二步:对方程残差 t进行稳定性检验(也用 ADF 检验)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1根据 AIC 准则我们选择滞后期为一期。由于 ()式的方程中含有截距项,因此,检验残差的稳定性无需再加截距项。检验结果如表五:由上表可以得出 t的 t 值=-3.2036 小于 ADF 表下置信度 为 5%的临界值, 这表明残差是稳定的。所以序列 LGDP 和 LLQ 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3.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通过协整检验,我们得到序列 LGDP 和 LLQ 存在稳 定的协整关系,因此我们能够进一步建立短期均衡方程误差修正模型。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法我们得到误差修正模型为:表五:方程残差 t的 ADF 检验Lag Length: 1 (Automatic based on AIC, MAXLAG=1)t-Statistic 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3.2036 0.0313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3.71155% level -2.981010% level -2.62991400t tecmLQLGDP(1.9869) (-1.9717)DW=1.4540 R2=0.7400由以上模型可以得出,它们基本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 DW=1.454 还是比较合理的。其中 = LGDP-5.4744-7.9210LLQ,为上述协整分析中的残差。在上面的误差修正模型1etcm中,残差项反映了长期波动的影响, GDP 的短期波动的影响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产业集群的影响,LLQ 关于 LGDP 的短期弹性为 0.4000,另一部分为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其长期弹性为 0.4010。误差修正项 ecm 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0.4010)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4010)的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六、结论首先,通过“表二:1978 年-2006 年浙江省第二产业 的区位熵” ,我们对浙江省第二产业的集聚状况进行分析。利用 EXCEL 做折线图如图六所示,可以看出从 1984 年开始区位熵基本保持在 1.00 以上,并且从 1984 年到 2000 年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22一是浙江省第二产业发展稳健且已具规模并且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二是区位熵大于 1,表明浙江省第二产业存在集聚现象,且集聚 现象突出。再从浙江省国内生 产总值的角度看,同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呈现上升趋势, 这表明产业集聚的增强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其次,通过协整检验,我们看到第二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经济增长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说明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互动关系。尽管浙江省的第图六:1978-2006 年浙江省第二产业集群状况分析图1978-2006年 浙 江 省 第 二 产 业 集 群 状 况 分 析 图00.20.40.60.811.21.419781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