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办公设计规范_第1页
铁路办公设计规范_第2页
铁路办公设计规范_第3页
铁路办公设计规范_第4页
铁路办公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路办公设计规范篇一:工企铁路设计规范第一章 总则 第条 为贯彻国家有关铁路建设的方针政策,统一工业企业标准轨距(1435)铁路(以下简称“工业企业铁路” )工程及设备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特制定本规范。 第条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业企业铁路设计。对工业企业在运营中经常移动的、半固定的、生产过程有特殊要求的以及自行运营的专设铁路,均可按各部制订的专业规范或补充规定设计。工业企业铁路,凡列为全国铁路网规划的组成部分,经有关部门批准者,可按路网铁路的有关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如在近期内主要承担工业企业运输时,对轨道及其他易于改变的建筑物和设备仍按本规范有关条文设计。设计工业企业铁路时,还必须执行国家现行的卫生、防火、抗震、 “三废”排放以及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条 工业企业铁路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与工业企业总布置、城乡建设、农田水利、铁路网以及其他交通运输系统相协调,保证工业企业生产运输需要,便于相邻工业企业共同使用,并兼顾沿线地方客货运输。 第条 工业企业铁路设计,应积极采用安全可靠、经济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铁路设备配置,应结合各工业企业特点,符合生产流程,遵守路(铁道部所属的单位,下同)厂(工业企业,下同)统一技术作业规定,简化交接程序,提高运营效率。并应力求紧凑合理,充分利用地区公用设施,尽量节约用地,节约能源。 各种结构应广泛采用轻型和标准设计。适应快速施工,合理节约材料,并尽量使用钢材、复合材料、工程塑料等代替木材。 第条 建设工业企业铁路必须进行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比选,提出建设的依据。 第条 工业企业与全国铁路网、港口码头、其他企业、原料基地及厂矿生产单位间衔接的工业企业铁路,应按工业企业远期或最大设计能力所承担重车方向的货运量划分等级,采用表的规定。 等级时,应在设计任务书中明确,或在初步设计中提出论据,经审批确定。 运营期限不满十年的工业企业铁路不分等级,按本规范有关限期使用铁路的规定设计。 工业企业铁路各段所通过的货运量不同时,可考虑按各该段货运量相应的等级铁路标准设计,但应满足根据运输组织所确定的牵引定数的需要。 以调车运行的工业企业铁路,可根据其作用或长度选定其技术标准: 一、自接轨点通往企业站(车场)间和企业站(车场)相互间的联络线路;工业企业通行线路;以及自接轨点或分岔处引向作业场范围外(不包括衔接的作业或停车线段)的衔接线路,其长度在以上者,应按调车运行的联络线设计。 二、自接轨点或分岔处引向作业场范围外(不包括衔接的作业或停车线段)的衔接线路,其长度在及以下者,以及其他连接线路,可按连接线设计。 第条 各级铁路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不得大于下列数值: 级铁路 70/级铁路 55/ 级铁路 40/ 第条 工业企业铁路建筑物和设备的类型、能力及技术标准,应根据运输性质、设计运量(包括货运波动量)以及与路厂的发展互相配合确定。一般对易于改变的应按近期设计运量(包括货运波动量)进行设计,并宜考虑将来发展扩建的可能,对不易改变的应根据工业企业远期或最大设计能力所承担的运量确定。 对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应考虑充分利用,不得轻易大拆大改;对过渡性或限期使用的建筑物和设备,应采用简易型式,满足运营期间需要。 第条 工业企业铁路建筑限界,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的规定。 在个别情况下,如工业企业内使用特殊种类机车车辆或有其他特殊需要时,各有关部门可制订特种建筑限界,但如需要路网机车(包括调车机车)车辆进入时,应商得铁道部所属有关铁路局同意。 第条 工业企业铁路与路网铁路接轨,在既有线上应与该管铁路局取得协议;在新线上应与该管铁路设计单位取得协议;在既有工业企业铁路上接轨,应与该管企业和铁路局取得协议。 第二章线 路 第一节 区间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 () 平面 第条 设计线路平面的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由大到小,合理选用。 线路平面的曲线半径,一般宜采用4000、3000、2500、XX、1500、1200、1000、800、700、600、550、500、450、400、350、300、250 和 200。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可采用上列半径间 10整倍数的曲线半径。最小曲线半径应根据铁路等级结合行车速度和地形等条件,比选确定,其数值不应小于表规定。 在个别情况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可采用小于表规定的最小曲线半径,但级铁路不得小于300,级铁路不得小于 250。专为工业企业内部运输的铁路,在特殊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 180;厂矿区内当场地狭窄,只使用小型机车车辆,其固定轴距等于或小于4600时,最小曲线半径不得小于 150。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曲线半径可采用非整米数,其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既有铁路标准比选确定。在困难条件下,按上述标准改建将引起巨大工程的个别小曲线半径,可予保留。 第条 设计新线不应采用复曲线。改建既有线,在困难条件下,为减少改建工程,可保留复曲线。与之并行的第二线,如有充分依据,也可采用复曲 线。限期使用的铁路,在困难情况下,有充分依据时,个别曲线可采用复曲线。 增建第二线时,两线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地段平面曲线,宜设计为与既有线经过校正的同心圆曲线。 第条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以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结合该地段的行车速度和地形条件,按表数值选用。有条件时,宜采用较长的缓和曲线。 改建既有线,在线路条件和建筑物限制等困难条件下,可在同一曲线的两端采用不等长的缓和曲线。 采用反向曲线变更线间距离时,如受最小圆曲线长度限制,可不设缓和曲线,但反向曲线的曲线半径:级铁路应大于 XX,、级铁路应大于 1000m。 行车速度小于 30Km/的铁路,其曲线半径等于或大于 700时,可不设置缓和曲线;小于 700时,应设 20的缓和曲线,但外轨超高不足 10mm 者,亦可不设。 保留既有复曲线时,如两个圆曲线的曲率差在级铁路大于/XX、级和级铁路大于 1/1000 时,应设置中间缓和曲线,其长度根据计算确定。在特别困难时,亦可保留复曲线原状。 第条 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长度不得小于 20。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在困难条件下,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长度可减至 14。第条 两相邻曲线间夹直线的最小长度,应根据铁路等级及地形条件按表的数值选用。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如按上述夹直线标准将引起大量工程时,级铁路亦可缩短至 20。第条 增建的第二线,宜设在既有线一侧,如需换侧时,宜在曲线上或车站附近进行。 车站两端和桥隧地段线路的线间距变更,宜在附近曲线完成。条件不具备时,可在第二线用较大半径的反向曲线完成。 增建第二线时,区间直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不得小于;曲线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曲线半径和超高条件按表的规定加宽。 工业企业铁路与路网铁路并行时,直线地段线间距如两线间设高柱信号机,不应小于,如不设高柱信号机,可采用。曲线地段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的规定加宽。 () 纵 断 面 第条 线路的限制坡度,应根据铁路等级、牵引种类、地形条件和运输要求比选确定,并应考虑与邻接铁路牵引定数相协调,在采用限制坡度将引起巨大工程的地段,经过比选,可采用加力牵引坡度。限制坡度和加力牵引坡度,一般不应超过表所列数值。限期使用的铁路可采用级铁路的规定。个别情况下,如有充分依据。限期使用的铁路,采用蒸汽牵引的最大坡度可用30?。 加力牵引坡度的数值应根据限制坡度、采用的机车类型和加力牵引方式计算确定。轻重车方向货流显著不平衡,预计将来也不致发生巨大变化,且轻、重车方向采用不同的限制坡度可以节省大量工程时,经过检算和比选,在轻车方向可采用大于重车方向所采用的限制坡度,但不得超过该级铁路的最大坡度,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列车制动安全; 二、在轻车方向列车运行速度不低于机车计算速度; 三、满足区间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的需要。 改建既有线时,对局部超过限制坡度的地段,如因降坡将引起大量工程,且运营实践和牵引计算证明可以利用动能以不低于机车计算速度通过的坡度,可予保留。 增建第二线时,对既有线超过限制坡度的地段,可作为行车方向的下坡线。 第条 最大坡度应包括下列坡度减缓(或折减)值: 一、平面曲线(指未加缓和曲线的圆曲线,下同)范围内的曲线阻力所引起的坡度减缓。其减缓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当曲线长度大于或等于货物列车长度时: r/() 当曲线长度小于货物列车长度时: r3/ () 式中 r曲线阻力所引起的坡度减缓值(?) 曲线半径() 减缓坡段长度,当其大于近期货物列车长度时,则采用近期重车货物列车长度() 减缓坡段长度(或货物列车长度)内平面曲线偏角() 二、位于货物列车运行速度接近或等于计算速度的坡道上的小半径曲线范围内,应考虑机车粘着系数的降低所引起的坡度减缓。其坡度减缓值可按表和表采用。 篇二: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前 言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城际铁路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城际铁路的功 能需求和技术特点,进一步适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铁路技术标准体 系,编制本规范。本规范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珠三角、武汉城市圈 等城际铁路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 及综合交通运输等技术要求,借鉴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成熟经验, 合理确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城际铁路的技术标准,突出了标准的系统性、先进性、成熟性、 经济性和适用性,体现了城际铁路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及方便快捷的特点。 本规范由 24 章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输组织,线路, 路基,桥涵,隧道,地下车站结构,轨道,站场,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 信息,灾害监测,动车组设备,维修设施,给水排水,房屋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综 合接地,环境保护,另有 1 个附录。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规定了编制目的、适用范围、设计年度、建筑限界、设计活载等内容,明确了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为 200km/h 及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标准轨距城际铁 路。 2明确了城际铁路是指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速度 200km/h 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 3明确了主要技术标准、综合选线、系统设计、综合开发、安全设计、施工组织 设计等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4明确了旅客列车开行原则、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等 运输组织要求,提出了城际铁路可采用独立运营的运输组织模式。 5规定了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线路纵断面最大坡度、坡段长度、 竖曲线半径等主要设计标准。 6规定了路基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标准、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明确了过渡段 结构形式、路基排水、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等技术要求。 7规定了桥梁设计荷载和结构变形、变位、梁端转角和基频、墩台刚度、墩台沉 降的限值标准,提出了桥涵结构计算、构造及结构型式选择的原则性要求。 8规定了隧道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明确了荷载、隧道衬砌、洞内附属构筑 物、洞门结构、防排水、防灾救援等技术要求。 9明确了地下车站荷载、结构形式及衬砌、结构设计、构造要求、结构防水等技 术要求。 10规定了轨道静态铺设精度标准,明确了轨道结构选型原则、正线轨道、站线轨 道、钢轨及扣件系统、轨道结构过渡段、护轨和线路标志设置等技术要求。 11规定了车站到发线及有关站线的平纵断面设计标准,明确了车站到发线数量、 安全线设置、车站布置、客运设备、站场路基及排水等技术要求。12明确了牵引负荷等级、外部电源、供电方式、牵引变电所分布、牵引变压器、 电分相设置、电能质量等设计要求,提出了接触网悬挂方案及设计选型原则。 13规定了电力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电力线路、电力远动、机电设备监控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供电可靠性等设计标准,明确了电力供电系统构成、供电方案等技 术要求。 14明确了传输网、数据通信网、有线调度通信、移动通信、综合视频监控等通信 系统的设计原则、构成、功能和设备配置标准。 15明确了信号系统选型原则,规定了地面信号机、调度集中、列控、联锁、集中 监测、道岔融雪、信号网络、电源、防雷与接地等信号设备配置标准。 16规定了运营调度管理、客票、旅客服务、动车组管理等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构成、功能和设备配置标准。 17明确了灾害监测系统构成和设置原则,规定了风、雨、雪、地震以及异物侵限 监测设备配置标准。 18明确了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设置、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原则,规定了动车组运用 检修设施规模、功能、主要设施和设备配置等标准。 19明确了维修设施设置、布点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原则,规定了维修基地、维修车 间和维修工区的规模和主要设备配置标准。 20明确了旅客列车给水站和卸污站(点)设置原则,规定了车站水源、给水及卸 污设施、给水排水管道防护等技术要求。 21明确了站房及站场客运设施、建筑设备的设计原则和标准,提出了综合交通、 绿色客站、综合开发等设计要求。 22规定了地面、高架及地下车站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转 载 于: 小 龙文 档 网:铁路办公设计规范)置标准。 23明确了综合接地系统的构成,规定了综合接地系统接入范围、接地电阻、接地 端子、接地连接及贯通地线敷设方式等标准。 24明确了环保选线、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噪声和振动控制、污水和废气治理、 固体废物处置的设计原则和保护要求。 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材料。如发 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 司(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 10 号,邮政编码:300142)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 司(武汉市和平大道 745 号,邮政编码:430063) ,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 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 29 号,邮政编码 100038) ,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由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负责解释。 技术总负责人: 郑健、安国栋 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主要审定人(按章节顺序排序):吴克非、蔡申夫、严贺祥、曾会欣、吴明友、刘燕、 王哲浩、吴麦奎、杜彦良、赵勇、谢静高、韩志伟、付建斌、丁亮、秦永平、俞祖法、 孙国新、田长海、张国兴、李智国、周伟旭、高广军、徐鹤寿、刘华、王俊峰、韩国兴、 孙立、崔显付、许有全、周诗广、叶阳升、李成、李安洪、顾湘生、乔健、薛吉岗、薛 照钧、徐升桥、倪光斌、朱丹、何川、涂慧敏、王亚民、刘丽华、尹福康、谢衡元、潘 继军、张小星、樊艳、朱飞雄、赵印军、廖宇、管亚敏、陈方荣、周铁征、于世平、黄 保民、廖建洲、吴国华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 .4 3 总体设计 .8 4 运输组织 .13 5 线路 .15 6 路基 .23 7 桥涵 .41 8 隧道 .56 9 地下车站结构 .65 10 轨道 .71 11 站场 .78 12 电力牵引供电 .88 13 电力 .103 14 通信 .111 15 信号 .120 16 信息 .133 17 灾害监测 . 138 18 动车组设备 .140 19 维修设施 .146 20 给水排水 .150 21 房屋建筑 .152 22 采暖通风与空调 .158 23 综合接地 .160 24 环境保护 .164 附录 A 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 . 166 本规范用词说明 .167 篇三:现行铁路工程标准、规范、规程一览表现行铁路工程标准、规范、规程一览表 序号 规 范 编 号 规 范名称 1 TB10001-XX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2 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 3 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4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5 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6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7 TB10003-XX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8 TB10006-XX 铁路运输通信设计规范 9 TB10007-99 铁路信号设计规范 10 TB10009-XX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11 TB10010-98 铁路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12 TB10011-98 铁路房屋建筑设计标准 13 TB10012-XX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14 TB10013-XX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 15 TB10014-98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16 TB10016-XX 铁路工程节能设计规范 17 TB10017-99 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18 TB10018-XX 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 19 TB10025-XX 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 20 TB10027-XX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 21 TB/T10034-XX 铁路无人值守机房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22 TB10035-XX 铁路特殊土路基设计规范 23 TB10038-XX 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 24 TB10039-93 铁路备用柴油发电站设计规范 25 TB10041-XX 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技术规程 26 TB10044-98 铁路工程 CAD 技术规范 27 TB10049-XX 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 28 TB10050-97 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 29 TB10052-97 铁路柔性墩桥技术规范 30 TB10054-97 铁路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 31 TB10056-98 铁路房屋暖通空调设计标准 32 TB/J10058-98 铁路工程制图标准 33 TB/J10059-98 铁路工程制图图形符号标准 34 TB10063-99 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35 TB10066-XX 铁路站场道路和排水设计规范 36 TB10068-XX 铁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规范 37 TB10077-XX 铁路岩土分类标准 38 TB10079-XX 铁路生产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39 TB10082-XX 铁路轨道设计规范 40 TB10083-XX 铁路旅客车站无障碍设计规范 41 TB10101-99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42 TB10102-XX 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43 TB10104-XX 铁路工程水质分析规程 44 TBJ105-88 既有铁路测量技术规则 45 TB10108-XX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 46 TB/T10112-XX 铁路光伏发电系统技术规范 47 TB10113-96 粉体喷搅法加固软弱土层技术规则 48 TB10114-97 铁路房屋增层和纠倾技术规范 49 TB10115-98 铁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 50 TB10116-99 铁路桥梁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 51 TB10118-99 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52 TB10119-XX 铁路隧道防排水技术规范 53 TB10120-XX 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 54 TB10202-XX 铁路路基施工规范 55 TB10203-XX 铁路桥涵施工规范 56 TB10204-XX 铁路隧道施工规范 57 TB10206-99 铁路信号施工规范 58 TB10209-XX 铁路给水排水施工规范 59 TB10210-XX 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 60 TB10213-99 铁路架桥机架梁规程 61 TB10218-99 铁路工程基桩无损检测规程 62 TB10223-XX 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 63 TB10302-96 铁路轨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64 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上册) 65 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下册) 66 TB/T10403-XX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监理规程 67 TB10413-XX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68 TB10414-XX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69 TB10415-XX 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70 TB10417-XX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71 TB10418-XX 铁路运输通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72 TB10419-XX 铁路信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73 TB10420-XX 铁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74 TB10421-XX 铁路电力牵引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75 TB10422-XX 铁路给水排水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76 TB10423-XX 铁路站场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77 TB10424-XX 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78 TB10425-94 铁路混凝土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79 TB10426-XX 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 80 TB10501-98 铁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81 TB10503-XX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 82 铁建设XX160 号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83 铁建设XX160 号 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84 铁建设XX160 号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85 铁建设XX160 号 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86 铁建设XX160 号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87 TZ210-XX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88 TZ211-XX 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89 TZ213-XX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90 TZ214-XX 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91 TB/T2484-XX 预制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 T 梁技术条件 92 TB/T3043-XX 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 T 梁技术条件 93 铁建设XX157 号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 94 铁建设XX188 号 变形模量 Ev2 检测规程(试行) 95 铁建设XX157 号 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 96 铁建设XX140 号 新建时速 200-2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 97 铁建设函XX285 号 新建时速 200 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现行公路工程标准、规范、规程一览表 序号 规 范 编 号 规 范名称 1 JTG B01-XX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2 JTJ002-87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3 JTJ003-86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4 JTJ004-89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5 JTJ005-9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6 JTJ/T006-98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7 JTJ011-94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8 JTG D40-XX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9 JTG F10-XX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10 JTJ014-9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1 JTJ015-91 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 12 JTJ016-93 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3 JTJ017-96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4 JTJ018-97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15 JTJ/T019-9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16 JTG D60-XX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17 JTJ022-85 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18 JTG D62-XX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19 JTJ024-85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20 JTJ025-86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 21 JTG D70-XX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22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23 JTJ027-96 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试行) 现行公路工程标准、规范、规程一览表 序号 规 范 编 号 规 范名称 24 JTG F30-XX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25 JTG F40-XX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26 JTJ033-95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27 JTJ034-XX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28 JTJ035-91 公路加筋土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29 JTJ036-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