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规范_第1页
远程医疗规范_第2页
远程医疗规范_第3页
远程医疗规范_第4页
远程医疗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远程医疗规范篇一:XX-06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试行) 一、总则 本规范提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应当遵循的功能及安全性能,对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预约、远程专科会诊、信息资源管理等业务功能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定义。 本规范可用于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设计、开发、部署和应用,以及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的测试、验收和评价工作。 二、术语和定义 1、远程医疗信息系统 采用现代通讯、电子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实现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对异地患者实施咨询、会诊、监护、查房、协助诊断、指导检查、治疗、手术、教学、信息服务及其他特殊医疗活动的信息系统。 2、远程会诊 医疗机构之间利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平台,采用离线或在线交互方式,对患者及其病史、检查等进行分析,完成病情诊断,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的医疗行为,包括远程专家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重症监护等医疗服务。 3、远程心电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人临床资料和心电资料,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报告。包含高端远程实时心电监护。 4、远程影像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人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包括放射影像资料、B 超影像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由上 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报告。5、远程重症监护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重症病人临床资料,包括实时在线的监护信息、放射影像资料、B 超影像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等,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治疗指导意见。 6、远程病理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人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诊断报告。 7、远程手术示教 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远程会诊技术和视频技术,对临床诊断或者手术现场的画面影像进行全程实时记录和远程传输,使之用于远程教学、远程观摩、远程诊断等。 8、远程医疗申请单 包括申请方医生姓名、职称、单位名称、医院等级、所属行政区域、申请目的与要求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 9、患者、居民和个人 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获取和接受服务的个体。 (在本规范中这些术语可互换使用) 。 10、远程教育 在远程医疗信息会诊系统上,授课专家通过音视频和课件等方式为基层医生提供业务培训、教学以及技术支持。11、远程医学数字资源 上级医院收集整理的有典型意义的病例、案例分析、手术录像等资料,以及与基层医疗机构共享的医学图书情报资源。 12、视频会议 两个或两个以上医疗机构,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音视频传输和交互功能,达到即时且互动的沟通,以完成会议目的行为。 13、远程预约 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远程预约功能,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向上级医疗机构 专家库成员提出预约申请,上级医疗机构处理预约申请,确定会诊时间的过程。14、双向转诊 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治疗的需要,在上级和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实现转院的过程,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患者病情治疗所需的技术和设备时,可以通过远程医疗信息会诊系统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转院申请;上级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病情的治疗进展,认为无需在上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可以将患者转到患者所在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15、信息安全 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三、缩略语 H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on System) LIS:检验信息系统(Lab Information System) CIS: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RIS:放射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PACS: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EHR: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EMR: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IHE:医疗健康信息集成规范(Integrating Healthcare Enterprise) PHSS:基层卫生服务系统(Primary Health Service System) ID:标识号(Identity) CDA:临床文档架构(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 DICOM3: 数字影像和通信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JPEG: 一种图像格式(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XML:可扩展标识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互联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Protocol) FTP: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 GPRS: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四、系统功能构成 1、系统分级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远程医疗服务包括 9 大子系统。其基本子系统,包括远程会诊子系统、远程预约子系统、双向转诊子系统、远程影像诊断子系统、远程心电诊断子系统、远程教育子系统;高端远程医疗服务子系统,包括远程监护子系统、远程手术示教子系统、远程病理诊断子系统等高端远程会诊服务子系统。 2、功能结构图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是在统一的数据中心基础上构建的应用服务系统,其应用服务功能包括远程会诊、远程预约、双向转诊、远程专科诊断、远程监护和远程手术示教等功能;其数据中心基本功能包括医疗单位管理、专家资源库管理、患者资料管理、用户管理、费用管理、以及数据字典管理等服务。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接口与临床信息系统(CIS) 、医院信息系统(HIS) 、医院检验系统(LIS) 、放射信息系统(RIS/PACS)和基层卫生服务系统(PHSS)等进行信息共享。 整个功能结构如图所示: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功能架构图 五、功能要求 (一)远程医疗基本功能 1、 远程会诊 适用于基层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向上级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申请,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之间提出的相互会诊请求。 基本功能: 会诊申请:会诊申请单的填写、会诊申请提交与修改、专家库信息查询、患者病历资料提交与查询、会诊申请的查询、会诊报告的查询等; 会诊管理:会诊流程管理、病历资料管理、会诊报告浏览、随访管理等; 专家会诊:病历资料浏览(医学影像、心电、病理图片等) 、会诊报告编写、修改与发布、会诊报告模板管理、会诊服务评价等。 2、远程预约 适用于基层医院完成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等操作;支持上级医院完成相关申请受理及信息反馈。 基本功能: 预约机构和排班表的管理:对远程预约的医疗机构进行管理登记、建立远程预约协议; 预约申请:预约申请单的填写、排班表查询和号源选择、预约申请提交与修改、患者病历资料的提交、预约单的浏览和打印等; 预约管理:预约过程管理、预约过程提醒、预约记录查询、预约流程管理、病例资料管理等。 3、双向转诊 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转入、转出病患者的管理过程。 基本功能: 转诊定点机构管理:对各类疾病的转诊医疗机构进行管理登记、建立转诊协议; 转诊申请:响应全科诊疗、其它服务组件或系统模块的转诊请求,向定点转诊机构提出转诊申请。具备转诊申请单填写、转诊申请的提交与修改、接诊 篇二:远程医疗分级分类诊疗规范远程医疗分级分类诊疗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远程医疗诊疗行为,充分利用各级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建立“基层首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制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贵州省各远程医疗服务机构。 第三条 本规范所含分级诊疗内容,只针对远程医疗服务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时的分级诊疗。 第四条 贵州省各远程医疗服务机构须按照本规范,实行远程医疗分级分类诊疗。 第二章 远程医疗分级诊疗 第五条 远程医疗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以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加快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一级基层医院治疗,疑难病、危重病在二、三级大医院治疗,实行一、二、三级医院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 第六条 基层首诊是指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诊疗活动,是远程医疗分级诊疗的首诊。在以下医疗机构就诊为基层首诊: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级公立医院、二级甲等及以下医保(新农合)民营定点医疗机构。 第七条 需要特殊陪护才能就医的特殊人群(65 岁以上老年人、0-6 岁婴幼儿、重度残疾人、意识障碍等)、急危重症患者、同类疾病需要再次入院治疗者、孕产妇、专科疾病患者等,可根据病情需要自主选择省内首次就诊医疗机构。 第八条 双向转诊是一、二、三级医疗机构根据病情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的过程。双向转诊的作用是积极发挥二、三级大中型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社区,社区群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到二、三级大中型医院。 (一)纵向转诊即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转诊。下级医疗机构对于超出本院诊治 范围的病人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至上级医院就医;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后相对稳定的病人,可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二)横向转诊即同级医疗机构间的转诊。综合医院可将病人转至同级专科医院治疗,专科医院亦可将出现其他症状的病人转至同级综合医院处置。不同的专科医院之间也可进行上述转诊活动。 第九条 为确保在基层就诊的患者能及时转往上级医院,各基层医疗机构应与所在区域内的至少一所以上二级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每所二级以上医院应与辖区内至少五所以上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第十条 各远程医疗服务机构应按照分级诊疗指南 、分类诊疗指南和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的规定,遵循分级诊疗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双向转诊工作,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病历共享实行转诊医院负责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此外,部分地区也可根据医院等级间的上下关系在行政区划内进行双向转诊。 下列情况可转往上级医院治疗: (一)患者在基层首诊后,如果有涉及医疗服务内容超出医疗机构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的;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具备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或手术资质的; (三)各种损伤(工伤、交通事故、房屋倒塌、烧、烫伤等)伤情严重或较重,处理能力受限的病例; (四)各种急性中毒(毒物、毒气、毒品等)症状严重或较重者; (五)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或急、慢性疾病患者病情较危重以及需要进行高压氧等特殊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 (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明确诊断的疑难复杂病例,需要进一步诊治的; (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需转入专业防治机构治疗的; (八)精神障碍疾病的病情不稳定患者或病情基本稳定但基层医疗机构处理无效的; (九)市(州)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情况。第十一条 各级各类远程医疗服务机构要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双向转诊服务流程。 第三章 远程医疗分类诊疗 第十二条 远程医疗分类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 度进行分类,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二、三级医疗机构应发挥在治疗疑难危重疾病的优势,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第十三条 急、危、重症病人分为下列等级: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规定:急诊病人分为濒危病人、危重病人、急症病人、非急症病人四级,经分级后,濒危病人、危重病人进入红色区域救治,急症病人、非急症病人分别进入黄区和绿区治疗。(一)一级为濒危病人,是指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等干预措施的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抢救。包括: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或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的病人等。 (二)二级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一级、可能导致严重致残或导致生命危险、有严重影响自身舒适感主诉(如严重疼痛)的病人。医疗机构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与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若病人就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一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的,急诊科应对此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三)三级急症病人,是指在短时间内没有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征象的病人,医疗机构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对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症状,或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四)四级非急症病人,是指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的病人。第十四条 急、危、重症会诊要求: (一)急、危、重症病人需要会诊的,受邀方应即时响应,组织相关专家指导救治。 (二)紧急情况下,邀请方可先电话告知受邀方要求急会诊,受邀方须在 5 分钟内响应邀请方。涉及多科的危重病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和紧急医疗救援的抢救,需及时邀请多科专家急会诊,待病情有所缓解或事后在会诊单上补写受邀方的处理意见。 (三)留观病人需会诊时,受邀方须在 2 小时内响应,12 小时内完成会诊。 (四)急诊会诊时,邀请方应为会诊准备好必要的临床资料,并介绍病情,受邀方认真填写会诊记录。(五)会诊后需转院治疗者,受邀方应开通绿色通道接诊并作好应急和紧急医疗救援准备。 第十五条 下列情况属于疑难病症: (一)发病原因或诊断不明确,难以确定有效的诊疗方案的患者。 (二)诊断基本明确,但施行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未能得到满意控制的患者,或病情较复杂,身体情况差,合并症多,治疗难度大的患者。 (三)诊断明确,病情较复杂,治疗有一定难度,患者及家属对诊治期望要求较高的患者或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条件或治疗过程中存在应高度重视问题(如心理障碍)的患者。(四)病情或伤情危重凶险,预后不佳的患者。 (五)手术后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六)新开展项目或诊疗措施有较大风险的患者。 第十七条 疑难病人会诊要求: (一)疑难病人会诊前,病人或其家属须办理会诊相关手续。 (二)对病情变化明显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科室依靠自身力量组织抢救存在困难的,须在 24 小时之内提出会诊需求。受邀方须在 24 小时内响应,72 小时内完成会诊。(三)对疑难病例,需多科协助解决的,应提前 1 天通知受邀方并提交相关病历资料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受邀方应组织相关专家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四)疑难病例会诊应由相关科室负责人或医疗技术骨干、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专家参加。 (五)会诊须提出诊疗方案建议。 (六)会诊结束后,邀请方应向病人或其家属充分告知会诊意见。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规范由省卫生计生委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三: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远程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依据执业医师法 、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远程医疗服务包括一般远程医疗服务和特殊远程医疗服务。一般远程医疗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之间利用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开展异地交互式的指导检查、协助诊断、指导治疗等医疗会诊活动。特殊远程医疗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之间通过通讯、网络或卫星精确制导系统,在本地使用相关设备,控制异地的仪器设备(如手术机器人)直接为患者进行实时检查、手术、治疗、护理、监护等服务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 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应当遵守本办法。第四条 卫生部负责全国远程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远程医疗服务应当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 患者合法权益,保护患者隐私。第六条 任何单位、机构和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 许可证不得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第七条 未经卫生部批准,任何单位所建远程医疗服务 及其网络系统,均不得冠以“中国” 、 “中华” 、 “全国”或其他暗含跨国或跨省(区、市)的名称。 第八条 医疗机构之间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合作,应当签 订远程医疗服务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保障双方权益。 第二章 一般远程医疗服务 第一节 资格申请与审核 第九条 开展一般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向核 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向地方卫生行 政部门提出一般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审核申请: (一)符合相应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划; (二)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相应诊疗科目; (三)有在本机构注册的、符合远程医疗服务项目要求 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与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和其 他辅助条件;远程医疗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图像、声音、图片、 文字以及诊疗所需其他医疗信息的实时传输,图像清晰、数据准确;(五)有与远程医疗服务相关的管理制度、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措施; (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申请开展一般远程医疗服务时,应当提交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原件和复印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 (一)医疗机构名称、级别、类别、相应诊疗科目登记情况、相应科室设置情况; (二)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案; (三)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具备的条件,包括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注册情况、资质、相关履历,医疗机构的设备、设施、其他辅助条件,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患者隐私保护方案,规章制度和技术规程;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十二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开展一般 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审核申请后,对于符合条件的,应当予以受理,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15 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单位情况进行审核。对审核合格的,由相应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上予以一般远程医疗服务登记;对审核不合格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第二节 执业规则第十三条 邀请远程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