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县衙制度史.pdf篇一:中国古代制度史一、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 1、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发展历程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开始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 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 2131年。它经历了由初创、初步完善、完善成熟、进一步发展、强化、消亡这一演变规律。在皇帝制度演变的各个时期,其特点也是各自不同的。 1)创立和初步完善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皇帝制度从初创到初步完善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皇帝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秦统一六国,始皇自称“赖宗庙之灵” ,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又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的结合,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原则。 第二,为维护皇帝的尊严,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统治者大力加强礼的建设,使礼成为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卑上下等级关系,使之成为指导立法、司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第三,皇权是在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侵扰之后得以巩固的,它经历了与各方面政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 2)完善成熟 隋唐时期是皇帝制度的完善并成熟时期。其中隋开创重新统一的局面,皇帝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第一,隋以前的尊号只有“皇帝”二字,到唐高宗李治时,群臣给他上号为“天皇” 。是为上尊号之始。自此以后,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第二,在庙号和陵寝方面,从唐代开始,确立了开国之主称“祖” ,以后所有君主一律称“宗”的庙号制度。 第三,在符玺和诏敕方面,隋以后确立皇帝八玺制度。八玺名称不同,用处也不同。 第四,在皇位继承方面,隋唐制定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礼仪,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东宫官署机构。 第五,后宫制度和外戚政治方面,隋唐时期的后宫嫡庶等级制度更加严格,后宫制度也臻于完备,尤其是皇后的地位在前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 3)进一步发展 宋元是皇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第一,宋代更加严格用玺制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内外相互牵制,防止其中生有弊端。 第二,在宋代皇后地位更加突出,这实际上也是皇权提高的折射。 第三,在宗室制度方面,宋代对于宗室给以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就是不给权力,几世以后宗室便与士庶之家基本相同了。这就从某些方面减轻了皇权受到地方宗室力量威胁的可能。 4) 加强与巩固后的成熟 明清将皇帝制度强化到了颠峰。而这一时期也是皇帝制度的消亡时期。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极力进一步提高君主大权,从制度上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明王朝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以前的各个王朝,清王朝又在明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然而同时,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益尖锐。 在皇位继承方面,皇族争夺帝位的斗争非常剧烈。在雍正帝时期,从根本上决定 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2、主要特征 1)政治结构上的平衡性(权力之间不同形式的制约) 2)传承方式上的世袭性:子孙相继 3)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一切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切内政外交以及和战等大政均由皇帝裁定。 4)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5)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 6)全国的人口、资源都是皇帝拥有的财富,可以全权支配。 二、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与演变情况 综观历史,可以把相权的发展概括为:秦朝为建立时期,西汉为鼎盛时期,西汉到明朝之前为调整时期,明清为衰落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西汉: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但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暴露出来。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便开始受到制约。在汉武帝之时,设立“中朝” ,形成“中外朝” 。西汉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司。 东汉:东汉大体沿袭西汉之制,三公改为司徒、 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尚书台出现,中朝发展为一个正式的机构,导致“三公虽设,事归台阁”局面形成 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 ,门下封驳(审议) ,尚书受而行之(执行) 。所以人们也简称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 。唐中叶以后,皇帝另选重臣数人,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衔,意即与中书、门下长官商量处理国务之官,是事实上的宰相。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二府即政事堂和枢密院,执掌文武,同为宰相之任。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副宰相称“参知政事” 。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枢密院为国家最高军政机关。三省六部依然存在但实际上是闲职,三省长官时常不设。三司为最高财政机关。二府三司将政权军权财政分离,互相制衡,弱化相权,强化了皇权。元代:废三省制,实行一省六部制,即废除门下省和尚书省,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其中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集权统治高度强化。 明朝: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朱元璋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明成祖时,在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清朝:清代沿明制设立内阁,大学士即为宰相。雍正皇帝时,为防止内阁泄漏机密,在内廷设军机处,称为军机大臣,处决要务。至此,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三、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变化情况 夏、商、周: 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婚姻为基础,从天子到诸侯国君,再到各国的卿大夫或士,分割了国家的所有权力。父死子承,代代相传;由于各级官员均以“食邑”为俸禄,所以世袭制度又称“世卿世禄制” 。 战国、秦:军功、俸禄制 人们通过建立军功获取权位,对功臣的赏赐,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军功俸禄制建立后,出现了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吏。 两汉: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 ,又称“举荐” , 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自己管辖区內考察选拔人才,按照一定的科目和标准,向中央政府推荐(举) ,朝廷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的官员担任举主(相当于主考官) ,经过适当的考核(举) ,授予相应的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 “九品”指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级来区分人物高下。 “中正”是专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品”即“品状”在此制下,所有未出仕或现任官吏,都由中央评定品级,作为任用及升迁标准。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科举的意思是分科举人,有很多科,但特别正要的是选拔官吏的进士科。它的主要依据是学习和应试成绩,其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均有通过科举考试而被选拔作官的机会,扩大了皇帝选拔官员的范围,同时也使选拔标准相对公平和客观。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较为先进和公正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如下: 1、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以“试策”取士,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2、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实行科举取士。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为乡贡。我国最早的殿试始于唐武则天。 3、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宋初的科考分两级,一级为各州举行的取解考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将进士分为五等,一、二等称及第,三等称出身,四、五等称同出身。 4、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 5、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又称乡闱。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国家一级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于京城举行。参加会试者必须为乡试中式的举人。殿试,是明代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因考场设在皇宫内的奉天殿或文华殿,所以称为“殿试” 。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6、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称清代为科举制的衰弱期是很不确切的,所谓衰弱是指晚清“废科举、兴学校”时的情况。 四、近代知识分子关于晚清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张及作用评价 从鸦片战争后至 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 一) 、 “开眼看世界” :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1) 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 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 作用评价: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二)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2、主张: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 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时间:19 世纪 6090 年代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内容:(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70 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4、作用评价:洋务运动中开设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翻译、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使西方先进知识传播到中国,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三) 、早期维新思想 1、时间:产生于 19世纪 60年代以后, 2、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作用评价: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 经济流通领域、文化思想领域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四) 、维新变法思想 1、时间:19 世纪 90年代初。 2、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康有为的观点有力的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主张: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代表作: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主张:用民权否定君权。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他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高潮) (1898 年 6月 11日9 月 21日)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作用评价: (1)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剧,瓜分大祸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3)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4)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五、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总体看法 政治制度史就是政治制度变迁的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它与政治史有关,但属于政治变迁中最为内在的痕迹。制度史不是史料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官制变化的单线条描述,它是对于过去制度变迁的一种新的诠释,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政治组织的框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规则和机制的变化理路;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本书论述了中国从前封建时代直至晚清的政治制度史。作者运用制度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了这一历史时空的政治组织的构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的规则和机制的变化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理路。既勾勒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概观,又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核心问题。 篇二:中国法律史教学大纲及参考文献(XX). 中国法律史教学大纲及参考文献 任课教师:金敏 e-mail:jinminxianhua 百度网盘:用户名:ZJU 中法史,密码 chineselaw 一、教学大纲 王汎森:“网络的普遍使得原本的专业知识一查就有,这一点就已对教育产生了冲击。但为什么学习还是要紧的事情?因为学习并不只是获得这些查得到的知识,而是习得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形成整体、宏观认识的能力。通识的目标在我看来应该是培养在各个专业之间或之上的通达之识 。 ”(王汎森:大学太紧张,出不了好学问 思想报道新史学微信公众号文汇报 XX-01-13 09:51,全文见网盘)徐贲:沉默和失忆的国民是怎样教育成的? (徐贲著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 ,中央编译出版社) 美国政治学家密尔(J. S. Mill)曾说过:人们“获得国家历史,并因此结成记忆的族群,其实都是与过去的一些事件联系在一起的” 。人民“获得”的“国家历史”是那些记录下来,或者说被权力允许记录下来的“事件” ,而那些没有被记录或不被允许记录下来的事件,就此被武断地从国家历史中剔除,也从族群记忆中排斥出去了。因此,对历史真实保持沉默,虽然是从改写历史开始,但最终却表现为族群的集体忘却。每个沉默的个人,每个在族群中按权力意志来记忆或忘却的人,都参与在以沉默代替真实,以沉默维持谎言的共谋之中。 记忆必须由集体来保存,但记忆同时也是每一个记忆者自我剖析、反省和忏悔的机会。这样的自我反省能使记忆成为一种打破沉默咒语的行动,一种对“正统记忆”的有意识的反抗。集体失忆总是与权力制造和强加“正统记忆”同时发生。正统记忆是由统治权力所主导的,是用来加强集体失忆,代替集体记忆的伪记忆。 (全文见网盘) 上半部 总论 第一讲 绪论:视域、范式、方法、书目 3课时 第二讲 历史中国史中法史 6课时 第三讲 法的概念与中法史 3 课时 第四讲 中华法系的基本结构与特征问题 3 课时 下半部 分论 第五讲 夏商周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制度与观念6课时 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 尚书:皋陶谟、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康诰、立政、吕刑第六讲 春秋战国中国轴心时代的法律思想一瞥 6课时 通鉴:晋三分 第七讲 秦汉法律制度与观念 36 课时 汉书.刑法志 第八讲后 陈顾远中国法制史 “各论” 二、参考文献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让学” 王了一龙虫并雕斋琐语:“朕非学问” 娱乐至死:训练思维能力 (洛杉矶中央)图书馆门楣上的石刻文字: In the world of affairs, we live in our age. In books, we live in all ages. 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Thank your parents and friends who supported you, thank your professors who were inspirational, and especially thank the other professors whose less-than-brilliant lectures forced you to teach yourself. Going forward, the ability to teach yourself is the hallmark of a great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will be the key to your success. 要感谢你的父母和支持你的朋友,要感谢那些启发过你的教授,尤其要感谢那些上不好课的教授,因为他们迫使你自学。从整体看,自学能力是优秀的文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将成为你成功的关键。 星云法师: “吾人生而为可贵的人,不要永远做人的儿女,不要永远做学生,让父母、老师来教育我们,最好自己做老师,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的缺陷、无知,需要教育的地方,自己最清楚,自己不做自己的老师,谁能了解你,谁能给你知识上的补助呢?” (一)绘事后素:(划红线者力荐)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唐诺:文字的故事 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中华书局,1992 年版。 (或中国哲学简史 ,赵复三译) 费孝通:乡土中国 吴飞浮生取义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世界秩序的重建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之人 史华慈:寻求富强 ,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年 史华慈: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 ,新星出版社 张荫麟:中国史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 (“绘事后素” )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 中国制度史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 ,商务,XX 年 1 月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 万历十五年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阅读笔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XX 年 3月版 朱自清:经典常谈 ,三联 封神演义 马礼逊回忆录 丁韪良:花甲忆旧 陈忠实:白鹿原 莫言:生死疲劳 柴静看见 (页: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二)教材类(划红线者要求必读) 司考用书 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 ,商务印书馆,XX 年 11月版, 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 张晋藩或朱勇:中国法制史 人大版教材(曾宪义版或赵晓耕版) 郁嶷中国法制史 布迪、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 (三)学者著述(要求从 A类书中选读至少一种,划红线者系力荐) A 类: 李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制史 田涛等: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 黄宗智、尤陈俊:从诉讼档案出发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 黄宗智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 ,XX,法律出版社 尹伊君:红楼梦的法律世界 ,商务印书馆,版 孔飞力: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Soulstealer: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版 史景迁: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 ,吴根友译,上海远东出版社,版 史景迁:皇帝与秀才 ,邱辛晔译,上海远东出版社,版 史景迁: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The Death of Woman Wang) ,李壁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XX 雍正等:大义觉迷录 B 类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中华书局,1981 年版。 程树德:九朝律考 陈登原:中国田赋史 张传玺:中国契约史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中国社科出版社,版 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 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的审判制度 王亚新等编译:明清时期的审判与契约 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昂格尔:现代社会的法律 ,吴玉章等译,译林出版社,版 田涛:第二法门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冯象:政法笔记 梁治平:礼教与法律 (四)文章(划红线者要求必读): 梅贻琦:大学一解 唐诺:探讨尽头,是为了反观现实 牛大勇:美国人如何教(学)历史 刘瑜:大学精神的本质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刘瑜:政治是什么以及如何谈论政治 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 宋格文:Civil Law in Traditional China 尤陈俊:新法律史如何可能? 黄宗智:过序 张伟仁:“良幕循吏汪辉祖”冯象: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 教学参考资料: 百度用户名:ZJU 中法史 百度网盘密码:chineselaw 俞江 慕弘斋 法史网 三、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由两部分构成: (一)平时成绩:占 30 (包括课堂交流,旨趣相投的 3-5人结为互助组就某个专题作 presentation读书报告小论文等方式) 读书报告或小论文要求: 1结合司考教材、陈顾远版教材、上课内容与参考文献第(三)类之 A类至少一种作 比较; 2要求比较不同的中法史叙述在范式(包括视角、方法、材料诸方面)上的差异; 3避免 bullshit; 4避免写成“充满?气息” , “闪耀?光辉”之类的散文; 5具有逻辑性,内容与中法史相关; 6字数 XX字以上,在纸质版左上角标明选课序号于夏学期第 5周提交。 (二)期末笔试:占 70%,开卷。 (注:当诸位在教务网上看到自己的中法史成绩时,成绩已经生效。法学专业或选修法学的同学应该明白“生效”两字意味着什么。 ) 傅佩荣著哲学与人生页 21:英国哲学家怀特海(1861-1947)说:“一定要等到你课本都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时,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所学到的。 ” 篇三:中国政治制度史1、 试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后果。 要点:特点:(1)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2)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3)从分封的人口结构形式上来看,大多数的分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其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因而分封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移民活动,从而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民族重组与融合。结果:首先是周族的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其次是原居住于中部的殷人向周边地区的大扩散。最终的结果是促使新的地方性文化的形成封建制以政治强力迅速打破当时各民族间的壁垒,使其在长江以北的广阔地域内逐渐融合,终于在数百年后形成了不同于周边野蛮民族的华夏族。 2、 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转型的局限性及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化样式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 仅就政治层面来说,转型主要表现在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取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凝固不变的“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上也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由于中央集权代替了分封制下的分权体制,为君主个人权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主义使君主个人的垄断利益不仅完全地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还凌驾于君主家族和贵族集体利益之上。上述政治转型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文官制度的成熟等技术角度来看,存在着显著的进展。局限性: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是在中国既定传统所允许的范围内的一次重要转变,但它没有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精神发生根本改变,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 3、 为什么说皇权时典型的全能型权力? 答:要点: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皇帝一直保持着对社会的超经济强制权力。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再次,从现代政治学理念上看,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最后,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且不受法律和任何机构制约,属于专制性权力. 4、 怎样分析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的原因? 答:要点: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尽管历朝政府对宦官参与朝政可能带来的危害都有明确的意识,也在制度上作了种种努力,但仍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外朝官一般有家族和师友背景,一些势大权重的朝臣也确实有可能夺取皇帝的权位,因而他们很难赢得皇帝的衷心信任. 其次,宦官与皇帝朝夕相处,比外朝官更有机会摸透皇帝的禀性,投其所好,易讨得皇帝欢心,也极易与皇帝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再次,从制度设置上看,随着历史的演变,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向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这就失去了能够于宦官相抗衡的体制力量. 5、 试论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 答:要点:首先,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其次,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再次,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最后,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6、 试述古代赀选制所反映的本质。 :要点:(1)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事实上是十分脆弱的,它尚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政制度,以应付各种突发的自然或社会灾难,不得不以赀选的方式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补充手段;(2)专制性皇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国家公共性权力转变为掠夺社会和垄断稀缺资源的工具,这是它的本质所在。 7、从洋务运动出现的思想背景与意义,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 答: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扩大,使清政府中的一些官僚意识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要求中国应把握变局的时机,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革.首先不要惧怕与外国人接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外国,只有了解外国才能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其次,他们主张在理解西方国家长处的同时,尽量学习这些长处为己所有.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意识背景下出现的. 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它将鸦片战争后经世派所提出的“师长论“付诸实践,它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离开了既定轨道,开始了由传统而向现代化的缓慢转型. 8、试述清政府的“新政”的原因及内容?为何“新政”不能也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危亡? 答:20 世纪初,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一方面,国内外反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维新派也在海内外为变法而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列强为实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也极力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促其“速行变法“以“革 新“政治.在内外压力的交互作用下,清政府内部逐渐出现了力图通过改革克服危机的努力.“新政“的内容包括:(1)政权机构方面的改革.(2)军事方面的改革.(3)文化教育方面.(4)法律方面. 上述各项改革,无论是其涉及的范围,还是实施的力度,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的内容,但这些改革并没有阻止辛亥革命的爆发,当然也没能延长清政府的统治寿命.“新政“事实上根本就缺乏改革所必须凭借的政府权威性,其最终的流产自然是难以避免的.满清政府极不明智地扼杀了维新运动,不仅使中国失去了通过改革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也就此宣告了他自身死期的到来. 9、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 (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政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潍坊寒亭区(经济区)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1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所属学校招聘新教师69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小学安全培训反思课件
- 2025年文化科技主题公园项目建议书
- 2025年福州市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6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氢氧化亚镍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金属制建筑装饰、散热器及其零件项目建议书
- 2025河南省水利厅厅属事业单位招聘47人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安徽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光电子器件及激光器件项目建议书
- 住房供给调控预案
- 培训行业转介绍
- 文科物理(兰州大学)学习通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 人教版高二数学(上)选择性必修第一册1.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 catia考试图纸题目及答案
- pos机风险管理办法
- 2025年行业机器人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与场景分析
- 2025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加油站行业需求分析及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 2025中国工业传感器行业市场白皮书
- 手机桌面市场深度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