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用官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用官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用官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用官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用官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用官制度篇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 ,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 , “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 “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 、察廉(廉吏) 、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 察孝廉 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 ,在吏则兴“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 ,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这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促进边远地区文化的发展。(2)举孝廉要后要考试试经,并且有年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只荐不试的滥举弊端。 (3)中央朝廷官员依照职位高低举孝廉。 (二)举贤良 举贤良是汉代选拔高级人才的主要形式。所谓举贤良,一般以“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为察举名目,但往往都另外附加一些条件,如可亲民者、文学士、能指朕过失者等。对高级人才的要求既强调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又重视通经达变、博学多术、甚至某些特异功能。 汉文帝在文帝二年和十五年两次下诏举贤良;到汉武帝时,举贤良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过渡,通过高级官吏荐举人才,并用对策的方式加以选拔的形式成为定例。其后的皇帝在诏举贤良时,对策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对策者对军国大事全面深入了解,而且在对策中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东汉基本沿用西汉举贤良的旧制,但不如西汉盛行。 从察孝廉和举贤良这两个方面来看,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是在不断的完善和发 展的,特别是某些方面更是对实行之初的进步与发展,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的统治者能够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对察举制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证明了察举制在两汉时期作为选士制度的主体是积极的、进步的,能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察举制的影响 每一种制度的实行,都会跟国家和人民带来影响。当然察举制的实行也为社会和国家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察举制的积极影响 (1)为选士制度开了先河,也为以后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实行提供了借鉴。 (2)有利于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分配,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政的基础。 (4)为中央和地方行政选拔了干练的官吏,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了受驾驭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 (5)有利于文官制度的建立,因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6)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知识、和倡行注重德行的民风。 (7)有利于教育环境的优化,促进教育的发展。 其次,察举制的弊端 (1)权力分散,地方官员控制察举大权,士人没有靠山便很难被举。 两汉察举大权掌握在少数达官贵人之手,大多数情况下帝王下诏,由公卿和郡守按一定的要求荐举,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措施作保证,因此所举“非人” 、察举不实的现象常有发生,进而因利禄诱人,致贿赂公行,营私舞弊之风盛行,在汉王朝衰微政治黑暗时更加严重。察举数量的扩大,这方面的问题也更加严重。特别是在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请托贿赂之风盛行,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操纵地方选举大权。高门望族子弟无德无才得以荐举,一般士人则入仕无门,空有满腹诗论。 (2)以“声名”取士,重名声、舆论,而考试因素较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国家荐举到一定的德才兼备之人,但是有“声名”之人,其个人的素质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3)弄虚作假,伪诈公行。 察举制实行的过程中,特别是汉代末年,一些人不顾礼仪廉耻,为求功名富贵无所不用其及,败坏了社会风气。汉初的许武“克让” ,许武在与弟分家产时,有意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壮者,等两弟因“克让”被举荐后,把田地和财产全部还给两弟,因此受到乡里赞誉,成名升官。而东汉桓帝时赵宣作假的丑闻也是一个弄虚作假的典型,赵宣在双亲死后搬到未封闭的墓道中服孝 20 年,乡邑称孝而举荐,太守调查后发现赵宣在服孝期间在墓道中生有五子。东汉中叶以后,虚伪作假情况相当普遍,荐举者为了能得到被荐举人的报答,出现“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于是出现了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王伏的潜伏论?考绩中“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顽愚应治据。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 ”察举的弊端可见一斑。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 ,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 ,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 。所谓“状” ,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 “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著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四、科举制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来自: 小龙 文档 网:中国古代用官制度)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 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一)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大业年间,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二)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 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 ,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 702 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三)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 ,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 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 诗经 书经 周礼 礼记称为大经, 论语 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 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 、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 (四)元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中落时期 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 年)才再次开办。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 、 “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 篇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启示(论文)存档编号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启示 系 届 专 学 姓完成日日 目录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化进程 (一) 原始社会选举贤能制度 (二) 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 (三) 春秋战国时期客卿制 (四) 两汉时期察举与征辟制 (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六)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启示 (一) 考选 (二) 多途选拔 (三) 回避 (四) 保密 结语 参考文献 2 2 2 2 3 4 5 6 6 6 7 7 8 9 内容摘要: 自上古三代至明清,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选拔官吏的途径很多, 从原始社会的“选举贤能制”到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再到战国时代的“客卿制” 、两汉的“察举” 和“征辟”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各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时代特征。通过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的分析,从中吸取经验,获得启示。这对于当今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 中国 选官制度 启示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化进程 选官制度也称仕进制度, 是一个国家选拔官吏程序个规则。繁荣以人才为本, “得人者昌, 失贤者亡”, 因此历代对官吏的选拔考核极为重视。选官自有国家始,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概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禅让制, 在后代不断得到发展。可分为六个阶段,即“选举贤能制” 、“世卿世禄制度” 、 “客卿制” 、 “察举” 与“征辟” 、 “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 (一) 原始社会选举贤能制度 人才的选拔是为政之源。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才的选拔就已经存在。当时,推选氏族首领的条件就是贤与能。贤,即品德优良;能,即才能出众。原始社会末期,被推举为联盟首领的人,除了才能出众,其道德高尚也是被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大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这种带有原始民主色彩的人才选拔才制度在氏族社会曾长期存在,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二) 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据礼记礼运篇记载,这一时期“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 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 均是“世及以为礼”, 即实行世卿世禄制, 又名世官制。夏商两代,以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方式进行人才选拔,西周时期,该制度与分封制紧密联系,由分封而形成的王、诸侯、卿大夫、士的阶梯序列, 与宗法血缘关系下的各大家族的地位互为表里,即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所以森严的等级制与宗法血缘的世袭制是相辅相成的。分封、授土、授民都是世袭的, 采邑与官职互为表里, 前者就是“世禄 ” , 后者就是“世卿” 或称“世官” , 即所谓“仕者世禄” 。因此, “官” 无所谓“选” , 也无所谓“举” , 更无所谓“考” 。这种通过血缘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然而,这种选官制度比较难得到真正的有用之才,也不利于社会的有效管理,因而颇受后人诟病,因此在后世不再作为官员选拔的主要形式。 (三) 春秋战国时期客卿制 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铁制工具的大规模使用,社会生产力得以极大提高,生产关系亟需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动,导致旧的上层建筑开始崩溃,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也呈多元化的变化趋势。当时, 孔子首创私学, 打破了“官学” 的一统局面, 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士” 这个知识分子阶层,私学兴盛,官学衰微,士人阶层兴起,部分雄心勃勃的诸侯国君为了在争霸战争中称雄,逐步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士” 称“家臣” 或“门客” 。至战国已是“大争之世” , 各诸侯国激烈争斗, 都想“辟土地, 莅中国而抚四夷” 。对人才非常重视, 各诸侯国大多采用了“军功授爵” 和“以客出仕” 两苏轼:志林十三首 , 苏东坡全集(上) 中国书店, 1994 年版 房列曙: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 ,人民出版社,XX 年版,第 5 页 种选官办法。养士即是豢养人才,当时著名的四君子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和魏国信陵君仁义忠厚,礼贤下士,门客众多,养士蔚然成风。军功授爵即按作战功劳大小授给爵位、官职, 它体现了“爵禄生于功” 的官僚政治的特点, 是对过去那种“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 的世袭政治的否定。商鞅在秦国变法首先推行这种办法, 它对驱民重战、提高军队战斗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客出仕” 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 “客” , 据史家解释, 就是“宾客” 。战国以客出仕的史实中, 仍以秦国最为典型。秦孝公求贤图强, “宾客” 被置于首位, 商鞅闻讯而入, 领导了变法运动。商鞅相秦的经过, 便是秦以客出仕的一个缩影。之后自秦惠王十年(前 338 年) 由张仪任相至秦王赢政时期, 形成秦国以客出仕的高潮。粗略计, 在此期间先后共有 22 人担任秦相, 其中八成 以上的人都具有客的身份。所以罗大经说“秦固以客兴” , 所言极是。另外, 申 不害辅佐韩昭侯“修术行道, 国内以治, 诸侯不来侵伐” ;淳于髡建议齐威王 赏即墨大夫, 烹阿大夫, “人人不敢饰非, 务尽其诚, 齐国大治”, 邹忌又助齐威王“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 使齐国一度振兴;乐毅、邹衍、居辛等人, 辅佐燕昭王“与百姓同其苦” 等等, 都是宾客出仕、出谋献策、富国强兵的适例。 客卿制, 实际上是在“以客出仕” 与“军功授爵”之间增加了一个储才环节客卿。国君与客交谈中意后, 第一步先由客拜为“客卿” 。 “客卿” 也是一种官职名称, 通鉴胡三省注:“云客卿之官, 以待诸侯来者, 其位为卿, 而以客礼待之。 ” 拜客卿之后便进入了储才阶段。在这个阶段上, 一般须按军功授爵制度的要求, 经过严峻的战争考验, 立下军功为主的功劳, 才能实现第二步升迁拜相, 当时叫“正卿” 。著名的游士张仪、范雎都是这样由客卿而拜相的。有了这个“客卿” 的储才环节, 以客出仕和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充分发挥了它的优越性, 既能荟萃大量人才,又可杜绝假冒, 防止浸滥, 有效地选拔出具有经国医世本领的真正人才。当时秦国拜为客卿的共 9 人, 其中有 5 人被再拜为相。 即便如此,春秋战国的历史也因此而变得光丽多彩,涌现了一大批闪耀千古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家争鸣”局面。春秋战国的历史生动地表明: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呼唤有用之才,有用之才推动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 (四) 两汉时期察举与征辟制 两汉时期,官吏的选拔方式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西汉初年,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首创察举制,至汉武帝时,察举制度基本上定型。 。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 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就两汉来看, 察举有两大类: 一是定期常举, 一般每年一次, 在年终随着“上计”进行, 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等; 一是不定期特举, 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随时下诏指定科目和人选要求, 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 两汉之察举, 以孝廉最多, 故亦有以“举孝廉”指代 罗大经:鹤林玉露 ,甲编卷三 ,中华书局 XX 年版 司马迁:史记韩世家卷四十五,中华书局版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卷四十六,中华书局版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卷四十六,中华书局版 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 江海学刊XX 年第 4 期,第 120 页 篇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这种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选官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选官制度在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进程。其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 、 “世卿世禄”制到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汉代以来的征召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为止,共约 3000 多年。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形成于夏朝时期,不同于尧舜禹传说时代的王位“禅让”制,夏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时期,王位按照血缘关系进行世袭,同样的当时社会上的主要官职也都是由血缘进行世袭的,奴隶主贵族世世代代都享有官职世袭的特权,中国古代最初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开始形成。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事实上,封建制度确立以前的“世卿世禄”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选官制度,就是因为“选”这个字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因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真正的发展时期应该在春秋战国以后。 春秋以前,官吏还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延续。战国时, “世卿世禄”制就逐渐走向了没落,官吏的选拔也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官吏的选拔不再只是出于祖宗血脉的延续, “军功爵制”得到大力发展。秦统一后的官吏选拔,也多出于军功的积累。 秦朝以后,封建选官制度开始了大发展时期。汉朝建立后,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其中“察举征召”制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乡举里选”的选官传统难以为继。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延续了曹操时的用人政策,并且又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并一直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 (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